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0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福武 张翠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506-507,共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丰富了临床诊治经验.肿瘤病因与中医的病因“七情·六淫”致病与现代医学的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点、生活习惯、世界不同地区的地理学特征、个体差异,Hp等与肿瘤病因的相关因素研究结合.拓宽...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丰富了临床诊治经验.肿瘤病因与中医的病因“七情·六淫”致病与现代医学的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点、生活习惯、世界不同地区的地理学特征、个体差异,Hp等与肿瘤病因的相关因素研究结合.拓宽了对消化道肿瘤防治研究思路,提出了对肿瘤病因研究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探讨.研究世界各地不同地理学特征与中医学自然界东、西、南、北、中不同致癌因素相符的研究结合,利用中国不同地区的中药特性、辨证与辨病结合,调节人类机体微量元素,提高世界人类的健康水平,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特色医疗前景.如中国甘肃的黄芪用于上海的气虚患者有明显的益气功能(提高免疫功能),说明不同地区地理学特征、生长的中药成分不同,不同地区生长的中药可能调节、互补人体的不同微量元素含量.根据胃癌流行病、病因学研究资料表明,及中国胃癌高、低发区病因考查结果表明,中国云、贵地区,胃癌低发因素与多吃野菜及新鲜蔬菜的习惯有关,据中国14个省市胃癌高、低发区130份水、土样品的微量元素测定,数据说明,胃癌病因可能与不同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责门癌、胃癌、肝癌、肠癌等)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胜于单纯西医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治疗 食管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扶正抗癌方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翟范 陈华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结直肠肿瘤/治疗 中草药 扶正抗癌方
下载PDF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晓东 宋大安 +4 位作者 张天艳 颜怀新 朱江 陈昊 白玲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9期949-951,共3页
目的 :研究高能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对 3 0例欲行手术的腹盆腔肿瘤患者先行HIFU治疗 ,同时观察临床疗效 ,术后再观察治疗区组织的病理变化 ,寻找临床和病理... 目的 :研究高能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对 3 0例欲行手术的腹盆腔肿瘤患者先行HIFU治疗 ,同时观察临床疗效 ,术后再观察治疗区组织的病理变化 ,寻找临床和病理的关系。结果 :HIFU治疗后 ,显效率 43 3 % ( 13 /3 0 ) ,有效率3 6 7% ( 11/3 0 ) ,无效率 2 0 0 % ( 6/3 0 )。有效的 2 4例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 ,治疗区内可见细胞变性、凝固性坏死 ,其边缘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无效的 6例中 ,有 4例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2例表现为细胞处于失活状态。结论 :HIFU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与病理变化是一致的 ,用HI FU治疗腹盆腔肿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治疗 盆腔肿瘤/治疗 超声疗法/方法
下载PDF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8
4
作者 肖鹏 曹雪涛 王青青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从肿瘤的发生学上来说,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这种从"自己"到"非己"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严密监视,被有效的免疫应答所清除。然而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多种机制和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如阻断CD8+T细胞和自然杀... 从肿瘤的发生学上来说,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这种从"自己"到"非己"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严密监视,被有效的免疫应答所清除。然而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多种机制和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如阻断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对其识别和杀伤,甚至驯化免疫系统来促进其生长和转移,使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系统处于耐受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T细胞 癌症疫苗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人工胸水协助超声引导肝穹窿部肿瘤治疗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云 张亚奇 +4 位作者 邹如海 韩峰 黄俊 张昌卿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胸水在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位于超声盲区的肝穹窿部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7例肿瘤位于肝穹窿部的肝癌患者,右侧胸腔注入1~2L生理盐水,然后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固化或(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结... 【目的】探讨人工胸水在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位于超声盲区的肝穹窿部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7例肿瘤位于肝穹窿部的肝癌患者,右侧胸腔注入1~2L生理盐水,然后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固化或(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结果】人工胸水后,右肺底被推开,超声下肿瘤清晰显像,穿刺径路显现.局部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患者术后仅觉轻微胸闷,术后3~7d胸水消失,所有治疗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胸水使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超声引导经皮局部治疗的肝穹窿部肿瘤变为可治。这种方法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人工胸水 超声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立侠 张侠 李娟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0-444,共5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诊断及防治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恶性肿瘤、血栓前状态、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治疗"为关键词,检索... 目的总结国内外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诊断及防治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恶性肿瘤、血栓前状态、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治疗"为关键词,检索从2005-2010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发生机制和后果;(2)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程序及指标;(3)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防治策略。根据纳入标准,符合条件的文献八十余篇。结果多数肿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肿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并促进肿瘤的转移复发,血栓前状态的有效防治可使患者受益。但目前对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筛查及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结论科学的诊断程序及实验室指标可以帮助筛查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期待针对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进一步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明确诊断思路并进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诊断 肿瘤/治疗 血栓前状态 血栓栓塞
下载PDF
大功率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宋玲琴 王西京 +3 位作者 管海涛 薛锋杰 代志军 康华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37-1439,共3页
目的:观察大功率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绋的化疗,另一组接受化疗+热疗。热疗时肛温39.5~42.0℃,维持60min,1次/周,4次为1个疗程。结果... 目的:观察大功率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绋的化疗,另一组接受化疗+热疗。热疗时肛温39.5~42.0℃,维持60min,1次/周,4次为1个疗程。结果:热化疗组有效率(CR+PR)50.0%(13/26),化疗组有效率(CR+PR)22.2%(6/2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KPS评分的提高两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热化疗组未出现任何严重的热疗副作用。结论:热疗联合化疗能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药物疗法 放射疗法 辅助 微波
下载PDF
γδT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邱福铭 李忠朋 黄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429,共6页
γδT细胞是介于获得性免疫与天然免疫之间的特殊免疫细胞类型,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功能而无MHC限制。目前,已从外周血及肿瘤等组织中分离到Vγ9Vδ2T细胞,并发现其γδTCR与非肽磷酸抗原结合可激活该细胞,在IL-2刺激下出现扩增,并在体... γδT细胞是介于获得性免疫与天然免疫之间的特殊免疫细胞类型,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功能而无MHC限制。目前,已从外周血及肿瘤等组织中分离到Vγ9Vδ2T细胞,并发现其γδTCR与非肽磷酸抗原结合可激活该细胞,在IL-2刺激下出现扩增,并在体外呈现出杀伤多种肿瘤的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激活的Vγ9Vδ2T细胞回输可抑制淋巴瘤、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生长。以Vγ9Vδ2T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已在晚期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Ⅰ期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良好效果。文中从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体外研究、体内研究和临床研究几个方面,对γδT细胞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抗原 肿瘤/遗传学 T淋巴细胞 ΓΔT细胞 免疫疗法 肿瘤 Vγ9Vδ2T细胞
下载PDF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立煌 王青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9-344,共6页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及过继免疫疗法,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呈上升趋势,但真正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困...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及过继免疫疗法,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呈上升趋势,但真正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困难,面临许多挑战。在对肿瘤微环境的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成为一个进展更加迅速的研究领域,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综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免疫疗法 免疫逃逸 主动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使用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定期灌注化疗治疗膀胱肿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伟亮 谢宁 吴振启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902-904,共3页
目的:对比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使用吡柔比星及丝裂霉素两种药物定期灌注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并且行TUR-Bt手术治疗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丝裂霉素组、吡柔比星组,每组... 目的:对比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使用吡柔比星及丝裂霉素两种药物定期灌注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并且行TUR-Bt手术治疗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丝裂霉素组、吡柔比星组,每组各21例。吡柔比星组术后使用30mg吡柔比星定期膀胱灌注,丝裂霉素组术后使用20mg丝裂霉素定期灌注肿瘤。观察两组复发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48个月,期间共有3例患者失访,随访3年期间吡柔比星组共复发8例,复发率40.00%,丝裂霉素组共复发15例,复发率71.43%,3年总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膀胱刺激症状、恶心、胸闷、心悸、尿道狭窄等最为常见,其中吡柔比星组发生14例次,丝裂霉素组发生22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给予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两种药物进行定期灌注化疗,两种药物均能起到一定的预防肿瘤复发作用,但以吡柔比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治疗 电化学疗法 @吡柔比星 丝裂霉素 化学疗法 肿瘤局部灌注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德 蒋小峰 +2 位作者 李悦 焦兴元 胡以则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523-52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9例经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 9例 ,恶性肿瘤为 41例 ,完全切除 15例 ( 3 6.6% ) ,大部切除 8例 (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9例经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 9例 ,恶性肿瘤为 41例 ,完全切除 15例 ( 3 6.6% ) ,大部切除 8例 ( 19.5 % ) ,手术探查活检 18例 ( 4 3 .9% ) ,完全切除组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3 .3 %和 2 6.7% ,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组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9.2 %和 7.7% ;良性肿瘤为 18例 ,完全切除 14例 ( 77.8% ) ,大部切除 3例 ( 16.7% ) ,手术探查活检 1例 ( 5 .6% ) ,完全切除组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9%和 85 .7% ,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组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0 %和 5 0 .0 %。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措施 ,早期诊断和完全手术切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外科学 腹膜后肿瘤/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2例报告 被引量:9
12
作者 闻英 巴明臣 +2 位作者 卿三华 黄祥成 李国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40-842,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手段。方法 对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 8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部位 :乳头区 64例 ,降段 11例 ,其他部位 7例。临床主...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手段。方法 对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 8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部位 :乳头区 64例 ,降段 11例 ,其他部位 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 (5 7例 ) ,黄疸 (5 3例 )和消化道出血 (4 1例 )。病理学类型以腺癌多见 (72例 ) ,胃肠道间质瘤 (5例 ) ,恶性淋巴瘤 (3例 )次之。 3 6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 ,3 1例行姑息性手术 ,15例未进行外科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患者 5a生存率 2 .4%。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以上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但缺乏特征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降段。CT和B超及内镜检查是诊断检查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预后甚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诊断 十二指肠肿瘤/治疗
下载PDF
肿瘤治疗止吐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红兵 林桐榆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1675-1678,共4页
肿瘤放化疗中致吐机制及传递神经递质的多样性、治疗药物药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临床药物选择的多样性,且同类药物间也存在用药特点的差异性。肿瘤放化疗所致的呕吐,其形成呕吐反射的神经递质主要为多巴胺、乙酰胆碱、组胺、5-羟色胺(5-... 肿瘤放化疗中致吐机制及传递神经递质的多样性、治疗药物药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临床药物选择的多样性,且同类药物间也存在用药特点的差异性。肿瘤放化疗所致的呕吐,其形成呕吐反射的神经递质主要为多巴胺、乙酰胆碱、组胺、5-羟色胺(5-HT3)和神经激肽(NK1)。近年来,临床使用的药物主要为5-HT3受体拮抗剂和NK1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作用机制大致相同,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与受体的作用方式、亲和力、量效曲线关系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物代谢酶的差异。阿瑞吡坦为2003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NK1受体拮抗剂,与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合用被列为高致吐化疗和延迟性呕吐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案。2006年,ASCO修订委员会颁布了新版肿瘤患者止吐药应用指南,该指南中把止吐药物定位为:1)较高治疗指数药物;2)较低治疗指数药物;3)辅助药物。对肿瘤化疗高度、中度致吐的止吐治疗中,均将上述较高指数的3类药物联合或组合应用。对低度止吐的化疗方案,则适当使用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肿瘤/药物疗法 止吐药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肿瘤型假体机械性重建保肢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肉瘤:单中心、回顾性早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欣伟 王志伟 +1 位作者 苏佳灿 魏显招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型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确诊为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及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膝关节重建。结果 42例获15-55月(平均32月)随访。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9%,按Enneking功能评分系统,... 目的探讨肿瘤型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确诊为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及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膝关节重建。结果 42例获15-55月(平均32月)随访。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9%,按Enneking功能评分系统,优19例,良21例,中等2例。2年无瘤生存32例;5年无瘤生存26例,4例带瘤生存,5年总生存率为71.4%。结论对股骨远端骨肉瘤配合新辅助化疗行肿瘤广泛性切除,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膝关节,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治疗 肿瘤/治疗 膝关节 人工 股骨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存活率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转移性骨肿瘤的非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俞光荣 黄四平 黄轶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关键词 肿瘤/治疗 肿瘤转移 综合疗法
下载PDF
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卵巢上皮癌免疫治疗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宝丽 张震宇 +1 位作者 刘晋玮 翟妍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antigen/dendritic cells,TAA/DC)对荷瘤大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大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于成瘤后2周分别用PBS、DC或TAA/DC进行...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antigen/dendritic cells,TAA/DC)对荷瘤大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大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于成瘤后2周分别用PBS、DC或TAA/DC进行免疫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TAA/DC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对荷瘤大鼠治疗后8周,局部肿瘤无明显增长,P=0.355,无转移灶出现;TAA/DC可明显改善大鼠免疫状况,对荷瘤大鼠治疗后3周,使已经下降的CD8+T细胞百分比又明显上升,P=0.000;TAA/DC对荷瘤大鼠单次免疫治疗的效果具有时限性,在对荷瘤大鼠治疗后8周,CD8+T细胞百分比再次出现明显下降,P=0.000。结论:TAA/DC可改善荷瘤大鼠的细胞免疫状态,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治疗 免疫疗法 树突细胞/免疫学
下载PDF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军 姜宏华 +1 位作者 苏明琪 全志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51-552,共2页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脾脏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14例中良性病变6例,包括:单纯性囊肿3例、脾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例、脾梗塞后血管瘤样增生1例。恶性病变8例,包括:恶性淋巴瘤3例、结肠脾曲癌脾转移2例(其中1例合并脾脓肿)、脾肉瘤2...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脾脏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14例中良性病变6例,包括:单纯性囊肿3例、脾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例、脾梗塞后血管瘤样增生1例。恶性病变8例,包括:恶性淋巴瘤3例、结肠脾曲癌脾转移2例(其中1例合并脾脓肿)、脾肉瘤2例,另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脾脏恶性肿瘤,CT检查发现脾脏实质性占位,肝左右叶及后腹膜多发性转移,未手术。手术方式:单纯脾脏切除10例、脾脏切除加胰尾切除1例、脾脏切除加左半结肠切除2例,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例结肠癌脾转移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对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随访,生存5年以上1例、2年以上2例、1年以上1例、不足1年3例、1例失访。提示:凡不能明确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应当尽早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诊断 肿瘤/治疗
下载PDF
精准医疗——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丽红 贾振宇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01-505,共5页
在目前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已明确以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为目标的背景下,加强和推动作为肿瘤精准治疗模式之一的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起步较早,虽然现在临床... 在目前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已明确以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为目标的背景下,加强和推动作为肿瘤精准治疗模式之一的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起步较早,虽然现在临床应用的基因治疗产品尚不多,仅有表达野生型p53的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和溶瘤病毒药物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注射液(安柯瑞)2种药物在中国正式获准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基因疗法 基因打靶 免疫疗法 药物疗法 联合
下载PDF
B超导视下自凝刀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海燕 盛修贵 +1 位作者 陈真云 李庆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1738-1739,共2页
为探讨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山东省肿瘤医院采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良性肿瘤78例,其中子宫肌瘤55例,子宫腺肌瘤23例。治疗后6个月复查,有效率98.7%(77/78),治愈率88.5%(69/78)。有效患者中,围月经期症状... 为探讨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山东省肿瘤医院采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良性肿瘤78例,其中子宫肌瘤55例,子宫腺肌瘤23例。治疗后6个月复查,有效率98.7%(77/78),治愈率88.5%(69/78)。有效患者中,围月经期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患者发生类人流综合征,1例发生宫颈管粘连合并感染,1例因术中持续出血改行子宫全切术。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可明显改善症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能保留子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治疗 子宫肿瘤/超声检查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易瑞沙治疗老年周围性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馨 吴炜新 +3 位作者 周启明 王卫星 吕霞 孙德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1661-1662,共2页
为了探讨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易瑞沙治疗老年周围性肺腺癌的临床价值,对26例患者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确诊为肺腺癌,其中8例为肺泡细胞癌,Ⅰ期6例,Ⅱ期4例,Ⅲ期16例。所有患者均拒绝或无法手术,接受口服易瑞沙联合经皮穿刺CT... 为了探讨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易瑞沙治疗老年周围性肺腺癌的临床价值,对26例患者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确诊为肺腺癌,其中8例为肺泡细胞癌,Ⅰ期6例,Ⅱ期4例,Ⅲ期16例。所有患者均拒绝或无法手术,接受口服易瑞沙联合经皮穿刺CT导引下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结果CR10例,PR8例,SD5例,PD3例,有效率为69%(18/26),疾病控制率为88%(23/26)。73%(19/26)患者纳差、乏力明显改善,81%(21/26)患者KPS评分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P=0.025。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轻微且可逆,主要为皮疹(69%,18/26)和腹泻(31%,8/2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易瑞沙治疗老年周围性肺腺癌疗效好,创伤小,不良反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腺癌/治疗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