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属分布情况研究
1
作者 刘莹 谭寅凤 +4 位作者 张迎 孙菲 何抒阳 周艳秋 于苗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属的分布情况,并观察不同体重指数(BMI)和性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吉林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招募的48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6~18岁,n=125)、青年... 目的探讨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属的分布情况,并观察不同体重指数(BMI)和性别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吉林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招募的48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6~18岁,n=125)、青年组(19~35岁,n=130)、中年组(36~59岁,n=121)和老年组(60~80岁,n=106)。采用肠道菌群培养联合质谱鉴定(MALDI-TOF-MS)检测人体肠道菌群,分析肠道菌属培养与鉴定结果,比较不同年龄4种主要肠道菌属分布情况、益生菌种类和数量及不同BMI志愿者益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性别链球菌属和细菌总数。结果本研究培养并鉴定出5个菌门,53个菌属。中年组和老年组肠球菌属多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链球菌属多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克雷伯菌属多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组双歧杆菌属多于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且中年组多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各菌属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组益生菌种类和数量均多于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正常者益生菌种类多于超重和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志愿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BMI志愿者益生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链球菌属和细菌总数均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肠道菌属分布不同,且不同BMI和性别人群的肠道菌群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肠道菌属 吉林市 体重指数 性别
下载PDF
不同体质量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华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第9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特征.方法:选择124例不同体质量的学龄儿童,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别分为正常组(n=62)和肥胖组(n=62),采集两组儿童的大便,通过16Sr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大便样本中的多种肠道菌属分布情...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特征.方法:选择124例不同体质量的学龄儿童,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别分为正常组(n=62)和肥胖组(n=62),采集两组儿童的大便,通过16Sr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大便样本中的多种肠道菌属分布情况,并对性别、年龄与肠道菌属分布情况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结果:肥胖组儿童的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对数量高于正常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埃希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数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双歧杆菌属在女童中的数量低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常见肠道菌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儿童肠道菌属分布受儿童性别及年龄的影响较小,而不同体质量与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体质量 学龄儿童 肠道菌属 分布特征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2
3
作者 马苏娴 张锐锐 +3 位作者 王苏 邓家良 杨禄 袁国跃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例T2DM患者与10例体检健康者,提取其粪便基因组DNA,应用菌属16S rRNA V4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以香农多样性指数表示)及种类(以丰度表示...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例T2DM患者与10例体检健康者,提取其粪便基因组DNA,应用菌属16S rRNA V4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以香农多样性指数表示)及种类(以丰度表示)。观察不同性别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差异,分析T2DM患者肠道优势菌属与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的关系。结果 T2DM患者与体检健康者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0±0.29、3.30±0.20,二者比较P>0.05。门水平下T2DM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肠道共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二者上述4种优势菌门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属水平下T2DM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肠道共同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和毛螺杆菌科,体检健康者罗斯氏菌属丰度高于T2DM患者(P<0.05)。女性T2DM患者拟杆菌属科丰度高于男性患者,假单胞菌属丰度低于男性患者(P均<0.05)。T2DM患者柔嫩梭菌属丰度与2 h PG呈正相关(r=0.75,P<0.05),其他肠道优势菌属与FPG、1 h PG、2 h PG均无关(P均>0.05)。结论 T2DM患者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并具有性别差异;柔嫩梭菌属与血糖水平有关,可为T2DM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肠道 肠道优势 丰度 血糖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2001—2003年沈阳市大东地区1004株腹泻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力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监测沈阳大东地区2001-2003年与腹泻有关的肠道致病菌的组成及耐药情况.为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病菌的制每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大便培养。筛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并以纸片... 目的监测沈阳大东地区2001-2003年与腹泻有关的肠道致病菌的组成及耐药情况.为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病菌的制每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大便培养。筛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并以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肠道病原菌1004株.以男性为主,儿童和青年发病为多,7~9月为腹泻发病高峰。病原以志贺菌居首位,占65.45%,其次是弧菌居,占25.4%。而沙门菌属及大肠杆菌分别占7.75%及1.55%。各菌属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差异.福氏志贺和沙门菌属多重耐药较多,而宋内志贺和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结论沈阳大东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多,有性别、年龄、季节分布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属 腹泻 耐药性
下载PDF
东乡族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构成特点及差异的研究
5
作者 马晓兰 侯彦军 +2 位作者 马志明 胡雪剑 葛丹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4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究东乡族2型糖尿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乡县人民医院的东乡族2型糖尿病患者25例(T2DM组),同时选取28例体检健康的东乡族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研究对象及HC组的新鲜粪便样... 目的探究东乡族2型糖尿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乡县人民医院的东乡族2型糖尿病患者25例(T2DM组),同时选取28例体检健康的东乡族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研究对象及HC组的新鲜粪便样本,通过对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测序的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初步了解东乡族T2DM组与HC组肠道微生物的构成特点及差异。结果两组样本共检测出93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其中共同有OTU数目为633个。Alpha多样性分析中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菌群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两组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类学门水平,T2DM组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显著高于HC组(37.97%比22.89%、5.09%比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T2DM组:68.00%,HC组:4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发现20个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中双歧杆菌属、大肠埃希-志贺菌属、Tyzzerella_4的丰度显著高于HC组,而Prevotella_9、罗氏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菌显著减少。结论东乡族T2DM组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初步了解东乡族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今后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阴沟肠道菌属 东乡族 构成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ubchronic oral toxic metal exposure o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mice 被引量:12
6
作者 Qixiao Zhai Tianqi Li +6 位作者 Leilei Yu Yue Xiao Saisai Feng Jiangping Wu Jianxin Zhao Hao Zhang Wei C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831-840,共10页
Oral exposure to toxic metals such as cadmium (Cd), lead (Pb), copper (Cu) and aluminum (AI) can induce various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and animal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ese metals on the gut mic... Oral exposure to toxic metals such as cadmium (Cd), lead (Pb), copper (Cu) and aluminum (AI) can induce various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and animal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ese metals on the gut microbiota have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long-term toxic metal exposure altered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mice in a metal-specific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Subchronic oral Cu exposure for eight weeks caused a profound decline in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in mice, wherea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groups treated with other metals. Cd exposure signif- icantly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organisms from the genera Alistipes and Odoribacter and caused marked decreases in Mollicutes and unclassified Ruminococcaceae. Pb exposu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bundances of eight genera: unclassified and uncultured Ruminococcaceae, unclassified Lachnospiraceae, Ruminiclostridium_9, Rikenellaceae_RCg_gut group, Oscillibacter, Anaerotruncus and Lachnoclostridium. Cu exposure affected abundances of the genera Alistipes, Bacteroides, Ruminococcaceae_UCG-014, AUobaculum, Mollicutes_RF9_norank, Rikenellaceae_RCg gut_group, Ruminococcaceae_unclassified and Turicibacter. A1 exposure in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Odoribacter and decreased that of Anaerotruncus. Exposure to any metal for eight week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bun- dance of Akkermansia.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role of toxic meta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and systemic disorders in the host within the gut microbiota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LeadAluminumCopperGut microbiotaMet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