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膜色谱技术在多肽类成分筛选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铁锋 王平 +3 位作者 丁相龙 丁立钧 姜其宝 王金国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926-931,936,共7页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膜色谱在多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分类以及细胞色谱技术在多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总...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膜色谱在多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分类以及细胞色谱技术在多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总结并提出了细胞膜色谱检测多肽的优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色谱 肽类成分 筛选
下载PDF
虫类药物中蛋白、多肽类成分的提取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卉 李智勇 王洛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6-970,共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肽是虫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随着蛋白药物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科研工作者对虫类药中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从虫类药物中蛋白、多肽类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应用,提取后蛋白、多肽类成分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肽是虫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随着蛋白药物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科研工作者对虫类药中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从虫类药物中蛋白、多肽类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应用,提取后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常用检测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虫类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蛋白多肽类成分 提取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乙醇沉淀操作对羚羊角塞注射液中肽类成分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彭新君 吴萍 杨广民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6-28,共3页
利用程序升气相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及UV光谱鉴测等方法研究了羚羊角塞注射液制备过程中 ,乙醇沉淀操作对其中的肽类和 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操作使游离氨基酸总量损失 6 1% ,而总氨 (即肽类... 利用程序升气相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及UV光谱鉴测等方法研究了羚羊角塞注射液制备过程中 ,乙醇沉淀操作对其中的肽类和 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操作使游离氨基酸总量损失 6 1% ,而总氨 (即肽类和氨基酸 )损失约 70 %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色谱法可分离纯化该注射液中的肽类成分 ,为乙醇沉淀工艺的使用和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角塞注射液 肽类成分 氨基酸 乙醇沉淀法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整合关联分析策略的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研究思路及方法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彬 高文远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3-1038,共6页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功效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鉴于目前动物药研究主要存在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动物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多肽组...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功效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鉴于目前动物药研究主要存在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动物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整合关联分析策略的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转录组学的动物药蛋白数据库的构建、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的高分辨质谱分析、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匹配分析与鉴定以及关联功效的蛋白多肽类成分活性评价等研究内容,试图为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为进一步解决动物药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药 蛋白多肽类成分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组学
原文传递
动物类中药肽类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5
作者 董亚平 刘吉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52-58,共7页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肽类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研究发现肽类成分是动物药中重要的药效物质,动物药在炮制处理或给药后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肽类成分,这些肽类成分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研究者...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肽类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研究发现肽类成分是动物药中重要的药效物质,动物药在炮制处理或给药后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肽类成分,这些肽类成分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动物类中药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多数动物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且大多缺乏质量控制标准。本文对动物类中药肽类活性成分的产生途径、结构鉴定及主要生物活性方面进行综述,为动物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药 肽类成分 产生途径 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海洋蓝细菌抗肿瘤活性肽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洁诚 何山 严小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77-82,共6页
海洋蓝细菌种类多分布广,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脂肽类是一类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及开发显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以海... 海洋蓝细菌种类多分布广,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脂肽类是一类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及开发显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以海洋蓝细菌为探讨对象,综述了海洋蓝细菌产生的抗肿瘤活性肽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海洋蓝细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蓝细菌 抗肿瘤 肽类成分 生物活性 代谢产物
下载PDF
中药来源多肽类活性成分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奥奥 李磊 +3 位作者 李瑛 苗兰 潘映红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5576-5584,共9页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是血管狭窄、粥样硬化及梗死造成的局部供血减少,而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是血管狭窄、粥样硬化及梗死造成的局部供血减少,而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氧化应激、钙超载、炎症、凋亡、自噬等多种机制。因此相关药物的研发备受重视,其中蛋白类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等作为主要溶栓用药,在临床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中展现了较好治疗效果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除了溶栓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物活性强、靶向专一性、化学生物学多样性及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也显示出独特的研发优势和潜力。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对病理机制复杂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同样展现出卓越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对于相关的中药多肽类成分的研发尚在起步阶段。该文以作用机制与靶点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多种中药来源的多肽类成分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活性的预防治疗活性,为中药多肽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进一步为其临床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肽类成分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中药五谷虫活性肽-酶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玮 石晓丽 +3 位作者 刘一凡 徐韶阳 刁云鹏 潘韬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78-1982,共5页
中药五谷虫为丽蝇科昆虫大头金蝇及其近缘动物的幼虫,近年来常用于临床治疗创面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等。现代研究表明,活性肽-酶类成分为中药五谷虫主要成分之一,其具有清创、抗菌、促创面愈合等作用。文章对中药五谷虫... 中药五谷虫为丽蝇科昆虫大头金蝇及其近缘动物的幼虫,近年来常用于临床治疗创面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等。现代研究表明,活性肽-酶类成分为中药五谷虫主要成分之一,其具有清创、抗菌、促创面愈合等作用。文章对中药五谷虫活性肽-酶类成分的名称、相对分子量、及其制备方法、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中药五谷虫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五谷虫 活性-酶成分 制备方法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芫荽抑菌成分的提取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兴鸣 徐学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9-91,共3页
分别用石油醚、95%乙醇、水浸提芫荽,获得浸提液。抑菌实验表明,水提液对不同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都为10%原液。采用沉淀蛋白、分离多糖、超滤、纳滤、离子交换等方法分离水提液组分,证明芫荽中主要抑菌成分是相对分... 分别用石油醚、95%乙醇、水浸提芫荽,获得浸提液。抑菌实验表明,水提液对不同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都为10%原液。采用沉淀蛋白、分离多糖、超滤、纳滤、离子交换等方法分离水提液组分,证明芫荽中主要抑菌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在500~3000的水溶性非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荽 抑菌 肽类成分
原文传递
Chemical synthesis of a cyclotide via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of peptide O-esters 被引量:5
10
作者 ZHENG Ji-Shen CHANG Hao-Nan +1 位作者 SHI Jing LIU Le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64-69,共6页
Cyclotides constitute a fascinating family of circular proteins containing ca.30 amino acid residues.They have a unique cyclic cysteine knot topology and exhibit remarkable thermal,chemical and enzymatic stabilities.T... Cyclotides constitute a fascinating family of circular proteins containing ca.30 amino acid residues.They have a unique cyclic cysteine knot topology and exhibit remarkable thermal,chemical and enzymatic stabilities.These characteristics enable them to have a range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romising pharmaceutical and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Here,we present a practical strategy for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cyclotides through the intramolecular ligation of fully unprotected peptide O-esters.This strategy involves the mild Fmoc 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 of the peptide O-ester backbone,the head-to-tail cyclization of the cyclotide backbone by native chemical ligation,and the oxidative refolding to yield the natural knot protein.The simplic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the strategy can be employed in the synthesis of artificial cyclotides for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TIDES chemical synthesis peptide O-ester native chemical ligation MACROLACTAM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