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时血液导流管在离断肢体损伤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磊 丛锐 +3 位作者 陈永祥 臧成五 赵睿 史林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7-11,15,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液导流管在离断肢体损伤中快速救治的应用,研究血液导流管制备材料以及短时间内血液导流管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 4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 mm、长度18.0 cm,A组肝素... 目的 探讨血液导流管在离断肢体损伤中快速救治的应用,研究血液导流管制备材料以及短时间内血液导流管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 4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 mm、长度18.0 cm,A组肝素化聚乙烯管和B组医用硅胶管桥接于血管断端.术后定期观察血液导流管通畅性,观察终点为血液导流管完全堵塞,血管超声探测仪无血流信号,远端血管搏动消失,离断肢体以远皮下毛细血管网无渗血.比较两组到达观察终点的时间有无差异.临床应用:用肝素化聚乙烯为材料的临时血液导流管(规格2.0 mm×2.5 mm)为2例前臂完全离断的患者桥接离断的桡动脉及头静脉断端,形成临时血管通路,观察血液导流管的临床使用效果.结果 实验用猪肢体离断模型,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后,离断肢体远端股动脉的远端有搏动,血管超声探测仪可检测到血液导流管内有血流信号,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液导流管动脉段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导流管段逐渐形成附壁血栓,远端血管搏动及皮下毛细管网渗血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血流信号消失,AB两组到达观测终点的时间分别为(370.0±52.5)min和(192.0±54.0)min,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用肝素化聚乙烯管作为临时血液导流管优于医用硅胶管.临床行桡动静脉临时血管桥接2例,术前准备阶段先进行血液导流管的临时桥接,从通血到开始显微技术吻合血管的总计通血时间平均为3.5 h.建立血管临时桥接通血后,肢端血供恢复,取出血液导流管时,血液导流管仍保持通畅,术后远端肢体成活.结论 临时血液导流管能够用于离断肢体损伤血管的临时桥接,维持通血时间可达(370.0±52.5)min,有效通血时间长,实验数据说明其血液相容性、物理特性及抗凝性均适合于离断肢体损伤中的紧急救治.离断损伤中采用血液导流管能够紧急重建远端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最大程度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后期保肢手术的成功提供先决条件,特别是在战场环境下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导流管 离断肢体损伤 肢体血管离断模型 血管桥接
下载PDF
小口径血液导流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磊 陈永祥 +2 位作者 臧成五 赵睿 丛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2期2223-2226,2376,共5页
目的:探讨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快速恢复通血的实验基础应用,研究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实验幼猪离断肢体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2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mm的... 目的:探讨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快速恢复通血的实验基础应用,研究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实验幼猪离断肢体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2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mm的血液导流管,A组长度10 cm;B组长度20 cm,进行血管桥接后定期观察血液导流管通畅性,观察终点为血液导流管完全堵塞,血管超声探测仪无血流信号,远端血管搏动消失,离断肢体以远皮下毛细血管网无渗血。比较两组到达观察终点的时间有无差异。结果: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后,离断肢体远端股动脉的远端有搏动,血管超声探测仪可检测到血液导流管内有血流信号,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液导流管动脉段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导流管段逐渐形成附壁血栓,远端血管搏动及皮下毛细管网渗血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血流信号消失,两组到达观测终点的时间分别为A组365±47.4 min;B组359±31.5 min,两者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度在10 cm-20 cm的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实验动物离断肢体血管通血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口径血液导流管能够用于动物离断肢体的血管临时桥接,维持通血时间可达6-8小时,有效通血时间长。实验数据说明小口径血液导流管适合于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的血管桥接,在下一步临床应用中在四肢复杂血管损伤中有着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血液导流管 肢体血管离断模型 血管桥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