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几种肠道菌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晓静 文思远 韩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83,共2页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几种常见的肠道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包括检测靶基因的扩增、基因芯片的制备、杂交反应和杂交结果的检测与分析4个步骤。结果表明:应用基因芯片对涉及4个菌属的23株肠道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杂交检测,得到菌属特异性...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几种常见的肠道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包括检测靶基因的扩增、基因芯片的制备、杂交反应和杂交结果的检测与分析4个步骤。结果表明:应用基因芯片对涉及4个菌属的23株肠道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杂交检测,得到菌属特异性的杂交图谱,从而达到对细菌进行检测鉴定的目的。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葡萄球菌属、耶尔森氏菌属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肠道 肠道菌检测
下载PDF
活菌制剂与抗生素对仔猪饲料消化率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英 郭建凤 +2 位作者 张印 王成立 张安志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0-21,24,共3页
本研究选用 35日龄断奶仔猪 ,采取 3× 3拉丁方设计基础日粮、添加活菌制剂和抗生素 3个处理 ,每处理各设 3个重复共计 9头仔猪。采用全粪尿收集法和平板计数法 ,对日粮常规营养成分消化率和手术法取小肠、盲肠内容物中主要菌群的... 本研究选用 35日龄断奶仔猪 ,采取 3× 3拉丁方设计基础日粮、添加活菌制剂和抗生素 3个处理 ,每处理各设 3个重复共计 9头仔猪。采用全粪尿收集法和平板计数法 ,对日粮常规营养成分消化率和手术法取小肠、盲肠内容物中主要菌群的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生物饲料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氨基酸等消化率及肠道中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高于和显著高于抗生素饲料。即活菌制剂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率 ,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学 消化率测定 制剂/抗生素 肠道菌检测 仔猪
下载PDF
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冰 马丰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5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确诊的41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肠道膜菌群和腔菌群中5种优势菌检测(大肠癌组)。将经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正常结肠黏膜健康者41例(正常组),并另外选择41例... 目的探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确诊的41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肠道膜菌群和腔菌群中5种优势菌检测(大肠癌组)。将经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正常结肠黏膜健康者41例(正常组),并另外选择41例疑诊大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大肠癌正常组)。三组患者共123例。结果大肠癌组的肠道优势菌群中,膜菌群与腔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多于正常组,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明显少于正常组,尤其是膜菌群的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与正常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正常组进行肠道膜菌群检测筛查后,初筛率为73.17%,符合率73.33%,漏诊率为0.00%。结论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检测 大肠癌 早期诊断筛查
下载PDF
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欧胜峰 冯巨滨 韩钊韵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观察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大肠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大肠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膜菌群与腔菌群检测结果以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计数的比值(B/E),比较不同分期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膜菌群检测结果及B/E值,计算观察组患者大肠癌的早期筛查结果。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膜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著下降(P<0.01),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腔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著下降(P<0.01),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Ⅰ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类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和B/E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著下降(P<0.05);与观察组Ⅰ期患者相比,观察组Ⅱ期患者肠道膜菌群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B/E值均显著下降(P<0.05)。③肠道膜菌群检测在观察组大肠癌患者的早期初筛率为88.0%。结论肠道膜菌群检测大肠癌的初筛率较高,方法简便,为早期筛查大肠癌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检测 大肠癌 早期诊断 B/E值
下载PDF
饲用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丽红 柳成东 +3 位作者 肖明霞 PHOUTHAPANE Vanhnaseng 安清聪 程志斌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2-78,共7页
文章综述枯草芽孢杆菌在体内、体外的抑菌性能,旨在保障枯草芽孢杆菌的饲用效果,重点总结3方面:其一,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评估方法;其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牛津杯法体外抑菌试验评估);其三,饲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畜禽肠道菌群... 文章综述枯草芽孢杆菌在体内、体外的抑菌性能,旨在保障枯草芽孢杆菌的饲用效果,重点总结3方面:其一,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评估方法;其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牛津杯法体外抑菌试验评估);其三,饲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畜禽肠道菌群的调控效果(体内抑菌试验评估)。体外试验文献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有害菌和饲料源有害菌的抑菌报道较多,对肠道有益菌和其他商业益生菌的抑制研究很少,且不同菌株的抑菌性能差异较大,这与饲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畜禽肠道有益菌及个别有害菌调控出现差异化结果相符。文章建议完善枯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评估的体系,这有助于筛选安全的菌株及高效地研制单一和复合饲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 性能 牛津杯法 肠道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凝结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柳成东 赵平 +2 位作者 王乙茹 王春羲 程志斌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8-64,共7页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在体内、体外抑菌性能的研究报道,旨在为饲用凝结芽孢杆菌替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较为全面的收集国内外相关凝结芽孢杆菌抑菌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总结了三方面内...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在体内、体外抑菌性能的研究报道,旨在为饲用凝结芽孢杆菌替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较为全面的收集国内外相关凝结芽孢杆菌抑菌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总结了三方面内容:①凝结芽孢杆菌抑菌性能评估的研究方法;②凝结芽孢杆菌牛津杯法抑菌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评估);③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对畜禽肠道菌群的调控效果(体内抑菌实验评估)。分析现有文献结果显示,牛津杯法是实验室评估凝结芽孢杆菌抑菌作用的主要方法。牛津杯法抑菌实验报道显示:凝结芽孢杆菌对畜禽肠道有害菌、饲料源有害菌、商业饲用益生菌等3类指示菌的抑菌研究较多,但对肠道有益菌的抑制研究没有报道。大量动物试验集中报道了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总菌数的影响,极少涉及沙门氏菌、双歧杆菌影响的研究。基于当前替抗饲料添加剂研发的实际需求,文章以抗生素为对照组,加快凝结芽孢杆菌体内、体外抑菌性能的系统评估研究,为凝结芽孢杆菌在饲料及养殖业的替抗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 性能 体外抑实验评估 牛津杯法 体内抑试验评估 肠道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1590例肠道菌群检测结果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太平 巩跃生 +1 位作者 魏淑娥 宋光瑞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4年第7期36-37,共2页
为进一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对确诊为UC1590例患者的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学检验。1590例中大肠杆菌消失者160例,占10.06%,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者233例,占14.65%,提示条件致病菌在UC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治疗UC要注意... 为进一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对确诊为UC1590例患者的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学检验。1590例中大肠杆菌消失者160例,占10.06%,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者233例,占14.65%,提示条件致病菌在UC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治疗UC要注意纠正大肠杆菌及清除条件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检测 临床分析 致病 大肠杆
原文传递
组学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王磊 沈江立(综述) 李娜(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23期3302-3305,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通常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可延伸累及至结肠近端的不同部位[2]。UC以复发交替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通常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可延伸累及至结肠近端的不同部位[2]。UC以复发交替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关节病变(中轴型和外周型关节病变)、代谢性骨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的肠外表现[1,3]。长期的炎症可导致UC癌变及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出现[4]。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国际难治性疾病和终身性疾病名录。欧美等发达国家UC的发病率为(8~14)/100000,患病率则高达(120~200)/100000;据报道,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100000,北方地区发病率(1.64/100000)与南方地区相比(2.05/100000)略低[5]。UC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肠黏膜屏障损伤等有关[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组学技术 肠道检测 代谢组学
下载PDF
Fish gut microecosystem: a model for detecting spatial pattern of microorganisms 被引量:2
9
作者 倪加加 颜庆云 +1 位作者 余育和 张堂林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rganisms is a basic issue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y. Althoug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have been well studied,those of microorg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rganisms is a basic issue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community assembly. Althoug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have been well studied,those of microorganisms are still being debat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fi sh gut microecosystem to dete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icrobes, because it can provide a relatively unifi ed and stable environ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urnover of intestinal bacterial assemblages showed a weak but highly signifi 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imilarity and distanc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espect of both grass carp intestinal loci distances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fi sh sampling sites.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intestinal bacterial assemblages responded to differences with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with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i sh themselv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or possibly all, microbes are restricted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also important infl uences on the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bacterial assemblages. The fi sh gut microecosystem is useful in promoting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icro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DIVERSITY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 dispersal limitation distance-decay relationship
下载PDF
Rapid detection of intestinal pathogens in fecal samples by an improved reverse dot blot method 被引量:3
10
作者 Jian-Ming Xing Su Zhang Ying Du Dan Bi Li-Hui Ya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0期2537-2542,共6页
AIM:To develop a new, rapid and accurate reverse dot blot(RDB)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stinal pathogens in fecal samples.METHODS:The 12 intestinal pathogens tested were Salmonella spp., Brucella spp., Escheric... AIM:To develop a new, rapid and accurate reverse dot blot(RDB)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stinal pathogens in fecal samples.METHODS:The 12 intestinal pathogens tested were Salmonella spp., Brucella spp.,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Clostridium botulinum , Bacillus cereus ,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Shigella spp.,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Vibrio cholera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two universal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wo variable regions of bacterial 16S and 23S rDNA genes from all of the 12 bacterial species tested.Five hundred and forty fecal samples from the diarrhea patients were detected using the improved RDB assay.RESULTS:The methods could identify the 12 intestinal pathogens specifi cally,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as low as 103 CFUs.The consistent detection rate of the improved RDB assa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 was up to 88.75%.CONCLUSION:The hybrid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d RDB assay developed was a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stinal pathogen in feca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oblotting Intestinal pathogens FECES
下载PDF
肠道菌群失调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1
作者 张非红 夏斌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5期523-527,共5页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肠道菌群定植,这一关键过程若被中断或延迟,均可能导致其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数量与种类失调)在新生儿NE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最新研...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肠道菌群定植,这一关键过程若被中断或延迟,均可能导致其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数量与种类失调)在新生儿NE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最新研究发现,新生儿NEC发病前,机体肠道肠杆菌科菌群、梭状芽孢杆菌富集,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细菌数量均减少,这些肠道菌群数量与种类失调,可能在新生儿NE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新生儿肠道菌群特点、肠道菌群失调与新生儿NEC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肠道群失调 肠杆 厚壁 拟杆 发病机制 肠道群定性、定量检测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