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血管破坏剂5,6-二甲基黄嘌呤-4-乙酸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崔霞 何微 +3 位作者 肖智勇 王莹 刘峰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破坏剂5,6-二甲基黄嘌呤-4-乙酸(DMXAA)对小鼠Lewis肺癌(LLC)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2种小鼠肿瘤模型(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和转移型LLC小鼠模型),评价DMXAA对LLC转移的抑制作用。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制...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破坏剂5,6-二甲基黄嘌呤-4-乙酸(DMXAA)对小鼠Lewis肺癌(LLC)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2种小鼠肿瘤模型(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和转移型LLC小鼠模型),评价DMXAA对LLC转移的抑制作用。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含1%DMSO的生理盐水,ip,2天1次)、模型+苏尼替尼组(30 mg·kg^(-1),ip,2天1次)和模型+DMXAA组(25 mg·kg^(-1),ip,给药1次)。首次给药后每隔1天测量小鼠移植瘤体积,并绘制移植瘤体积生长曲线和小鼠体重变化曲线;给药后2和5 d剥瘤称取瘤重,并将瘤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表达,计算α-SMA/CD31荧光强度比值,表示移植瘤组织血管表面周细胞覆盖率;哌莫硝唑(pimonidazole)染色检测瘤组织低氧程度。转移型LLC小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含1%DMSO的生理盐水,ip,1周2次)、模型+苏尼替尼组(60 mg·kg^(-1),ip,1周2次)和模型+DMXAA组(25 mg·kg^(-1),ip,给药1次)。首次给药后2和5周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小鼠体内肿瘤转移,并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模型+苏尼替尼组和模型+DMXAA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减小(P<0.05,P<0.01);模型+苏尼替尼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模型+DMXAA组则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苏尼替尼对LLC转移无影响,而给药后2周DMXAA明显抑制LLC转移(P<0.01)。给药后5 d,模型+苏尼替尼组和模型+DMXAA组移植瘤组织中周细胞覆盖率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苏尼替尼组瘤组织低氧面积无明显变化,模型+DMXAA组瘤组织低氧面积显著降低(P<0.01)。结论肿瘤血管破坏剂DMXAA显著抑制小鼠LLC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和改善瘤组织低氧微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破坏剂 5 6-二甲基黄嘌呤-4-乙酸 苏尼替尼 转移 低氧
下载PDF
黄酮乙酸类衍生物肿瘤血管破坏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阳 周文霞 +4 位作者 肖智勇 马儒 李莹 顾为 聂爱华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1-430,共10页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乙酸类衍生物肿瘤血管破坏剂,并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邻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氯甲基化、氰基取代、水解以及缩合等反应得到相应的目标化合物;以5,6-二甲基呫吨酮-4-乙酸(DMXAA)为阳性对照药,通过...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乙酸类衍生物肿瘤血管破坏剂,并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邻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氯甲基化、氰基取代、水解以及缩合等反应得到相应的目标化合物;以5,6-二甲基呫吨酮-4-乙酸(DMXAA)为阳性对照药,通过3种模型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包括采用Alpha LISA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RAW 264.7细胞的促TNF-α分泌作用、采用MTS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以及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测定化合物对鸡胚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合成的18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果经1H-NMR、MS谱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目标化合物在抗肿瘤测试中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乙酸类似物 肿瘤血管破坏剂 合成 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