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氢丹参酮I自微乳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
1
作者 许宁 牛霞 李桂玲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年第5期420-431,共12页
目的 构建难溶性天然活性物质二氢丹参酮I(DHI)自微乳药物递送系统(DR),以提高DHI的溶解度,并使其具备一定的被动肝靶向性。方法 以药物在其中的溶解度为指标,初步筛选出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种类,并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和星点设计-... 目的 构建难溶性天然活性物质二氢丹参酮I(DHI)自微乳药物递送系统(DR),以提高DHI的溶解度,并使其具备一定的被动肝靶向性。方法 以药物在其中的溶解度为指标,初步筛选出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种类,并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和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筛选出DR的最佳处方,之后对DR进行形貌表征、体外释放考察、稳定性评价及肝靶向性和肠滞留性研究。结果 DR最佳处方组成为DHI 3 mg(0.1%)、中碳链三甘油酯614.4mg(20.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944.1mg(31.5%)、PEG4001438.6mg(48%)。DR在室温下为红色澄清溶液,载药量为(1.240±0.014)mg/ml,显著提高了DHI的溶解度(40 ng/ml)。DR加水后形成微乳体系,呈淡蓝色乳光,TEM透镜观察可见粒子为均一的类球形,通过粒度仪测定其粒径为(104.50±0.45)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41±0.004,Zeta电位为(–10.600±0.462)m V。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与DHI原料药相比,DR的释放速度和累积释放率提高了3~4倍,不同分散介质及稀释倍数(20~1000倍)对所形成微乳体系的粒径和PDI无明显影响。室温放置3个月后,DR的外观、粒径、PDI及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表明其稳定性良好。体内分布研究表明,DR与原料药相比表现出显著的肝靶向性和肠道滞留性。结论 DHI自微乳给药系统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显著提高了DHI的溶解度和体外释放速率,同时具有肝靶向性和肠道滞留性,可为DR用于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丹参酮I 自微乳给药系统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 肝靶向 肠道滞留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