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9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健康教育下的量化踝泵运动在预防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倩 严邱英 易瑜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1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媒体健康教育下的量化踝泵运动在预防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接受股静脉置管的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 目的 探讨多媒体健康教育下的量化踝泵运动在预防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接受股静脉置管的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多媒体健康教育下量化踝泵运动干预.统计两组股静脉置管后第7d、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股静脉置管后第7d、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00%、3.13%)低于对照组(6.25%、12.50%)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1.88%)(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股静脉置管期间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下量化踝泵运动,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且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健康教育 量化踝泵运动 肝硬化 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与置管溶栓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2
作者 杨明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IVSI)术与CDT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近期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3—2023-03鹿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IVCS并下肢A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IVSI)术与CDT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近期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3—2023-03鹿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IVCS并下肢A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DT组和CDT联合IVSI组(IVSI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栓清除率分级、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每组50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I组的血栓清除率分级优于CDT组,复发率低于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时,IVSI组患者的CRP、IL-6水平高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VCS合并下肢ADVT患者予以CDT联合IVSI治疗,可提高血栓清除率,降低血栓复发率,安全性良好,但可增强机体的炎症反应,术后需加强抗凝、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管溶栓术 静脉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儿童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胜华 江雨秋 +3 位作者 李银 宋诗怡 唐静 胡燕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首次构建儿童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肾脏科使用股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428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静脉置管并发... 目的首次构建儿童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肾脏科使用股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428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以2022年7月—10月50例患儿资料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病因肾衰竭(OR=5.041,95%CI:1.170~21.726,P=0.030)、合并低白蛋白血症(OR=2.963,95%CI:1.090~8.057,P=0.033)、躁动(OR=2.871,95%CI:1.159~7.109,P=0.023)、双下肢水肿(OR=2.359,95%CI:1.052~5.288,P=0.037)、高血压(OR=2.473,95%CI:0.010~6.057,P=0.048)、腹腔积液(OR=5.673,95%CI:2.242~14.357,P<0.001)以及输注血/血制品(OR=2.693,95%CI:1.0697~6.612,P=0.031)是儿童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95%CI:0.738~0.851,P<0.001),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0.725,最大约登指数为0.458,预测模型拟合优势比χ^(2)=3.395,P=0.907。依据验证组所建模型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AUC为0.810(P<0.001,95%CI:0.689~0.931),灵敏度为0.739,特异度为0.77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儿童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液净化 静脉 并发症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穴位按摩联合微波理疗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梁微 李霞 +5 位作者 陈利冬 凌瑛 董有娣 蒋利香 冯小芳 黄江琼 《微创医学》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微波理疗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微...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微波理疗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微波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均长于干预前,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长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微波理疗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能有效降低D-二聚体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按摩 微波理疗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5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经外周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陈明朗 江谋应 +3 位作者 金涛 严雄 陈付文 丁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53-356,36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n=38,采用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组(n=3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n=38,采用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组(n=38,采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治疗后7d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及凝血功能指标,评估临床疗效与血栓清除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且介入组患者均小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介入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药物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LDVT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血清清除效果,并可缩短溶栓时间,提高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导管取栓 管溶栓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吴晓安 唐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6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超声引导下腘静...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和对照组(30例,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半年内下肢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再通疗效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半年内下肢静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半年内再通疗效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获得更好的静脉再通率及总体疗效,并改善远期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静脉 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对比
8
作者 莫窕梅 《内科》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组和重建组,每组20例。球囊组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组和重建组,每组20例。球囊组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重建组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比较两组临床满意度、有效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血管有效通畅率。结果球囊组的临床满意度高于重建组,平均住院日短于重建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重建组(均P<0.05)。两组有效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血管有效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球囊组血管有效通畅率低于重建组(P<0.05)。结论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相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临床满意度高,具有创伤小、保存原有吻合口和血管资源的优点,但其血管远期通畅率差,且住院费用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瘘 急性血栓闭塞 超声 球囊扩张 管溶栓 静脉内瘘重建术
下载PDF
两种换药方式对降低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谢文敏 蔡柔妹 +2 位作者 陈纯玲 高晓莹 肖丹萍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182-185,共4页
目的 探究不同换药方式对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进一步探究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的换药规范和标准。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 目的 探究不同换药方式对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进一步探究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的换药规范和标准。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规范换药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换药方式。对两组的感染率实施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感染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换药方式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有效提高经烧伤创面股静脉置管期间患者护理质量,提升期间的安全性,增强患者对标准用药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药标准 两种换药方式 经烧伤创面静脉 感染率
下载PDF
TIPS联合置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门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婷 王涛 +7 位作者 张裕 张丹 岳振东 王磊 范振华 吴一凡 董成宾 刘福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7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成功行TIPS联合留置导管溶栓的临床疗效。通过术中测量分流前后下腔静脉压...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7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成功行TIPS联合留置导管溶栓的临床疗效。通过术中测量分流前后下腔静脉压力(inferior vena cava pressure,ICVP)、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分别计算分流前、分流后(溶栓前)及溶栓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PPG=PVP-IVCP),通过再次DSA下行门静脉造影观察PVT消失程度及分流道是否通畅。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1年。结果分流前、分流后(溶栓前)及溶栓后平均PPG分别为(24.50±6.91)mmHg、(18.51±5.11)mmHg及(10.17±3.97)mmHg,溶栓后PPG明显低于溶栓前PPG,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307例患者中,PVT完全消失者占72.3%(221/307)、显著减少者占27.7%(86/307)、无无效病例;分流道血流完全通畅者占85.7%(261/307),部分通畅者占14.3%(46/307);发生合并症42例,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或完全消失。其中17例患者(5.5%)血栓较术后增加,经TIPS分流道对血栓进行局部处理联合置管溶栓,全部患者分流道恢复至第一次术后水平。肝性脑病发生情况:术后1年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17.6%(54/307)。生存情况:术后9个月及11个月因肝功能衰竭及脑出血分别死亡1例,其他患者全部生存。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合并PVT患者行TIPS联合置管溶栓效果良好,安全。应加强全流程系统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TIPS 导管 溶栓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中期疗效对比
11
作者 曾凡祎 潘升权 +2 位作者 龙海灯 殷世武 崔建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91-194,242,共5页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置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MT组(n=37)和CDT组...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置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MT组(n=37)和CDT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尿激酶使用量、溶栓时间,术后出血、血红蛋白尿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短于CDT组患者,尿激酶使量明显小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尿、出血/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MT组患者血栓完全清除率、血栓大部分清除率均高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PTS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MT组患者无PTS、轻度PTS比例均小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与CDT血栓清除率相似,PMT在避免短中期发生PTS方面更有优势,PMT溶栓时间短,溶栓药物使用剂量小,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管溶栓 静脉血栓 疗效
下载PDF
3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李慧琳 刘丽萍 +2 位作者 赵渝 李凤贺 邓佳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17例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临床疗效将其分为显效组(n=67)、有效组(n=214)、无效组(...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17例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临床疗效将其分为显效组(n=67)、有效组(n=214)、无效组(n=36)。收集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诊疗相关信息,分析其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病程、机械血栓清除术、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支架植入均是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期或亚急性期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病程、机械血栓清除术、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支架植入均是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管溶栓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513-1518,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1.06±0.61)、(1.04±0.51)cm,均低于对照组[(1.48±0.89)、(1.32±0.6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下15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肢消肿,增加深静脉通畅率,有助于保护静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管溶栓 尿激酶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PowerPICCSOLO导管在下肢股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
14
作者 吴荣娣 唐瑶 范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PICCSOLO)在下肢股静脉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下肢股静脉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PICCSOLO)在下肢股静脉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下肢股静脉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40例。其中对照A组采用4F型号巴德三向瓣膜式导管,对照B组采用4F型号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PICC)导管,观察组采用4F型号PowerPICCSOLO导管。统计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B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A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股静脉PICC置管中采用PowerPICCSOLO导管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PICCSOLO导管 下肢静脉 经外周入中心静脉导管 三向瓣膜导管 PowerPICC导管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在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对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价值探讨
15
作者 林秀银 罗春霞 +1 位作者 苏连珠 姜玉清 《中外医疗》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Extremity,UEDVT)...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Extremity,UE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单纯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基于对照组实施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的UEDVT及其他置管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后的腋下血液流速、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参数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UEDVT及其他置管事件的发生率(2.22%和4.44%)均低于对照组(17.78%和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4.050,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两项腋下血液流速指标(最大血液流速与静脉平均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TEG参数中的R值高于对照组,M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的环境、社会、生理及心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腋下血液流速,预防UEDVT及其他置管事件发生,提升患者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ICC管化疗 精细化护理 上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中经腰腔静脉置管与经股静脉置管比较
16
作者 丁文金 马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3,共5页
目的比较经腰腔静脉置管(TLC)与经股静脉置管(FVC)方式植入长期透析管方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FVC(159例)、TLC(29例)建立血管通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手... 目的比较经腰腔静脉置管(TLC)与经股静脉置管(FVC)方式植入长期透析管方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FVC(159例)、TLC(29例)建立血管通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LC组、FVC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06%比97.85%,P=0.770)。TLC组、FVC组术后1、2、3年累计一期透析导管通畅率分别为89.75%、81.40%、30.65%,86.25%、60.9%、2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间围手术期、早期及晚期置管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C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FVC组(12.13%比32.42%,P<0.05),血栓发生率低于FVC组(3.03%比17.03%,P<0.05)。结论TLC手术成功率高,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FVC。具备手术条件的临床中心面对常规静脉通路耗竭患者选择透析通路时,TLC可能是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经腰腔静脉 静脉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刘文江 王兵 +3 位作者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2,1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
18
作者 季杰 吴必飞 +3 位作者 闫乐乐 吕朋华 周卫忠 王福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肝穿)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5例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患者,根据溶栓治疗途径分为TIPS组(n=17,接受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肝... 目的对比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肝穿)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5例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患者,根据溶栓治疗途径分为TIPS组(n=17,接受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肝穿组(n=8,接受经皮肝穿置管溶栓),记录技术成功率、置管溶栓时长,7天内并发症、3个月门静脉通畅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肝性脑病(HE)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组间置管溶栓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溶栓效果优于肝穿组(P<0.05)。治疗后7天内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TIPS组门静脉通畅程度高于肝穿组(P<0.05);组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果及H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及经皮肝穿置管溶栓均为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有效途径,而前者溶栓效果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疗法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导管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在髂股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9
作者 陈樱红 李晓阳 陆炜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28-532,共5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动脉栓塞(PE),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PE的发生大多由于下肢DVT,尤其是髂股静脉DVT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而引起的。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抗凝治疗,导管接触溶栓及经皮...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动脉栓塞(PE),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PE的发生大多由于下肢DVT,尤其是髂股静脉DVT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而引起的。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抗凝治疗,导管接触溶栓及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也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髂股静脉血栓首选的治疗手段。下腔静脉滤器(IVCF)作为治疗期间预防PE的主要措施,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但鉴于滤器的作用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潜在并发症,许多学者不建议在介入治疗前放置滤器。因此,关于在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过程中是否常规行IVCF置入预防PE,目前尚存争议。本文综合相关临床研究,对预防性IVCF置入在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下腔静脉滤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彬 张铠 +1 位作者 王杰 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管溶栓术 D-D F1+2 P-SELECT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