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6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构建及骨骼肌分化
1
作者 焦娇 霍海芹 +4 位作者 季修庆 许伊云 陈昊 许争峰 胡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继续诱导其骨骼肌分化。通过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核型、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iPSCs和骨骼肌细胞特性。结果成功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其可表达多能干性标记。FSHD-iPSC核型及D4Z4拷贝数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背景一致,并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该细胞同时表达DUX4致病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结论FSHD患者来源的PBMC可重编程为iPSCs,FSHD-iPSC可分化为疾病相关的肌源组细胞及肌管细胞,为FSHD发病机制的体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并为寻找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 诱导多能干细胞 骨骼分化 管细胞
下载PDF
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琳 尹望平 陈德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桡神经的肱肌支的形态特点。方法:对72侧固定尸体的桡神经肱肌支进行解剖与测量,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桡神经存在肱肌支出现率为51.4%(37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侧别无关。对肱... 目的:研究桡神经的肱肌支的形态特点。方法:对72侧固定尸体的桡神经肱肌支进行解剖与测量,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桡神经存在肱肌支出现率为51.4%(37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侧别无关。对肱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及横径测量结果,将其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水平型三种类型。肌支的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0~9.6cm,入肌点在Hueter's线下0.2~线上9.5cm,肌支长度0.7~9.6cm,横径为0.4~2.0mm。结论:桡神经的肱肌支较普遍存在,行上臂、肘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肱肌 解剖学
下载PDF
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重建喙锁韧带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3
作者 尹维刚 刘秀清 +3 位作者 崔成立 史增元 陈茂林 姚新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 :为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 5 0侧成人尸体标本 ,对喙锁韧带 (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 ) ,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锥状韧... 目的 :为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 5 0侧成人尸体标本 ,对喙锁韧带 (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 ) ,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锥状韧带基底宽 (1.3± 0 .3 )cm ,高 (1.5± 0 .4)mm ,斜方韧带长、宽、厚分别为 (1.1± 0 .2 )、(1.3± 0 .2 )、(2 .4± 0 .8)mm ;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联合腱的长、宽、厚分别为 (7.1±0 .7)、(1.7± 0 .4)、(1.1± 0 .3 )mm ;喙肩韧带前、后缘长为 (3 .1± 0 .5 )、(2 .5± 0 .2 )cm ,喙锁间隙为 (0 .5±0 .1)cm。结论 :以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可有效地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锁韧带 喙肩韧带 二头短头腱 肱肌 肩锁关节
下载PDF
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戴开宇 彭映基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 :解剖 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 ,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 ,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 :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 2 5 .7% (35侧 ) ,肱肌支的出现以... 目的 :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 :解剖 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 ,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 ,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 :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 2 5 .7% (35侧 ) ,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 ,与性别和侧别无关。根据肱肌支与肱骨长轴的夹角将其分为升支、水平支及降支三种类型。肌支的起点在Hunter’s线下 1.40cm至Hunter’s线上 11.70cm ,入肌点在Hunter’s线上 0 .6 0~ 11.70cm ,肌支的长度为 0 .2 0~ 4.6 8cm ,横径是 0 .4~ 2 .4mm ,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在 5~171°。结论 :桡神经肱肌支的存在较普遍 (约 1/4) ,行上臂、肘部手术时 ,应对其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肱肌 解剖学
下载PDF
肱肌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远期疗效
5
作者 顾玉东 张丽银 +2 位作者 王涛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6-686,共1页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7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7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或单纯混合相)。另1例术前C5、6支配肌群仅个别肌肉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相),术后功能未恢复。结论肱肌肌支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C5、6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功能状态全面良好者,肱肌肌支移位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肌 屈指功能 远期疗效 移位 摘要 术后随访 皮神经 功能恢复 功能状态 神经支配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6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3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1,共1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x±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4±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 ,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7移位术 肱肌 皮神经 电生理研究 电诱发电位仪 脊髓损伤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肉动作电位 功能正常 电生理技术
下载PDF
针刺对侧喙肱肌起始部治疗急性股内收肌群损伤54例
7
作者 郗海铭 席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对侧喙肱肌起始部 急性股内收群损伤
下载PDF
正中神经穿绕喙肱肌的报告
8
作者 付乙 袁琼嘉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9年第2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正中神经 肱肌 定位 尸检
下载PDF
肱肌止点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钢板固定尺骨冠突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马俊峰 张世民 +3 位作者 王欣 饶志涛 李兵 楼国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测量肱肌止点的相关数据,为临床准确、安全地放置冠突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正常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肱肌止点的位置,并测量肱肌止点的长度、宽度、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及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结果肱... 目的测量肱肌止点的相关数据,为临床准确、安全地放置冠突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例正常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肱肌止点的位置,并测量肱肌止点的长度、宽度、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及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结果肱肌止点大部分位于尺骨鹰嘴尖与冠突尖连线的内侧,长度为(21.79±2.70)mm,分深浅两头:浅头止点为腱膜组织,宽度(4.11±1.12)mm;而深头止点由两侧的腱膜和中间的肌肉构成,宽度(11.25±3.07)mm。其中,桡侧腱膜宽度(1.77±0.46)mm,尺侧腱膜宽度(2.75±0.57)mm,两者夹持的肌肉宽度(6.82±2.08)mm。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4.14±0.49)mm,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9.30±1.51)mm。结论 (1)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可用于放置尺骨冠突钢板。(2)松解肱肌深头止点的尺侧腱膜可使该间隙的宽度达到6.89mm,继续松解中间的肌肉可达到13.71mm,足以安放冠突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肌止点 尺骨冠突骨折 钢板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正中神经穿肱肌走行变异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蕊 陈荣彬 +2 位作者 朱彬蔚 党瑞山 刘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0-490,共1页
在解剖一具成年(约65岁,身高约160cm)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穿肱肌走行变异,该变异类型尚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此例标本右侧正中神经由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呈“Y”形汇合后,向下先行于肱动脉的内侧,在臂... 在解剖一具成年(约65岁,身高约160cm)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穿肱肌走行变异,该变异类型尚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此例标本右侧正中神经由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呈“Y”形汇合后,向下先行于肱动脉的内侧,在臂上部跨过肱动脉的前方至外侧又转到其后方,与血管交叉处距离喙突8.53cm;再行至肱动脉内侧继续下行8.36cm后向下穿入肱肌,入肌处离开肱动脉的水平距离为0.74cm,正中神经在肱肌内下行6.76cm后穿出,出肌处离开肱动脉的水平距离为1.4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变异类型 肱肌 走行 水平距离 动脉 血管交叉 臂上部
下载PDF
卒中后打哈欠致肱肌运动倒错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剑勇 武雷 +2 位作者 崔芳 孙柳青 熊建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打哈欠致肱肌运动倒错(PBO)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PBO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PBO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本组4例患者均因脑卒中出现... 目的探讨卒中后打哈欠致肱肌运动倒错(PBO)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PBO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PBO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本组4例患者均因脑卒中出现肢体瘫痪,瘫痪侧上肢不能自主抬起,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打哈欠时却出现了瘫痪侧上肢的抬起。结合本组4例患者和复习的文献,本文分析的22例患者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59.1±11.0岁。原发病为脑梗死20例,脑出血2例。影像学上,17例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另有4例位于脑桥,1例位于延髓。PBO出现在卒中后4h^4个月不等(14.57±31.66d),消失时间为1周~3年(6.70±11.66个月)。结合本组病例及文献复习,考虑PBO可能的机制为:哈欠控制中心位于下丘脑室旁核,室旁核催产素能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投射至脑干和脊髓,作用于脑干颅神经核团和脊髓前角细胞,引发哈欠和支配肌肉的收缩。锥体束未受损时,其对脊髓前角细胞的支配作用占主导,PBO被抑制;锥体束受损后,这种支配作用减弱或消失,打哈欠时伴随着的前角细胞兴奋导致了肱肌运动倒错。结论 PBO可能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卒中后异常运动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提示锥体束受损,随着锥体束功能的恢复,PBO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哈欠肱肌运动倒错 脑血管病 内囊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志贤 RobertWHPho +1 位作者 LPLiew AKKour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4-87,共4页
解剖并观测30具成人的肌皮神经标本,按自然分束在神经干内分离。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4.4±2.4cm和5.3±2.2cm。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标本可无损伤或少损伤地分离出独立的神经束组。按自然分束法追溯分离为... 解剖并观测30具成人的肌皮神经标本,按自然分束在神经干内分离。肱二头肌支和肱肌支的可分离长度分别为4.4±2.4cm和5.3±2.2cm。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标本可无损伤或少损伤地分离出独立的神经束组。按自然分束法追溯分离为临床手术区别肌皮神经功能束提供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 肱肌 显微外科学 解剖学
下载PDF
经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鸥 张道坤 +3 位作者 毕雷鸣 张麒云 杨志强 章凯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457-457,共1页
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应用经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MIPO技术治疗2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近端骨折 三角 肱肌
下载PDF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区基因FRG1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9-812,共4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对人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相关基因FRG1和蛋白质(FRG1P)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生物信息学在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基因研究中的作用.以人类基因数据库为基础,利用BioEdit,DNAMAN,Vector NTI等工具软件以及SMA... 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对人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相关基因FRG1和蛋白质(FRG1P)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生物信息学在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基因研究中的作用.以人类基因数据库为基础,利用BioEdit,DNAMAN,Vector NTI等工具软件以及SMART,Inter ProScan,CPHmodels等在线工具,对FRG1P进行了基本性质分析、分子进化分析、三维结构建模、相互作用蛋白预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文献查询,对FRG1P的分子生物学给予较全面的评述,FRG1P是研究分子进化的很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面肩营养不良症 FRG1
下载PDF
喙肱肌腱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汉国 刘经南 +2 位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钟桂午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20-22,共3页
用31侧常规防腐成人上肢标本,对喙肱肌腱的形态及喙突的局部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34例锁骨干骨的有关数据;2侧标本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喙肱腱长(87±1.6)cm,喙突尖至锁骨最近距离为(2.4±0.5)cm,喙突尖至锁骨... 用31侧常规防腐成人上肢标本,对喙肱肌腱的形态及喙突的局部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34例锁骨干骨的有关数据;2侧标本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喙肱腱长(87±1.6)cm,喙突尖至锁骨最近距离为(2.4±0.5)cm,喙突尖至锁骨后峰端(43±0.4)cm,喙突粗隆处的锁骨及锁骨肩峰端厚度均为(1.0±0.2)cm。提示,设计橡防肌肤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肌 肩锁关节脱位 解剖 喙锁 踺转位
下载PDF
以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肌腱为目标入路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光文 赵刚 冯友权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83-1284,共2页
目的总结交流新的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入路,解决腋动脉搏动摸不清或摸不到时病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方法患肢上臂外展90°,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呈拉伸状态,触之为绷紧的肌腱感,用针头穿刺寻找异感。结果两种入路均可完... 目的总结交流新的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入路,解决腋动脉搏动摸不清或摸不到时病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方法患肢上臂外展90°,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呈拉伸状态,触之为绷紧的肌腱感,用针头穿刺寻找异感。结果两种入路均可完成并满足上肢手术的要求。结论本文所提入路可作为传统式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补充,与传统式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者各有优缺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无B超以及神经刺激仪等现代化设备,同时患者腋动脉搏动又摸不清或摸不到时病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必要条件是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可以摸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 肱肌二头短头 腋动脉
下载PDF
经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祝小敏 高志朝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3期121-123,共3页
目的观察经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 目的观察经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三角肌+肱肌分离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肱肌分离入路 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肱肌筋膜室综合征一例报道
18
作者 夏永宁 苏子龙 +2 位作者 文强强 于铁成 赵毅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0年第4期251-252,共2页
患者男,55岁,农民。因匆忙上阶梯不慎摔倒,右上臂下1/3前内侧撞到扶手,右肘及上臂严重疼痛、肿胀伴部分活动受限13 h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否认头颈部外伤及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伤后6 h内右上臂未出现明显疼痛及肿胀,并能进行农务劳动,期间... 患者男,55岁,农民。因匆忙上阶梯不慎摔倒,右上臂下1/3前内侧撞到扶手,右肘及上臂严重疼痛、肿胀伴部分活动受限13 h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否认头颈部外伤及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伤后6 h内右上臂未出现明显疼痛及肿胀,并能进行农务劳动,期间伴有间断轻微疼痛。约7 h后因右上臂逐渐肿胀和疼痛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伤后约13 h来到本院急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微疼痛 意识障碍 头颈部外伤 右上臂 筋膜室综合征 活动受限 肱肌 肿胀
下载PDF
正中神经支配肱肌一例报导
19
作者 凌兴贵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5年第2期122-122,共1页
正中神经支配肱肌一例报导凌兴贵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本例为男性成年,右侧臂丛的根、干、股、束、支均未见异常。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分别由臂丛的内、外侧束发出,两头在腋动脉第三段的前外侧汇合成正中神经,向下行于腋动... 正中神经支配肱肌一例报导凌兴贵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本例为男性成年,右侧臂丛的根、干、股、束、支均未见异常。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分别由臂丛的内、外侧束发出,两头在腋动脉第三段的前外侧汇合成正中神经,向下行于腋动脉和肱动脉的外侧,在喙肱肌止点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肱肌 神经支配 病例报告
下载PDF
有氧锻炼可有效提高面肱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运动能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Olsen D.B. φrngreen M.C. +1 位作者 Vissing J. 朱光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62-62,共1页
Exercise programs have been shown to increas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patien ts with myopathic disorder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erobic trai ning in patients with facioscapulohumeral dystrophy (FSHD... Exercise programs have been shown to increas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patien ts with myopathic disorder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erobic trai ning in patients with facioscapulohumeral dystrophy (FSHD). Twelve weeks of lowi ntense aerobic exercise improved maximal oxygen uptake and workload with no sign s of muscle damag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aerobic training is a safe method to increase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FS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肌 有氧锻炼 营养不良患者 最大摄氧量 肉损伤 肉力量 工作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