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国际胰腺病协会京都指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管理》意见要点
1
作者 李家速 孙洪鑫 李兆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2,共5页
近日,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修订版管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指南。该指南主要聚焦“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修订、未切除IPMN的监测、IPMN切除后的监测、对病理学方面的修订和对囊液分子标志物的研究5个方面,以期为... 近日,国际胰腺病协会发布了修订版管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指南。该指南主要聚焦“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修订、未切除IPMN的监测、IPMN切除后的监测、对病理学方面的修订和对囊液分子标志物的研究5个方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循证依据,本文对其意见要点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诊断 监测 指南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2
作者 王婷 王朝夫 袁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变风险评估模型的创建及验
3
作者 刘学谦 蒋东 +3 位作者 贺良 刘振 赵义军 刘付宝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93-97,125,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者98例,定为训练组;纳人同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PMN患者52例,定为验证组。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训练组中筛选出与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训练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主胰管扩张≥1O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纳人这些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C指数为0.834(95%CI:0.744~0.924),验证组C指数为0.847(95%CI:0.733~0.960)。绘制R0C曲线,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模型总分最佳截止值为124.0分,此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71.0%。校准曲线表现出较好的拟合度,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和灵敏度。结论主胰管扩张≥10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IPM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恶变风险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4
作者 李倩茹 刘振华 金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3-96,109,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胰胃瘘及胰腺分裂症一例
5
作者 明帅 唐意 +1 位作者 胡晓坤 韦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7-848,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反复阵发性腹痛2个月余,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胰管扩张、胰胃瘘及胰腺炎,经对症性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改善,此次来我院为求手术治疗。肿瘤标志物CA 19-9值为5.08 U/mL。CT和MRCP示胰腺体尾部胰管显著扩张,扩张的...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反复阵发性腹痛2个月余,外院消化内科诊断为胰管扩张、胰胃瘘及胰腺炎,经对症性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改善,此次来我院为求手术治疗。肿瘤标志物CA 19-9值为5.08 U/mL。CT和MRCP示胰腺体尾部胰管显著扩张,扩张的体尾部胰管独自汇入十二指肠小乳头,胰头部胰管和胆总管共同汇入十二指肠大乳头;扩张的胰管尾端与胃体大弯侧之间有一个瘘道形成(图1~4)。胃镜示胃体大弯侧胃表面溃疡形成、表面呈胶冻样(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1例报告
6
作者 谢小玲 蒋珊 李文文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14,18,共2页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分型方法,根据病变起源胰管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3],既往有文献报道,主胰管型约占95%,分支胰管型只占极少数[4]。现报道1例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分型 影像诊断
下载PDF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价值对比分析
7
作者 曹晓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43-4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时间以及良性与恶性患者IPMN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差异。结果:MSCT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的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的结果一致,即MSCT和MRI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均为100%,且两种检查方式对病变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的判定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的检查时间短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患者IPMN分型及病变部位与恶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患者IPMN长径≤30 mm、无壁结节的比例高于恶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和MRI诊断IPMN正确率相近,但MSCT扫描时间较短,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最佳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良恶性
下载PDF
迟莉丽从“虚毒瘀”论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学术思想撷英
8
作者 刘萍 迟莉丽 孙大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34期129-133,共5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癌癌前病变,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反复发作胰腺炎,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亦有复发概率,且随时间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癌癌前病变,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反复发作胰腺炎,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亦有复发概率,且随时间延长概率将增加。迟莉丽教授基于“虚、毒、瘀”思想,发挥中医辨证论治IPMN的优势及特色,并提出该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则治法。迟教授认为,该病初期以浊瘀闭阻不通,积聚脏腑,伏而生热毒为该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以清浊毒、化瘀积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清热化浊方。该病稳定阶段以浊毒积聚体内,致脏腑功能失调为该病发展条件,以运脾消浊解毒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醒脾化浊汤。该病恢复期以脾胃虚弱,致脏腑失养为发病之根本,以健脾益气固本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参苓健脾汤。她强调,IPMN病因病机变化复杂,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针对性治疗,同病异治,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癌前病变的优势,抓住病情发展变化中心,直达病所,对降低IPMN的发病率以及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分期辨证论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1例
9
作者 张佳 施丽婕 《基层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63-66,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诊断及治疗。腹泻是IPMN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腹泻为脂肪泻,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带来较大负担,需要引起临... 本文主要探讨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诊断及治疗。腹泻是IPMN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腹泻为脂肪泻,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带来较大负担,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目前术后的慢性腹泻通常应用益生菌或止泻药等对症处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长期腹泻会影响患者生活。近年来中医药对缓解肿瘤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针对IPMN术后腹泻的治疗经验较少。而IgG4-RD是2003年首次报道的临床罕见病,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将我院收治的1例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RD患者的诊断过程及辩证诊治经验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GG4相关性疾病 术后腹泻
下载PDF
双能CT细胞外容积分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凌宇 白潇涵 +2 位作者 余静 史红媛 徐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1年12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且术前1个月内行DECT检查的患者57例(良性组28例,恶性组29例)。测量平衡期病灶周围1 cm范围内的胰腺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及同一层面腹主动脉IC,依据(IC_(胰腺)/IC腹主_(动脉))×(1-红细胞比容)的公式计算DECT-ECV。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影像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联合临床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ECT-ECV、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升高、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史是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模型(DECT-ECV)、临床模型(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影像联合临床模型(DECT-ECV、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诊断恶性IPM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9、0.884。影像联合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07)。结论: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DECT-ECV参数可以提高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细胞外容积分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术后反复出血并发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帅 徐珏华 林未希 《护理与康复》 2023年第8期73-74,共2页
总结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合并脾肿大患者术后反复出血并发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加强术后出血的急救护理;及时识别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促进肺复张;针对血栓形成实施药物及物理干... 总结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合并脾肿大患者术后反复出血并发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加强术后出血的急救护理;及时识别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促进肺复张;针对血栓形成实施药物及物理干预。经过38 d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出血 凶险性感染 护理
下载PDF
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利君 时景文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9期1235-1236,共2页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1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术中快速诊断技术进行诊断,以术后...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1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术中快速诊断技术进行诊断,以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分析术中快速诊断技术与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1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经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确诊为阴性95例,阳性15例。κ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快速诊断技术检查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κ=0.907,P<0.05)。术中快速诊断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率均与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改善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快速诊断技术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多灶性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行全胰切除术一例
13
作者 王振圣 崔云甫 李春龙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7-119,共3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胰腺导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多为单发,其中多发病变约占20%~41%。相对于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灶性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胰腺导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多为单发,其中多发病变约占20%~41%。相对于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灶性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的病例更为少见。本例患者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胰,其中胰头部肿物直径>3 cm,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其恶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糖调控
下载PDF
从肝脾论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探微
14
作者 张传龙 王桂彬 +2 位作者 高梦琦 朴炳奎 庞博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12期1360-1363,共4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是癌前病变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与脾胃气虚、肝木失司、气机失调相关。从IPMNs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角度分析,认为肝脾功能失常为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扶脾护胃、调肝理气为IPMNs的重要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是癌前病变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多与脾胃气虚、肝木失司、气机失调相关。从IPMNs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角度分析,认为肝脾功能失常为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扶脾护胃、调肝理气为IPMNs的重要治法。从脾论治,辨从寒从热;从肝论治,辨犯脾犯胃;同时标本兼治,谨防传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脾胃气虚 肝木失司 气机失调 标本兼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15
作者 顾松旺 黄鉴和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和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22年6月间收治并经病理诊断为IPMN的43例患者资料,均行MSCT和MRI检查,参考病理诊断,比较两种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和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22年6月间收治并经病理诊断为IPMN的43例患者资料,均行MSCT和MRI检查,参考病理诊断,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MSCT、MRI对IPMN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均达到100%,两种检查结果对IPMN良恶性诊断、IPMN分型、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及有无壁结节等方面诊断一致性比例均相同。MS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显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变最大直径>30 mm所占比例和有壁结节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MSCT检查时间明显低于MRI检查时间(P<0.05)。结论MSCT、MRI对IPMN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较高,且二者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SCT的检查时间更短。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价值及延迟诊断的意义分析
16
作者 罗轲 刘梦依 杨森果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96例乳房术后石蜡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8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96例乳房术后石蜡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探讨病理延迟诊断的价值。结果: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对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确诊150例(150/196,76.53%),其中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133例(133/150,88.67%),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癌为17例(17/150,11.33%);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冰冻病理共71例,占乳头状瘤的(71/133,53.38%),不伴非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62例(62/133,46.62%),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比较均有改变,但两者差异统计学比较无意义。另有46例术中冰冻不能确定良恶性时通过延迟诊断术后石蜡诊断证实13例确诊导管内乳头状癌,对于术中不能明确的患者选择进行延迟诊断后,其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的变化与术中冰冻诊断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结果对于乳腺乳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及后续手术方式影响巨大,对于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当术中冰冻病理不能明确诊断时,选择术后石蜡延迟诊断能更好地减少术中冰冻病理的误差,保护医患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冰冻病理 石蜡病理 延迟诊断
下载PDF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
17
作者 赵慧 莫佳妮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第4期89-90,共2页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此肿瘤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IPNB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原始记录和随访反馈情况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各项因素进...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此肿瘤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IPNB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原始记录和随访反馈情况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各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NB患者大多为中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部位累及肝内或肝外胆管,复发率较高。结论IPNB是一种胆管癌前病变,恶变风险高,临床预后系多因素多变量结果,与患者年龄、病程、肿瘤大小及肿瘤病理组织学亚型及细胞分化程度,是否伴浸润性癌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策略
下载PDF
胃间质瘤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的多原发肿瘤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秀美 徐伟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4期2013-2015,共3页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罕见。对于MPT,临床易误诊为转移瘤,希望本文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 多原发肿瘤 能谱CT
下载PDF
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与胰腺导管腺癌的生存差异分析
19
作者 徐天威 韩思阳 +5 位作者 戎叶飞 匡天涛 吴文川 刘亮 楼文晖 王单松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生存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侵袭性IPMN患者91例和PDAC患者893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目的分析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生存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侵袭性IPMN患者91例和PDAC患者893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侵袭性IPMN或PDAC,PDAC患者均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首发症状或疾病、糖尿病史、ASA分级、术前CA19-9水平),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动脉和静脉侵犯),术后并发症(胰漏、胃瘫、肺栓塞、出血),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的时间,住院时长,术后病理特征(肿瘤直径、TNM分期、周围脂肪浸润、脉管浸润),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以及辅助治疗情况。应用Rstudio 4.22的survminer包绘制生存曲线,两组生存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IPMN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年龄、各首发症状或疾病患者占比、术前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间患者各手术方式及肿瘤有无静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肿瘤有无动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各级胰瘘、胃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间术后肺栓塞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肿瘤各T分期、N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周围脂肪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肿瘤直径、肿瘤各M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脉管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截至2022年10月30日,侵袭性IPMN组中,术后复发或转移23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4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有9例接受了放射治疗,6例接受了阿帕替尼、尼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或替雷丽珠单抗等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侵袭性IPMN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34(819,1106)d,PDAC组为919(876,980)d,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侵袭性IPMN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3)。结论侵袭性IPMN患者的肿瘤分期较PDAC患者更早,但侵袭性IPMN与PDAC患者间无明显生存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腺癌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下载PDF
以增强CT检查为基础胰腺导管腺癌肝转移相关预测模型研究
20
作者 孟晓峰 谷华杰 +1 位作者 沈阳 周正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4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以增强CT检查为基础胰腺导管腺癌肝转移相关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入院后采用增强CT扫描,按病理检查将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及非转移组,测量2组患者肿... 目的探讨以增强CT检查为基础胰腺导管腺癌肝转移相关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入院后采用增强CT扫描,按病理检查将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及非转移组,测量2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比较2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同时获取2组CT扫描特征,比较2组CT扫描参数差异。结果2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组的肿瘤与动脉血管的最大夹角(T/A)、肿瘤与静脉血管的最大夹角(T/V)、肿瘤与肠系膜上静脉夹角均低于非转移组,肿瘤与动脉血管最小距离(TA)、肿瘤与静脉血管的最小距离(TV)均短于非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瘤周脂肪间隙模糊率、淋巴结肿大率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125、CA199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在构建预测模型后,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瘤周脂肪间隙模糊、TV距离、CA125对预测患者肝转移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联合指标更具预测价值(P<0.05)。结论构建以增强CT检查为基础胰腺导管腺癌肝转移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肝转移,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