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间隙的影响及其疗效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艾买提·依米尔 杨林浩 +2 位作者 张桁 严隽陶 严振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973-977,共5页
[目的]探究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间隙(AHI)的影响,观察AHI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SIS患者使用丁氏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观察SIS患者治疗前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 [目的]探究丁氏推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间隙(AHI)的影响,观察AHI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SIS患者使用丁氏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观察SIS患者治疗前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评分、AHI、肩峰指数值(AI)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30例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评分、AHI和AI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氏推拿能有效缓解SIS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等临床症状,其改善作用主要与增加AHI及AI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氏推拿 峰下撞击综合征 从筋论治 肩峰下间隙
下载PDF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阮永龙 谢杰 黄彰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2期1802-1804,共3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ASD治疗SIS患者15例。所有患者行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依据Bigliani分型,II型10例,III型5例;MRI检查合并肩袖损伤10例,同时镜...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ASD治疗SIS患者15例。所有患者行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依据Bigliani分型,II型10例,III型5例;MRI检查合并肩袖损伤10例,同时镜下行肩袖缝合术。结果随访3~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术前评分平均为55.27分,术后为86.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1)。结论 SIS应用ASD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下载PDF
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肩峰下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席蕊 周敬滨 +2 位作者 高奉 钱驿 李国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1-76,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8周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肩关节功能及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探索生物力学因素与肩峰下间隙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方法:以48名S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n... 目的:探讨8周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肩关节功能及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探索生物力学因素与肩峰下间隙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方法:以48名S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n=24)和对照组(n=24),运动组实施为期8周(每周3次)的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和2次健康教育课,对照组进行2次健康教育课。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的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情况和肩峰下间隙等进行评估,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肩关节疼痛和障碍指数(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SPADI)、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峰肱骨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等指标。结果:运动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与干预前相比,8周干预后,运动组的VAS评分和SPA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屈曲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斜方肌中束肌力、斜方肌下束肌力和胸小肌长度指数以及肩外展60°时的AHD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肩外展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干预后,运动组斜方肌中、下束肌力和胸小肌长度指数以及肩外展60°时的AH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运动组SPADI评分变化量和肩外展60°位的AHD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97,P=0.019)。结论:肩胛肌群康复训练改善了SIS患者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其潜在机制涉及肩外展过程中肩峰下间隙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胛肌群 肩峰下间隙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洁莹 刘洋 +2 位作者 许梦莹 杨光 李文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肩关节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肩峰下间隙的测量,分别在放松状态和支撑状态下完成。结果受试者放松状态下肩峰下间隙显著大于支撑状态下(t=6.933...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肩关节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肩峰下间隙的测量,分别在放松状态和支撑状态下完成。结果受试者放松状态下肩峰下间隙显著大于支撑状态下(t=6.933,P<0.001)。结论支撑会减小脊髓损伤患者肩峰下间隙,成为肩峰下组织损伤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支撑 肩峰下间隙 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单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前超声动态监测肩峰下间隙损伤情况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邵佳娴 徐明民 +1 位作者 季斌 孙延豹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8期1994-1996,共3页
目的分析单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前超声动态监测肩峰下间隙损伤情况。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行超声、MRI、X线并经肩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单侧肩袖损伤患者35例,以健侧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肩袖损伤类型的... 目的分析单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前超声动态监测肩峰下间隙损伤情况。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行超声、MRI、X线并经肩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单侧肩袖损伤患者35例,以健侧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肩袖损伤类型的诊断,超声、X线检查肩峰下间隙数值,肩袖损伤和健侧盂肱关节不同外展角度的肩峰肱骨头距离(AHD)和肩峰外侧冈上肌腱长度(STL)。结果超声检查诊断肩袖完全撕裂9例(25.7%),部分撕裂20例(57.1%),肌腱炎6例(17.1%);MRI检查诊断肩袖完全撕裂8例(22.9%),部分撕裂21例(60.0%),肌腱炎6例(17.1%);关节镜检查诊断肩袖损伤完全撕裂10例(28.6%),部分撕裂20例(57.1%),肌腱炎5例(14.3%),3种检查方法诊断肩袖损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肩峰下间隙超声检测为(9.02±2.31)mm,X线检测为(8.68±2.33)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盂肱关节外展角度增大,AHD减小,与完全撕裂比较,部分撕裂和健侧外展角度0°、30°、60°、90°AHD较高(P<0.05);随着盂肱关节外展角度增大,STL减小,与完全撕裂比较,部分撕裂和健侧外展角度0°、30°、60°、90°STL增加(P<0.05)。结论关节镜术前超声动态监测能有效评估单侧肩袖损伤患者的损伤情况,为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间隙 袖损伤 超声 关节镜
下载PDF
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肩峰下间隙影响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沈世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16期84-84,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总结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56例(按Allman分型,Ⅰ、Ⅱ...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总结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56例(按Allman分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随访半年观察术后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56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经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复查X线:肩峰下间隙骨质无明显改变51例,出现肩峰下切割5例;肩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4例,内固定物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适合于年轻患者及肩峰扁平型者,对老年人、肩关节退变及肩峰呈钩型者,易引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 内固定 肩峰下间隙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肩关节镜术后肩峰下间隙镇痛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俊玲 刘振国 +2 位作者 牟爱珍 李洪波 李瑞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观察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组(SA-PCA)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V-PCA)。SA-PCA组为0.2%的罗哌卡因持续泵注... [目的]观察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组(SA-PCA)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V-PCA)。SA-PCA组为0.2%的罗哌卡因持续泵注背景剂量为5 ml/h,负荷量为8 ml,单次剂量为5 ml,按压锁定时间20 min;IA-PCA组为2μg/ml的舒芬太尼持续泵注背景剂量为2 ml/h,负荷量为2 ml,单次剂量为2 ml,按压锁定时间20 min。观察术后2、6、12、24、48 h的静态、动态VAS评分、不良反应以及镇痛泵的使用情况,患者对镇痛总体满意度。[结果]SA-PCA组在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与IV-PCA无明显差别,SA-PCA组在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IV-PCA组(P<0.05),SA-PC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V-PCA组(P<0.05),SA-PCA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IV-PCA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P<0.05)。[结论]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用于肩关节镜术后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间隙自控镇痛 关节镜 静脉自控镇 镇痛效果
原文传递
肩峰下间隙关节镜手术防止血管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8
作者 宋铁山 孙海明 +3 位作者 戴开宇 梅劲 王欣 唐茂林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研究肩峰下间隙的血管分布规律,以避免在肩峰下关节镜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方法采用经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的新鲜成年尸体5具(10侧),分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及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肩峰下间隙各壁的动脉分布情况及其重要的标志性结... 目的研究肩峰下间隙的血管分布规律,以避免在肩峰下关节镜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方法采用经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的新鲜成年尸体5具(10侧),分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及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肩峰下间隙各壁的动脉分布情况及其重要的标志性结构,以判定在关节镜手术中具有潜在出血危险的位点。结果肩峰下间隙各壁主要动脉分布情况如下:前壁为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肩峰动脉),后壁为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内侧壁主要由肩锁关节前、后动脉供血,外侧壁则无明显的主要供血动脉,顶壁为肩锁关节后动脉及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下壁由肩峰动脉的前囊动脉及肩胛上动脉与旋肩胛动脉的后升支之吻合网供血。结论肩峰下间隙前壁上部的肩峰动脉、后内侧区的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及下壁前部的前囊动脉等在关节镜手术中较易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关节镜检查 解剖学 局部 肩峰下间隙 出血位点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伴关节盂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后肩峰下间隙宽度变化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梁达强 梁新枝 +7 位作者 覃其煌 吴冰 李瑛 李皓 邓桢翰 柳海峰 陆伟 王大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39-943,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在接受改良双袢法Latarjet手术后肩峰下间隙改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实施的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的52例伴有明显关节盂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在接受改良双袢法Latarjet手术后肩峰下间隙改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实施的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的52例伴有明显关节盂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资料。男33例,女19例;左肩30例,右肩22例;年龄19~45岁,平均29.6岁。关节盂骨性缺损为17%~30%(平均23.4%)。术前双侧及患侧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8个月、36个月行肩关节CT检查,观察骨块愈合及塑形情况,测量并对比患侧不同时间段肩峰下间隙(AHD)宽度与健侧的差异。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Rowe评分及Walch-Duplay评分。结果术后52例患者获37~44个月(平均40.6个月)随访。与术前健侧AHD值(7.8±0.8)mm相比,患侧术后即刻(9.6±0.7)mm、术后6个月(8.6±0.9)mm、术后18个月(8.0±0.8)mm、术后36个月(7.9±0.8)mm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ASES评分(67.3±9.1)分、Rowe评分(40.1±4.2)分及Walch-Duplay评分(63.5±9.0)分相比,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93.9±3.2)、(94.5±2.7)、(95.7±3.6)分]患者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出现慢性肩关节疼痛、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相关症状及体征。结论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伴关节盂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后,术侧AHD随着时间逐渐恢复至近似健侧大小,其现象可能有助于消除Latarjet术后发生肱骨头上移不稳、甚至后续肩袖损伤的顾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关节镜检查 Latarjet手术 肩峰下间隙
原文传递
肩峰下间隙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综述
10
作者 汪新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1期201-201,共1页
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肩袖损伤的病因学说中较为经典的是Neer的肩峰撞击理论。随着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肩峰下间隙与肩袖损伤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发现。本文复习了今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肩峰下间隙与肩袖损伤之间的关... 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肩袖损伤的病因学说中较为经典的是Neer的肩峰撞击理论。随着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肩峰下间隙与肩袖损伤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发现。本文复习了今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肩峰下间隙与肩袖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损伤 肩峰下间隙
下载PDF
MSCT引导下应用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海鹏 郝宗文 +1 位作者 徐雅强 刘振刚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三维图像上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等肩关节相关结构,以分析在MSCT引导下行关节镜... 目的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三维图像上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等肩关节相关结构,以分析在MSCT引导下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8例,术前应用MSCT(64层)进行肩关节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三维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后处理,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HH、HAD。根据每个患者的MSCT测量结果,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ASD术中采用定量精确磨除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的高度低(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短(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LCA评分术前(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术前应用MSCT测量HAD、HH可为ASD手术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在MSCT引导下术中应用定量精确磨除技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定量精确磨除技术 峰下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子俊 贾新改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5期27-29,共3页
肩关节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逐渐从肩痛病中独立出来,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内容物体积增大,均可以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应结合病史、查体、... 肩关节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逐渐从肩痛病中独立出来,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内容物体积增大,均可以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应结合病史、查体、X线片、MRI、肩关节造影以及术中的镜下病理改变等方面综合判断。Neer分期Ⅰ、Ⅱ期患者大多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理疗,局部封闭,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Neer提出前肩峰成形术,该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手术,疗效满意。但此术式存在损伤大、恢复慢、术后三角肌无力等缺点。近二十年来,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已替代了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方法。疗效评价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诊断 治疗 手术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下载PDF
臭氧注射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攀峰 王甍 +1 位作者 徐贞 黄有荣 《河南中医》 2008年第2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间隙臭氧注射合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均予以患肩肩峰下间隙注射7-8ml浓度为40μg/ml的医用臭氧-氧混合气体,每肩每周注射1次,连续5次。结合手法治疗隔天1次,1... 目的:探讨肩峰下间隙臭氧注射合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均予以患肩肩峰下间隙注射7-8ml浓度为40μg/ml的医用臭氧-氧混合气体,每肩每周注射1次,连续5次。结合手法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共1-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予以6个月随访,根据UCLA评分标准,治疗前患者平均得分18.9分,治疗后6个月患者平均得分30.8分,其中有6例评分达到优,11例达到良,3例达到可,优良率85%。结论:臭氧注射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注射 肩峰下间隙 手法 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磊 黄德刚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6年第2期238-241,共4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部位常见疾病,该病与肩周炎等疾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相近,治疗方式和愈后差异较大,临床上常易混淆。Neer于1972年通过尸体研究,并首次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将其从肩周炎疾病中独立出来。Neer将该病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部位常见疾病,该病与肩周炎等疾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相近,治疗方式和愈后差异较大,临床上常易混淆。Neer于1972年通过尸体研究,并首次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将其从肩周炎疾病中独立出来。Neer将该病按病理学分为三期,Ⅰ期Ⅱ期大多采用保守治疗,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等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Ⅲ期或Ⅰ期Ⅱ期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随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由之前neer提出的肩峰成形术渐渐被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成形术 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成人第二肩关节间隙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黎江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5期48-51,共4页
目的研究第二肩关节间隙的多层螺旋CT(MSCT)测量方法并统计其正常范围。方法使用GELigtspeed16层螺旋CT对30~60岁的健康成人男、女各30例,共120个肩关节进行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MSCT工作站进行VR、MPR、MIP等后处理,然后分别在VR、MPR... 目的研究第二肩关节间隙的多层螺旋CT(MSCT)测量方法并统计其正常范围。方法使用GELigtspeed16层螺旋CT对30~60岁的健康成人男、女各30例,共120个肩关节进行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MSCT工作站进行VR、MPR、MIP等后处理,然后分别在VR、MPR、MIP等图像上观察、测量肩峰外段前下缘和与之平行的肱骨头切线之间的距离"峰肱距"(h1),肩峰最外端和与之对应的肱骨头结节间沟之间的距离"峰沟距"(h2)。结果 h1、h2在VR和MPR像上测量结果较为接近、MIP像测量结果差异稍大,但h1、h2的95%参考范围无论是VR、MPR像还是MIP像都分别为6.62mm~9.85mm和11.53~17.86mm。结论 h1、h2均能较准确的反应第二肩关节间隙的骨性距离,因MSCT具有VR、MPR、MIP等多种后处理工具,因此,用MSCT测量更具优势且准确性更高,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肩峰下间隙 多层螺旋CT(MSCT) 测量
下载PDF
关节镜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治疗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志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治疗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46肩)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单纯肩峰下减压成形手术,B组(20例)行肩峰成形的同时附加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术后采用UCLA评... 目的探讨关节镜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治疗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46肩)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单纯肩峰下减压成形手术,B组(20例)行肩峰成形的同时附加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术后采用UCLA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评价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46例患者术后1 a复查,B组UCLA评分(36.24±2.53)分,显著优于A组(29.82±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出口部位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减压成形附加肱骨大结节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出口型峰下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肱骨大结节成形术
下载PDF
肩关节镜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洪波 万星华 万隐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10期1160-1161,共2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5例。予以对照组实施肩峰下局部封闭治疗,予以研究组实施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5例。予以对照组实施肩峰下局部封闭治疗,予以研究组实施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半年等不同时段的VAS评分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实施肩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疗效显著,可促进症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照的应用研究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栢均 高大伟 +2 位作者 吴宇峰 林志炯 唐剑邦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射照相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应的解剖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该院骨科病房治疗的30例有明确外伤史,受伤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根据X线拍照技术的不同分成常规... 目的探讨改良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射照相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应的解剖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该院骨科病房治疗的30例有明确外伤史,受伤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根据X线拍照技术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和轴位组,每组各15例。常规组患者拍肩部前后位X线片和肩部应力负重位X线片,轴位组在此基础上,加拍肩锁关节X线轴位片。比较两组患者肩锁关节脱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锁骨远端向后移位和三角肌、关节囊、斜方肌、肩锁韧带的损伤情况。结果常规组与轴位组相比,肩锁关节脱位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角肌、关节囊、斜方肌、肩锁韧带损伤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轴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肩锁关节X线轴位投照技术,可以观察到锁骨远端向后移位情况,提高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关节脱位 肩峰下间隙 X线 轴位投照
下载PDF
两种镇痛方法在肩关节镜肩袖成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宏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4期166-167,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自动镇痛泵连续镇痛(IV-PCA)、肩峰下间隙注药连续镇痛(SA-PCA)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比较。方法 68例肩关节镜下肩袖成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动镇痛泵连续镇痛(IV-PCA)组、肩峰下间隙注药连续镇痛(SA-PCA)组,每... 目的探讨静脉自动镇痛泵连续镇痛(IV-PCA)、肩峰下间隙注药连续镇痛(SA-PCA)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比较。方法 68例肩关节镜下肩袖成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动镇痛泵连续镇痛(IV-PCA)组、肩峰下间隙注药连续镇痛(SA-PCA)组,每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48 h的静态、动态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12、48 h静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CA组患者12、48 h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IV-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CA组不良反应低于IV-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CA较IV-PCA更适合应用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成形术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自动镇痛泵连续镇痛 肩峰下间隙注药连续镇痛 袖成形
下载PDF
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海鹏 郝宗文 +2 位作者 徐雅强 刘振刚 张培训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采取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采取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58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模拟成像,在其三维图像上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肩峰喙突距(acromion to coracoid distance,ACD)、结节肩峰距(tuberosity to acromion distance,TAD)。根据每个患者的测量结果,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在ASD中行个性化操作,精确磨除相应骨赘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ACD的平均值为(2.90±0.39)cm,健侧ACD的平均值为(2.91±0.40)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TAD的平均值为(1.96±0.48)cm,健侧TAD的平均值为(1.95±0.4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术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肩关节HAD、HH、ACD、TAD可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为ASD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术中可精确磨除相应骨赘,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 三维重建技术 个性化操作 峰下撞击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