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琳 尹望平 陈德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桡神经的肱肌支的形态特点。方法:对72侧固定尸体的桡神经肱肌支进行解剖与测量,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桡神经存在肱肌支出现率为51.4%(37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侧别无关。对肱... 目的:研究桡神经的肱肌支的形态特点。方法:对72侧固定尸体的桡神经肱肌支进行解剖与测量,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桡神经存在肱肌支出现率为51.4%(37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侧别无关。对肱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及横径测量结果,将其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水平型三种类型。肌支的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0~9.6cm,入肌点在Hueter's线下0.2~线上9.5cm,肌支长度0.7~9.6cm,横径为0.4~2.0mm。结论:桡神经的肱肌支较普遍存在,行上臂、肘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肱肌支 解剖学
下载PDF
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戴开宇 彭映基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 :解剖 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 ,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 ,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 :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 2 5 .7% (35侧 ) ,肱肌支的出现以... 目的 :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 :解剖 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 ,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 ,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 :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 2 5 .7% (35侧 ) ,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 ,与性别和侧别无关。根据肱肌支与肱骨长轴的夹角将其分为升支、水平支及降支三种类型。肌支的起点在Hunter’s线下 1.40cm至Hunter’s线上 11.70cm ,入肌点在Hunter’s线上 0 .6 0~ 11.70cm ,肌支的长度为 0 .2 0~ 4.6 8cm ,横径是 0 .4~ 2 .4mm ,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在 5~171°。结论 :桡神经肱肌支的存在较普遍 (约 1/4) ,行上臂、肘部手术时 ,应对其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肱肌支 解剖学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病例报告 被引量:17
3
作者 顾玉东 张丽银 +2 位作者 张高孟 赵新 陈琳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设计治疗臂丛下干或C8T1节前损伤的术式。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对32侧成人上肢进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与相应平面正中神经干内屈指功能束的解剖学研究,设计肱肌肌支与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的部位。并将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验证... 目的 设计治疗臂丛下干或C8T1节前损伤的术式。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对32侧成人上肢进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与相应平面正中神经干内屈指功能束的解剖学研究,设计肱肌肌支与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的部位。并将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验证该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1)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上臂下1/3段由主干发出,以单支型为主,肌支长5.2 cm,平均2.7束;(2)正中神经在肱肌肌支相应平面的主干内,屈指功能束位于后侧部1/3-1/4束组内;(3)在上臂下1/3段内,肱肌肌支可以和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既能保留原有功能,又于术后1年恢复了部分屈指功能,肌力2°~3°。结论 在上臂下1/3段内,肌皮神经肱肌肌支能与正中神经主干后侧部屈指功能束(约占主干1/3~1/4)作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是安全的(原有功能未影响)及有效的(屈指功能恢复,肌力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 屈指功能 解剖学 正中神经 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桡神经部分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臂丛下干的外科解剖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运泉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在50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数目和纤维数,并用 AChE 组化法对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及尺神经进行了功能定位。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3(2~5)支分布。长头肌支平均横径0.8±0.1mm,可分离长度24.9±0.5mm,纤维数3... 在50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数目和纤维数,并用 AChE 组化法对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及尺神经进行了功能定位。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3(2~5)支分布。长头肌支平均横径0.8±0.1mm,可分离长度24.9±0.5mm,纤维数345±40根,均为运动神经;内侧头肌支平均横径0.9±0.1mm,可分离长度68.9±0.7mm。纤维数400±35根,第三支为混合性,其余为运动神经;外侧头肌支平均横径0.9±0.1mm,可分离长度48.5±0.6mm。纤维数353±38根,第三支为混合性,其它均为运动神经。根据观测结果可设计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和尺神经干的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三头 神经移位 臂丛
下载PDF
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5
作者 丁红梅 范松青 +2 位作者 万炜 陈胜华 尹知训 《解剖与临床》 2006年第6期378-380,383,共4页
目的:为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起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组织学观察神经... 目的:为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起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组织学观察神经束性质,体视显微镜下神经纤维计数.结果: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桡神经发出的的2~4支肌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各肌支与腋神经前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长头及内、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结论:腋神经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重建肩外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三头 神经移位 腋神经
下载PDF
肱肌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远期疗效
6
作者 顾玉东 张丽银 +2 位作者 王涛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6-686,共1页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7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7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或单纯混合相)。另1例术前C5、6支配肌群仅个别肌肉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相),术后功能未恢复。结论肱肌肌支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C5、6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功能状态全面良好者,肱肌肌支移位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指功能 远期疗效 移位 摘要 术后随访 皮神经 功能恢复 功能状态 神经
下载PDF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红梅 向宇燕 +1 位作者 陈胜华 李素云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mrn,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千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三头 神经移位 腋神经 皮神经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8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3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1,共1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x±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4±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 ,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7移位术 皮神经 电生理研究 电诱发电位仪 脊髓损伤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肉动作电位 功能正常 电生理技术
下载PDF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耀光 刘一凡 +1 位作者 潘永良 黄潮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1027-1028,共2页
目的 探讨腋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9例腋神经损伤功能完全丧失 ,且无自行恢复征象的患者 ,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与腋神经远端吻接治疗。结果 经 6~ 1 8个月 ,平均 1 2个月随访 ,三角肌、小圆肌 ,肌力恢复M + 42... 目的 探讨腋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9例腋神经损伤功能完全丧失 ,且无自行恢复征象的患者 ,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与腋神经远端吻接治疗。结果 经 6~ 1 8个月 ,平均 1 2个月随访 ,三角肌、小圆肌 ,肌力恢复M + 42例 ,M4 6例 ,M31例 ,伸肘功能无障碍。结论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 ,是一种疗效好、安全、简单的治疗腋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 ,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神经损伤 桡神经三头长头转位 修复 腋神经远端吻接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丹迪 洪乐鹏 李沃棠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5期8-10,20,共4页
解剖观测了30例成人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结果表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各分支数为8~10支,多数可分离长度为48.2-121.1mm,横径为0.5-0.9mm。据此解剖学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损伤的新的手术方式... 解剖观测了30例成人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结果表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各分支数为8~10支,多数可分离长度为48.2-121.1mm,横径为0.5-0.9mm。据此解剖学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损伤的新的手术方式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三头 神经移位 臂丛 皮神经
下载PDF
Ⅱ型肌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缺如伴低位型正中神经一例
11
作者 陶伟 王文波 +1 位作者 黄宇航 徐晨雨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1-771,共1页
笔者在解剖1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外侧束先直接发出喙肱肌支、肱二头肌支、肱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后,再与正中神经内侧根在臂中上部汇合形成正中神经。而前臂外侧皮神经斜越肱二头肌经前臂外侧至手背桡侧,前臂桡神经浅支... 笔者在解剖1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外侧束先直接发出喙肱肌支、肱二头肌支、肱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后,再与正中神经内侧根在臂中上部汇合形成正中神经。而前臂外侧皮神经斜越肱二头肌经前臂外侧至手背桡侧,前臂桡神经浅支缺如,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浅缺如 正中神经 皮神经 前臂外侧皮神经 低位 肱肌支 男性尸体 手背桡侧
下载PDF
左侧肌皮神经变异一例
12
作者 陈力 司道文 +3 位作者 张廷才 张乘云 张子明 张宇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0-780,共1页
笔者在解剖1具50岁左右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直接发自正中神经,现报道如下。左侧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均正常,臂丛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在胸小肌下缘50.2mm处,内、外侧束汇合形成正中... 笔者在解剖1具50岁左右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直接发自正中神经,现报道如下。左侧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均正常,臂丛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在胸小肌下缘50.2mm处,内、外侧束汇合形成正中神经,汇合处横径为4.5mm;外侧束发出喙肱肌支,支配喙肱肌。距胸小肌下缘75.5m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变异 正中神经 男性尸体 胸小 腋动脉 外侧 肱肌支
下载PDF
肱肌肌支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顾玉东 张丽银 +2 位作者 王涛 张凯莉 朱艺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1-272,共2页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6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 目的报道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例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屈指肌支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测定其肌力与肌电。结果2例术前C5、6神经支配肌群良好者(肌力4°,肌电为单纯混合相),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或单纯混合相)。另1例术前C5、6支配肌群仅个别肌肉良好(肌力3°,肌电为单纯相),术后功能未恢复。结论肱肌肌支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前C5、6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功能状态全面良好者,肱肌肌支移位术后屈指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皮神经 随访研究 神经移位 屈指功能 远期疗效 移位 术后随访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4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周文俊 张凯丽 朱艺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为肱肌肌支移位术的临床应用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臂丛神经损伤行健侧C,移位的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28.9±7.7)岁,^-x±s,下同],术中暴露健侧正常...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为肱肌肌支移位术的临床应用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臂丛神经损伤行健侧C,移位的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28.9±7.7)岁,^-x±s,下同],术中暴露健侧正常的臂丛神经,运用意大利ESAOTE的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30例健侧C7移位者术中电生理检测,刺激臂丛神经根时,其中C5 29例、C6 30例、C7 28例记录到肱肌运动电位,而刺激C8、T1仅有6例记录到较小的肱肌运动电位。C5、6、7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6.32±1.50)ms、(6.51±1.36)ms、(6.99±1.33)ms和(4.87±4.43)mV、(5.65±4.76)mV、(0.90±2.2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C4次之,C7波幅较小,提示C5、6支配肱肌的神经纤维数可能最多。结论肱肌主要接受来自C5、6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同时该方法为今后临床研究周围神经的定位提供了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皮神经 电生理学 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3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张凯莉 朱艺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5±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 移位术 电生理 神经纤维 屈肘功能 臂丛神经
原文传递
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宗圆 王涛 +1 位作者 杨剑云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明确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在上臂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成人上肢标本 3 6侧 ,自腋部至上臂内侧解剖桡神经干 ,测量肱三头肌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和长度 ,各肌支的直径和面积比。观察及测量各肌支的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 桡神经肱... 目的 明确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在上臂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成人上肢标本 3 6侧 ,自腋部至上臂内侧解剖桡神经干 ,测量肱三头肌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和长度 ,各肌支的直径和面积比。观察及测量各肌支的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按其分布分为Ⅰ、Ⅱ、Ⅲ型 ,分别占47.2 2 % ( 17/3 6)、2 2 .2 2 % ( 8/3 6)和 3 0 .5 6% ( 11/3 6)。长头肌支长 [( 4 6.82± 10 .0 8)mm , x±s ,下同 ] ,发出点距背阔肌腱止点下缘近端 ( 7.3 6± 2 .68)mm ,入肌点距背阔肌腱止点下缘远端 ( 3 9.46± 6.42 )mm。内、外侧头肌支长 ( 66.0 8± 3 0 .98)mm和 ( 65 .81± 3 0 .65 )mm。长头肌支和内、外侧头肌支的无损伤分离长度是 ( 4 8.93± 9.2 7)mm、( 4 4.2 2± 11.65 )mm和 ( 4 4.64± 9.0 4)mm。无损伤分离最高点平面各肌支与主干面积比为 ( 0 .13± 0 .0 7)mm、( 0 .2 6± 0 .14 )mm和 ( 0 .12± 0 .0 7)mm。结论 长头肌支发出点较固定 ,至入肌点距离较短 ,无损伤分离平面高 ,其近端可与同侧第 3~ 6肋间神经直接缝合 ,适合于肋间神经移位重建肱三头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臂丛根性撕脱伤 神经移位术 上臂 三头 桡神经
原文传递
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沛 劳杰 +1 位作者 赵新 高凯鸣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 目的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者诊断为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非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至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间隔为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7个月。结果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良率(肌力恢复至飓及以上)为39.1%,肌力恢复至M2的患者占30.4%,肌力恢复至M1及以下占30.5%。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患者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于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使用2根或2根以上的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肱三头肌肌支术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可使肱三头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肋间神经 随访研究 三头 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之启 徐中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 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 16具 ,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 ,观察各神经支的毗邻关系 ,测量各神经支的横径。根据解剖学特点临床应用 6例 ,进行... 目的 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 16具 ,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 ,观察各神经支的毗邻关系 ,测量各神经支的横径。根据解剖学特点临床应用 6例 ,进行随访。 结果 肱三头肌长头支与腋神经相隔于长头本身 ,转位方便 ,其横径与腋神经前、后支横径相近 ,便于吻合。临床应用 6例 ,术后经随访6~ 16个月 ,M4以上肌力 5例 ,M3肌力 1例 ,伸肘无影响。 结论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 ,术式简便 ,容易操作 ,适用于臂丛部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 腋神经损伤 神经转位 桡神经三头长头转位修复术 解剖学 手术方式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甜甜 胡韶楠 +3 位作者 陈亮 朱艺 田东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 目的观察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功能恢复的情况,探讨修复后肱肌及肱肌肌支再利用的可能性。方法取SD大鼠48只,体质量150~200g,随机分为两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组(上干组),膈神经通过移植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组(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上千组于术后17~20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移植组于术后20-25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肘运动。术后3个月切断肱肌肌支对两组大鼠的屈肘动作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肱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最大波幅恢复率、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肱肌肌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千组优于移植组。结论两种膈神经移位术均可使肱肌及肱肌肌支得到恢复,肱肌的远期恢复程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肌肌支的远期恢复上干组优于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神经 神经移位 动物 实验
原文传递
臂丛下干损伤不同修复术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宪友 顾玉东 +3 位作者 史其林 张高孟 周琳 杨明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下干损伤不同修复术式的疗效。方法研究并比较26例臂丛神经下干损伤患者用3种不同神经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后的疗效。A组: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6例),B组:健侧C7移位(10例),C组:肋间神经移位(10例)。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观...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下干损伤不同修复术式的疗效。方法研究并比较26例臂丛神经下干损伤患者用3种不同神经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后的疗效。A组: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6例),B组:健侧C7移位(10例),C组:肋间神经移位(10例)。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观察正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测定其握力、肌力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A组5例能完成屈指动作,1例仅随访6个月屈指动作尚未恢复。B组5例能完成屈指动作,5例不能。C组6例能完成屈指动作,4例不能。术后3、6、12个月的握力和肌力,A组与B、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A组正中神经CMAP的潜伏期较B、C组增快、波幅增高(P<0.05);正中神经的MNCV快于B、C组(P<0.05),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由于神经再生至正中神经支配靶肌肉的距离比健侧C7和肋间神经短,故其屈指功能的恢复明显好于B、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比较 臂丛下干 术式 损伤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臂丛神经下干 肋间神经移位 肉动作电位 正中神经 皮神经 统计学 移位修复 恢复情况 神经功能 CMAP 神经 神经再生 屈指功能 肱肌支 潜伏期 C组 伤患者 术后 相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