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胃粘膜肠化与胃癌的关系
- 1
-
-
作者
黄仁发
-
机构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
-
出处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1期77-78,共2页
-
文摘
胃粘膜及胃腺出现肠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肠化)。自Kupffer(1883)最早描述以来,曾被视作先天异常。1928年以后,才认为它是慢性胃炎刺激而致的粘膜化生。这种形态改变,在胃切除标本中可占80%,检出率与患病年龄成正比,有的材料报道癌旁粘膜肠化率达96.2%。高分化腺癌癌旁肠化发生率高达100%,比其它类型发生率高,程度重。近年许多作者报告它和胃癌的发生、分型、预后有关。
-
关键词
胃粘膜肠化
微绒毛
肠上皮
杯状细胞
碱性磷酸酶
萎缩性胃炎
肠型
潘氏细胞
胃切除标本
不全肠化
-
分类号
R735.2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对早期胃癌术前内窥镜下点墨法的研究
- 2
-
-
作者
王敏业
-
出处
《青岛医药卫生》
1995年第6期31-31,共1页
-
文摘
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及内窥镜诊断学的发展,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上升了,但在手术中难以确认微小癌的存在部位。为此作者们自1989年12月对早期胃癌,于即将手术之前在内窥镜下用点墨法行病变部位点墨,手术时从浆膜面的染色观察,就可确定胃切除线。其方法是约在术前3小时行内窥镜检查,用内窥镜注射针在病变部位口侧端约1cm的正常粘膜处行2~3个点的点墨,每个点注射0.1~0.2ml颜料。其结果作者施行29例,93%的病例根据浆膜面的染色就能决定胃切除线。不需触摸也不需切开胃探查。也不需追加胃切除。
-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窥镜下
胃切除标本
内窥镜检查
病变部位
墨法
内窥镜诊断
淋巴结
病理学检查
术前
-
分类号
R735.2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胃癌与幽门螺旋菌感染
- 3
-
-
作者
龚甦
-
出处
《国际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1-51,共1页
-
文摘
胃癌是恶性肿瘤中最主要死因之一,其发病率有地理上差异。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在高危地区肠型胃癌常见且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而弥散型胃癌遗传种族因素更为重要。世界其它地方及中国某些地区幽门螺旋菌极为流行,胃癌亦常见。本研究目的旨在确定胃癌病人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存在,研究两型胃腺癌与幽门螺旋菌的关系。病人和方法:1986~1991年间土耳其安卡拉肿瘤医院连续对56例因胃癌施行胃切除病例进行了研究,计男性3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岁(31 ~80),40例非胃癌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岁(27~75)。胃癌组胃切除标本经嗜伊红染色涂片,对照组内窥镜活检组织进行重复评估。肿瘤按Lauren分类法分为肠型和弥散型,从每例病人肿瘤周围未侵犯组织中准备两个涂片。
-
关键词
幽门螺旋菌感染
肠型胃癌
Lauren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
胃切除标本
发病机理
嗜伊红染色
胃腺癌
染色涂片
内窥镜活检
-
分类号
R6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早期胃淋巴瘤不一定需要手术
- 4
-
-
作者
杨俊杰
-
出处
《国际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16-317,共2页
-
文摘
胃淋巴瘤的治疗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多数研究者主张多方案治疗,Brooks提了IE期病人单用手术或手术辅加放疗的治愈率可达90%,但Burgers等提出这些胃淋巴瘤也可成功地用化疗和放疗治愈.为了阐明化疗在早期胃淋巴瘤的作用,作者观察2例ⅠE期和3例ⅡE期原发性胃淋巴瘤经化疗治疗的效果,5例的年龄为54~65岁,男3例.均作胃镜检查,病灶位于胃上1/3部2例、中1/3部1例和中下1/3部2例,大小自4×4cm~9×7cm不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示弥漫性巨细胞病灶1例和中等细胞病例4例,1例无淋巴结肿胀,但4例有胃周围淋巴结肿大.给VEPA方案,即第1~8天给长春新碱1mg/m^2和环磷酰胺400mg/m^2静脉注射,第1天给阿霉素40mg/m^2静脉注射,第1~3天和第8~10天口服强的松100mg/d.第29天后重复上述疗程一次.在化疗结束后16~44天进行剖腹,作全胃切除、淋巴结清扫以及胰尾和脾切除.胃切除标本剖开后用10%福马林固定,作病理检查.
-
关键词
早期胃淋巴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
胃镜检查
手术切除
化疗和放疗
周围淋巴结肿大
多方案治疗
胃切除标本
病理组织学检查
巨细胞病
-
分类号
R6
[医药卫生—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