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组织干细胞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跃世 李鹏 +2 位作者 曹志华 刘磊 王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4,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肾组织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肾乳头部位,其具有类似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目前尚不能肯定其是否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治疗急性肾衰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纳入40只SD大鼠,10只用于肾组织... 背景:研究表明,肾组织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肾乳头部位,其具有类似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目前尚不能肯定其是否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治疗急性肾衰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纳入40只SD大鼠,10只用于肾组织干细胞培养,其余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急性肾衰竭动物模型,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制备后6 h,实验组尾静脉注入肾组织干细胞,对照组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10 d检测肾功能,获取肾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的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正常组皮质和外髓质小管未出现异常改变,无炎性浸润;对照组外髓质小管萎缩,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肿胀;实验组有轻微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肿胀等病变,但较对照组明显较轻;(3)结果表明,肾组织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急性肾衰竭大鼠的肾功能,促进上皮细胞再生,达到良好的组织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组织干细胞 小管 小管损伤 上皮细胞 急性衰竭
下载PDF
SD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芙蓉 张莹 +7 位作者 光丽霞 王代红 程悦 张耀全 侯卫平 王沂芹 卫静 袁发焕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49-1350,1353,共3页
目的对SD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M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胚胎后肾微组织块接种培养法,检测其生长曲线和生长周期,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成骨能力的鉴定。结果MMSCs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 目的对SD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M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胚胎后肾微组织块接种培养法,检测其生长曲线和生长周期,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成骨能力的鉴定。结果MMSCs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显示9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表面抗原检测绝大多数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几乎不表达CD34。在体外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原代分离、培养的细胞为MMSCs,细胞纯度高、扩增迅速、生物学性状稳定,可为组织工程提供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肾组织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光 程庆砾 +6 位作者 李春霖 杨勇 贾雅丽 王静雪 岳文 裴雪涛 刘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离肾乳头肾组织干细胞,对照组加入正常干细胞培养基,诱导组应用含activin A、BMP-7、维甲酸3种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基与肾上皮细胞培养基交替诱导,同时与缺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 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离肾乳头肾组织干细胞,对照组加入正常干细胞培养基,诱导组应用含activin A、BMP-7、维甲酸3种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基与肾上皮细胞培养基交替诱导,同时与缺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流式、免疫荧光、q RT-PCR的方法评估诱导效率。结果细胞流式结果提示,对照组肾组织干细胞CK-18阳性率为6.5%,诱导组CK-18阳性率为44.2%;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CK-18、E-cadherin、ZO-1部分阳性表达;q RT-PCR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E-cadherin、AQP-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肾组织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干细胞 诱导分化 小管上皮细胞 共培养
下载PDF
ABCG2与肾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保旺 岳中瑾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11期841-842,共2页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包括肾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最近先后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找到了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标志物。ABCG2转运蛋白首先是在人肿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种耐药蛋白,根据其分...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包括肾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最近先后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找到了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标志物。ABCG2转运蛋白首先是在人肿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种耐药蛋白,根据其分子功能作为SP细胞(侧群干细胞)的分子标志。肾癌的一大特性是对化疗极不敏感,并且根据ABCG2在肾癌中表达的研究,认为ABCG2可作为肾癌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有可能为肾癌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概念,ABCG2的结构、作用及其与肾癌干细胞可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G2 干细胞 SP细胞 肿瘤干细胞
下载PDF
肾癌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5
作者 田福起 孙浩 +1 位作者 潘鹏 郭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34-35,共2页
目的从肾癌细胞中获取肾癌干细胞。方法将肾癌细胞悬浮于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33及CD34。收集无血清培养7 d后的细胞重新常规培养并观察其分化情况。结果悬浮培养2 ... 目的从肾癌细胞中获取肾癌干细胞。方法将肾癌细胞悬浮于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33及CD34。收集无血清培养7 d后的细胞重新常规培养并观察其分化情况。结果悬浮培养2 d后出现肾癌干细胞球,培养7 d后表达CD1+33CD34-的细胞占8.33%±1.26%,高于肾癌细胞中表达CD1+33CD3-4的细胞(P<0.05),后者只占1.24%±0.36%。结论用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的方法可以从肾癌细胞中获取肾癌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北京鸭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佳 王桂艳 张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7-182,共6页
建立禽类后肾间充质干细胞(Metanephr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体外培养体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北京鸭胚胎MMSCs,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对MMSCs进行鉴定,诱导MMSCs向脂肪细胞和胰... 建立禽类后肾间充质干细胞(Metanephr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体外培养体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北京鸭胚胎MMSCs,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对MMSCs进行鉴定,诱导MMSCs向脂肪细胞和胰岛细胞分化。结果表明,鸭胚胎MMSCs具有良好的增殖活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特异性标志物,并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胰岛细胞。北京鸭胚胎MMSCs在体外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进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诱导分化
下载PDF
隐丹参酮对肾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冯敏 贾明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4,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隐丹参酮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肾癌的影响尚未有报道。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肾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133^+肾癌干细胞。通过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0.2,1.5 mg/L)隐丹参...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隐丹参酮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肾癌的影响尚未有报道。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肾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133^+肾癌干细胞。通过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0.2,1.5 mg/L)隐丹参酮对CD133^+肾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0.2,1.5 mg/L)隐丹参酮对CD133^+肾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检测5 mg/L隐丹参酮对肾癌干细胞中Ki67、Bcl-2、Caspase-3和p-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分选前CD133^+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6.32%,分选后CD133^+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82.7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隐丹参酮抑制肾癌干细胞生长,促进肾癌干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Ki67和Bcl-2在5 mg/L隐丹参酮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未加药组,p-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未加药组,而Caspase-3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可能通过抑制肾癌干细胞Ki67和Bcl-2表达,促进p-Caspase-3表达来发挥抑增殖促凋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干细胞 丹参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组织工程 干细胞 隐丹参酮 干细胞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益气解毒方对ACHN人肾癌干细胞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毅东 赵文兵 +1 位作者 王鹏 岳亮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7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方对人肾癌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建立ACHN人肾癌干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益气解毒方组,连续给药25 d,剥取瘤体计算瘤重及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移植瘤组织...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方对人肾癌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建立ACHN人肾癌干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益气解毒方组,连续给药25 d,剥取瘤体计算瘤重及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移植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益气解毒方组移植瘤重量显著下降,抑瘤率为37.1%(P<0.01);益气解毒方组瘤组织VEGF、TGF-β1、MMP-2、TGF-β1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益气解毒方能够抑制ACHN人肾癌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对肾癌干细胞血管生成环境、细胞外因子环境、细胞外基质环境、乏氧环境等微环境的影响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方 干细胞 微环境 裸鼠
下载PDF
合并系膜溶解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9
作者 李溪玥 徐峰 +6 位作者 梁少姗 梁丹丹 雷群娟 朱小东 李丽娟 刘丰 曾彩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0-426,共7页
目的:分析系膜溶解病变的疾病谱分布特点,比较以系膜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除糖尿病肾病和狼疮性肾炎外自体肾活检合并系膜溶解的患者资料... 目的:分析系膜溶解病变的疾病谱分布特点,比较以系膜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除糖尿病肾病和狼疮性肾炎外自体肾活检合并系膜溶解的患者资料,分析疾病谱并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研究纳入385例患者,系膜溶解病变发生率约为0.76%(385/50488),其中局灶性、弥漫性系膜溶解分别占比87.27%、12.73%;急性期、慢性期和急慢性合并期分别占比8.83%、47.27%和43.90%。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系膜溶解发生率分别为0.59%和1.8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POEMS综合征(POEMS组,100%)、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药物相关肾损害(aVEGF组,87.5%)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肾损害(HSCT组,80.95%)系膜溶解发生率较高。aVEGF组尿蛋白(2.14 g/d)高于POEMS组和HSCT组(0.91 g/d、0.82 g/d)。aVEGF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气球样变(100%)和基膜内皮下渗出样病变(85.7%)发生率高;POEMS组弥漫均匀性系膜溶解;HSCT组毛细血管袢融合扩张多见,平均肾小球内皮下宽度最大。三组肾脏预后总体良好。结论:系膜溶解的疾病谱较为广泛,但总体发生率较低。以弥漫系膜溶解为表现的疾病临床、病理形态各有特点,其病理生理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溶解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相关损害 POEMS综合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损害
下载PDF
大鼠肾组织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光 程庆砾 +4 位作者 李春霖 贾雅丽 王静雪 岳文 裴雪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分离培养及稳定扩增大鼠肾组织干细胞(kidney stem cell,KSC),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及干细胞特性。方法从4周龄雄性SD大鼠双肾肾乳头处分离培养KS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KSC的表型特征,通过... 目的分离培养及稳定扩增大鼠肾组织干细胞(kidney stem cell,KSC),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及干细胞特性。方法从4周龄雄性SD大鼠双肾肾乳头处分离培养KS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KSC的表型特征,通过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比较KSC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RTEC)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KSC呈纺锤形或树枝状生长;免疫荧光结果显示KSC可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钙粘蛋白(N-Cadherin)、神经巢蛋白(Nestin)、CD133,不表达钙粘蛋白-E(E-Cadher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8,CK-18)、紧密连接蛋白(zona occludens protein-1,ZO-1);细胞流式结果显示,CD29、CD90、CD73表达比率分别为99.0%、95.8%和99.9%,CD45阳性率为3.4%;干细胞标记CD133和Nestin阳性率分别为33.2%和70.2%,双阳性率为31.4%;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呈红色,成骨诱导后早期成骨细胞分化标志茜素红染色呈橙红色;qRT-PCR结果显示,与RTEC相比,原始胚胎干细胞标记物Nanog、Oct4/pou5f1、Sox2/sry-box-2的mRNA表达量在KSC中增高(P<0.01),间质标记物α-SMA、Vimentin mRNA表达量在KSC中增高(P<0.01),而成熟的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CK18mRNA表达量在KSC中降低(P<0.01)。结论肾乳头部位可以分离培养并稳定扩增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K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干细胞 分离培养 乳头 大鼠
原文传递
肾癌血管新生与肿瘤干细胞的相关性探索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璐 付博 +2 位作者 赵丹凤 杨光 徐万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6期3804-3808,共5页
目的探索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干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提取分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干细胞(RCSCs),随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微血管密度(MVD)肾癌... 目的探索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干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提取分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干细胞(RCSCs),随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微血管密度(MVD)肾癌组织来源的肾癌干细胞标志物CD105、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肿瘤血管新生标志物与肿瘤干细胞调控基因相关性。结果高MVD肾癌组织来源的RCSCs中干细胞标志物CD105和Sox2基因分别升高(2.34±1.77)倍和(3.92±1.41)倍(P_(CD105)<0.01,P_(Sox2)<0.05),蛋白水平升高(5.12±3.31)倍和(4.90±3.30)倍(P_(CD105)<0.05,P_(Sox2)<0.01)。高达30%的干细胞促“干性”调控基因与血管新生基因CD31/PECAM1、KDR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有64个基因同时与CD31/PECAM1和KDR基因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6,P<0.05)。结论肾癌高微血管密度与肾癌干细胞存在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血管新生 微血管密度 干细胞
原文传递
高糖对肾组织干细胞基本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杨光 程庆砾 +6 位作者 李春霖 贾雅丽 王静雪 岳文 裴雪涛 刘洋 杨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评估高糖对肾组织干细胞(KSC)基本特征的影响。方法分离肾乳头处KSC,比较其在高糖(30 mmol/L)和正糖(5.6 mmol/L)培养基的微环境下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相关表型标记物的改变。结果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提示从第4天开始高糖组细胞生长... 目的评估高糖对肾组织干细胞(KSC)基本特征的影响。方法分离肾乳头处KSC,比较其在高糖(30 mmol/L)和正糖(5.6 mmol/L)培养基的微环境下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相关表型标记物的改变。结果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提示从第4天开始高糖组细胞生长较正糖组缓慢;免疫荧光结果提示KCS经高糖处理后,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的合成增加;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KSC经高糖干预后,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 RNA表达增高,间质标记物?-SMA、Vimentin基因表达进一步升高,促纤维化因子TGF-?、CTGF、PAI-1 m RNA表达均升高。结论 KSC在高糖的微环境中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促纤维化基因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高糖 组织干细胞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对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足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静 吴小川 +4 位作者 易著文 何庆南 党西强 何小解 莫双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对多柔比星肾病(ADN)模型(微小病变型)大鼠足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RIMM-18细胞组)和对照组,各18只。模型组、RIMM-18细胞组大鼠一次性... 目的探讨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对多柔比星肾病(ADN)模型(微小病变型)大鼠足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RIMM-18细胞组)和对照组,各18只。模型组、RIMM-18细胞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 mg.kg-1,对照组予尾静脉注射9 g.L-1盐水3 mL。造模3 d后RIMM-18细胞组及对照组分别予尾静脉注射1×107L-1RIMM-18细胞和1 mL无血清培养液。造模第6、17、31天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胆固醇及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Nephrin、Podocin表达情况。结果在造模第31天RIMM-18细胞组大鼠24 h尿蛋白及血清胆固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血清清蛋白明显升高,足突融合情况明显减轻,足细胞Nephrin、Podocin表达明显增多(Pa<0.05)。结论尾静脉注射胚胎后肾间充质干细胞可减少ADN大鼠的蛋白尿,减轻ADN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足突融合。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Podocin、Nephrin蛋白的表达从而维持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后间充质干细胞 多柔比星 PODOCIN NEPHRIN 大鼠
原文传递
果蝇干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海龙 陈冬生 陈大华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9-646,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果蝇五种干细胞,包括生殖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小肠干细胞、肾干细胞及其微环境(niche)的组成成份;简述了五种干细胞系统对应的分子标记;最后重点介绍了调控每种干细胞系统的信号通路。
关键词 干细胞 果蝇 生殖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小肠干细胞 肾干细胞
原文传递
肾癌中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峻岩 卢建中 +4 位作者 周光明 崔勇 杨保旺 贾其磊 岳中瑾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研究人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的膜表达状况;以免疫磁珠法将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分离纯化,比较两者在光镜下的形态、... 目的:研究人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的膜表达状况;以免疫磁珠法将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分离纯化,比较两者在光镜下的形态、生长特点、体外增殖能力、长期分化能力及体外克隆形成率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析两者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MTT法分析两者对化疗药物顺铂(DDP)(10、20、50、80μg/ml)敏感性的差别。结果:786-O和OS-RC-2均有CD133的少量表达,表达率为(8.12±0.86)%、(6.83±0.20)%,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相比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克隆形成及长期分化能力;细胞耐药性实验表明CD133^+细胞、CD133^-细胞对50μg/ml DDP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癌细胞系中CD133^+细胞具有肾癌干细胞的部分特征,能否作为肾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加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免疫磁珠分选 流式细胞
原文传递
Adult stem cells as a tool for kidney regeneration 被引量:1
16
作者 Etsu Suzuki Daishi Fujita +2 位作者 Masao Takahashi Shigeyoshi Oba Hiroaki Nishimatsu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6年第1期43-52,共10页
Kidney regeneration is a challenging but promisingstrategy aimed at reducing the progression to end-stagerenal disease (ESRD)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SRD. Adult stem cells are multipotent... Kidney regeneration is a challenging but promisingstrategy aimed at reducing the progression to end-stagerenal disease (ESRD)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SRD. Adult stem cells are multipotent stem cells that reside in various tissues, such as bone marrow and adipose tissue. Although intensive studies to isolate kidney stem/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adult kidney have been performed,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whether stem/progenitor cells actually exist in the mammalian adult kidney. The effca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the recovery of kidney func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animal nephropathy models, such as acute tubular injury, glomerulonephritis, renal artery stenosis, and remnant kidney. However, their benefcial effects seem to be mediated largely via their paracrine effects rather than their direct differentiation into renal parenchymal cells. MSCs not only secrete bioactive molecules directly into the circulation, but they also release various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mRNA, and microRNA, in membrane-covered vesicl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molecules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ese molecules will enabl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without using stem cells. Another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using adult somatic cells is a direct/indirect reprogramming of adult somatic cells into kidney stem/progenitor cells. Although many hurdles still need to be overcome, this strategy will enable bona fde kidney regeneration rather than kidney repair using remnant renal parenchymal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stem cells Direct reprogramm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aracrine factors Indirect reprogramming
下载PDF
Different modes of renal proximal tubule regener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被引量:1
17
作者 Yoshihide Fujigaki First Department of Medicine +2 位作者 Hamamatsu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mamatsu JapanAuthor contributions: Fujigaki Y solely contributed to this paper.Supported by A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2年第4期92-99,共8页
Tissues are equipped with reasonable strategies for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and the renal proximal tubule (PT)is no exception. New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vailableon the mode of PT regeneration in mammals. Unliketh... Tissues are equipped with reasonable strategies for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and the renal proximal tubule (PT)is no exception. New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vailableon the mode of PT regeneration in mammals. Unlike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with a high rate of turnovermaintained by the stem cell system, the kidney has lowturnover under nor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Tseems to be maintained physiologically by hyperplasia,a regenerating system with self-renewal of mature tu-bular cells. This mode of regeneration is advantageousfor effective replenishment of randomly isolated andeliminated tubular cells by self-renewal of adjacentcell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dedifferentiation of mature tubular cells plays a role inregeneration after acute kidney injury. Recent studiesemploying genetic labeling and DNA-labeling tech-niques have confrm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preex-isting injured mature tubular cells contributes mainlyto PT regeneration in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Thismode of regeneration is beneficial with regard to therapid reparation of focally injured tubules often inducedby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What happens, howeverwhen the PT is homogeneously injured with almost noremaining surviving cells? Is the PT equipped with another backup regeneration system, e.g., the stem cell system? Is it possible that certain types of renal injuries evoke a stem cell response whereas others do not?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ll three possible modes of tis-sue regeneration (compensatory hyperplasia, dediffer-entiation and stem cell system) in mammal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PT regener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tubule REGENERATION Compensa-tory hyperplasia DE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 Progeni-tor ce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