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因子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肺再血管化修复烟熏大鼠肺气肿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宝平 邢万红 +2 位作者 路鹏雁 张雷 马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背景:作者以往研究初步证明在单纯使用胰蛋白酶制作的大鼠肺气肿模型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归巢"到病损肺组织,并参与肺血管形成促进肺组织修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样具有强大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背景:作者以往研究初步证明在单纯使用胰蛋白酶制作的大鼠肺气肿模型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归巢"到病损肺组织,并参与肺血管形成促进肺组织修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样具有强大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气肿模型大鼠肺毛细血管再生和肺气肿病理修复的影响。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采用烟熏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猪胰弹性蛋白酶法建立肺气肿模型。成功造模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气管内注入400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气管内注入2μ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次/周,共3次;单纯细胞移植组于尾静脉注入4×109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移植组气管内注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同时,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干预4周后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形态学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CD3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PaO2值明显升高(P<0.05),余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大体及光镜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肺表面光滑平整,呈淡粉红色,弹性好,切面可见肺泡大小均匀一致;模型对照组出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理改变;余4组均较模型对照组病变程度有所好转。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单纯细胞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移植组平均肺泡数、CD34+相对阳性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平均肺泡面积、平均内衬间隔则明显减少(P<0.05),此4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烟熏加气管内滴入弹性蛋白酶构建的大鼠肺气肿模型的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增加肺的毛细血管数、扩张肺血管,增加肺血流量,改善通气/血流,肺组织通过自身的代偿缩小了肺泡面积,减小肺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再血管化 气肿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预烟熏大鼠肺气肿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路鹏雁 李宝平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26期3519-352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烟熏大鼠肺气肿病变的修复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VEGF组、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VEGF组、对照组用烟熏气管内滴入猪胰弹性蛋白酶制作肺气肿模型,健康对照组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烟熏大鼠肺气肿病变的修复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VEGF组、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VEGF组、对照组用烟熏气管内滴入猪胰弹性蛋白酶制作肺气肿模型,健康对照组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3个月后模型成功。VEGF组大鼠气管内滴入VEGF,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滴入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3次。4周后测大鼠体重,肺泡形态学变化。结果:VEGF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肺泡数明显增加(P<0.05)、平均肺泡间隔和平均肺泡面积减小(P<0.05)。结论:VEGF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肺气肿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肺再血管化
下载PDF
单侧肺动脉缺如再血管化治疗的早中期结果分析
3
作者 李文雷 马力 +3 位作者 陈伟丹 夏树亮 邹明晖 陈欣欣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1-585,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再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再血管化手术的单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再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再血管化手术的单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16天至6岁)。11例为孤立性单侧肺动脉缺如,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1例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在术前通过心血管CT或肺静脉逆行造影术明确患肺供血及肺门肺动脉残迹,并在术中探查明确诊断,肺动脉残迹直径(3.20±0.94)mm,Z值-3.92±1.64。所有患儿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肺门肺动脉残迹与主肺动脉是否使用管道连接分为两组:以人工血管(3例)或自体心包管道(5例)连接肺动脉残迹至主肺动脉(A组),采用直接吻合(2例)或体肺侧枝单源化术(1例)或主肺动脉翻片成形(3例)新建患侧肺动脉(B组)。结果所有患儿无手术早期死亡,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呼吸机使用、监护室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凝6个月。随访1~68个月,无中、远期死亡。B组1例患儿术后41个月因吻合口狭窄行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儿无呼吸道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末次超声心动图示患侧新肺动脉直径(6.25±0.99)mm,Z值-2.34±1.18(-4.52~-1.35),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1.0~2.5 m/s。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提示无肺动脉高压。B组患侧肺动脉术后Z值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对于单侧肺动脉缺如的患者,早期且积极的再血管化外科重建,可有效恢复流向患肺的正常顺行血流,从而改善肺动脉直径和患者症状。特别是较多采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进行血管成形,肺动脉生长更好。术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能会暂时减轻新建肺动脉狭窄,远期再手术仍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动脉缺如 血管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