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2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
1
作者 张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22期188-190,共3页
目的:研究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需在手术前做MRI检查和CT检查,对患者的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需在手术前做MRI检查和CT检查,对患者的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通过CT检查,共发现有39例患者的病灶边界表现为模糊状态,35例患者的病灶形状为分叶状,增强动脉期检查,可以发现共45例患者的病灶边缘存在环形强化。通过MRI检查,共发现有42例患者的病灶边界比较模糊,39例患者的病灶形状为分叶状,病灶组织在T1W1下会表现为信号均匀,在T2W1以及DEI上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状态,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后,39例患者发生周围胆管扩张情况,37例患者存在肝包膜凹陷情况。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检查金标准,对CT以及MRI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示:通过单纯CT或者MRI检查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准确率分别为:70.0%(42/60)、76.7%(46/60),而联合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准确率为93.3%(56/60),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通过MRI和CT影像学诊断,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但是,将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可以再次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影像学诊断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下载PDF
基于MRI预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祥 朱静芬 李勇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7-1233,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性、定量参数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2年3月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ICC)患者临床、病理、MRI资料。将患者分为中分化组(29例)和...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性、定量参数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2年3月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ICC)患者临床、病理、MRI资料。将患者分为中分化组(29例)和低分化组(52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在临床、MRI定性以及定量参数方面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用来建立MRI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被用于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肝内转移灶、动态强化模式、肝胆期强化模式、扩散加权成像(DWI)、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01、0.035、0.017、0.001)。动态强化模式、直径是预测MICC分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所得MRI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06,敏感度71.2%,特异度79.3%。结论:动态强化模式、直径是预测MICC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MRI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细胞癌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增强特征与相关病理及预后
3
作者 魏友平 张顺 +2 位作者 宋美娜 吴巍 张立洪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8-72,共5页
目的 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MRI增强特征与相关病理及预后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肿块型ICC患者病例69例,其中男62例,女7例。根... 目的 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MRI增强特征与相关病理及预后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肿块型ICC患者病例69例,其中男62例,女7例。根据肿块型ICC MRI强化方式不同分为3组:渐进强化组25例,周边强化组24例,富血供组20例。分析3组MRI表现及其病理特点,并比较三组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肿块型ICC MRI强化程度与肿瘤细胞、纤维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如黏液、组织坏死等所构成比例不同有关。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9个月(95%CI:17.4~54.6),1年总生存率为75.9%,3年总生存率为46.7%,5年总生存率为23.4%。渐进强化组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1.3%和20.6%,周边强化组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8%、47.9%和18.0%,富血供组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1.3%和32.1%;组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三组患者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χ^(2)=1.117,P=0.572);三组间1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F=0.50,P=0.616),3年生存率亦无显著差异(F=0.632,P=0.725),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F=5.93,P=0.007),富血供组优于渐进强化组(P=0.013)和周边强化组(P=0.001)。结论 肿块型ICC的MRI不同增强方式有其相应的病理基础;不同强化方式与预后间可能有相关性,富血供型ICC可能在5年生存率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病理 预后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动态增强对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钢 韩波 初占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13期64-65,共2页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2.8~9.5cm,平均(5.6±1.1)cm。20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3例有包膜回缩征,7例有淋巴结肿大,7例有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侵犯,4例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19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3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CT 动态增强
下载PDF
28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图像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梅 武丽芳 朱建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4-56,共3页
目的总结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的磁共振(MRI)图像特点,探讨MRI检查在IMCC诊断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8例IMCC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分析图像特点,计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28例IMCC病灶MRI... 目的总结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的磁共振(MRI)图像特点,探讨MRI检查在IMCC诊断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8例IMCC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分析图像特点,计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28例IMCC病灶MRI平扫呈T_1WI低信号、T_2WI混杂高信号,DWI高信号;病灶直径为(7.4±2.3)cm,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9/28),边缘多不清晰,以跨叶生长为主(17/28);周围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子灶及淋巴结肿大等征象多见,其中伴邻近包膜凹陷10例,伴周围胆管扩张13例,伴子灶11例,伴有肝门或腹膜后等区淋巴结肿大11例;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为其主要动态增强方式(26/28)。28例IMCC单依靠MRI平扫图像做出诊断的定性符合率为53.5%,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后定性诊断符合率提高到85.7%。结论 IMCC病灶MRI平扫T_1WI混杂低信号,T_2WI混杂略高或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呈向心性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为主,DWI呈高信号,常伴子灶、肝包膜凹陷、外围胆管扩张及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MRI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IMCC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杰 赵勇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1期47-49,56,共4页
目的:分析高分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据其病理分级不同将其分为高分化组(n=11)及非高分化组(n=22),对比分析2组MRI表现差异。结果:高分化肿块型肝内... 目的:分析高分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据其病理分级不同将其分为高分化组(n=11)及非高分化组(n=22),对比分析2组MRI表现差异。结果:高分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为类圆形肿块(10/11,90.9%),边界清晰(11/11,100.0%),非高分化组多为边缘不清晰(14/22,63.6%)、不规则软组织肿块(16/22,72.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高分化组以Ⅰ型及Ⅱ型强化为主,非高分化组以Ⅱ型及Ⅲ型为主,与非高分化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DWI靶征6例(6/11,54.5%),伴随征象3例(3/11,27.3%),与非高分化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化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强化模式多为Ⅰ型及Ⅱ型,伴随征象少见,DWI可见靶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高分化 肿块型 MRI 病理
下载PDF
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永东 张建匡 刘兵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ICC)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院内接受检查的63例MIC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CT和MRI检查,分析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的CT和MRI影... 目的:分析MRI和CT影像学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ICC)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院内接受检查的63例MIC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CT和MRI检查,分析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均以病灶边界模糊和分叶状等为主,CT动脉期病灶可见边缘强化,在T2WI和DWI上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同时伴随周围胆管扩张和肝包膜凹陷等征象,CT和MRI单独诊断MICC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3%和77.78%,均低于联合检测的93.65%(P<0.05)。结论:MRI和CT均可以有效应用于MICC的诊断中,但两种方式的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应当于临床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诊断
下载PDF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CT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志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12期1856-1858,共3页
目的观察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2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A组)、20例确诊为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B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比2组患者C... 目的观察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2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A组)、20例确诊为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B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比2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结果2组患者在病灶边界、动脉期强化方式及病灶形状均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病灶位置、大小、富血供、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程度等各项指标中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在CT影像多项特征中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能够有效鉴别2种疾病,进而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低分化肝细胞癌 CT影像
下载PDF
CT联合MRI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学技术分析
9
作者 张金水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29期64-66,共3页
目的分析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周村区人民医院疑似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68例,均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以病理分析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检查、CT联合MRI检查的... 目的分析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周村区人民医院疑似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68例,均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以病理分析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检查、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分析图像质量优良率。结果68例疑似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病理分析结果确诊阳性59例,阴性9例;CT检查诊断出真阳性41例,真阴性6例;CT联合MRI检查诊断出真阳性58例,真阴性5例;CT联合MRI诊断灵敏度98.31%、准确度92.64%较CT诊断灵敏度69.49%、准确度69.12%高,漏诊率1.69%较CT诊断30.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查诊断图像质量优良率98.53%较CT诊断85.2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联合MRI检查诊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提高图像质量,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有较高的影像学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CT诊断 MRI诊断 影像学技术分析
下载PDF
灰阶超声影像组学鉴别肝细胞肝癌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 被引量:20
10
作者 林莹 冯湛 蒋国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肝细胞肝癌(HCC)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124例,其中IMCC 62例,HCC 62例,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按7∶3分割,使用MaZda软件手动...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肝细胞肝癌(HCC)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124例,其中IMCC 62例,HCC 62例,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按7∶3分割,使用MaZda软件手动勾画病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LASSO算法与10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降维与选择特征参数,然后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特征筛选后,建立基于直方图偏度(β=-5.39,OR=4.55)、直方图99%百分位数(β=-0.02,OR=0.90)、灰度共生矩阵对比度(β=-6.79,OR=1.16)、灰度共生矩阵共生和均值(β=-7.06,OR=1.01)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在测试数据中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7.8%,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结论灰阶超声图像同样蕴含肿瘤异型性信息,应用基于灰阶超声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对HCC和IMCC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肿瘤 胆管上皮癌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预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术后生存时间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加辉 赵志新 +2 位作者 崔杰 郑新成 姜胜东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407-410,41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MF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MF-ICC患者42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 目的探讨影响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MF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MF-ICC患者42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MF-ICC。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内行肝脏MRI平扫+增强检查,应用GE-AK软件标注MRI增强平衡期(magnetic resonance-equilibrium phase,MREP)图像上肿瘤病灶并提取9个量化的一阶影像组学特征,纳入临床特征10个指标。电话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MRI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与MF-ICC患者术后生存具有明显相关性,大血管侵犯(HR 1.532,95%CI 2.245~9.328,P=0.025)、淋巴结肿大(HR 1.273,95%CI 1.352~5.463,P=0.042)和均匀度(HR 2.475,95%CI 3.226~12.001,P=0.002)是影响MF-ICC患者术后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MRI影像组学特征(均匀度)和临床特征(大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肿大)是与MF-ICC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影像组学特征(均匀度)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肿块型癌 影像组学特征 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硬化型肝癌的CT特点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龙 张文利 +2 位作者 杨莹 王志鹏 卫孟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8期2786-2789,2793,共5页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与硬化型肝癌(SHCC)的CT图像特点,探讨二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IMCC和13例S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的直接及间接CT征象,分析其异同。结果直接征象中,二者CT平扫...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与硬化型肝癌(SHCC)的CT图像特点,探讨二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IMCC和13例S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的直接及间接CT征象,分析其异同。结果直接征象中,二者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快进慢出型强化为二者典型强化方式,快进快出型、慢进慢出型及无强化型为不典型强化方式。各型强化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征象中,MICC合并肝内胆管扩张比例高于SH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合并肝包膜内陷、门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C与SHCC均为肝内富含纤维结缔组织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很多相似性,但二者不典型增强表现及间接征象亦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硬化型肝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多序列对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研究
13
作者 陈志林 徐秋贞 +2 位作者 王孝磊 张明府 周成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对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IMC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多序列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VI组(24例)和非MVI组(56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对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IMC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多序列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VI组(24例)和非MVI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MRI多序列影像特征及相关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影响因素对MVI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IMCC患者中MVI发生率为30.00%。MVI组肿瘤直径、表观扩散系数(ADC)显著高于非MVI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在肿瘤形态、T1加权图像(T1WI)和T2加权图像(T2WI)信号、有无坏死、强化模式、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有无靶征、包膜挛缩以及胆管扩张方面无差异(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DC值是IM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ADC值预测IMCC患者发生MV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敏感度为92.36%,特异度为88.79%,95%CI:85.66%-98.87%;最佳截断阈值为1.45×10^(-3)mm^(2)/s。结论MRI多序列对IMCC患者MVI状态的预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其中ADC值可以作为预测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为IMCC患者的精准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术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鉴别肝细胞癌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中的价值
14
作者 黄京城 王文剑 +4 位作者 杨鑫 孙骏 傅剑雄 叶靖 罗先富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4-1380,共7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w)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0例疑似肝占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上腹部MRI检查,包括APTw及DWI序列,将病理结果证实为HCC与IMCC患者纳入研究。由...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w)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0例疑似肝占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上腹部MRI检查,包括APTw及DWI序列,将病理结果证实为HCC与IMCC患者纳入研究。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在APTw及ADC图像上测量得到病灶的APTw值及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HCC与IMCC之间的APTw值及ADC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病灶APTw值与ADC值之间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Tw和ADC鉴别HCC和IMCC的诊断性能。结果:7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53例HCC患者,23例IMCC患者;HCC组的APTw值高于IMCC组(1.37±0.99%vs.-0.31±0.79%,P<0.001)。HCC组的ADC值低于IMCC[(0.87±0.14)×10^(-3)mm^(2)/s vs.(1.02±0.20)×10^(-3)mm^(2)/s,P<0.001]。此外,APTw与ADC呈负相关(R=-0.44,P<0.001)。鉴别HCC和IMCC时,APTw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高于ADC(0.90 vs.0.72,P<0.001)。APTw鉴别IMCC和HCC的最佳截断值为0.04%,敏感度92%,特异度78%。结论:APTw定量成像在鉴别HCC和IMCC时优于DWI定量,可能为两者鉴别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内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的诊疗进展
15
作者 杜斌 王琳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6期675-682,共8页
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之一,其同时具有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A)的特征。在临床上,cHCC-CCA较HCC和iCCA更为少见。由于组织来源丰富以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HCC-CCA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往往... 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之一,其同时具有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A)的特征。在临床上,cHCC-CCA较HCC和iCCA更为少见。由于组织来源丰富以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HCC-CCA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往往难度加大。目前治疗cHCC-CCA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辅助治疗等,但不同治疗方法在cHCC-CCA中的应用价值仍有待探讨。随着cHCC-CCA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明确其组织来源和表型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 病理诊断 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辅助治疗
下载PDF
基于血清学指标构建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鉴别诊断模型
16
作者 杨超豪 马鹏飞 +3 位作者 梁志伟 王红飞 张娣 赵龙栓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7-12,共6页
目的借助常规血清学指标,构建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鉴别模型,并评估其准确性。方法纳入2021-06—2023-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0例肝细胞癌或肝内胆管癌患者,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收集肝炎病毒病史、肝功能、肿瘤标志物、... 目的借助常规血清学指标,构建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鉴别模型,并评估其准确性。方法纳入2021-06—2023-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0例肝细胞癌或肝内胆管癌患者,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收集肝炎病毒病史、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穿刺或术后病理等临床数据。使用Lasso回归与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具有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鉴别诊断意义的关键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构建列线图并进行模型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共线性诊断,筛除VIF>5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性别、肝炎病毒病史、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血清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胆红素7个关键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进一步缩小为性别、肝炎病毒病史、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血清碱性磷酸酶5个核心鉴别变量。所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AUC值为0.986,灵敏度为0.942,特异度为0.958。校准图表明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值拟合良好,且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优良的净效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常规血清学指标的鉴别模型,在鉴别诊断HCC与ICC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 列线图 诊断模型
下载PDF
多模态MRI在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盼盼 陈斐 +1 位作者 王少青 曹新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不典型肝脓肿(AHA)、肝脏转移瘤(LM)、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共38例患者(58个病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HA组12例(19个病...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不典型肝脓肿(AHA)、肝脏转移瘤(LM)、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共38例患者(58个病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HA组12例(19个病灶)、LM组11例(24个病灶)、IMCC组15例(15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行DWI序列、增强扫描检查,并由病理学或临床随访证实。对三组病变的强化方式(边缘持续强化、向中心填充强化)、强化形态(类环形、分叶状、簇形)、辅助征象(肝内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周围一过性肝灌注异常)、扩散受限方式(病变中心扩散受限、病变周边扩散受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HA组、LM组、IMCC组在强化方式、强化形态、伴发的辅助征象、DWI扩散受限的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CC组表现为向中心填充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征象,分别与LM组、A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HA组表现为病变中心扩散受限,分别与IMCC组、L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M组表现为类环形强化,分别与IMCC组、A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M组与AHA组在边缘持续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与IMCC组在病变周边扩散受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CC组、AHA在分叶状强化、簇形强化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态MRI成像在诊断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和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定性方面有明显价值,值得在日常工作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不典型肝脓肿 肝脏转移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下载PDF
《MRI技术与实验》出版:MRI影像组学对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能分析
18
作者 黄三明 冉启文 陈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书名:《MRI技术与实验》主编:张卫萍、谢寰彤、甘泉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8408400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性居全球第2位。根据发病原理,原发性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肝癌、混合型肝癌三种,其中肝... 书名:《MRI技术与实验》主编:张卫萍、谢寰彤、甘泉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8408400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性居全球第2位。根据发病原理,原发性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肝癌、混合型肝癌三种,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而混合型肝癌最为罕见,但预后生存最差,是因为混合型肝癌是临床上少见的既具有肝细胞癌又具有胆管细胞癌结构的单一肿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混合型肝癌 发病原理 MRI技术 MRI影像 肝细胞肝癌 肝细胞癌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误诊分析
19
作者 宋娜 李佳丽 李青菊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5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临床及CT影像特点,探讨CT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PICC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3例有胆道手术史,2例有肝内胆管结石史,1例有胆囊结石史;4例...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临床及CT影像特点,探讨CT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PICC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3例有胆道手术史,2例有肝内胆管结石史,1例有胆囊结石史;4例伴肝硬化。8例因上腹部闷胀不适或疼痛就诊,4例因有肝硬化,甲胎蛋白升高,CT扫描见肝内肿物假包膜征,初步诊断为肝细胞癌;2例因体温轻度升高,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弱,门静脉期见病灶呈蜂窝样变,远端胆管扩张并见截断征,故初步诊断为肝脓肿;2例因CT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呈条索状强化,门静脉期渐进强化,邻近胆管扩张,初步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行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PICC,确诊后行左半肝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3例。组织学分型:5例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出院后随访2年,患者均存活,均未见转移。结论PICC术前易与肝脓肿、肝细胞癌、肝血管瘤混淆而误诊。临床医生加强对本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多方面综合分析病情,必要时及早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胆管 肝内 误诊 肝细胞 肝脓肿 肝血管瘤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MRI在肝内肿块型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张硕 孙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是一种源自肝内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佳。MRI检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软组织对比,准确显示肿瘤的结构,并呈现出与胆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这种成...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是一种源自肝内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佳。MRI检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软组织对比,准确显示肿瘤的结构,并呈现出与胆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这种成像技术能够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以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在IMCC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对IMCC组织学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MRI联合影像组学也开始在IMCC的诊治中发挥作用。本文对MRI检查在IMCC的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