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对疗效影响的分析
1
作者 郝斌昌 杨烈东 刘国庆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行锁定钢板治疗,并根据术后患者肱骨颈干角的不同将其分为内翻复位组(16例)和正常重建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行锁定钢板治疗,并根据术后患者肱骨颈干角的不同将其分为内翻复位组(16例)和正常重建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正常重建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肱骨头内翻角度均明显优于内翻复位组(P<0.05)。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肱骨颈干角的恢能够有效增强内固定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及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颈干角重建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颈干角测量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劳晨登 蒋国华 +2 位作者 黄宗贵 雷鸣 袁广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分析颈干角测量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术后肱骨颈干角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内翻复位组... 目的:分析颈干角测量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术后肱骨颈干角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内翻复位组(颈干角<127°,n=15)、正常复位组(颈干角127~145°,n=51)、外翻复位组(颈干角>145°,n=12)。比较3组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组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通过复查X线片,3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复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颈干角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或变小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颈干角 锁定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对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林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2-677,共6页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程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3月,106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8例,女48例;年龄26~71岁,平均52.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4例,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颈干角重建程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3月,106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8例,女48例;年龄26~71岁,平均52.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4例,高处坠落伤23例,摔伤21例,其他伤8例。根据Neer分型标准:二部分骨折32例,三部分骨折65例,四部分骨折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2.7 d。根据术后1~3 d X线片测量的肱骨颈干角,将患者分为3组进行影像学以及临床疗效比较。其中术后肱骨颈干角〉145°为外翻组,126~145°为正常组,〈126°为内翻组。结果 根据术后肱骨颈干角分组,外翻组10例,正常组75例,内翻组21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X线片复查,3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正常组肱骨头内翻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内、外翻组(P〈0.05)。正常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78.67%(59/75),显著高于外翻组60.0%(6/10)以及内翻组42.86%(9/21)(P〈0.05);内、外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6/21),正常组为10.67%(8/75),外翻组为20.00%(2/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1,P=0.12)。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颈干角正常重建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颈干角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颈干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伟军 陈林 +2 位作者 赵友明 张伟江 汪吉棋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颈干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一2016年6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2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内侧骨缺损将患者分为两组:伴内侧骨缺损组85例,其中...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颈干角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一2016年6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2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内侧骨缺损将患者分为两组:伴内侧骨缺损组85例,其中男35例,女50例;平均年龄63.3岁。其中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38例。不伴内侧骨缺损组129例,其中男51例,女78例;平均年龄65.9岁。其中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57例,四部分骨折72例。比较术前对侧、术后1d、1,3,6,12个月x线片肱骨颈干角变化,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21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2~42个月,平均24.2个月。伴内侧骨缺损组术前对侧、术后1d,术后1,3,6,12个月颈干角分别为(133.4±4.0)°、(134.7±11.5)°、(120.8±4.0)°、(118.5±3.5)°、(117.9±10.4)°、(114.7±4.4)°;不伴内侧骨缺损组分别为(134.0±2.4)°、(133.8±17.1)°、(135.6±2.9)°、(132.7±2.8)°、(131.5±13.5)°、(135.2±2.8)°。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内侧骨缺损组术前与术后1d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大于其余各时相点(P〈0.05);而不伴内侧骨缺损组中,除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颈干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内侧骨缺损组和不伴内侧骨缺损组Constant评分分别为(69.3±14.6)分、(75.2±12.6)分(P〈0.05)。结论正常颈干角恢复后仍需注意术后颈干角的丢失。肱骨颈干角可以为术前手术方案及术后功能锻炼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指导术中解剖复位以及评估术后疗效。此外,颈干角的丢失受到内侧支撑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肱骨颈干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