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1
作者 涂泽松 徐大星 +4 位作者 罗洪斌 王宇胜 冯兴伦 彭仲华 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45-5853,共9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内固定失效组和内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内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内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内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2-0.8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风险概率为28%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模型在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预测性能较好;④此次研究通过“三柱”分型系统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概率,此方法准确、简便,易于临床应用,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独立风险因素 内固定失效 分型系统 风险预测模型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外侧壁的理念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源(综述) 吕扬 周方(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为跌倒时髋部着地致伤,常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3]。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尽早手术、防止卧床并发症早已是共识,国内许多医院对此类骨折开辟“绿色通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显著提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粗隆骨折 转子 外侧壁 髋关节囊 骨质疏松 卧床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3
作者 杨冬松 王琼 +5 位作者 陈许冬 凌建生 陈鹏 远东涛 甄相周 王军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34-37,42,共5页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3例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3例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69~83岁,平均76.9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跌倒伤10例。骨折按AO/OTA股骨转子间分型标准:31-A3.1型4例,31-A3.2型6例,31-A3.3型3例。均采用闭合复位PFBN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髋关节的Harris功能评分,评估分析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70min,平均43.7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平均151.3mL。13例患者均获得4~16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8周,平均12.5周。术后有1例髋部外侧轻度疼痛,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切出、断裂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 外侧壁 内固定 老年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4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症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与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冯灿林 黎霭云 +3 位作者 梁灿荣 刘燕新 关信潮 白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853-3854,共2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高龄患者的常见骨折。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选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症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66例,效果满意。
关键词 股骨转子粉碎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手术治疗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转子骨折 高龄患者
下载PDF
80岁以上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峰 冯振洲 +2 位作者 邵云潮 姜晓幸 陈统一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5期789-791,共3页
目的 :评价 80岁以上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 ,2 0 0 3年 5月~ 2 0 0 3年 10月间收治 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手术病人 30例 ,Evans’分型 13例为IV型 ,17例为V型 ,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 目的 :评价 80岁以上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 ,2 0 0 3年 5月~ 2 0 0 3年 10月间收治 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手术病人 30例 ,Evans’分型 13例为IV型 ,17例为V型 ,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FN)和滑动髋螺钉组 (DHS)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PFN组在手术时间 ,失血量均少于DHS组 ,两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PFN与DHS都可以治疗合适的高龄老人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PFN稍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 粉碎性骨折 高龄老人 DHS PFN 对照研究 治疗 前瞻性 优势 目的
下载PDF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建文 李庶斌 《中医正骨》 2008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手术 半关节置换术/手术临床研究 老年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
8
作者 李承龙 赵斌 苏浩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28-234,共7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anil antirotation,PFNA)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PFNA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anil antirotation,PFNA)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PFNA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n=43),髋关节置换术组行髋关节置换术(n=33)。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12~1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长为(13.04±1.25)个月。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PFNA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少于PFNA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术后Hb、HCT水平低于PFNA组(P<0.001)。髋关节置换术组出现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和1例褥疮;PFNA组出现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褥疮以及1例脑梗死。无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P<0.05)。术前VAS、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髋关节置换术组VAS评分低于PFNA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均P<0.01);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置换术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1)。术前SF-36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置换术组SF-36评分各项均高于PFNA组(P<0.01)。结论PFNA与髋关节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PFNA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尽早恢复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转子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模型预测
9
作者 吕晓东 古锦瑞 +1 位作者 高靖宇 葛建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06-4513,共8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86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SF-36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内固定失效后,均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治疗;(2)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SF-36评分及患髋主动活动幅度均显著改善(P<0.05);(3)高隐性失血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骨质疏松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均高于低隐性失血组(P <0.05);低隐性失血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2-3级髋关节间隙高于高隐性失血组(P <0.05);两组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慢性支气管炎比例、侧别比例、麻醉方式及髋臼杯直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 <0.05);(5)将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绘制2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和0.923,灵敏度分别为0.879和0.886,特异度分别为0.854和0.908,约登指数分别为0.733和0.794,准确性分别为0.867和0.897;2个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和准确性均为神经网络模型更高;(6)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髋关节活动度恢复较好;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隐性失血的预测结果相差不大,神经网络模型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失效 人工髋关节置换 治疗效果 隐性失血
下载PDF
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李波 封美娜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2期99-101,111,共4页
目的观察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 目的观察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碳酸钙D_3颗粒(Ⅱ)治疗,试验组予骨疏康胶囊联合碳酸钙D_3颗粒(Ⅱ)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手术情况、髋关节恢复情况(Harris评分)、骨密度水平、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4个月后,2组腰椎、髋部骨密度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血钙、血磷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13.33%,χ^(2)=4.285,P=0.038)。结论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促进临床症状转归,可提升骨密度水平,改善骨代谢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绝经 骨质疏松 骨疏康胶囊 骨密度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尹惠娟 宋少红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4例老年IFF患者,收集入组对象资料,统计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情况,将发生低钠血症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4例老年IFF患者,收集入组对象资料,统计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情况,将发生低钠血症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低钠血症者纳入未发生组,对比两组基本资料,筛选存在统计学差异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IFF患者围术期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4.47%(23/94),均发生于术后,其中轻度低钠血症13例(13.83%),中度低钠血症10例(10.64%);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氯离子与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有关(P<0.05);年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性别、麻醉方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钾离子水平与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β=1.668,OR=5.299,95%CI=1.798~15.619)、血尿素氮水平高(β=0.895,OR=2.447,95%CI=1.153~5.195)、白蛋白水平低(β=0.528,OR=1.697,95%CI=1.206~2.385)、血肌酐水平高(β=0.221,OR=1.247,95%CI=0.862~1.408)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IFF患者围术期低钠血症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糖尿病、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骨折 低钠血症 血尿素氮 白蛋白 血肌酐
下载PDF
PFNA手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金秋 王林杰 陈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究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84例老年IFF患者2019年01月~2023年01月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PFNA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A... 目的探究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84例老年IFF患者2019年01月~2023年01月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PFNA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A组,以接受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的42例列为B组。对比2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评分、骨代谢[骨钙素(OC)、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切口长度、下地负重时间、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用时相较于B组更短,术中失血量相较于B组更低(P<0.05);术后3 d、7 d A组VAS评分相较于B组更低(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Harris评分相较于B组更高(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血清OC水平相较于B组更高,血清β-CTX、iPTH水平相较于B组更低(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42)相较于B组19.05%(8/42)更低(P<0.05)。结论相较于DHS治疗老年IFF患者,经PFNA治疗更有助于优化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改善骨代谢水平,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感,提升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骨代谢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前法 庞清江 +3 位作者 黄涛 葛志斌 汤涛 陈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方法  2 0 0 0年3月~ 2 0 0 3年 8月选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72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18例 ,男 8例 ,女 10例。年龄72~ 91岁。取后外侧切... 目的 探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方法  2 0 0 0年3月~ 2 0 0 3年 8月选用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72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18例 ,男 8例 ,女 10例。年龄72~ 91岁。取后外侧切口 ,术中注意保留大小粗隆部位的骨折块 ,争取将其重新复位 ,用钢丝固定 ,安放人工股骨头。对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18例术后均获 6~ 2 8个月随访 ,平均 16 .2个月。住院时间平均 16 d,术后 17例 32 d完全负重行走 ,1例因其他内科疾患扶拐行走 ;术后并发髋关节疼痛 1例 ,术后1年死亡 1例 ,余 17例健在。 结论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术后恢复好 ,能早期负重下地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双极股骨 骨质疏松 股骨头置换 老年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14
作者 何涛 侯绍平 +4 位作者 汪军 宋晓飞 龙俊任 田龙 赵芮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采用PFNA治疗,50例)与FHR组(采用FHR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采用PFNA治疗,50例)与FHR组(采用FHR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6~12(6.63±2.2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PFNA组均短(少)于FHR组(P<0.05)。住院时间FHR组短于PFNA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FHR组高于PFNA组(P<0.05)。术后并发生发生率FHR组低于PFNA组(P<0.05)。结论与PFNA相比,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骨质疏松、不能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可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更快,但创伤较大。应根据患者病情、骨折类型及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老年人
下载PDF
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15
作者 李建辉 裴宏 +1 位作者 黄光勇 黄昊飞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60-765,共6页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R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预测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96例患者发生大量隐匿性失血的有42例,占比43.75%。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失血组和非大量失血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入院白蛋白、D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8.368、15.453,t=5.85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类型为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年龄>70岁、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每增加0.5 mg/L分别增加14.2分、14.8分、26.8分、11.1分的权重;检验发现模型一致性、区分度均较好。结论年龄>70岁、手术类型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用于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手术 隐匿性失血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Gamma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正霞 李开南 +2 位作者 何智勇 陈尔东 汪学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3451-3455,共5页
背景:近年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对比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意见均不统一;并且较多文献内固定治疗包含Richard钉、鹅头钉及动力髋等髓外固定方法,可能导致结论不准确。目的:通过Gamma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 背景:近年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对比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意见均不统一;并且较多文献内固定治疗包含Richard钉、鹅头钉及动力髋等髓外固定方法,可能导致结论不准确。目的:通过Gamma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指标的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及置换后并发证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56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中出血量及离床活动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Harris评分)和内固定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Gamma钉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6年;人工股骨头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7年。两组数据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手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置入物松动断裂或假体松动、下沉、脱位,以及双下肢不等长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改善患者部分生活质量;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Gamma钉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早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后,处理较为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GAMMA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 股骨转子骨折 粉碎性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白雄伟 黄章 +3 位作者 汤文平 任飞 彭毅 张科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探讨与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DHS)置入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64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入院的64例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PFP组患者给予股... 目的:探讨与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和动力髋螺钉(DHS)置入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64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入院的64例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PFP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DHS组患者则给予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疼痛、髋关节功能恢复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LPFP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与术后卧床时间显著性低于DHS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PFP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DHS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螺钉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髋部感染、股骨头切割与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术治疗后均可表现出明显的治疗与预后效果,安全性较高,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康复效率更高,治疗周期更短,疼痛缓解更好,具有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 股骨转子粉碎性骨折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宁峰 庞清江 +1 位作者 邱惠斌 付有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8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尽量复位大小转子并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手术时间58~98 min,出血量200~380 ml。...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8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尽量复位大小转子并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手术时间58~98 min,出血量200~380 ml。无切口感染及肺栓塞发生,2例出现尿道感染。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4.5±0.5)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76~94(84±3)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早期下地行走、关节功能恢复快、近期效果满意,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骨折 骨折 粉碎性 老年人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霁 隆晓涛 杨阜滨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该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87例经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结果围术期患者死亡1例,...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该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87例经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结果围术期患者死亡1例,术后186例获随访。Harris评分为45~96分,平均81.5分。其中优51例,良98例,优良率80.1%。165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均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关节置换作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提高高龄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关节置换 高龄
下载PDF
蛇形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小峰 吕仁发 +4 位作者 刘继春 刘加钱 蒋金良 舒荣兵 吴刚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515-516,共2页
目的探讨蛇形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解剖蛇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31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延期愈合及骨不连等现象发生。髋关节... 目的探讨蛇形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解剖蛇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31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延期愈合及骨不连等现象发生。髋关节功能评定根据Sander评分:优21例,良6例,中4例,优良率达87.1%。结论蛇形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稳定性好,恢复快,固定牢靠,可早期行患肢功能煅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形解剖型锁定钢板 老年人 股骨转子骨折 骨折 粉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