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内侧肌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观察
1
作者 李鹏程 俸玉 +4 位作者 陈小霞 陈岳峰 李维仁 黄丽 姚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BFR)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VMO)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KO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 目的观察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BFR)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VMO)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KO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VMO等张收缩训练,A观察组采用VMO等长收缩结合BFR训练,B观察组采用VMO等张收缩结合BFR训练。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大腿围度、VMO厚度以及VMO肌电值[包括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结果在治疗3周后,三组左膝及右膝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左、右大腿围度、VMO厚度、iEMG值和RMS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B观察组和A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以B观察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BFR训练能有效改善KOA患者的关节疼痛,增加VMO厚度和大腿围度。在低负荷BFR条件下,等张收缩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优于等长收缩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股内侧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优势
2
作者 魏波 姚庆强 +3 位作者 唐成 李旭祥 徐燕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2-557,共6页
背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最常用的是内侧髌旁入路,但由于其对股四头肌腱的损伤,可能导致后期伸肌装置的弱化,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 背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最常用的是内侧髌旁入路,但由于其对股四头肌腱的损伤,可能导致后期伸肌装置的弱化,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其中26例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27例为经内侧髌旁入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及术前血红蛋白、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经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2 d,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74);③术后1,3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1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56);④术后1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3个月和1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8,P=0.999);⑤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不损伤股内侧肌腱,保留了伸肌装置,在较少软组织损伤的同时,便于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安装和术中内轴运动的评估,能显著改善置换后患肢的疼痛肿胀,更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轴型膝关节假体 股内侧肌下入路 伸肌装置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洪文 尹立 +4 位作者 徐文豪 李皎 罗奋棋 刘绍江 徐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3-2037,共5页
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 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50例共55膝,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股骨外翻3°-5°截骨、常规置换髌骨。统计手术时间、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起始下地时间、起始上下楼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胫股角、髋-膝-踝角、髁-髋角、平台-踝角等指标评价术后疗效和假体在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为4.7-11.1年;②手术时间(67.2±6.2)min,显性出血量(317.3±109.6)mL,切口长度(11.5±1.2)cm,起始下地时间(1.1±0.5)d,起始上下楼梯时间(2.3±0.9)d,住院天数(4.9±1.2)d;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显著增加,胫股角/髋-膝-踝角显著降低,髁-髋角/平台-踝角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术后均未发生腓总神经麻痹、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⑤提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假体位置、下肢力线良好,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下入路 关节成形术 膝外翻 假体位置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先莹 丁涛 +2 位作者 郎旭剑 吴明禹 韩桂全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手术前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术前及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DPM)以及患膝术后初次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除MPA组术后1个月BBS评分外)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5);除术后6个月BBS评分外,SVA组术后各时间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均优于MPA组同期(P均<0.05)。两组术后6个月mFTA、TUG测试、TDPM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且SVA组术后6个月TUG测试、TDPM优于MPA组(P均<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组初次主动SLR时间显著低于MPA组(P<0.05)。除SVA组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外,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MPA相比,经SVA行TKA治疗KOA疼痛程度减轻,患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初次主动SLR时间降低,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
5
作者 梅培毅 吴继敏 +1 位作者 武旖旎 叶绿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大转子下外...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神经阻滞指标;比较两组术前(T_(0))、术后6 h(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静息和活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阻滞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与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4)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高于T_(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4)时,研究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用于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以增强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下外侧入路 坐骨神经阻滞 股内侧肌下入路 隐神经阻滞 高龄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舒筋活血汤对髌股内侧支持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6
作者 夏文豪 肖毅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3期2512-2514,共3页
目的观察舒筋活血汤治疗髌骨脱位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髌股内侧支持带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髌股内侧支持带的6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舒筋活血汤治疗... 目的观察舒筋活血汤治疗髌骨脱位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髌股内侧支持带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髌股内侧支持带的6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舒筋活血汤治疗4周;对比2组术后的完全负重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2组在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舒筋活血汤治疗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髌股内侧支持带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观察组对术后膝关节的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效果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筋 舒筋活血汤 同种异体肌腱 股内侧支持带重建 髌骨脱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开今 叶启彬 +4 位作者 林进 沈建雄 杨新宇 王学北 刘德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采用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方法治疗了364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通过对其中211例随访结果表明,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CA角(congruenceangle)(P<0.01),显著地改善LPA角(leteralp... 采用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方法治疗了364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通过对其中211例随访结果表明,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CA角(congruenceangle)(P<0.01),显著地改善LPA角(leteralpatellofemoralangle)(P<0.001),对临床症状缓解的有效率达95%,从而为髌骨软化症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骨软化症 电疗法 股内侧
下载PDF
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踏蹬运动中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金鳌 陆阿明 +2 位作者 王国栋 徐勤儿 戴晓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31,共10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定量反映不同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探讨紧身压迫度对肌肉活动的效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未进行过系统踏蹬训练的青年健康男性受试...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定量反映不同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探讨紧身压迫度对肌肉活动的效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未进行过系统踏蹬训练的青年健康男性受试者10名,分别以下肢无紧身压迫、中度紧身压迫、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中强度和大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测试,对同步采集的股内侧肌iEMG和MF肌电指标数据进行分段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考察各组实验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运动后期,紧身压迫对iEMG及MF变化幅度的总效应均有影响,且在与运动强度发生交互作用时,这种影响效应更为明显。2)与无紧身压迫相比,中度紧身压迫不改变中强度负荷运动中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但却使大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下降。3)与无紧身压迫相比,高度紧身压迫使中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下降;但却使大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上升。结论:外加中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与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中等强度踏蹬运动后期对股内侧肌的作用相似,均利于维持局部肌肉收缩的输出功率及外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缓肌疲劳和延长运动时效;相反,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则会加速肌疲劳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身运动装 压迫度 强度负荷 踏蹬运动 股内侧 表面肌电图 肌肉疲劳
下载PDF
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魏智钧 李雪 +4 位作者 李华 欧阳颀 候艳丽 张秋芬 李自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脑卒中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配合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进行选择性股内侧肌训... 目的观察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脑卒中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配合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进行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均持续8周。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过伸改善情况、Fugl-meyer(FMA)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和步长的测量结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膝过伸3例,对照组膝过伸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其步行速度。股内侧肌肌力下降可能是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异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膝过伸 股内侧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军 孙振辉 +6 位作者 田峥巍 孙云波 王磊 曹建刚 田孟强 张宇 王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1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微创手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下载PDF
太极拳特定动作下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欧阳静明 王楚怀 +4 位作者 王于领 张洲 缪萍 王玉娟 余秋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表面肌电图 股内侧肌(VMO) 外侧肌(VL)
下载PDF
小切口股内侧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兵华 孙俊英 +2 位作者 石岩 殷浩 唐祖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TKA的优点并与传统髌旁内侧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自2002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行TKA56例60膝,其中采用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和传统髌旁内侧入路各28例30膝。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疼痛度、引流出... [目的]探讨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TKA的优点并与传统髌旁内侧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自2002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行TKA56例60膝,其中采用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和传统髌旁内侧入路各28例30膝。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疼痛度、引流出血量、手术前后Hb减少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假体力线对位、术后6、12周、1年的活动度(ROM)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5年(平均13.2个月)。两组除各有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外,其余均获得准确的力线对位。微创组,平均切口11.3cm,VAS评分平均2.76分,平均引流出血量96.8ml、术后Hb平均减少25.5g,直腿抬高平均3.8d,术后平均住院8.6d,术后6、12周的ROM分别为107°、117°;传统组,平均切口20.6cm,VAS评分平均3.8分,平均引流出血量276.3ml、术后Hb平均减少32.5g,直腿抬高平均5.8d,术后平均住院12.1d,术后6、12周的ROM分别为98°、108°。以上各观察指标的手术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1年的ROM及HSS评分为121°和95分相对于传统组的118°和94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微创中股入路行全膝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置换 膝关节 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
下载PDF
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汐妍 任超展 +4 位作者 寄婧 时斌 徐建成 周彬彬 薛枝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33-1435,共3页
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患,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研究证实,通过增强肌力、提高本体感觉输入、恢... 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患,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研究证实,通过增强肌力、提高本体感觉输入、恢复膝关节动力稳定系统是KOA康复的关键[1]。等速肌力训练现已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和康复医学领域,有研究已经证实离心训练在改善肌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电刺激系统可提高肌肉组织的活性,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3]。本研究采用等速离心训练和股内侧肌电刺激相结合,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股内侧 康复医学 本体感觉 骨关节炎 电刺激治疗 收缩力量 等速离心训练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置入假体的优势对比(英文) 被引量:9
14
作者 符培亮 李晓华 +3 位作者 吴宇黎 谢庆云 孙久一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93-1796,共4页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并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比观察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对象:选择2004-03/2006-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患者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双侧膝内翻24例、双侧膝外翻9例,一侧内翻一侧外翻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材料:交叉替代型假体(PFC-Sigama,英国DUPUY公司),在胫骨衬垫中央加入一个聚乙烯突起,相应的股骨假体使用前后向切骨及斜面切骨,与保留型假体相同。方法:34例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间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②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29.8)mL,(368±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1.8±0.3)d,(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7.1±1.2)d,P<0.01],术后45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98°±12°),P<0.05]。结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疼痛较轻,活动度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假体置入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下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杰 刘春华 +1 位作者 周仕国 林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40-6246,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入路 股内侧肌下 内侧髌旁 伸膝装置 早期疗效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对股内侧斜肌训练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磊 宋鑫 +1 位作者 李美 张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2-1203,共2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进行选择性膝关节股内侧斜肌肌力训练;对照组19人,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治疗...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人,应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进行选择性膝关节股内侧斜肌肌力训练;对照组19人,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上下楼梯)、表面肌电图VMO/VL活动比率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表面肌电图VMO/VL活动比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对股内侧斜肌进行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关节疼痛综合征 股内侧斜肌训练 康复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应龙 赵劲民 +2 位作者 李书振 丁晓飞 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585-59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包括4个RCT,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中间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系统评价
下载PDF
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智钧 欧阳颀 +3 位作者 侯艳丽 李雪 李华 李自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30期3314-331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 目的观察针刺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的直接效应,以及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肌电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治疗2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阶梯任务实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P<0.01),向心性收缩与离心性收缩时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针灸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改变股内斜、外侧肌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关节疼痛综合征 肌电图分析 股内侧斜肌 外侧肌
下载PDF
“双滑轮法”取腱编织重建髌股内侧副韧带修复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伶俐 徐斌 +1 位作者 徐文弟 耿春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158-3163,共6页
背景:目前针对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研究较多,存在较大的争议,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决策。目的:总结应用"双滑轮法"重建髌股内侧副韧带治疗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髌骨急性脱位30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采用"双滑轮... 背景:目前针对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研究较多,存在较大的争议,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决策。目的:总结应用"双滑轮法"重建髌股内侧副韧带治疗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髌骨急性脱位30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采用"双滑轮法"重建髌股内侧副韧带治疗,使用关节镜磨头在髌骨内上缘髌骨中点及髌骨中上1/3沿髌骨长轴做小的骨槽,以容纳肌腱为准。在骨槽内髌骨中点和髌骨中上1/3两点平行于髌骨关节面打入2枚带双线5.0锚钉,锚钉上双线分别各打1个结,另外2根加强缝合于周围软组织上,肌腱缝合为一股端,形成"双滑车"结构。于股骨内上髁及收肌结节处,切开长纵向小切口,显露内上髁及收肌结节,于两切口之间打通深筋膜隧道,将肌腱编织端拉过隧道,建立股骨端隧道,将肌腱沿股骨隧道牵拉向外侧,拉紧肌腱合适松紧度后界面螺钉挤压固定。随访10个月以上,进行韧带重建前后髌骨相关参数及膝关节功能参数比较。结果与结论:(1)患者合并关节内软骨损伤12例,半月板损伤4例。(2)患者末次随访时髌骨倾斜角、Q角、髌骨外移值均小于韧带重建前;(3)患者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高于重建前;(4)平均手术时间(90.0±10.5)min。(5)韧带重建后出现1例膝关节活动0°-30°患者;1例因摔跤致髌骨骨折,二期进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未发现髌骨脱位,未出现髌骨恐惧试验阳性,未出现感染、切口愈合不良。(6)结果提示:"双滑轮法"手术简单、创伤小、符合髌骨解剖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髌骨运动轨迹可视性、韧带重建后患者恢复快、疗效好。若单纯应用效果不佳时,可二期再行截骨处理等优点,是急性髌骨脱位的很好手术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髌骨脱位 股内侧副韧带 关节镜 韧带重建 双滑轮法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红云 陈丽宜 贾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621-2622,共2页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术后第1、3、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9个月的随访。术后第1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动功能锻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内侧肌入路 主动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