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胛肌群肌力与肩峰下间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席蕊 周敬滨 +3 位作者 何江华 高奉 钱驿 李国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0-265,共6页
目的: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和正常人群肩胛肌群肌力和肩峰下间隙的差异,探究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大小改变与肩峰下间隙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名SIS患者纳入SIS组,年龄31.40±6.51岁,男29、女21,肩痛持续时间8.79... 目的: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和正常人群肩胛肌群肌力和肩峰下间隙的差异,探究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大小改变与肩峰下间隙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名SIS患者纳入SIS组,年龄31.40±6.51岁,男29、女21,肩痛持续时间8.79±6.89月;25名正常健康人纳入正常组,年龄29.40±6.44岁,男14、女11。采用肌骨超声测试受试者在肩外展0°、30°和60°的肩峰-肱骨距离(AHD),作为肩峰下间隙的评价指标;采用Micro FET2手持式测力计测试受试者的斜方肌上束(UT)、斜方肌中束(MT)、斜方肌下束(LT)以及前锯肌(SA)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并进行标准化(最大等长收缩肌力/体重)。比较SIS组和正常组的AHD、肩胛肌群肌力大小的差异,分析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的改变与AHD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肩外展角度的增加,SIS组和正常组的AHD均逐渐减少,在肩外展30°到60°的过程中,SIS组AHD的变化量(AHD_(30°-60°))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在肩外展0°到60°的过程中,SIS组AHD的变化量(AHD_(0°-60°))也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SIS组的UT、MT、LT以及SA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在肩外展30°到60°过程中,AHD的变化量(AHD_(30°-60°))与MT(r=-0.459,P=0.001)和LT(r=-0.403,P=0.004)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呈负相关;在肩外展0°到60°过程中,AHD的变化量(AHD_(0°-60°))与MT(r=-0.320,P=0.023)和LT(r=-0.367,P=0.009)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在肩外展早期过程中肩峰下间隙减少的更多,肩峰下间隙的减少和MT以及LT的肌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撞击综合征 胛肌群 肩峰-肱骨距离
下载PDF
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廖直斌 赖长君 +2 位作者 胡园园 严骏 江小伟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14期1798-1799,共2页
目的观察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肩关节脱位患者,均行钩钢板治疗,评价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并分析患者的肩峰类型,测量其第二关节间隙。结果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7%;5例患... 目的观察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肩关节脱位患者,均行钩钢板治疗,评价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并分析患者的肩峰类型,测量其第二关节间隙。结果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7%;5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为16.7%;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峰-肱骨头的平均距离明显低于未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者(P<0.05)。结论采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较好,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肩峰类型并测量肩峰下骨性结构数据,以便对钢板充分塑形,将肩锁钩部精确置入,避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下撞击综合征 -肱骨距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