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及术中颈干角对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赵国伟 安跃 马婷婷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08-615,共8页
目的探究术中颈干角(NSA)对钢板内固定术(PIF)后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IF治疗的155例PHF患者,男性88例,女性67例;年龄26~65岁,平均47.1岁;致伤原因... 目的探究术中颈干角(NSA)对钢板内固定术(PIF)后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IF治疗的155例PHF患者,男性88例,女性67例;年龄26~65岁,平均47.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3例,摔伤58例,高处坠落伤15例,其他伤9例。根据肱骨头内翻判定标准,分为内翻组(38例)和未内翻组(117例);根据术中肱骨NSA,分为<125°组(30例),125°~145°组(110例)和>145°组(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VAS、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与限制性立方样条法(RCS)分析术中肱骨NSA与术后肱骨头内翻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肩关节受伤机制、骨密度(BMD)、肱骨距置入螺钉、术中肱骨NSA、内侧骨皮质缺损以及复位质量,均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GLMM模型(模型3)调整一系列指标(年龄、性别、伤侧等)后,术中肱骨NSA<125°和>145°组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风险分别是125°~145°组的2.244、1.499倍(P<0.05)。RCS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肱骨NSA连续变化与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χ2=14.178,P<0.001)。不同术中肱骨NSA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评分(疼痛、日常活动、运动范围、总分)以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中肱骨NSA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肱骨NSA<125°或>145°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肱骨NSA对PHF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师尤其应注意术中肱骨NSA<125°的PHF患者,术中应尽量解剖复位、内固定以降低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颈干角 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头内翻
下载PDF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席银刚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7期1-3,7,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统计肱骨头内翻发生率,对不稳定肱骨... 目的:探讨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统计肱骨头内翻发生率,对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11例,发生率为18.33%,未发生肱骨头内翻49例;发生肱骨头内翻患者受伤机制、骨质疏松、肱骨距螺钉置入、术中肱骨颈干角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肩关节外旋位损伤、骨质疏松、未置入肱骨距螺钉、术中肱骨颈干角<125°或>145°均为影响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骨质疏松、未置入肱骨距螺钉、术中肱骨颈干角<125°或>145°均为影响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 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头内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慧峰 孙留涛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21期155-157,共3页
目的:比较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7.50%,与对照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内翻畸形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相当,但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以及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头内翻畸形 优良率 肩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因素研究
4
作者 李欣 丁学艺 徐向前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某院接收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随访6个月期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情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某院接收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随访6个月期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情况;设计患者基线资料填写表,询问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期间,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评估,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28例,占28.57%(28/98);发生组手术入路方式、骨密度、骨折分型、复位质量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劈三角肌入路、Ⅲ~Ⅳ型骨折、复位质量不满意均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OR>1,P<0.05),骨密度高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可能与劈三角肌入路、Ⅲ~Ⅳ型骨折、复位质量不满意、骨密度低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头内翻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骨折分型 骨密度
下载PDF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维 杨军 +2 位作者 顾海伦 李建军 张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3期305-306,共2页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tant-M...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3)个月。术后继发内翻角平均2.9°(0°~4.6°),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内翻畸形发生。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平均83.6(69~88)分;优11例,良3例,功能不佳1例。术中置入Calcar螺钉者术后继发内翻角度明显小于未置入Calcar螺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具有固定确切、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术后继发的肱骨头内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头内翻畸形 Muhiloc髓内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郭甲瑞 余进伟 陈旭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9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43例,均行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早期肱骨头内翻分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 目的探讨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43例,均行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早期肱骨头内翻分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文化程度、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及术中肱骨颈干角。结果143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术后早期出现肱骨头内翻19例,未发生肱骨头内翻12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组与无内翻组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影响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发生率较高,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 早期肱骨头内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治疗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硕 汪秋柯 +1 位作者 陈云丰 王磊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治疗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PHILOS锁定钢板固定治疗35例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术前颈干角<130°),按术中是否...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治疗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PHILOS锁定钢板固定治疗35例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术前颈干角<130°),按术中是否采用异体腓骨来加强内侧支撑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与单纯锁定钢板组。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为(60.27±12.32)岁;单纯锁定钢板组共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为(50.21±17.60)岁。两组患者资料在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影像学资料评估颈干角,并计算术后1年与术后第1天颈干角的差值,应用术后1年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及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score,DASH)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应用统计学比较两组术前基线水平(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是否抽烟、优势手及内侧柱是否粉碎)是否有差异,再比较术后1年两组颈干角差值及Constant-Murley评分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1年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颈干角改变(-1.36±2.58)°,单纯锁定钢板组改变(-7.21±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年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Constant-Murley评分(76.82±6.11)分,单纯锁定钢板组为(64.29±9.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DASH评分(15.55±2.98)分,单纯锁定钢板组为(25.96±9.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单纯锁定钢板组有3例患者出现螺钉穿出,1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结论在治疗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方面,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能有效地增加术后骨折块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干角的改变,提高术后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同种异体腓骨 肱骨头内翻 颈干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