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疾病及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丁洪基 李新功 +3 位作者 李爱英 姜辉 常峰 徐志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1-333,I045,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166例胃窦及十二指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结果:在十二指肠球部,HP仅见于胃上皮化生区,HP的检出率随着炎症及胃...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166例胃窦及十二指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结果:在十二指肠球部,HP仅见于胃上皮化生区,HP的检出率随着炎症及胃上皮化生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疾病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胃泌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廖旺娣 谢勇 +1 位作者 陈江 王崇文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2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结果 球部有溃疡者 ,胃及球部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但球部Hp检出率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球部有溃疡者DGM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但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73.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37.5 % ,P <0 .0 0 1) ,DGM(++)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47.2 % )也高于Hp阴性组 (2 1.9% ,P <0 .0 5 ) ;Hp阳性者血清GAS浓度显著高于Hp阴性者 (P <0 .0 1) ,但血清GAS浓度在Hp阳性的DU、CU、GU与CG之间无差别(P >0 .0 5 ) ;有DGM者血清GAS浓度也显著高于无DGM者 (P <0 .0 1)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血清GAS浓度早递增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s=0 .4 2 ,P <0 .0 1)。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Hp可影响DGM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部分可能通过增加血清GAS分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 泌素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杨 汪全红 邢益祥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和炎性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在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和炎性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在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病变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比较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72例研究对象中,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组35例(48.61%),炎性反应组37例(51.3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和病变血管结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黏膜表面结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NBI技术,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与炎性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胃上皮化生 黏膜异位 表浅隆起型病变
下载PDF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雁 朱戎 +2 位作者 龙毓灵 丁芸珍 王骊 《胃肠病学》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十二指肠美蓝染色,于不染区或着色区取材作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58例患者中,26例于溃疡附近出现斑片状粉...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十二指肠美蓝染色,于不染区或着色区取材作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58例患者中,26例于溃疡附近出现斑片状粉红色不染区,13例出现白色不染区,19例着蓝色,三者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分别为80.8%(21/26)、15.4%(2/13)和10.5%(2/19)。粉红色不染区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明显高于着色区(P<0.01)。25例检出胃上皮化生者中22例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阳性(88.0%),33例无胃上皮化生者中4例H. pylori阳性(12.1%),前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十二指肠美蓝染色用于辨别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效果较好,对针对性取材及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的动态变化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溃疡 亚甲蓝 染色法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霖 吴颖 王晓苏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36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疗程...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疗程7d,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对于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40mg 1次/日,疗程1月,停药后立即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息肉及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息肉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生慢性炎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77.08%(37/4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奥美拉唑疗效不显著。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与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但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上皮化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病变范围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上皮化生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胃上皮化生与球部溃疡发病关系
6
作者 刘之武 李平 康信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282-283,共2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病因学 十二指肠溃疡/病理学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 螺杆菌 幽门 螺杆菌感染 胃上皮化生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胃泌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廖旺娣 王崇文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上皮化生 泌素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胃酸与幽门螺杆菌相互关系研究的进展
8
作者 廖旺娣 王崇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51-253,共3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化生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与胃窦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的关系
9
作者 廖旺娣 陈江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105-105,共1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窦炎 十二指肠球炎
下载PDF
霜斑样病变与胃上皮化生及Hp感染关系的研究
10
作者 李玉生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2期209-210,共2页
目的 :了解霜斑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方法 :比较胃镜下十二指肠溃疡、霜斑样病变、十二指肠炎、正常球粘膜的炎症、胃化生程度及其胃窦幽门螺杆菌密度 ;把接受胃镜复查的霜斑样病变随机分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 目的 :了解霜斑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方法 :比较胃镜下十二指肠溃疡、霜斑样病变、十二指肠炎、正常球粘膜的炎症、胃化生程度及其胃窦幽门螺杆菌密度 ;把接受胃镜复查的霜斑样病变随机分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抑酸治疗两组 ,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不同病变的组织学炎症程度各不相同 (P <0 0 5 ) ,以霜斑样病变最重 ;胃化生程度及胃窦Hp密度均以十二指肠溃疡与霜斑样病变为高 ,但后二者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4 2例霜斑样病变患者中 4周治疗后内镜复查 2 6例 ,抗Hp治疗组 1 2例均恢复正常 ,单纯抑酸治疗组 1 4例仍有 5例霜斑样病变且 1例伴发溃疡 (P <0 0 4 2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度活动性十二指肠炎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斑样病变 胃上皮化生 HP感染 幽门螺杆菌 病理
下载PDF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11
作者 姚钢 余宪民 《现代医学》 2004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70例 ,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 5 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70例 ,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 5 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苏木素 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 ;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 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 ,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胃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胆汁酸、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诱导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表达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爽 罗慧 +5 位作者 施智兰 李英豪 张晴朗 农复香 唐梅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71-774,共4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公认为GIM的主要致病因素,其通过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促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以及Sonic Hedgehog基因(Shh)来增加CDX2的表达,从而引起GIM。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同样也是GIM的关键致病因素。胆汁反流通过其微小RNA、外泌体、表观遗传学及胆汁酸受体激活GIM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导致GIM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两大因素之外诱导CDX2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现对目前该领域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肠上皮化生 胆汁酸 幽门螺旋杆菌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
下载PDF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宇晴 傅巧瑜 杨敏 《福建中医药》 2023年第4期45-46,共2页
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 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症的三观、轻重、真假与偏全,重视整体;辨证在于辨明证的兼杂、主次、缓急,以判断该病所处的阶段,助于遣方用药;辨人则认为体质与该病发展有内在联系,并注重饮食习惯、情志的指导。临证上灵活运用五辨,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以取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肠上皮化生 五辨 学术经验 李灿东
下载PDF
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俊良 林强 +1 位作者 梁世洋 王景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6,共7页
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原因,也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Correa模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胃黏膜由良性转为恶性的关键环节,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探究GIM的发病机制并早期干预是胃... 胃癌是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原因,也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Correa模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胃黏膜由良性转为恶性的关键环节,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探究GIM的发病机制并早期干预是胃癌防治的重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GIM公认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单纯根除HP并不能逆转GIM,考虑在GIM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持续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已证实胆汁反流可诱导GIM,但胆汁反流诱导GIM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针对胆汁反流及其诱导胃黏膜损伤的机制、GIM与胃癌的关系、胆汁反流诱导GIM的研究现状及胆汁酸诱导GIM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胆汁反流诱导GIM的认识,为早期干预GIM及防治胃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黏膜肠上皮化生 胆汁酸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晓宇 施尧 +2 位作者 彭延申 马耀宙 萧树东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9-522,共4页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探讨其在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和溃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2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的存档蜡块 82例 ,作H E、改良Giemsa和AB/PAS染色。内镜诊断为基本正常...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探讨其在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和溃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2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的存档蜡块 82例 ,作H E、改良Giemsa和AB/PAS染色。内镜诊断为基本正常球部黏膜 10例 ;十二指肠球炎 4 7例 (其中充血糜烂型 16例 ;隆起型 31例 )和球部溃疡 2 5例。结果  (1)内镜诊断基本正常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 ,组织学 6 0 %有轻中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但无胃上皮化生和Hp定植。 (2 )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37/ 82 ,4 5 % )。 (3)Hp只有在胃上皮化生的黏膜中才能找到 ,检出率为 76 %(2 8/ 3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黏膜胃上皮化生发生率 (72 % )明显高于球炎黏膜 (4 0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78)。 (4 )虽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黏膜的Hp检出率 (89% ,16 / 18)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球炎黏膜 (6 3% ,12 / 19) ,但是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6 2 )。不论何期溃疡Hp检出率均很高 ,本研究中溃疡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分别为 15例、6例和 4例 ,其溃疡边缘胃上皮化生中Hp检出率分别高达 9/ 10、5 / 6和 2 / 2例。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周围黏膜高发胃上皮化生 ,使Hp更易于定植 ,推测如不根除Hp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溃疡 检出率 十二指肠球炎 正常 隆起 边缘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波 戈之铮 +3 位作者 陈晓宇 施尧 刘文忠 萧树东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关系。方法连续调查86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并以40 例球部基本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病变组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关系。方法连续调查86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并以40 例球部基本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病变组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 250 mg、甲硝唑400 mg,每天2次),疗程7 d,停药后随访6个月后复查胃镜;病变组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20 mg,每天1次治疗,疗程4~6个月,停药后2周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及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上述胃镜下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现轻度慢性炎症,未发现球部Hp感染。病变组患者Hp检出率为58.1%,胃上皮化生检出率为57.0%。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更高,程度更严重(P<0.05)。76例患者复查胃镜,根除Hp或奥美拉唑治疗对Hp阳性或阴性患者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无明显作用,但根除Hp后 6个月,53.6%(15/28)患者胃七皮化生消失,61.0%(25/41)患者绒毛萎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淋巴滤泡完伞消失(26/26),杯状细胞减少完全恢复(25/25),同时炎症和活动性显著减轻(P值均< 0.01)。奥美拉唑疗效不显著。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半数以上有Hp感染。Hp感染与隆起病变伴随组织学炎症密切相关,而与其内镜下表现及严重程度无关。根除Hp可使炎症显著减轻,胃上皮化生范围缩小或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上皮化生
原文传递
谭波从脾虚气逆论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
17
作者 丁伟亮 王玉芹 谭波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3年第9期118-121,共4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临床疗效不一。中医多从本虚标实认识GIM,本虚为脾胃气虚,标实为痰浊瘀毒。谭波教授从医43年,熟谙经典,学验俱丰,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及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气...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临床疗效不一。中医多从本虚标实认识GIM,本虚为脾胃气虚,标实为痰浊瘀毒。谭波教授从医43年,熟谙经典,学验俱丰,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及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气逆为GIM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以益气和胃降逆为主,并以和胃降逆方治疗GIM,随症化裁,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肠上皮化生 脾虚 气上逆 名老中医经验 谭波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汤宏峰 顾伟忠 +2 位作者 陈肖肖 叶华英 俞静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4-196,共3页
为探讨小儿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315例疑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十二指肠球部活检粘膜标本做胃上皮化生(GM)及幽门螺杆菌(Hp)的组织学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GM后胃窦部促胃酸激素产生细胞(... 为探讨小儿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315例疑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十二指肠球部活检粘膜标本做胃上皮化生(GM)及幽门螺杆菌(Hp)的组织学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GM后胃窦部促胃酸激素产生细胞(G细胞)密度。结果显示,小儿十二指肠球部GM率为12.1%(38/315),活动性十二指肠炎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0.0%(15/30)及16.7%(5/3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2.4%(11/21)及23.8%(5/21),而慢性十二指肠炎和正常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GM率仅占7.3%(11/150)及0.9%(1/114);且十二指肠球部未见Hp感染。胃窦部Hp阳性组十二指肠球部中重度GM率显著高于胃窦部Hp阴性组(χ2=27.37,P<0.01),中重度GM其胃窦G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20,P<0.01)。提示GM、Hp感染与小儿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较密切关系。但GM率及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均较成人低。中重度GM的发生与胃窦部Hp感染及G细胞密度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炎 GM 胃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廉小延 刘贵生 +2 位作者 闫胜美 刘海峰 王宪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3期193-194,共2页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的感染率为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我们对79例DU患者的十二...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的感染率为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我们对79例DU患者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Hp感染与DU发病及愈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胃溃疡(GU)、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 十二指肠溃疡 组织学检查 HP检测
原文传递
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临床研究
20
作者 袁华墅 肖叙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5期864-86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用西药治疗,实验组53例用中药(消痞愈萎汤)结合耳穴埋豆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胃镜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用西药治疗,实验组53例用中药(消痞愈萎汤)结合耳穴埋豆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胃镜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Ⅰ、PGⅡ)指标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耳穴埋豆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形态,促进胃功能康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肠上皮化生 中药 耳穴埋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