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经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与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
作者 姜根炳 毛晓俊 冷剑飞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和中间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丹阳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60例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路径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中间入路(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和中间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丹阳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60例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路径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中间入路(对照组)和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研究组),各30例。对比两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和术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结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改善临床指标、抑制肿瘤标志物,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增加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肠系膜动脉优先入路 中间入路 安全性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优先解剖联合完全内侧入路结肠脾曲游离技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刚 刘军广 +3 位作者 邱文龙 梅世文 李博 汤坚强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3年第3期260-267,共8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优先解剖联合完全内侧入路”(priority anatomy of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bined with complete medial approach,IMA—CMA)结肠脾曲游离技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优先解剖联合完全内侧入路”(priority anatomy of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bined with complete medial approach,IMA—CMA)结肠脾曲游离技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由本团队实施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入路(traditional approach,TA)组与IMA—CMA组,每组纳入患者例数分别为43例、31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按照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最终每组各纳入22例患者进行分析。记录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脾出血事件,淋巴结清扫总数,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Clavien-DindoⅡ级及以上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A组相比,IMA—CM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更短,中位术中出血量更少,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脾出血事件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总数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共发生Clavien-DindoⅡ级及以上的术后并发症2例,均为肠梗阻;IMA—CMA组共发生Clavien-DindoⅡ级及以上的术后并发症3例,包括肠梗阻1例、腹腔感染1例、肺栓塞1例。两组Clavien-DindoⅡ级及以上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梗阻、腹腔感染、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术后腹腔出血病例。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优先解剖联合完全内侧入路”结肠脾曲游离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253组淋巴结充分清扫,且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肠系膜下动脉优先解剖 完全内侧入路 脾曲游离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建川 刘佩杰 老布阿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比较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SMA)与传统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0例,依据腹腔镜根治术入路不同分为SMA优先入路组和传统侧方... 目的比较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SMA)与传统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00例,依据腹腔镜根治术入路不同分为SMA优先入路组和传统侧方入路组两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淋巴结清扫个数、腹腔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临床分期、肿瘤相关指标[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计数(WBC)]、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MA优先入路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6.34±4.14)个,明显高于多于传统侧方入路组[(18.58±3.14)个],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分别为(65.58±15.25)、(718.58±51.51)mL,均明显少于传统侧方入路组[(99.67±11.50)、(1056.25±53.6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Ⅰ期比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Ⅱ期、Ⅲ期比率均明显低于手术前,SMA优先入路组患者的Ⅰ期比率为74.00%,明显高于传统侧方入路组(56.00%),Ⅱ期、Ⅲ期比率为20.00%、6.00%,均明显低于传统侧方入路组(24.00%、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EA、TSGF水平均明显低于手术前,CRP、IL-6水平、WBC、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SMA优先入路组患者的CEA、TSGF、CRP、IL-6水平、WBC分别为(10.02±1.27)μg/L、(72.16±1.60)U/mL、(20.45±4.53)mg/L、(23.54±4.70)μg/L、(8.78±1.32)×10^(9)/L,均明显低于传统侧方入路组[(13.20±1.38)μg/L、(75.22±1.67)U/mL、(24.86±4.54)mg/L、(29.02±4.70)μg/L、(9.56±1.31)×10^(9)/L],SF-36评分为(75.26±9.35)分,高于明显传统侧方入路组[(60.12±9.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优先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传统侧方入路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侧方入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根治术 肠系膜动脉优先入路 传统侧方入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直肠癌外科与自主神经保留:肠系膜下动脉结扎的神经解剖因素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策 李国新 +2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钟世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丛(AAP)等自主神经与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局部解剖学关系,寻找安全结扎IMA而不损伤自主神经的解剖学位点和比传统方法更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对16具福尔马林固定男性躯干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AAP包含于主动脉及...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丛(AAP)等自主神经与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局部解剖学关系,寻找安全结扎IMA而不损伤自主神经的解剖学位点和比传统方法更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对16具福尔马林固定男性躯干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AAP包含于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表面一层菲薄的筋膜层中。IMA根部无自主神经纤维分布;AAP左干与IMA 交叉点位置不恒定:AAP左干更加贴近IMA而非主动脉。结论从保护自主神经的角度来说,IMA最安全的结扎位点在其根部,除此之外的IMA主干及分支均无安全的结扎点。结扎IMA时正确的外科平面恰好位于IMA与其后方含有自主神经的筋膜层之间,结扎前必须“骨骼化”IMA并保持其后方筋膜层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 腹主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直肠癌 解剖
下载PDF
人肠系膜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其解剖对照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吴兴 陈光平 +4 位作者 纪建松 王向明 赵中伟 王祖飞 徐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7-152,共6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活体扫描成像测量人肠系膜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2.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位置、分支类型及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3.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分支的级别。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解剖 多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若坤 强金伟 +3 位作者 廖治河 刘伟 张飚 袁海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解剖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晓飞 李国新 +1 位作者 钟世镇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 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2例新鲜标本模拟腹腔镜下直肠癌D3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 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2例新鲜标本模拟腹腔镜下直肠癌D3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的显露和保护。结果上腹下丛(SHP)的左、右侧束及束间交通支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关系密切。右侧束距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较远,位于肾前筋膜下。以左侧束降支为界,其近端,上腹下丛左侧束、肠系膜下丛、腹主动脉丛紧贴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左侧壁并相互延续,其远端左侧束走行于肾前筋膜下。左侧束降支距离IMA起点的距离不恒定。结论在肾前筋膜前平面分离可有效保护上腹下丛右侧束及侧束间交通支;以SHP左侧束降支作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离断的解剖学标志可以有效保护左侧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自主神经保护 解剖关系 结直肠癌
下载PDF
MSCTA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被引量:9
8
作者 陈镜 王毅 +3 位作者 陈金华 邓以川 李然 石丹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 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 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Ⅰ... 目的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 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 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Ⅰ型),120例(12.00%)存在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其中72例(7.20%)属于Mi-chelsⅡ~Ⅹ型;48例(4.80%)不属于Michels分型,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31例(3.10%),脾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0.50%),胃十二指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3例(0.30%)、肝左动脉1例(0.10%),腹腔干缺如2例(0.20%),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各1例(0.10%)。结论 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MSCTA有助于了解变异情况,对腹部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腹腔干 肠系膜动脉 解剖 变异
下载PDF
基于CT数据肠系膜上动脉三维重建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卢良声 庄永敬 +2 位作者 吴桂荣 彭燕文 邓群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SMA)CT数据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SMA三维重建,观察、测量3D模型中SMA的相关解剖学指标。结果:SMA 3D模型真实反映了其形态学结构,效...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SMA)CT数据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SMA三维重建,观察、测量3D模型中SMA的相关解剖学指标。结果:SMA 3D模型真实反映了其形态学结构,效果逼真,发现变异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来源于SMA者占9.3%(13例)。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62.3±18.6)°;在左肾静脉水平,SMA与腹主动脉的距离为(1.2±0.5)cm。结论:SMA 3D模型能很好显示其解剖学特征,术前可提供患者的个体化信息,将其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解剖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的影像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磊 王琨 +1 位作者 朱杰 蔡维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显示能力,研究分析SMA的影像解剖特点。方法:120例行上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全面观测肠系膜上动脉的空间解...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显示能力,研究分析SMA的影像解剖特点。方法:120例行上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全面观测肠系膜上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结果:SMA的夹角、开口直径、SMA与腹腔动脉(CA)距离的测量结果分别为(60.53°±27.46°)、(0.87±0.17)cm、(0.54±0.19)cm;SMA开口平对L1椎体108例(占90%)、T12~L1椎间隙8例(占6.6%)、L1~2椎间隙4例(占3.3%),SMA走行方向主要有三种:右前下方112例(占94%)、前下方5例(占3.7%)、左前下方3例(占1.9%);发现SMA有关的各种变异3型共6例。结论:MSCTA能客观准确地显示SMA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解剖 被引量:8
11
作者 匡毅 李卫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325-326,共2页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情况,分析其对结、直肠手术的影响。方法:在结、直肠手术中自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解剖该动脉及其属支,观察该动脉及其分支、分支吻合情况并测量长度。结果:23例肠系膜下动脉均自腹主动脉发出,14例左结肠动脉单独...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情况,分析其对结、直肠手术的影响。方法:在结、直肠手术中自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解剖该动脉及其属支,观察该动脉及其分支、分支吻合情况并测量长度。结果:23例肠系膜下动脉均自腹主动脉发出,14例左结肠动脉单独自肠系膜下动脉发出,7例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2例左结肠动脉缺如。肠系膜下动脉平均长度为(6.8±2.36)cm。其根部至发出第一分支的长度是(3.93±2.62)cm。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之间长度为(2.03±1.75)cm。左结肠动脉干长度(2.67±2.07)cm。结论: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及长度变异大,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转移淋巴结残留,也可能致吻合口血循环不好或形成张力。用带蒂乙状结肠瓣修复阴道时可因血管束张力、血循环不良致肠瓣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解剖 直肠癌 外科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的正常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许传斌 唐发功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通过对200例正常成人的肠系膜上动脉(SMA)CT分析,总结SMA的正常CT解剖。方法 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进行测量。结果SMA直径为(6.5±2.4)mm,均值为7.0 mm,最大值≤10mm。结论 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CT 解剖 研究
下载PDF
肠系膜上、下动脉选择性造影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富 于涯涛 +1 位作者 汪守义 李汉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为提供与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在40具成人尸上,对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了观测,并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 肠系膜 起点距 长度 始端 插管 腹主动脉 腹膜 动脉腹部 动脉 肠系膜动脉造影 解剖
下载PDF
小儿肠系膜下动脉(IMA)结肠支的解剖观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树山 田国忠 王守安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6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结肠支 儿童 解剖
下载PDF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15
作者 汪小舟 黄明亮 +2 位作者 张华山 邓建永 徐仲明 《西部医学》 2011年第11期2243-2245,共3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了解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的活体解剖情况,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成人增强扫描于动脉期采集的容积数据,应用薄层横断性多平面重组(MPR)...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了解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的活体解剖情况,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成人增强扫描于动脉期采集的容积数据,应用薄层横断性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法重建,观察CA、SMA主干相对于脊柱的开口位置,测量CA和SMA主干的直径、与矢状面夹角及与矢状面的夹角、两动脉开口在身体长轴线的间距。结果 200例中CA、SMA主干均能清楚显示并测值。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CA、SMA主干的解剖细节和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肠系膜动脉 多层螺旋CT 影像解剖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瘤缝闭、解剖外途径动脉重建术一例
16
作者 刘杰 戈小虎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7期400-400,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动脉瘤缝闭 解剖外途径 动脉重建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CME术中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临床效果分析
17
作者 董帅军 杜晓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641-643,647,共4页
探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的临床效果。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9),两组均给予腹腔镜CME手术,观察组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入路法。观察组... 探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的临床效果。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9),两组均给予腹腔镜CME手术,观察组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入路法。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分别为(56.60±9.97)mL和(705.54±94.65)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51±5.06)枚,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时VEGF、CCSA-2、MK、PTN和sICAM-1分别为(134.45±20.54)pg/mL、(4.22±0.94)mg/L、(334.02±68.46)ng/L、(150.45±27.15)ng/L和(165.15±34.4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时Cor、NE、CRP、IL-6和MCP-1分别为(210.54±30.04)μg/L、(332.40±36.67)μg/L、(67.87±13.36)mg/L、(65.54±12.21)μg/L和(71.15±12.2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CME术中应用动脉优先入路法可减少术中出血和腹腔引流量,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患者炎症、应激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动脉优先入路法
下载PDF
腹腔镜下肠系膜下血管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3 位作者 张策 余江 黄祥成 钟世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起点。牵引乙状结肠系膜使IMA与主动脉保持垂直状态,可形成系膜后操作窗,顺利暴露IMA根部。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在乙状结肠结肠系膜后位可清晰暴露和游离,结合系膜前位游离,可高位离断。结论:Toldt’s间隙是定位IMA的正确外科平面,主动脉分权可作为定位标志。结肠系膜后位和前位解剖法相结合,是识别和定位IMV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腹腔镜 临床解剖
下载PDF
肠系膜下血管的腔镜下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策 李国新 +2 位作者 丁自海 黄祥成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25-2528,共4页
目的:阐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和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的腔镜下解剖学特点,以指导腔镜下血管定位。方法:解剖和观察15具尸体;对126例接受腹腔镜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 目的:阐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和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的腔镜下解剖学特点,以指导腔镜下血管定位。方法:解剖和观察15具尸体;对126例接受腹腔镜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IMA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起点大部分平L3椎体或L3-4椎间盘,与主动脉分叉距离(42.08±6.26)mm;IMA分支有多种变异。腔镜下:系膜前,IMA表现为自主动脉前面向左下走行、乙状结肠系膜内隆起并搏动的条索;系膜后,IMA主干位于结肠系膜偏后部,IMA根部是左结肠后间隙内的固有障碍。在左髂总动脉水平,IMA位于左输尿管、左性腺血管内侧,三者位置关系恒定。IMA根部神经纤维分布少。IMV走行于IMA左侧的结肠系膜内,末段与动脉分离后,经十二指肠空肠襞左缘后方进入胰体后面。结论:正确的外科间隙(左结肠后间隙)、标志、外观和线索,是腹腔镜下IMA和IMV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腹腔镜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及腹腔干变异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安淑红 孙丰刚 赵振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9-379,共1页
笔者在解剖学教学过程当中,在一例中年男性尸体标本上发现肝总动脉起始部与腹腔干形态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分支变异 腹腔干 动脉分支 肠系膜 教学过程 肝总动脉 尸体标本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