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O基因芯片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脾喜汤治疗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早期癌作用机制
1
作者 张玉佩 唐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目的 基于GEO基因芯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脾喜汤防治慢性胃炎(CG)、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胃早期癌(EG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含CG、GIN、EGC基因芯片GSE130823,使用R4.1.1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利用TC... 目的 基于GEO基因芯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脾喜汤防治慢性胃炎(CG)、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胃早期癌(EG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含CG、GIN、EGC基因芯片GSE130823,使用R4.1.1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参苓脾喜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R4.1.1对共同表达基因与药物靶点取交集,通过Cytoscape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以筛选核心靶点,使用R4.1.1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排名靠前的药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 115个差异表达基因,参苓脾喜汤活性成分119种,靶点247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木犀草素等。预测得到参苓脾喜汤治疗CG、GIN、EGC潜在作用靶点22个,包括CHRM3、AR、ADRB2、DPP4等。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参苓脾喜汤治疗CG、GIN、EGC主要涉及对cAMP、IL-17、TNF、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调节、钙信号通路等方面。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与ALB、AR、DPP4有较强结合能力,槲皮素与ALB、DPP4有较强结合能力,豆甾醇与AR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参苓脾喜汤中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cAMP、IL-17、TNF等信号通路,调控ALB、AR、DPP4、CYP3A4等靶点治疗CG、GIN、E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基因芯片 慢性 黏膜上皮内瘤变 胃早期癌 参苓脾喜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被引量:8
2
作者 汤姗 王晓伟 +4 位作者 安贺娟 张健 何玉琦 金鹏 盛剑秋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内或轻度黏膜下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通过ESD的方法治疗的33例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内或轻度黏膜下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通过ESD的方法治疗的33例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大体形态、病理、非抬起征、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7%(32/33),完整切除率为93.9%(31/33)。手术中穿孔的发生率为3.03%(1/33),出血的发生率为18.2%(6/33),无术后迟发性穿孔及出血。肿瘤位置及大体形态是影响胃ES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肿瘤大小、位置和非抬起征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高,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早期癌 并发症 安全性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周慧琴 张新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8期3304-3305,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胃早期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胃早期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77±15.53)d]、术中出血量[(78.38±10.16)mL]、胃肠减压时间[(1.58±0.90)d]、住院时间[(13.25±3.49)d]、并发症发生率(8.8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身体恢复快,生活质量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早期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4
作者 张学同 刘应玲 +2 位作者 许朝 尚思晴 张开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目的比较ESD与外科手术方法在治疗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AEG的住院患者,其中ESD 186人,经外科手术组364人,采用... 目的比较ESD与外科手术方法在治疗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AEG的住院患者,其中ESD 186人,经外科手术组364人,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164人,比较匹配前后两组临床结局、生存结局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影响早期AEG患者死亡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匹配前、后,ESD组均较外科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不良事件低,(P<0.001)。2.匹配前ESD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5%、94.5%、90.2%,外科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9.4%,97.5%。在匹配前ESD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5%、96.3%、93.4%,外科手术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98.6%、92.5%。匹配前后的K-M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无显著差异(P>0.05)。3.年龄、低分化、脉管浸润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肿瘤大小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AEG患者接受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致的临床结局,ESD可以作为治疗早期AEG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连接部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手术
下载PDF
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贺 范学科 +5 位作者 唐进亮 王鹏帅 孟丽英 梁素花 刘维国 张爱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ert分型将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分为Ⅱ型和Ⅲ型两个亚型,分析不同亚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5.6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5.1∶1。萎缩/肠化(OR=8.89,95%CI 4.85~16.29)和肿瘤家族史(OR=5.07,95%CI 1.70~15.15)是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萎缩/肠化和肿瘤家族史是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男性、存在萎缩/肠化以及肿瘤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早期AEG和癌前病变;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早期AEG患者与癌前病变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结合部腺 前病变 Siewert分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早期胃体癌中的应用
6
作者 叶翔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早期胃体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早期胃体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PPG组和DG组,其中PPG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术,DG组患...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早期胃体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早期胃体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PPG组和DG组,其中PPG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术,DG组患者给予传统远端胃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返流、食物阻滞及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且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测量PPG组和DG组两组患者体重、血浆白蛋白、血胆固醇等指标恢复情况及胆结石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食管炎、残胃炎及食物潴留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限为5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5年肿瘤复发情况及5年生存率。结果 (1)PPG组患者的返流、食物阻滞及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5.3%、0.0%均显著低于DG组患者的11.5%、18.0%、8.2%,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G组患者术后胆结石发生率显著低于PPG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G组患者术后食管炎与残胃炎发生率分别为6.8%、28.9%均略低于DG组患者的8.1%、31.1%;PPG组术后食物潴留发生率8.5%、胆汁返流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DG组的19.7%、8.2%,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DG组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为6.6%,以黏膜下层癌为主,5年生存率为91.8%;PPG组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为5.1%,几乎全部为黏膜下层癌,5年生存率为93.2%;但两组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肿瘤复发率=0.72,P5年生存率=0.61)。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早期胃体癌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预防返流、食物阻滞及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胆结石及胆汁返流的发生,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迷走神经 幽门部分切除手术 早期 传统远端切除术
下载PDF
食管胃早期癌的内镜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曜文 艾宽宽 +3 位作者 刘素芹 马翠梅 孙富强 王一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3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食管胃早期癌内镜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记录食管胃早期癌患者内镜下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病理... 目的分析食管胃早期癌内镜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记录食管胃早期癌患者内镜下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病理特征,记录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浸润深度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及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性。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年龄、性别、内镜分型与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关性;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患者内镜下分型主要为Ⅱb型,占36.00%(36/100)。低分化患者40例,中分化患者34例,高分化患者26例。肿瘤长径≤1 cm者34例(34.00%,34/100),2~3 cm者51例(51.00%,51/100),≥4 cm者15例(15.00%,15/100)。结论行内镜检查为诊断及发现食管胃早期癌的一种有效临床方法,分析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浸润深度进行提示,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早期癌 内镜特点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自拟中药方剂对食管胃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消化道症状、细胞免疫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程继明 曹正龙 詹士宝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究自拟中药方剂对食管、胃早期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消化道症状、细胞免疫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2月~2021年3月105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 目的:探究自拟中药方剂对食管、胃早期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消化道症状、细胞免疫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2月~2021年3月105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于ESD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加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细胞免疫指标及胃肠激素[抑胃肽(GI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变化情况,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4^(+)/CD8^(+)值大于对照组,CD8^(+)值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GIP、GAS、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食管、胃早期癌患者术后ESD给予自拟中药方治疗,可缓解期消化道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并能提高胃肠激素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中药方剂 食管、胃早期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症状 细胞免疫 肠激素
原文传递
早期胃窦部癌误诊为异位胰腺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万艳 邓晓钟 +1 位作者 白艳霞 戴光荣 《癌症进展》 2017年第7期846-847,共2页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以“腹胀8d”之主诉入院。8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上腹部为主,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偶感恶心,未呕吐,感口干、口苦、反酸,无暖气、烧心,食欲、食纳欠佳,饭量较前减少约1/3,...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以“腹胀8d”之主诉入院。8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上腹部为主,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偶感恶心,未呕吐,感口干、口苦、反酸,无暖气、烧心,食欲、食纳欠佳,饭量较前减少约1/3,体重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异位胰腺 ESD术 早期窦部
下载PDF
保留迷走神经的胃幽门部分切除术对早期胃体癌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贵祥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6年第7期523-526,共4页
目的: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胃幽门部分切除术(PPG)对早期胃体癌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胃体癌患者88例进行研究,其中接受PPG治疗者43例,纳入观察组;接受传统胃癌远端切除术(D G)治疗者45... 目的: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胃幽门部分切除术(PPG)对早期胃体癌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胃体癌患者88例进行研究,其中接受PPG治疗者43例,纳入观察组;接受传统胃癌远端切除术(D G)治疗者45例,纳入对照组。随访5年,对比两组术后的胃排空功能及胆囊收缩功能、5年存活率、复发与转移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15~60 m in的胃排空功能以及45~60 m in的胆囊收缩功能均分别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即刻的A M S、Try-2、A LP、γ-G T、胃液p H及胃泌素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上述指标水平均分别较术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5年总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与转移的总发生率为9.30%(4/43),与对照组的20.00%(9/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PPG治疗早期胃体癌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胃排空及胆囊收缩功能,具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不会增加复发与转移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迷走神经 幽门部分切除手术 早期 疗效
下载PDF
不同腹腔镜手术方式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可 孟翔凌 汪正广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及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因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行腹腔镜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及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因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行腹腔镜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组(近端胃切除术)及全胃组(全胃切除术),分析两组相关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病理情况、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及长期生存时间。结果:近端胃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优于全胃组,全胃组淋巴结获取数量高于近端胃组,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胃组疼痛及腹泻评分、反流症状评分高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令人满意,但尚需进一步控制患者术后反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结合部腺 腹腔镜检查 近端切除术 切除术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术在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12
作者 陈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08-4613,共6页
为探讨胃早期癌性病变应用消化内镜诊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患者110例,根据患者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检查,行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检... 为探讨胃早期癌性病变应用消化内镜诊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患者110例,根据患者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检查,行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检查,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诊断价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观察组和对照组病理结果诊断胃早期癌性病变分别33例和29例,两组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胃早期癌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94%、92.00%和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早期癌性病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41.02±4.29) min、(55.31±5.22) m L、(5.10±1.20) d和(1.53±0.30)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中,NB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早期癌性病变 消化内镜技术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超英 黄建敏 +2 位作者 潘慧 刘兰仔 何利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15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内镜诊断发现的21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接受ESD治疗(内镜治疗组),11例接受外...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内镜诊断发现的21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接受ESD治疗(内镜治疗组),1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观察内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等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住院天数及病理浸润深度等方面的差异,总结ESD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了完全切除,且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天数上,内镜治疗组患者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胃印戒细胞癌,ESD具有与外科手术相似的良好效果,ESD术后住院时间甚至更短,但是ESD术前需严格评估病灶的边界以及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印戒细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腹腔镜下全切除术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联合使用对诊断胃早期癌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14
作者 李园立 吕晓明 +2 位作者 段小青 陈新 王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探究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两种方式联合诊断胃早期癌性病变的意义。方法 研究中的119例患者都是从2021年2月~2022年8月这个阶段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患者中选取的,这些患者在我院诊治期间都实施了普通白光胃镜检查,... 探究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两种方式联合诊断胃早期癌性病变的意义。方法 研究中的119例患者都是从2021年2月~2022年8月这个阶段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患者中选取的,这些患者在我院诊治期间都实施了普通白光胃镜检查,也进行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化学染色法检查,对两种方案检查后的结构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化学染色法病变轮廓、黏膜表面结构以及微血管形态清晰度均高于白光胃镜检查(P<0.05)。白光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0.4),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化学染色法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白光胃镜检查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化学染色法在早期癌性病变中的诊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早期癌性病变中的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中实施内镜窄带成像联合化学染色法能够提高图像清晰度,可降低疾病漏诊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早期癌性病变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化学染色法 图像清晰度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早期癌性病变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法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吕晓明 李园立 +2 位作者 段小青 陈新 王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135-138,共4页
分析和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法在胃早期癌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30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就诊时间2019年01月~2022年08月,经临床初步诊断均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对患者实施常规内镜检查,... 分析和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法在胃早期癌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30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就诊时间2019年01月~2022年08月,经临床初步诊断均疑似胃早期癌性病变。对患者实施常规内镜检查,结果作为常规组;而后实施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法检查,结果作为研究组。以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为标准,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胃早期癌性病变检出情况、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具体类型、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在准确性、敏感性方面,研究组(92.61%,95.26%)均高于常规组(83.04%,85.26%),P<0.05;特异性方面,研究组(80.0%)略高于常规组(72.50%),P>0.05;在胃早期癌性病变具体类型方面,研究组胃黏膜癌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准确率(94.44%,95.35%)均高于常规组(66.67%,87.21%),P<0.05;在非胃早期癌性病变具体类型方面,研究组胃黏膜炎性病变、轻度非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准确率(90.00%,72.73%,73.33%,100.0%)均略高于常规组(80.00%,63.64%,66.67%,75.00%),P>0.05。结论 在胃早期癌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染色法的检出率较高,能够准确判断病灶的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早期癌性病变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化学染色法 临床诊断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化学染色法对胃早期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吕晓明 李园立 +2 位作者 段小青 陈新 王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在进行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的时候对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两种措施进行联合使用会有怎样不同的诊断效果,据此完成相关分析。方法 为了探索两种联合方案的使用情况,本研究期间特从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这个时间阶段中收治的... 在进行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的时候对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两种措施进行联合使用会有怎样不同的诊断效果,据此完成相关分析。方法 为了探索两种联合方案的使用情况,本研究期间特从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9月这个时间阶段中收治的疑似为胃早期癌性病变的患者中随机选取了96例,然后对这些人员进行了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此后又进行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两种措施的联合诊断。在整个研究期间的诊断金标准是病理检查结构,据此进行了上述两种诊断方案检查结构的探索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慢性胃炎检出率为44.79%4、肠化/低瘤变检出率为31.25、高瘤变/早癌检出率为23.96%,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在慢性胃炎、肠化/低瘤变以及高瘤变/早癌中的诊断符合率都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在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化学染色法检查两种方式联合诊断结构对比,都已经出现差异,P<0.05。同时,可见两种方式的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是比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结果高的,同样已经出现差异,P<0.05。此外,在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获取后,发现两种诊断技术的联合使用要较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结果高出居多,而且有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的时候,如果能够对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化学染色法诊断进行有效利用,那么就能够让胃早期癌性病变诊断准确性变得更高,为后续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早期癌性病变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化学染色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与远端胃切除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短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翔 徐佳 +1 位作者 赵刚 郁丰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9期1193-1198,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vagus nerve preserving gastrectomy,LAPPG)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术式安全性、术后短... 目的比较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vagus nerve preserving gastrectomy,LAPPG)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术式安全性、术后短期并发症及住院费用,评价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2017-08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中部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恢复、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其中46例为LAPPG组,66例为LAD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年龄、性别、BMI、分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肿瘤最大直径、清扫淋巴结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PG组患者近端肿瘤切缘(2.3 cm±1.49 cm vs 3.5cm±1.29 cm,P=0.001)及远端肿瘤切缘(3.1 cm±2.06 cm vs 4.0 cm±2.11 cm,P=0.038)均短于LADG组.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流质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 indoⅡ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方面LAPPG组低于LADG组(4.6万±0.5万vs 5.3万±0.4万,P=0.004).结论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开展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是安全有效的,且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总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切除术 腹腔镜远端切除术 早期中部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裕宏 吴树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7-289,共3页
目的 提高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出率。资料与方法 应用数字 10 0 0mA胃肠机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 5 8例 ,强调检查体位 ,并按病理分型、局部分区、侵犯粘膜的深浅分别探索检出率。结果  5 8例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 ,检出 5 1例 ... 目的 提高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出率。资料与方法 应用数字 10 0 0mA胃肠机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 5 8例 ,强调检查体位 ,并按病理分型、局部分区、侵犯粘膜的深浅分别探索检出率。结果  5 8例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 ,检出 5 1例 ,检出率为 88% ,其中Ⅰ、Ⅲ型检出率为 10 0 % ,Ⅱa和Ⅱc型分别为 89.4%和 81.3%。贲门处检出率为 80 % ,胃小弯近贲处为 94% ,胃底近贲门处为 5 0 %。病变浸润粘膜层检出率为 75 % ,粘膜下层为94%。最小能检出 0 .3cm× 0 .5cm大小病变。结论 数字胃肠机及认真应用体位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显示率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早期 X线检查 食管结合部 早期 诊断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早期胃上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欢 张平峰 +2 位作者 孙胜 罗洪亮 谢俊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29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早期胃上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5月-2019年6月接诊且拟行手术治疗的82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B组行常规全胃切除,术中行食管-空...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早期胃上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5月-2019年6月接诊且拟行手术治疗的82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B组行常规全胃切除,术中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A组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保留远端胃,术中行食管-空肠吻合、空肠-残胃侧侧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的双通道重建手术。比较两组营养状况、体质量、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A组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健康、支持、日常生活、活动及精神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体质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与B组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全胃切除联合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相比,早期胃上部癌术中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保留远端胃的双通道重建手术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体质量与生存质量,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上部 消化道重建 营养状况 体质量 双通道重建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雪梅 沙林玉 +2 位作者 倪永 李培培 于莲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1-706,共6页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58.49)min vs.(73.39±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vs.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vs.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vs.0.9%,P<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vs.13.5%,P<0.001)、淋巴脉管浸润(4.3%vs.0,P=0.027)、有溃疡(23.9%vs.5.4%,P<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交界处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