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对肿瘤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丁义玲 鲁娣 宋殿荣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1-365,共5页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在肿瘤治疗前期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逐步减弱,从而产生化疗耐药性。肿瘤耐药是多因素介导的复杂过程,目前认为其与肿瘤细胞干性、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化疗药...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在肿瘤治疗前期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逐步减弱,从而产生化疗耐药性。肿瘤耐药是多因素介导的复杂过程,目前认为其与肿瘤细胞干性、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化疗药物转运与外排增加等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PGCC)是一类体积增大、胞核丰富的特殊肿瘤细胞亚群。研究发现PGCC普遍存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与肿瘤的发生、转移、耐药和复发有着密切联系。阐述PGCC在肿瘤中的形成及意义,并从PGCC所具有的特殊机制、自噬、衰老和DNA修复等角度阐述PGCC引起耐药发生的可能机制,从而为改善肿瘤耐药提供可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抗药性 肿瘤 自噬 DNA修复
下载PDF
顺铂诱导多倍体肿瘤巨细胞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李子烜 黄吉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6期483-490,共8页
目的:探讨顺铂在体外诱导肿瘤细胞构建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模型的方法,并对构建的细胞模型特性进行考察。方法:分别采用1.5、3、6、12、24μg/mL的顺铂处理A549细胞24 h,以及3μg/mL的顺铂处理3、4、5 d,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变化... 目的:探讨顺铂在体外诱导肿瘤细胞构建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模型的方法,并对构建的细胞模型特性进行考察。方法:分别采用1.5、3、6、12、24μg/mL的顺铂处理A549细胞24 h,以及3μg/mL的顺铂处理3、4、5 d,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变化,选择DNA含量最高的组合作为顺铂诱导A549、HepG2、SK-OV-3细胞形成PGCC的浓度和时间;Giemsa染色观察3种已处理细胞的表面积和DNA核面积变化;逆转录定量PCR检测3种已处理细胞的干性基因Nanog、Sox-2、OCT-4、c-Myc的mRNA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已处理细胞的干性表面标志物CD44、CD133的表达情况;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3种已处理细胞的衰老情况;MTT法检测0.75、1.5、3、6、12、24、48、96μg/mL顺铂作用于3种已处理细胞72 h的细胞活力。结果:3μg/mL顺铂处理3 d可有效诱导3种细胞系形成多倍体(>4N)细胞。诱导后的细胞表现出以下特征:细胞和核面积显著增大;干性标志物CD44、CD133表达不同程度上调,部分干性基因表达增加;部分A549细胞呈现衰老表型;与对照组相比,源于A549和SK-OV-3细胞的PGCC对顺铂的耐受性增强(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顺铂诱导的源于A549细胞的PGCC模型,该模型诱导的A549 PGCC具有增大的细胞表面积和核面积,表达干性基因Nanog、Sox-2、OCT-4,对顺铂的耐受度增加,为进一步研究肿瘤耐药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A549细胞 HEPG2细胞 SK-OV-3细胞
下载PDF
基于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子烜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4期325-327,F0003,共4页
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揭示了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受到放疗、化疗或缺氧等刺激后,可以形成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以抵抗外界生存胁迫,PGCC在一段时期的休眠后,可重新恢复增殖。相较于正常二倍体肿瘤细胞,PGCC... 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揭示了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受到放疗、化疗或缺氧等刺激后,可以形成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以抵抗外界生存胁迫,PGCC在一段时期的休眠后,可重新恢复增殖。相较于正常二倍体肿瘤细胞,PGCC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和耐药性,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驱动肿瘤复发,是肿瘤获得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是一种十分恶性的肿瘤细胞亚群。近年来基于对PGCC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一些具有潜力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PGCC的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其对微环境的高耐受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以及针对PGCC的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肿瘤 癌症干细胞 耐药
下载PDF
SPTBN1对结直肠腺癌细胞及其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4
作者 陈静 曹立宇 +2 位作者 白真真 温奕巽 王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7-1192,共6页
目的探讨SPTBN1在结直肠腺癌细胞及其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PGCCs)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CPTAC数据库分析结直肠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PTBN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PrognoScan和U... 目的探讨SPTBN1在结直肠腺癌细胞及其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PGCCs)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CPTAC数据库分析结直肠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PTBN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PrognoScan和UALCAN数据库分析SPTB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PTBN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和PGCCs中的表达量;应用平板克隆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利用siRNA沉默PTPRN2和SPTBN1蛋白的表达。结果CPTAC数据库分析显示,SPTBN1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其低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PTBN1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应用奥沙利铂诱导的HCT116-PGCCs及LOVO-PGCCs,其增殖和迁移能力强于对照组HCT116和LOVO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PTBN1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和PGCCs中的表达明显下降;SPTBN1敲低组HCT116-PGCCs及LOVO-PGC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GEPIA数据库结果显示,SPTBN1蛋白表达与PTPRN2、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敲低SPTBN1后,HCT116-PGCCs及LOVO-PGCCs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敲低PTPRN2后,HCT116-PGCCs及LOVO-PGCCs细胞中SPTBN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SPTBN1在结直肠腺癌和PGCCs中低表达,敲低SPTBN1可促进HCT116-PGCCs及LOVO-PGCCs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PTPRN2/SPTBN1/E-cadherin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SPTBN1 PTPRN2 E-CADHERIN
下载PDF
口腔鳞癌肿瘤巨细胞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卓姗姗 张文超 +3 位作者 潘毅 岳玖玲 刘晓楠 张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907-912,共6页
目的:探究肿瘤巨细胞(giant cancer cell,GCC)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6例OSCC患者的石蜡切片及临... 目的:探究肿瘤巨细胞(giant cancer cell,GCC)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6例OSCC患者的石蜡切片及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观察GCC与普通肿瘤细胞的形态差异,计数GCC细胞,分析其与OSCC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结果:H&E染色下观察到GCC存在于OSCC中,且Ki-67在GCC中均呈阳性表达。GCC细胞数与临床分期(P=0.02)、组织学分级(P<0.01)、化疗(P=0.01)及局部复发(P=0.02)均显著相关。GCC细胞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中差异不大,且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关(P>0.05)。GCC数目>3个/HP的OSCC患者预后较差(P<0.05)。结论:GCC可能在OSCC发展过程及耐药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影响OSCC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巨细胞 口腔鳞癌 化疗 复发 预后
下载PDF
多烯紫杉醇诱导的卵巢癌SK-OV-3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欧阳明玥 王丽丽 +2 位作者 赵松 邢思宁 于卉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759-2764,共6页
目的:探讨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oc)诱导的卵巢癌SK-OV-3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特性。方法:0.8μmol/L Doc处理SK-OV-3细胞16 h,更换为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细胞至第3天和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流式细... 目的:探讨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oc)诱导的卵巢癌SK-OV-3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特性。方法:0.8μmol/L Doc处理SK-OV-3细胞16 h,更换为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细胞至第3天和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周期和凋亡,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Doc处理后SK-OV-3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增多,细胞增殖能力降低。Doc(3 day)组和Doc(5 day)组多倍体细胞(>4 N)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1)。Doc诱导Doc(16 h)组发生细胞周期阻滞。Doc(5 day)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对照组(P<0.01)。Doc(3 day)组和Doc(5 day)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Doc(16 h)组、Doc(3 day)组和Doc(5 day)组促凋亡蛋白表达逐渐上调,抗凋亡蛋白表达下调。结论:Doc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形成多倍体肿瘤巨细胞,SK-OV-3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早期凋亡增加,这为探索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特性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烯紫杉醇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SK-OV-3 凋亡
下载PDF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娟 张仁亚 王卫 《世界肿瘤研究》 2019年第1期45-59,共15页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细胞亚群,常含有单个巨大的细胞核或多个细胞核,且细胞核通常不规则。与普通二倍体肿瘤细胞相比,PGCCs细胞周期、增殖方式、分化能力、形态、大小、染色体异常、致瘤性、抵抗放化疗等方面均...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细胞亚群,常含有单个巨大的细胞核或多个细胞核,且细胞核通常不规则。与普通二倍体肿瘤细胞相比,PGCCs细胞周期、增殖方式、分化能力、形态、大小、染色体异常、致瘤性、抵抗放化疗等方面均不相同。过去常认为PGCCs处于有丝分裂的阻滞期并且处于细胞凋亡的边缘,是无法存活的,因此不被重视。但是最近研究发现,PGCCs不仅是可生存的,而且具备胚胎干细胞样特性,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子代细胞,进行多向分化,且在肿瘤耐药、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PGCCs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多向分化 耐药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转移
下载PDF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宋高超(综述) 沈剑虹(审校)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273-276,共4页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aint cancer cells,PGCCs)是一类拥有特殊细胞周期的细胞,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中。过去常认为此类细胞处于衰老、凋亡边缘,不能分裂且无法生存,但近年发现PGCCs可在化疗、放疗、缺氧等条件下存活,并参与肿...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aint cancer cells,PGCCs)是一类拥有特殊细胞周期的细胞,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中。过去常认为此类细胞处于衰老、凋亡边缘,不能分裂且无法生存,但近年发现PGCCs可在化疗、放疗、缺氧等条件下存活,并参与肿瘤的发展、治疗抵抗以及转移复发等。本文围绕PGCCs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细胞周期 脑胶质瘤 复发
下载PDF
VEGF-CDC42-P38MAPK参与调控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及其子代细胞的迁移侵袭
9
作者 付俊杰 郑敏英 张诗武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0,共8页
通过提取总蛋白和细胞质和核蛋白,比较LoVo和HCT116对照细胞和450μmol/L CoCl;处理后细胞中VEGF、CDC42和p38 MAPK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中VEGF、CDC42和p38 MAPK的总蛋白水平升高.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oCl... 通过提取总蛋白和细胞质和核蛋白,比较LoVo和HCT116对照细胞和450μmol/L CoCl;处理后细胞中VEGF、CDC42和p38 MAPK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中VEGF、CDC42和p38 MAPK的总蛋白水平升高.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oCl;处理前后细胞中VEGF、CDC42、p38 MAPK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显示VEGF、CDC42位于细胞质中的表达,p38 MAPK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小干扰RNA来敲低CDC42的表达,检测VEGF和p38 MAPK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平板克隆形成试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试验比较处理组细胞在敲低CDC42前后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实验结果表明CDC42敲低后,CoCl;处理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本实验证明PGCCs及其子代细胞的高侵袭和迁移能力与VEGF-CDC42-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 CDC42 VEGF p38 MAPK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伴恶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少华 曲利娟 +4 位作者 曾德华 叶显宗 齐兴峰 刘庆宏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2-444,共3页
目的观察伴恶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iant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GC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 目的观察伴恶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iant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GCT-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分界清楚的两种成分组成,分别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约占10%)及GCT-ST(约占90%)。GCT-ST由大量轻度异型的肿瘤性单核细胞和均匀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混合组成,其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68及PGM1,肿瘤性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CD13、CD10、Ki-67及p53;两种细胞均不表达甲状腺标志物、各种上皮标志物、肌源性标志物、神经或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乳头状癌细胞表达TG及CK。电镜下未见上皮源性、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分化的超微结构特点。术后11周见肿瘤复发及肺转移。结论伴恶性GCT-ST成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应注意与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亚型未分化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破骨细胞巨细胞亚型 未分化癌 软组织巨细胞肿瘤
下载PDF
胆总管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东 张锡光 +1 位作者 王兆元 王恩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46-346,I097,共2页
关键词 胆总管破骨细胞巨细胞肿瘤 诊断 病理检查
下载PDF
肾盂移行细胞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艳霞 于文娟 +1 位作者 张伟 孙显路 《实用医药杂志》 2008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肿物位于右侧肾盂内,约3.0cm×2.5cm×...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肿物位于右侧肾盂内,约3.0cm×2.5cm×1.5cm,灰白色,蕈伞状。镜下:肿瘤组织由典型的Ⅱ级移行细胞癌及破骨细胞样肿瘤两种成分组成,混杂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癌成分表达CK7、CK(AE1/AE3)及EMA阳性,灶性表达p53;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及单核肿瘤细胞成分表达波形蛋白,CD68,少数异型单核肿瘤细胞呈CK(AE1/AE3)及EMA阳性,而CK7及p53均阴性。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应视为移行细胞癌的一个特殊组织学类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成分的出现可能提示肿瘤更具侵袭性,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肿瘤 破骨细胞巨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研究
13
作者 邓城旗 耿长宇 +6 位作者 朱康伟 田馨迪 韩濡郁 陈平 宋天强 齐丽莎 陈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1-1045,1055,共6页
目的 探讨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72例IC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分析ICC中PGC... 目的 探讨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72例IC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分析ICC中PGCC的分布和比例,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探索PGCC与I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DFS)的关系。结果 在72例ICC中,血管侵犯和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ICC预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GCC是影响ICC预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样本中PGCC阳性ICC病人的DFS劣于PGCC阴性的病人(P<0.01)。进一步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PGCC与ICC的病理学分期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Ⅱ~Ⅲ期病人较Ⅰ期病人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06);同时低分化的ICC较中-高分化的ICC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32)。结论 PGCC与ICC病人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影响胆管癌病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评估胆管癌预后生存及指导临床诊疗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分化 分期 预后
原文传递
乙醛脱氢酶1酶活性对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巨细胞血管生成和迁移影响
14
作者 马诗涵 王丽丽 +5 位作者 杨紫恩 欧阳明玥 赵松 邢思宁 刘硕 于卉影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探究乙醛脱氢酶1(ALDH1)酶活性变化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血管生成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H1299细胞)为常规组,10 mmol/L的4-(N,N二乙基)氨基苯甲醛(DEAB)处理细胞12 h,撤除药物后在完全培养... 目的探究乙醛脱氢酶1(ALDH1)酶活性变化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血管生成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H1299细胞)为常规组,10 mmol/L的4-(N,N二乙基)氨基苯甲醛(DEAB)处理细胞12 h,撤除药物后在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细胞至第3天为DEAB组;1 mmol/L多西他赛处理细胞24 h,撤除药物后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为多西他赛组;10 mmol/L的DEAB预处理细胞12 h后,1 mmol/L多西他赛处理24 h,撤除药物后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为多西他赛+DEAB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乙醛脱氢酶(ALDH)测定试剂盒测定ALDH1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血管生成拟态(VM)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蛋白印迹法(WB)检测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抗体和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H1299细胞PGCC亚群比例高于常规组;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H1299细胞ALDH1酶活性高于常规组;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H1299细胞ALDH1酶活性低于多西他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H1299细胞的细胞迁移率低于多西他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分支点数量和小管总长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H1299细胞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高于常规组;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H1299细胞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低于多西他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VEC(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形成的小管分支点数量和总长度均低于HUVEC(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HUVEC(多西他赛+DEAB组H1299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形成的小管分支点数量和总长度均低于HUVEC(多西他赛组H1299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VE-cadherin、VEGFA抗体表达水平高于常规组,多西他赛+DEAB组A549细胞VE-cadherin、VEGFA抗体的表达水平低于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组H1299细胞VEGFA抗体表达水平高于常规组,多西他赛+DEAB组H1299细胞VEGFA抗体表达水平低于多西他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能诱导A549、H1299细胞产生PGCC,并伴随ALDH1酶活性增高,ALDH1酶活性升高参与PGCC迁移和血管生成,但对PGCC的产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乙醛脱氢酶1 血管形成 迁移
原文传递
罗米地辛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杨紫恩 邢思宁 +3 位作者 王丽丽 刘硕 孙凌燕 于卉影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罗米地辛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299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用100 nmol/L多西他赛处理NCI-H1299细胞24 h,建立肺癌PGCC模型,作为PGCC组;用1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罗米地辛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1299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用100 nmol/L多西他赛处理NCI-H1299细胞24 h,建立肺癌PGCC模型,作为PGCC组;用100 nmol/L罗米地辛处理PGCC组细胞48 h,记为PGCC+罗米地辛组;将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组细胞记为DMSO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存活素蛋白(Survivin)、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蛋白(c-Myc)、波形蛋白(Viment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基因长片段蛋白(Bcl-xl)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结果显示,PGCC组PGCC亚群(DNA含量>4 N)百分比[(60.53±9.92)%]明显高于DMSO组[(2.08±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罗米地辛药物浓度逐渐增加,其对细胞抑制率也逐渐增高,同时,罗米地辛处理肺癌PGCC 48 h对细胞抑制率高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PGCC+罗米地辛组细胞迁移数[(13±1)个]明显少于PGCC组[(51±2)个];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检测样本结果显示,PGCC+罗米地辛组的红色荧光/绿色荧光比值(2.31±0.10)明显低于PGCC组(4.55±0.52);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PGCC组相比,PGCC+罗米地辛组中Survivin、c-Myc、Vimentin和Bcl-xl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ax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米地辛能够抑制肺癌PGCC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促进肺癌PGC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罗米地辛
原文传递
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4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丰 陆珍凤 +1 位作者 周晓军 印洪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2例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男女比为1:1.2,发病年龄8-69岁,平均37.6岁。临床首发症状为局部... 目的探讨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2例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男女比为1:1.2,发病年龄8-69岁,平均37.6岁。临床首发症状为局部疼痛8例,肿胀34例(其中合并功能障碍18例)。发生部位:膝关节30例(71.4%),髋、踝关节和足部各3例(21.4%),腕、肘关节3例(7.1%)。27例行MRI检查,诊断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者9例(33.3%),关节腔积液5例、滑膜病变3例以及其他非肿瘤性病变。镜检:滑膜细胞弥漫性增生、绒毛结节状生长,肿瘤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细胞排列密集,但无肿瘤性坏死和核分裂;常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反应;17例(40.5%)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6例复发(20%),其中2例复发2次。结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好发于膝关节,其次是髋和踝关节;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呈现富于滑膜肿瘤细胞的弥漫性增生和细长绒毛结构者更易复发;侵袭性生长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易侵袭关节周围软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肿瘤 弥漫型巨细胞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恶性弥漫型腱鞘滑膜巨细胞肿瘤 被引量:12
17
作者 Li C F Wang J W +1 位作者 Huang W W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77,共1页
关键词 巨细胞肿瘤 恶性转化 腱鞘滑膜 弥漫型 关节功能 反应性病变 细胞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颈部弥漫型腱鞘巨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凌滔 江梓杰 史长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8-1038,共1页
患者女,62岁,体检发现颈部肿物1月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颈部右后侧触及约3 cm×3 cm肿块,质硬,边界清晰;颈椎无畸形、压痛、叩击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颈部MRI:寰枢椎右后侧3.9 cm×2.9 cm×2.9 cm软组织... 患者女,62岁,体检发现颈部肿物1月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颈部右后侧触及约3 cm×3 cm肿块,质硬,边界清晰;颈椎无畸形、压痛、叩击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颈部MRI:寰枢椎右后侧3.9 cm×2.9 cm×2.9 cm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低信号(图1A),与周围肌肉组织边界尚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巨细胞肿瘤 诊断显像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巨细胞肿瘤伴血HCG、AFP增高并广泛骨转移1例报告
19
作者 杨旭峰 宋林红 徐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年第6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巨细胞肿瘤 血HCG 纵隔 原发性 骨转移 AFP 右侧胸腔积液 增高
下载PDF
Denosumab用于治疗骨骼巨细胞肿瘤是有潜力的
20
作者 刘晓荻 苏红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2-782,共1页
据美国WedMD大众医疗新闻网(2010/2/11)报道,2月10日在线发表在Lancet肿瘤学期刊的主编评论,全新的生物制剂Denosumab(Amgen药厂)可以提供罕见的骨骼巨细胞肿瘤划时代的治疗。有研究报告,这个药物对35位患者中的30位产生肿瘤反应(... 据美国WedMD大众医疗新闻网(2010/2/11)报道,2月10日在线发表在Lancet肿瘤学期刊的主编评论,全新的生物制剂Denosumab(Amgen药厂)可以提供罕见的骨骼巨细胞肿瘤划时代的治疗。有研究报告,这个药物对35位患者中的30位产生肿瘤反应(86%)。该研究的主编为德国柯伦Witten-Herdecke大学外伤与骨外科部Maurice Balke医生、Jendrik Hardes医生,他们报道,这是一个清楚显示对罕见肿瘤有选择治疗的研究。有少数报告指出,双磷酸盐类药物会有好处,但没有成功的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OSUMAB 巨细胞肿瘤 治疗 骨骼 双磷酸盐类药物 LANCET 肿瘤学期刊 生物制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