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PFNA手术的80岁及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4例,根据术后是否早期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148),所有患者完成术后6周和12周2次随访。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分型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2组患者匹配后的一般资料,以及2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术后12周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PSM法匹配后得到实验组患者25例和对照组患者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6周和12周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6.0%和9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和73.8%,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2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手术复位(OR=12.52,95%CI 2.67~58.74,P=0.001)、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OR=10.14,95%CI 1.01~102.09,P=0.049)和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1.15,95%CI 1.02~1.29,P=0.025)为骨折愈合的促进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OR=0.10,95%CI 0.03~0.31,P=0.000)为不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PFNA手术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除此之外良好的术中复位、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为骨折愈合的阻碍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小转子固定和骨水泥强化技术对A2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比较。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股骨标本24例,制作A2型股骨转子间不...目的探讨小转子固定和骨水泥强化技术对A2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比较。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股骨标本24例,制作A2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骨水泥强化组(n=8)、小转子固定组(n=8)和对照组(n=8)。其中,骨水泥强化组完成PFNA固定后先通过螺旋刀片的中空管道注入骨水泥,小转子固定组在完成PFNA固定后先将环扎钢丝放置在小转子骨块顶端,再将股骨外侧拧紧后对小转子部位予以固定。对照组仅给予PFNA固定。通过生物力学机器测量三组标本骨折端间距、位移情况(滑动位移、压缩位移)和承载力(极限载荷力、最大载荷力),分析不同辅助技术对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压缩后骨水泥强化组、小转子固定组骨折端间距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压缩位移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滑动位移均低于对照组,小转子固定组滑动位移低于骨水泥强化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极限载荷力和最大载荷力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PFNA,骨水泥强化型PFNA和小转子固定PFNA能够有效增加A2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骨折端的稳定性,可以达到早期负重的目的,且小转子固定PFNA在防止骨折端滑动方面效果更优,临床可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辅助技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小转子固定和骨水泥强化技术对A2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比较。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股骨标本24例,制作A2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骨水泥强化组(n=8)、小转子固定组(n=8)和对照组(n=8)。其中,骨水泥强化组完成PFNA固定后先通过螺旋刀片的中空管道注入骨水泥,小转子固定组在完成PFNA固定后先将环扎钢丝放置在小转子骨块顶端,再将股骨外侧拧紧后对小转子部位予以固定。对照组仅给予PFNA固定。通过生物力学机器测量三组标本骨折端间距、位移情况(滑动位移、压缩位移)和承载力(极限载荷力、最大载荷力),分析不同辅助技术对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压缩后骨水泥强化组、小转子固定组骨折端间距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压缩位移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滑动位移均低于对照组,小转子固定组滑动位移低于骨水泥强化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极限载荷力和最大载荷力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和小转子固定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PFNA,骨水泥强化型PFNA和小转子固定PFNA能够有效增加A2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骨折端的稳定性,可以达到早期负重的目的,且小转子固定PFNA在防止骨折端滑动方面效果更优,临床可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辅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