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文君 周凯翔 +1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下载PDF
光遗传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的促醒作用
2
作者 李龙 王丹 +2 位作者 樊荣 乔中原 王俊平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8-30,36,共4页
目的探讨光遗传激活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诱导觉醒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酪氨酸羟化酶(TH)-Cre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在立体定位仪下于LC脑区注射兴奋性光遗传病毒(AAV-EF1a-DIO-ChR2-m... 目的探讨光遗传激活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诱导觉醒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酪氨酸羟化酶(TH)-Cre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在立体定位仪下于LC脑区注射兴奋性光遗传病毒(AAV-EF1a-DIO-ChR2-mCherry)、空病毒(AAV-EF1a-DIO-mCherry)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刺激,并在LC脑区埋置光纤,颅骨放置三个脑电极。两组均给予蓝光刺激及1.4%异氟醚麻醉,记录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觉醒时间。两组小鼠休息1周后,再次给予蓝光刺激及1.4%异氟醚麻醉,记录蓝光刺激前及刺激后5 min的脑电图,比较其爆发性抑制比率(BSR)。结果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蓝光刺激5 min BSR低于同组蓝光刺激前及对照组蓝光刺激后5 min(P均<0.05),对照组蓝光刺激前及刺激后5 min B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光遗传激活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不会影响小鼠异氟醚麻醉的诱导时间,但会缩短其异氟醚麻醉的觉醒时间并降低脑电图BSR,从而促进异氟醚麻醉小鼠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遗传 蓝斑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异氟醚 觉醒 爆发性抑制比率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投射至脊髓背角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欣瑶 薛茹 +4 位作者 彭莉 张浚睿 李云鹏 刘蕊 张谅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灌注取材,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SDH通路的上游核团在全脑的分布情况。结果利用逆行跨单突触RV系统,可以在脑内的次级运动皮层(M2)、杏仁中央核(Ce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vlPAG)、中缝背核(DR)和巨细胞网状核(Gi)等核团内观察到RV阳性神经元,说明这些核团与LC-SDH通路构成了三级通路。结论脑内M2、CeA、lPAG、vlPAG、DR和Gi等核团与LC-SDH通路形成了三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脊髓背角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系统 突触前神经元
下载PDF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诱导颅神经嵴细胞向肾上腺能神经元分化的研究
4
作者 吕红兵 金岩 +1 位作者 李媛 Tipoe GL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 :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2 )诱导小鼠颅神经嵴细胞 (CNCC)分化后所产生的神经元类型是否为肾上腺能神经元。方法 :用 5 0ng/mlrhBMP2 诱导CNCC分化为神经元。提取诱导前后细胞内的总RNA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 目的 :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2 )诱导小鼠颅神经嵴细胞 (CNCC)分化后所产生的神经元类型是否为肾上腺能神经元。方法 :用 5 0ng/mlrhBMP2 诱导CNCC分化为神经元。提取诱导前后细胞内的总RNA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别检测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 (TH )和γ -氨基丁酸受体 (GABAAR )亚单位的表达情况。结果 :诱导前的CNCC中 ,TH和GABAAR亚单位均无mRNA水平的表达 ,诱导后二者均有表达 ,但表达的量均低于脑组织中的表达。结论 :rhBMP2 诱导CNCC后所分化的神经元为肾上腺能神经元 ,但在功能上可能弱于正常的肾上腺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 细胞分化 聚合酶链反应 小鼠 神经嵴细胞 肾上腺能神经元
原文传递
脑外伤后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余维华 孙善全 +2 位作者 汪克建 贺桂琼 杨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9-352,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闭合性脑外伤组(n=60)。采用Feeney′s法制备大鼠闭合性脑外伤模型。于伤后3、6、12、24、48和72h取出... 目的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脊髓内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闭合性脑外伤组(n=60)。采用Feeney′s法制备大鼠闭合性脑外伤模型。于伤后3、6、12、24、48和72h取出大鼠颈、胸、腰脊髓组织,分别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多巴胺-β-羟化酶(DBH)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脊髓颈、腰膨大前角内可见少量DBH阳性神经元胞体;脑外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各个节段的前角、后角和胸腰段侧角均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脑外伤后各时间点脊髓内DBH mRNA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脑外伤后脊髓NA能神经元明显增多,NA能神经元DBH mRNA表达增加,说明NA合成增多,提示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免疫组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体视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简晓红 黎绫 +1 位作者 罗学港 雷德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dtg)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方法:选用雌性APP/PS1dtg和同龄野生型小鼠,分为年轻组(5~6月龄)和老年组(16~17月龄)。取小鼠脑组织冷冻切...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dtg)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方法:选用雌性APP/PS1dtg和同龄野生型小鼠,分为年轻组(5~6月龄)和老年组(16~17月龄)。取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无偏差体现学方法定量分析TH阳性神经元总数及细胞体积等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老年组APP/Ps1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胞体变大,细胞总数量减少23%,并可见形态异常的TH阳性纤维。此外,在APP/PS1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的平均细胞体积老年组比年轻组增加,并与蓝斑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组APP/PS1dtg小鼠蓝斑TH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与AD患者蓝斑的病理改变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双转基因 阿尔茨海默病 蓝斑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体视学
下载PDF
消炎痛能部分翻转脂多糖诱导的加压素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Fos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许爽 蒋星红 +1 位作者 郭试瑜 久光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7-552,共6页
目的 探讨消炎痛对脂多糖诱导的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加压素能神经元及脑干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 (酪氨酸羟化酶阳性 )神经元的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脂多糖诱导大鼠脑内Fos的表达。结果 两种剂量 ... 目的 探讨消炎痛对脂多糖诱导的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加压素能神经元及脑干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 (酪氨酸羟化酶阳性 )神经元的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脂多糖诱导大鼠脑内Fos的表达。结果 两种剂量 (0 0 2 5mg·kg-1,1 2 5mg·kg-1)的脂多糖均可以诱导视上核和室旁核内部分加压素能神经元和蓝斑的部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Fos表达 ,静脉给予消炎痛 (10mg·kg-1)能抑制低剂量脂多糖诱导的上述核团加压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Fos表达 ,而对高剂量脂多糖诱导的Fos表达无效。结论 脂多糖能激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加压素能神经元及脑干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中枢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痛 前列腺素 加压素 酪氨酸羟化酶 FOS表达 脂多糖 脑干蓝斑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小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至前扣带回的投射 被引量:1
8
作者 邢珂珂 曹鹏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1-506,共6页
目的:利用Retro Beads逆向示踪荧光微粒介导的逆行性示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蓝斑(LC)内传出至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元形态及分布特点。方法:于成年雄性C57小鼠的左侧ACC注射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动物存活... 目的:利用Retro Beads逆向示踪荧光微粒介导的逆行性示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蓝斑(LC)内传出至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元形态及分布特点。方法:于成年雄性C57小鼠的左侧ACC注射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并结合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内Retro Beads逆行性标记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并记录TH阳性NE能神经元与逆行标记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注入小鼠左侧的ACC后,可以观察到双侧LC内均存在逆标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蓝斑的背外侧部,以同侧为主,且由吻侧至尾侧逐渐减少。利用TH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阳性神经元,且90.3%的Retro Beads标记的神经元呈现TH阳性,证实了LC内TH阳性神经元向ACC的传出投射。结论:小鼠LC内的NE能神经元存在向双侧ACC的投射,该投射通路可能对疼痛和瘙痒在内的感觉的调节及相关情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前扣带回 逆行性示踪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小鼠
下载PDF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贺桂琼 孙善全 +3 位作者 余会平 余维华 汪克建 梁益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414-241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依赖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大鼠在依赖模型建立后于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依赖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大鼠在依赖模型建立后于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诱导戒断症状,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4h后取脑和脊髓作冰冻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及LC内NA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正常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为(98±17),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20)和(229±27),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差异。慢性吗啡处理后脊髓前角DBH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染色加深,后角和侧角新增加大量阳性神经元,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DBH阳性神经元增加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和戒断引起LC和脊髓内NA能神经元增多,提示NA与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有关,其可能是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吗啡戒断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免疫组化
下载PDF
α_(2A)肾上腺素受体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斯妍娜 张媛 鲍红光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869-871,共3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手术和麻醉后数天至数周出现的意识、认知、定向、思维、记忆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1]。POCD是脑功能暂时性机能障碍,少数发展为永久性损害。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可乐定 胍法辛 肾上腺素受体 右美托咪定 老年患者 激动剂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神经系统并发症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下行的单胺能神经元定位研究
11
作者 蒋芝华 沈锷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71-276,340,共7页
将荧光染料核黄(NY)的逆行追踪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用于对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DLF)下行纤维的胞体的定位。在4只猫上,于脊髓的T_(2)节段的DLF作单侧横切,并用NY处理以后,其脑干再用Falck和Hillarp的方法处理。在同侧的中缝大... 将荧光染料核黄(NY)的逆行追踪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用于对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DLF)下行纤维的胞体的定位。在4只猫上,于脊髓的T_(2)节段的DLF作单侧横切,并用NY处理以后,其脑干再用Falck和Hillarp的方法处理。在同侧的中缝大核和与之相毗邻的网状大细胞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同侧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蓝斑和蓝斑下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这些结果暗示,DLF下行的单胺能纤维,主要起源于延髓的5-羟色胺能细胞群B_(3)和脑桥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_(5)~A_(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 5-羟色胺能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下行纤维
下载PDF
大白鼠隔区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起源——逆行荧光标记和荧光组织化学结合法研究
12
作者 陈升 苏鸿森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81-385,455,共6页
本文报道用逆行荧光标记结合Faglu荧光组化法,对21只大白鼠隔区去甲肾上腺素(NA)能纤维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隔区投射的NA神经元位于A_(1)、A_(2)和A_(6)群。A_(1)群向隔区的投射呈双侧性;A_(2)和A_(6)的投射则以同侧隔区为主... 本文报道用逆行荧光标记结合Faglu荧光组化法,对21只大白鼠隔区去甲肾上腺素(NA)能纤维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隔区投射的NA神经元位于A_(1)、A_(2)和A_(6)群。A_(1)群向隔区的投射呈双侧性;A_(2)和A_(6)的投射则以同侧隔区为主,少数投射到对侧。逆行标记的NA细胞在A_(6)位于其头侧半的背侧部,在A_(1,2)则散在于其全长。A_(4)和A_(7)群内未见标记。有5例在A_(6)群内观察到个别NA细胞被逆行标记。此外在延髓头侧部中缝及腹外网状结构中可见散在的非NA能标记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核 逆行荧光标记 荧光组化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蓝斑
下载PDF
交感神经在脑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兴梅 窦宁宁 仲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5期446-449,共4页
交感神经在脑血管中分布广泛,生理状态下对脑血管收缩扩张及脑血流量的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脑血管疾病及脑外伤应激中,交感神经过度收缩脑血管及其递质过度释放会导致脑损伤。而交感神经阻滞及神经递质受体封闭对... 交感神经在脑血管中分布广泛,生理状态下对脑血管收缩扩张及脑血流量的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脑血管疾病及脑外伤应激中,交感神经过度收缩脑血管及其递质过度释放会导致脑损伤。而交感神经阻滞及神经递质受体封闭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回顾脑血管交感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其生理、病理作用,分析相关递质和介导因子,并对其在脑出血、脑缺血和脑外伤等中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交感神经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交感神经阻滞
下载PDF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14
作者 文琛 金鸿华 《解剖学通报》 1982年第3期108-116,共9页
在动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单胺(Biogenic monoamines)类主要有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儿茶酚胺是一组具有儿茶酚核,在侧链中含有单胺的物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是动物,包括人体内经典的神经递质,又是重要的内分泌激素。
关键词 单胺类神经递质 铺片 乙醛酸 多聚甲醛 荧光 弱光 组织化学技术 肾上腺能神经元 大白鼠 家鼠属 恒冷箱
下载PDF
神经系统药物
15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8年第11期177-180,共4页
关键词 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能神经元 大鼠 抗精神病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 动态变化 麻醉 培养的 中枢神经系统 消炎痛
全文增补中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病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灼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3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合理剂量治疗4周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仍≥160mmHg、舒张压<95mmHg的患者分... 目的探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合理剂量治疗4周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仍≥160mmHg、舒张压<95mmHg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mg,每天1次,对照组加用α-受体阻滞剂或外周肾上腺能神经元阻滞剂。均实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hABP)监测。结果治疗组全天收缩压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总有效率治疗组87.9%,对照组35.2%(P<0.01)。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老年单纯收缩期 高血压病 联合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24小时动态血压 β-受体阻滞剂 肾上腺能神经元 Α-受体阻滞剂 钙离子阻滞剂 平均收缩压 治疗组 对照组 合理剂量 总有效率 利尿剂
下载PDF
鞘内注射6-羟多巴胺、α_1受体拮抗剂对氯胺酮脊髓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志军 戴体俊 曾因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64-867,共4页
目的 在体探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 (NE)能神经元α1受体和氯胺酮 (Ket)脊髓镇痛的关系。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观察鞘内注射 (ith)氯胺酮 5 0、10 0、2 0 0 μg对小鼠甩尾潜伏期(TFL)的影响。并观察鞘内分别预先注射 6 羟多巴胺 (6 OH DA ... 目的 在体探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 (NE)能神经元α1受体和氯胺酮 (Ket)脊髓镇痛的关系。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观察鞘内注射 (ith)氯胺酮 5 0、10 0、2 0 0 μg对小鼠甩尾潜伏期(TFL)的影响。并观察鞘内分别预先注射 6 羟多巴胺 (6 OH DA ,6 μg)、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 (Pra,5、15 μg)或特拉唑嗪(Ter,5、15 μg )对Ket(10 0 μg ,ith)脊髓镇痛的影响。 结果 Ket(5 0 μg ,ith)对小鼠TFL无影响 (P >0 0 5 ) ,而Ket(10 0、2 0 0μg ,ith)可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小鼠TFL(P <0 0 5 )。鞘内单独注射 6 OHDA、Pra或Ter对小鼠的痛阈无影响 (P >0 0 5 )。ith 5 μgPra或Ter对Ket脊髓镇痛无影响 (P >0 0 5 ) ,而ith 6 OHDA、15 μgPra或Ter则可明显减弱Ket脊髓镇痛 (P <0 0 5 )。结论 脊髓是Ket的镇痛部位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脊髓镇痛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Α1受体 6-OHDA 哌唑嗪 特拉唑嗪
下载PDF
抑郁与脑卒中病损部位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盖全武 田杨 +1 位作者 李莉 段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6期17-18,共2页
  脑卒中抑郁是常见并发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相关因素很多,多数学者倾向于生物因素致病.本文就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与脑卒中病损部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脑卒中 病损部位 经色 患者 大脑半球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能神经元 病灶分布 抑郁症状
下载PDF
侧脑室/鞘内注射6-羟多巴胺和α受体拮抗剂对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伟 杭东元 +1 位作者 葛志军 戴体俊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α受体和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以热水甩尾法和醋酸扭体法测小鼠痛阈的变化。观察侧脑室(icv)或鞘内(ith)分别预先注射6-羟多巴胺(6-OHDA)6μg、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5μg、15μg或α... 目的:探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α受体和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以热水甩尾法和醋酸扭体法测小鼠痛阈的变化。观察侧脑室(icv)或鞘内(ith)分别预先注射6-羟多巴胺(6-OHDA)6μg、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5μg、15μg或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YOh)5μg、15μg对七氟醚(4.5 ml·kg1,ip)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独icv或ith给各剂量6-OHDA、Pra或Yoh对小鼠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05),ith 5μg Pra或Yoh对七氟醚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P> 0.05);但ith给6-OHDA 6μg、Pra 15μg或Yoh 15μg均明显减弱七氟醚延长小鼠甩尾潜伏期及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的作用(P<0.05)。而icv给6-OHDA,Pra或Yoh对七氟醚小鼠甩尾潜伏期厦扭体次数均无影响(P>0.05)。结论:脊髓NE神经元-α受体参与七氟醚镇痛作用,而脊髓上水平NE能系统可能和七氟醚镇痛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α肾上腺能受体 6-羟多巴胺 哌唑嗪 育亨宾
下载PDF
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孟云 朱言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9期1505-1507,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紊乱疾病,表现为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损伤,由于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是AD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急剧上升[1],目前,所有关于AD病因的假说均不能解释其全部病理特征,AD...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紊乱疾病,表现为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损伤,由于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是AD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急剧上升[1],目前,所有关于AD病因的假说均不能解释其全部病理特征,AD是遗传兼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和海马及其他脑区有明显的萎缩,早期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丧失[2-4],AD患者脑干血清素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核缺失表明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在A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其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与AD的病因与疾病进程相关,但其从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确,多巴胺β羟化酶(DBH)作为一种儿茶酚胺合成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更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因的调控下,血浆DBH的活性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广泛的遗传性,DBH可调节NA水平,但这一作用对AD的发生与疾病进程的影响却尚不清楚,在AD患者中,海马和皮质中DBH活性减低,可能是970T等位基因和随后降低的DBH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合成减少并失去了神经保护作用,因而,血浆DBH很可能是AD疾病发展和认知功能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由于血浆DBH活性受基因型控制,因而本研究通过测定患者血浆DBH活性及C-970T和C1603TDBH基因多态性,以阐明DBH调节NA对AD疾病进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Β羟化酶 阿尔茨海默病 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 血浆 相关性 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 认知功能损伤 AD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