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5
1
作者 黄永辉 周丽雅 +6 位作者 林三仁 金珠 刘建军 丁士刚 夏志伟 段丽萍 常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ujinonEG4 85ZH型放大内镜对 10 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 ,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 ,制订出A型 (圆点状 )、B型 (线状 )、C型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ujinonEG4 85ZH型放大内镜对 10 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 ,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 ,制订出A型 (圆点状 )、B型 (线状 )、C型 (稀疏而粗大的线状 )、D型 (斑块状 )、E型 (绒毛状 )的 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 ,并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 4 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A ,B ,C ,D和E 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生的胃黏膜 ,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放大内镜准确识别 5种胃小凹的基本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胃小凹 病理
下载PDF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袁海锋 唐少波 +2 位作者 林寿宁 黄适 奚锦要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隆起糜烂 胃小凹 病理
下载PDF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易 韩盛玺 刘晓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和E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C、D和E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胃黏膜。结论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 胃小凹 病理
下载PDF
胃小凹腺管开口分型与幽门螺杆菌及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原丽莉 陈星 +2 位作者 汪嵘 康艳 侯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8期648-650,共3页
近年来随着放大胃镜的出现,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借助其放大变焦功能,结合色素内镜对胃黏膜的微细结构进行观察。近年国外一些专家尝试通过放大胃镜观察胃黏膜微细结构及形态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研究得出当感染Hp... 近年来随着放大胃镜的出现,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借助其放大变焦功能,结合色素内镜对胃黏膜的微细结构进行观察。近年国外一些专家尝试通过放大胃镜观察胃黏膜微细结构及形态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研究得出当感染Hp后,黏膜首先出现的是胃小凹形态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 腺管开口分型 胃小凹 镜检查 微细结构 黏膜 色素内镜
下载PDF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建荣 吴进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技术下胃小凹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113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D、E型胃小凹主...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技术下胃小凹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113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D、E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D、E型胃小凹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5种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使镜下准确诊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可能,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内镜下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胃小凹形态 病理
下载PDF
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赖四海 陈小燕 +2 位作者 吴建维 邹伟清 林丽嫚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8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糜烂、斑块、粗糙、隆起或凹陷等可疑癌前病变的患者151例及常规胃镜观察胃黏膜基本正常患者40例,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 目的探讨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糜烂、斑块、粗糙、隆起或凹陷等可疑癌前病变的患者151例及常规胃镜观察胃黏膜基本正常患者40例,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把观察到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分为4型。对病变区多点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性对照组92.5%(37/40)患者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糜烂性胃炎组84.62%(88/104)的患者符合I型微血管改变;阳性对照组81.82%(9/11)患者符合III型或IV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与糜烂性胃炎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凹毛细血管环 放大 窄带成像技术 早期 癌前病变
下载PDF
隆起糜烂型胃炎的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小凹形态及其病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梁雪 宾金秀 +7 位作者 黄祖美 周德丽 卢杰夫 陈国忠 彭卓嵛 何慧 刘熙荣 王伟 《广西中医药》 2015年第3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隆起糜烂型胃炎(VG)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中医分型与胃小凹形态、胃小凹形态与病变黏膜病理组织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Hp检测、中医辨证分型,在放大电子内镜下予蒸馏水及...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隆起糜烂型胃炎(VG)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中医分型与胃小凹形态、胃小凹形态与病变黏膜病理组织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Hp检测、中医辨证分型,在放大电子内镜下予蒸馏水及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充分冲洗后,用0.2%靛胭脂喷洒染色进行病变黏膜及周围胃小凹形态学观察分类,并选择病变黏膜区域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Hp阳性的VG患者的中医证型多见于肝胃气滞型及湿热内蕴型,高于其他证型(P<0.05)。列联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00例V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小凹形态改变有正相关关系(r=0.649,P<0.01)。湿热内蕴型VG患者病变胃小凹形态多见于C型、D型,共占76.33%。同时,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等级相关结果亦显示有正相关关系(r=0.798,P<0.01)。结论:Hp感染的VG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多见肝胃气滞型和湿热内蕴型。放大内镜下靛胭脂喷洒染色技术对VG患者病变胃黏膜癌变有早期诊断价值,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行性,对胃癌的一级预防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糜烂型 中医证型 胃小凹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亚俊 陶伟 杨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12期1153-1155,F0004,共4页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及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system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诊断胃黏膜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对112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局部胃黏膜病变(糜烂、颜色异常、隆起、浅凹陷、粗糙等...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及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system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诊断胃黏膜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对112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局部胃黏膜病变(糜烂、颜色异常、隆起、浅凹陷、粗糙等)的患者,NBI-ME模式观察胃小凹形态,参照Tanaka分型对病变进行判断,同时病变区域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诊断癌前病变(中-重度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9.2%(44/112),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42.3%(11/26);胃黏膜病变NBI-ME诊断癌前病变(中-重度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77.9%,符合率为75.8%;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6.0%,符合率为94.6%。结论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能够提高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放大 胃小凹 病理检查 早期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类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凌红 严山 许岸高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68-870,872,共4页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糜烂性胃炎48例,内镜表现基本正常者387例。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为六型,内镜下表现基本正常的胃体、胃底胃小凹呈A型,胃窦则呈B型小凹,而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77.0%呈C型,14.6%呈D型,6.2%呈B型,2.0%呈A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炎症改变;81例溃疡病灶中26例胃小凹呈C型、33例呈D型,共占92.8%,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及符合良性溃疡壁改变,而4例呈E型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胃小凹形态呈F型者18例,其中3例重叠E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胃小凹形态分型有助于临床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染色 胃小凹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胃黏膜糜烂患者胃镜下胃小凹形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秋云 李志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7期86-87,共2页
胃黏膜糜烂是胃镜下常见的一种胃黏膜病理性损伤。随着电子胃镜检查方法的普及,胃黏膜糜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中医辨证治疗有肯定的疗效,但辨证分型多为个人经验分型,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用于指导临床。胃... 胃黏膜糜烂是胃镜下常见的一种胃黏膜病理性损伤。随着电子胃镜检查方法的普及,胃黏膜糜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中医辨证治疗有肯定的疗效,但辨证分型多为个人经验分型,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用于指导临床。胃小凹是胃腺开口处,在胃镜下放大能够肉眼直接观察到其形态,根据Sakaki分型标准,将其分为A、B、C、D、E、F型6种形态。本研究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胃小凹的形态表现相结合,以期寻找该类疾病较为客观且直观的辨证分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糜烂 胃小凹 中医证型
下载PDF
放大内镜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及临床病理意义
11
作者 李生发 武云娟 +2 位作者 李婕 李洁 王棕可 《北方药学》 2011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凹 黏膜染色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胃小凹上皮细胞核下空泡的病理学意义
12
作者 房新志 张世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86-186,共1页
胃小凹上皮细胞核下空泡的病理学意义房新志张世明胃小凹上皮出现核下空泡是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生机制和病理学意义尚未完全清楚。我们对胃粘膜活检标本呈现明显的小凹上皮核下空泡的受检者,进行了临床病理观察,以探索这种形态变化的... 胃小凹上皮细胞核下空泡的病理学意义房新志张世明胃小凹上皮出现核下空泡是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生机制和病理学意义尚未完全清楚。我们对胃粘膜活检标本呈现明显的小凹上皮核下空泡的受检者,进行了临床病理观察,以探索这种形态变化的临床背景和组织病理学之间的联系。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凹 空泡 病理学 上皮细胞 核下空泡
下载PDF
胃粘膜肠化生的胃小凹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爱英 叶嗣懋 林三仁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5-316,共2页
观察胃大部切除标本胃粘膜的胃小凹形态表现,以评价肠化生与胃小凹的关系。胃大部切除标本20份,实体显微镜放大观察胃小凹的形态,显微镜测量胃小凹的宽度,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将其分为肠化生组和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结果示... 观察胃大部切除标本胃粘膜的胃小凹形态表现,以评价肠化生与胃小凹的关系。胃大部切除标本20份,实体显微镜放大观察胃小凹的形态,显微镜测量胃小凹的宽度,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将其分为肠化生组和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结果示肠化生组中BC型占15.38%,C型占28.21%,CD型占25.64%,D型占30.77%。肠化生组胃小凹的宽度比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明显加宽。结论:胃粘膜肠化生的胃小凹形态以C型和D型较多,且胃小凹开口明显扩大,以重度肠化生时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 肠化生 胃小凹
原文传递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疣状胃炎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秀兰 贾安平 杨健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223,共2页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在世界第十次胃肠病大...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在世界第十次胃肠病大会上,已被列为胃癌前病变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 窄带成像技术 临床病理 隆起糜烂性 胃小凹 黏膜病变 价值 分类
原文传递
放大内镜下胃溃疡小凹分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楠 朱建华 陈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7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小凹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F-H260Z型电子放大内镜对67例胃溃疡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溃疡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并指导内镜下病理组织学的取材。结果67例病变中55例...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小凹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F-H260Z型电子放大内镜对67例胃溃疡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溃疡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并指导内镜下病理组织学的取材。结果67例病变中55例为良性溃疡,12例为恶性溃疡,周边小凹开口呈F型,其中3例为重叠E型改变。结论胃溃疡周边小凹形态改变与病灶的良、恶性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溃疡 胃小凹
下载PDF
五味清胆方联合西药序贯疗法对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胃小凹分类及组织学的影响
16
作者 梁雪 宾金秀 +7 位作者 黄祖美 周德丽 卢杰夫 陈国忠 彭卓嵛 何慧 刘熙荣 王伟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10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五味清胆方联合西药序贯疗法对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胃小凹分类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将135例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分为3组:联合组采用中药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中药组单用中药治疗,西药组单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90... 目的:观察五味清胆方联合西药序贯疗法对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胃小凹分类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将135例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分为3组:联合组采用中药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中药组单用中药治疗,西药组单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90d。治疗前后进行内镜下临床证候评估、病变胃黏膜胃小凹形态学观察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治疗前后内镜下各临床证候积分比较,除西药组对胆汁反流改善不明显外(P>0.05),3组对其他证候改善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组之间比较,联合组均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1);其中对黏膜潮红、充血水肿、胆汁反流改善中药组亦优于西药组(P<0.01);对隆起糜烂改善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组胃小凹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比较,联合组均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清胆方与西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通过联合西药三联进行Hp清除治疗后序贯联用PPI制剂治疗,具有促进病变胃黏膜腺体修复、变异细胞逆转,对Hp VG脾胃湿热证患者病变胃小凹及组织学有影响,从而对此类患者早期癌变有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 VG 湿热证 五味清胆方 胃小凹形态 病理组织学
原文传递
放大内镜观察胃良恶性溃疡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改变77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焰 邱荣锋 肖学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5-166,共2页
我们采用高分辨率内镜观察胃良恶性溃疡微血管及胃小凹改变,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期能提高恶性溃疡的检出率。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明确有胃溃疡病变的患者共77例,其中男45例、女32... 我们采用高分辨率内镜观察胃良恶性溃疡微血管及胃小凹改变,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期能提高恶性溃疡的检出率。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明确有胃溃疡病变的患者共77例,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0~73岁,平均49.5岁,病理检查证实胃良性溃疡59例,恶性溃疡1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溃疡 内镜观察 胃小凹 微血管 形态改变 病理组织学检查 2009年 良性溃疡
原文传递
窄带成像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褚衍六 高孝忠 +3 位作者 乔秀丽 王晓丰 刘洁 刘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0-583,587,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的患者依次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靛胭脂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 目的观察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的患者依次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靛胭脂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于改变最显著部位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58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37例,恶性溃疡21例。在观察溃疡轮廓方面,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最清晰;对于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的形态观察,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NBI模式下,胃小凹形态分为6种类型,恶性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多为Ⅵ型,此型与胃癌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达94.8%,敏感性90.5%、特异性97.3%。NBI放大内镜下86.5%(32/37)的良性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走形规则,85.7%(18/21)的恶性胃溃疡周边黏膜可观察到不规则走形的微血管。结论NBI,电子染色,操作简便,对胃溃疡轮廓显示清晰,放大后更可清晰观察到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对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 胃小凹 微血管 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下载PDF
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樊锦河 钱俊波 +1 位作者 臧宏 王亚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放大染色胃镜组中,...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放大染色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49例,轻-中度异型增生22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早期胃癌3例,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普通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25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重度异型增生7例,早期胃癌1例。放大染色胃镜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53.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26.88%)。结论放大染色胃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染色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 早期 癌前病变 胃小凹
下载PDF
放大染色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6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游斌 邹利权 刘志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观察放大染色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美兰染色,对疣状隆起改变的胃炎病灶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小凹为D、E和F型的68例患者纳入治疗,应用射频对病灶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质子泵抑制... 目的观察放大染色胃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美兰染色,对疣状隆起改变的胃炎病灶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小凹为D、E和F型的68例患者纳入治疗,应用射频对病灶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抗生素等治疗,3个月后复查疗效。结果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病灶306处,每个患者平均4.5处,3个月后随访复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3例(92.65%),经放大染色胃镜复查发现,患者病灶基本消除59例(86.76%),胃小凹为A、B型患者49例(72.06%),C型10例(14.71%),仍为D、E和F型,需要再次行射频治疗5例(7.35%)。射频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等症状,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大染色胃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形态,使射频能更准确地治疗疣状胃炎病灶,且疗效显著,操作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检查 胃小凹 疣状 射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