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基底膜六胺银染色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1
作者 辛榕 卞修武 张树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210-1211,共2页
目的 改进基底膜染色效果 ,提高肾小球疾病的正确诊断水平。方法 运用改良六胺银染色方法。结果 以高温低浓度下之切片 ,肾基底膜结构层次清晰 ,染色效果最好。结论 本方法染色效果优于传统的六胺银染色法 ,改进了基底膜染色效果 。
关键词 小球疾病 肾基底膜 六胺银染色 诊断
下载PDF
双硫仑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雁宇 吕欣 +3 位作者 黄晓光 任小军 王雪 于为民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49-253,共5页
双硫仑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双硫仑治疗癌症的具体机制,如抑制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的活性、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抑制核因... 双硫仑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双硫仑治疗癌症的具体机制,如抑制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的活性、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抑制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的活性,促进与核蛋白定位蛋白4(nuclear protein localization protein 4,NPL4)的结合、抑制FROUNT蛋白等,并在多种癌症模型中证明了双硫仑的抗癌活性。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一种类型,该病一旦被确诊,就需要第一时间给予治疗,尽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研究表明,双硫仑可通过抑制C-C趋化因子受体2型/C-C趋化因子受体5型(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2/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CCR-2/CCR-5)和FROUNT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聚集、活化来缓解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这表明双硫仑对该类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简要回顾了双硫仑最新研究中阐明的相关作用分子机制,展望了未来双硫仑作为新的药物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仑 小球基底膜小球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及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钭张琪 杨华 +3 位作者 张彬娥 张旭珍 夏宜东 金烈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20,共4页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同时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时可同时具备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同时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时可同时具备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vasculitis,AAV)和抗GBM肾炎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现作者总结1例2021年8月5日防城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抗GBM肾炎合并ANCA阳性患者,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激素、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在肾脏功能未能恢复的基础上,经抗感染治疗肺部病变好转,患者病情稳定,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相关性血管炎 利妥昔单抗 肺部感染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病1例
4
作者 丁梦媛 方奕 +2 位作者 吴冀宁 王春红 何伟春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3年第5期438-440,F0003,共4页
本文报道1例采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TX)治疗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病患者。患者以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要临床特征,血清抗GBM抗体阳性,肾活检组织病理免疫荧光示IgG沿GBM线状沉积,抗GBM病诊断明确。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小球基底膜 重复活检
原文传递
非典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黎煜妍 陶密 +2 位作者 何一晴 廖文文 高苹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3年第9期779-782,共4页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disease,GBM)病是一种罕见的小血管炎,其特征在于存在针对肾脏和(或)肺组织基底膜抗原的循环和沉积抗体[1]。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小球基底膜抗体 活检
原文传递
肾小球基底膜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蔡玥 黄文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17-1521,共5页
肾小球是位于肾皮质的球形毛细血管簇,血液经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其中,肾小球滤过屏障起重要作用,是位于循环系统和鲍曼囊之间由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鲍曼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足细胞裂孔膜、肾小... 肾小球是位于肾皮质的球形毛细血管簇,血液经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其中,肾小球滤过屏障起重要作用,是位于循环系统和鲍曼囊之间由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鲍曼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足细胞裂孔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膜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将血液与尿液分隔开,在阻碍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通过的同时,确保水和构成初级滤液的小溶质有效滤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发育 小球疾病
下载PDF
原发性膜性肾病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禹新 李静 +2 位作者 许玉培 付宝慧 杨洪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647-650,共4页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主要原因,平均发病年龄在45~60岁之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1],其中约20%的患者发病与感染、恶性肿瘤、药物毒性等有关,称为继发性膜性肾病(s...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主要原因,平均发病年龄在45~60岁之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1],其中约20%的患者发病与感染、恶性肿瘤、药物毒性等有关,称为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其余约80%则无明确病因,称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2]。本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电子致密物沉积,常伴足突融合,以蛋白尿伴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来说,1/3的患者可自发缓解,1/3的患者肾功能长期保留并伴有蛋白尿,其余的患者最终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甚至死亡,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原发性膜性 终末期脏病 弥漫性增厚 电子致密物 药物毒性 病理特征 功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诱发抗肾小球基底膜病1例
8
作者 赵领超 李红兵 张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4期4645-4647,共3页
报道1例青年女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给予反复血浆置换联合血液净化及激素冲击等治疗好转出院。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成人STILL病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紊乱
下载PDF
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病2例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杨丹 陈松楠 +2 位作者 李岩 刘畅 何志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83-685,共3页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可激活表达ANCA靶抗原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从而导致血管的节段性、坏死性炎症,即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1]。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指循环中抗GBM抗体(Anti-GBM)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可激活表达ANCA靶抗原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从而导致血管的节段性、坏死性炎症,即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1]。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指循环中抗GBM抗体(Anti-GBM)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抗体可破坏Ⅳ型胶原蛋白,影响其功能引发该病。有文献报道有20%~40%的Anti-GBM肾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NCA[2],其中将这两种抗体同时存在的肾炎定义为Ⅳ型新月体肾炎,形成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两种抗体双阳性患者在临床上少见,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ANCA相关性血管炎 活检 病理学
下载PDF
李平教授辨治膜性肾病经验采撷
10
作者 张蕊 范青燕 李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74-476,共3页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针对肾小球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免疫性疾病[1],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病理学特征,是目前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2]。根...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针对肾小球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免疫性疾病[1],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病理学特征,是目前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2]。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3,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MN患者中有30%~40%在发病5~15年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而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相关并发症[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膜性 终末期脏疾病 抗体介导 小球足细胞 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膜抗原
下载PDF
肾小球基底膜胶原相关遗传性肾病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孟瑶 朱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8期747-749,共3页
遗传性肾脏疾病(inherited kidney diseases)是儿童、青少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约占70%),也占成人ESRD病因的10%~15%。大部分遗传性肾病现阶段仍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普及,遗传性肾病的研究进入了分子... 遗传性肾脏疾病(inherited kidney diseases)是儿童、青少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约占70%),也占成人ESRD病因的10%~15%。大部分遗传性肾病现阶段仍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普及,遗传性肾病的研究进入了分子诊疗水平,其精准诊断和治疗也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遗传性 特效治疗药物 下一代测序技术 遗传性脏疾病 ESRD 诊疗水平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琳琪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规律研究
12
作者 柳彦彦 张琳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347-350,I0006,共5页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特征性表现是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且伴有GBM弥漫性增厚[1]。MN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特征性表现是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且伴有GBM弥漫性增厚[1]。MN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l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IMN病因不明,约占MN的2/3[2],有报道称我国IMN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4.9%[3]。由于疾病的特殊性,IMN患者1/3可以自发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3可以维持肾功能的稳定延缓疾病进展,但仍有1/3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 小球基底膜 终末期脏病 原发性小球疾病 弥漫性增厚 疾病进展 数据挖掘 病综合征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明芳 王玉芳 《内江科技》 2024年第6期68-69,67,共3页
通过阐述近年来免疫介导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阐述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疾病和膜性肾病的直接免疫介导机制,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和IgA肾病的间接免疫介导机制。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免疫介导 膜性 狼疮性 IgA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血管炎 治疗研究进展 GBM
下载PDF
孩子出现水肿,要警惕肾病综合征
14
作者 黄基华 《青春期健康》 2024年第1期12-12,共1页
什么是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水肿、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和高脂血症等。当孩子身体部分部位出现水肿时,要警惕肾病综合征,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肾病综合征与身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什么是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水肿、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和高脂血症等。当孩子身体部分部位出现水肿时,要警惕肾病综合征,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肾病综合征与身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当儿童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时,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从尿中流失,引发肾病综合征。儿童肾病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3种类型。其中,原发性最为常见,约占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儿童病综合征 儿童疾病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 大量蛋白尿 通透性 临床症状
下载PDF
双重血浆置换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程叙扬 金其庄 +3 位作者 毛微波 鲍云飞 于重燕 左力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DFPP)仅需少量血浆或白蛋白即可实现对致病抗体的清除。但DFPP用于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效率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8年收治并接受DFPP治疗的抗GBM病的全...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DFPP)仅需少量血浆或白蛋白即可实现对致病抗体的清除。但DFPP用于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效率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8年收治并接受DFPP治疗的抗GBM病的全部患者,共8例。所有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进行每日或隔日一次DFPP,收集每次治疗前后的血样。用ELISA法检测DFPP前后的抗GBM抗体浓度,同时检测血IgG、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共进行53例次DFPP,每人最少治疗4次,最多9次。每次使用白蛋白或血浆量为(1.26±0.14)倍的人体血浆体积,使用OP-08W血浆分离器和EC-20W或30W血浆成分分离器。患者治疗前平均抗GBM浓度为(159.94±67.02)RU/ml,DFPP治疗后抗体呈线性下降(r=0.88-0.995),不同患者抗GBM抗体浓度下降斜率相似(-16.3RU/ml/次至-29.9RU/ml/次),平均斜率(-20.27±1.10)RU/ml/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治疗后患者血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用8%白蛋白溶液置换对白蛋白没有影响。每次DFPP治疗后IgG水平和FIB水平均显著下降。IgG呈指数下降,而每次治疗后FIB下降(49.5±8.9)%。结论DFPP可以有效地清除抗GBM抗体和IgG。抗GBM浓度呈线性下降,有助于医生在治疗前估计清除抗体需要的DFPP次数。用高浓度白蛋白作为置换液可以避免血白蛋白下降。DFPP对纤维蛋白原也有很大清除,应该注意出血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置换 小球基底膜抗体 小球基底膜
下载PDF
大黄素与雷公藤内酯醇联合治疗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戴春笋 刘志红 +3 位作者 陈惠萍 周虹 王建平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大黄素及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 (GBM)肾炎的疗效  方法 :建立大鼠自相期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五组 :大黄素组 (2 0 0mg/kg·d-1) ,雷公藤内酯醇 (2 0 0 μg/kg·d-1)加大黄素组 (2 0 0mg/kg&...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大黄素及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 (GBM)肾炎的疗效  方法 :建立大鼠自相期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五组 :大黄素组 (2 0 0mg/kg·d-1) ,雷公藤内酯醇 (2 0 0 μg/kg·d-1)加大黄素组 (2 0 0mg/kg·d-1) ,雷公藤内酯醇组 (2 0 0 μg/kg·d-1) ,肾炎未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肾毒血清后 6h内开始灌胃给药 ,对照组仅给等量的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 ,并测定尿蛋白水平 ,4周后宰杀大鼠 ,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1)大鼠肾炎模型 :大鼠注射抗血清后 2 4h内即出现大量的尿蛋白 ,其后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4周后肾炎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中细胞浸润增多 ,新月体数明显增加 ,间质中可见较多的蛋白管型 ,无明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检查见兔抗鼠IgG沿肾小球基底膜线性分布。观察期间大鼠血肌酐水平有轻度升高。 (2 )药物疗效 :药物治疗后大鼠尿蛋白水平 ,肾小球细胞总数及新月体数较肾炎对照明显减少。两药联用组尿蛋白水平及新月体数降低最为明显。各治疗组间体重及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别。  结论 :大黄素和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改善抗GBM肾炎大鼠的肾脏病变 ,两药联用后疗效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雷公藤内酯醇 小球基底膜
下载PDF
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牟利军 陈丽萌 +8 位作者 左来孟 王海云 陶建瓴 文煜冰 叶文玲 秦岩 李航 李雪梅 李学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长期保持肾功能正常的抗GBM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与同期伴肾功能损害的29例抗GBM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35例患者中6例(17.1%)肾... 目的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长期保持肾功能正常的抗GBM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与同期伴肾功能损害的29例抗GBM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35例患者中6例(17.1%)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肾脏受累,1例仅有肺出血,3例表现为肺肾出血综合征。6例均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免疫荧光:4例表现为IgG 2+~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线样沉积;光镜差异较大,从肾小球轻微病变到新月体肾炎伴大量毛细血管襻坏死,但大多数患者病变轻微。5例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和(或)血浆置换治疗。6例肾功能正常者与同期肾功能异常的29例抗GBM病相比,贫血轻[血红蛋白(99.67±19.80)比(77.97±20.62)g/L,P=0.024]、抗GBM抗体滴度低[(80.23±85.73)比(224.34±145.79)EU/ml,P=0.027]、肾小球新月体比例低(0.17±0.27比0.58±0.29,P=0.005)。平均随访12~133个月,6例肾功能正常者4例完全治愈,2例遗留少量蛋白尿、镜下血尿。结论肾功能正常的抗GBM病并不少见,多数患者肾脏临床病理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抗体 功能正常 肺出血
下载PDF
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冬冬 刘必成 +2 位作者 张东升 蒋静娟 弓玉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 (Irb)对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 (GBM)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 (N)组、糖尿病肾病 (DN)组和DN加Irb治疗 (DNI)组 3组。大鼠单侧肾切除后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 (Irb)对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 (GBM)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 (N)组、糖尿病肾病 (DN)组和DN加Irb治疗 (DNI)组 3组。大鼠单侧肾切除后 ,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 ,观察治疗后第 4、8、12周的血糖、体重、尿白蛋白排泄、肌酐清除率变化 ,同时观察 12周时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GBM厚度的改变。结果 :DN组尿白蛋白排泄量较N组明显增加 (P <0 .0 1) ,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均较N组显著增加 (P <0 .0 5或 <0 .0 1)。DNI组较DN组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 (P <0 .0 1) ,肌酐清除率水平下降 (P <0 .0 1) ,肾重、肾脏肥大指数、肾组织总蛋白含量均减少 (P <0 .0 1) ,糖尿病组GBM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 (P <0 .0 1) ,Irb可显著抑制GBM的增厚 (P <0 .0 1)。结论 :早期应用Irb对糖尿病大鼠有肾保护作用 ,并可能与抑制GBM增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贝沙坦 糖尿病 小球基底膜 大鼠 病理
下载PDF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异质性及其临床病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畅 曲贞 +6 位作者 杨瑞 赵娟 贾晓玉 郑欣 刘章锁 崔昭 赵明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5-629,共5页
目的:研究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异质性及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1991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及肾活检资料的108例抗GBM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 目的:研究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异质性及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1991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及肾活检资料的108例抗GBM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就诊时的血清或血浆置换液用于孵育正常人肾组织冰冻切片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隐匿性抗原表位的暴露采用6 mol/L尿素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天然抗原表位的检测则以未经处理的组织切片作为底物。抗体滴度的检测由1∶2至1∶512。根据间接免疫荧光的结果决定抗体是否识别不同抗原表位,并进一步分析识别不同抗原表位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血清或血浆置换液均识别隐匿性抗原表位(尿素处理后肾组织),间接荧光显示抗体沿GBM呈线条样沉积,其中56/108例(A组)也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非处理肾组织),其余52/108例(B组)则不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虽然A组血清可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但是该组血清识别隐匿性表位的平均滴度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患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比例则明显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就诊时的其他临床指标(包括血肌酐水平)和肾病理指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有患者血清抗GBM抗体识别GBM上隐匿的抗原表位,但近一半患者的抗体同时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识别天然暴露抗原表位者其血清识别隐匿性抗原的滴度更高,血清ANCA阳性的几率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 自身抗体 抗原 抗体 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效率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贾晓玉 刘丽萍 +4 位作者 崔昭 程叙扬 于重燕 金其庄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10期672-676,共5页
目的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血浆置换治疗清除循环中抗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2015年确诊抗... 目的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血浆置换治疗清除循环中抗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2015年确诊抗GBM病且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60例。血浆置换采用单重或双重置换,置换液采取5%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计算血浆置换前后抗体下降的百分比,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1)血浆置换疗程结束后,有33/60例(55%)患者循环中的抗GBM抗体转阴,27/60例(45%)患者抗体未转阴、但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抗体未转阴的患者,治疗前的抗体水平更高(123.00比200.00 RU/ml,Z=-3.976,P<0.001)、联合激素冲击治疗的比例更低(30.80%比61.70%,χ~2=3.937,P=0.047)。抗体水平是决定血浆置换治疗后抗体能否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727,95%CI 1.911~31.240,P=0.004)。(2)本研究的60例患者均存活,有38例(63.3%)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这些患者诊断时的血肌酐(Z=-2.454,P<0.001)和抗GBM抗体的水平(Z=-2.089,P=0.037),少尿/无尿的比例(χ~2=6.334,P=0.012),均显著高于非ESRD患者,且血浆置换后抗体转阴的比例更低(χ~2=6.962,P=0.008)。2组患者接受血浆置换的次数(Z=-1.534,P=0.125)没有显著差异。诊断时的血肌酐水平(>600μmol/L)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24,95%CI 2.332~81.939,P=0.004)。结论血浆置换可以有效清除循环中的抗GBM抗体,抗体能否转阴主要取决于诊断时的抗体水平。血浆置换的次数与肾脏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诊断时血肌酐的水平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基底膜抗体 血浆置换 脏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