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辛开苦降酸化法创立的运脾化浊颗粒治疗胃热脾困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高雷 肖洋 +5 位作者 黄倩 祁海燕 杭程 柯婷 成路平 路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辛开苦降酸化法创立的运脾化浊颗粒治疗胃热脾困型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确诊的80例胃热脾困型M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基于辛开苦降酸化法创立的运脾化浊颗粒治疗胃热脾困型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确诊的80例胃热脾困型M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给予运脾化浊颗粒。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一般指标、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安全性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主症、次症积分及症状总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W、WC、SBP、DBP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W、W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FINS、TG、AST、UA、HOMA-IR均降低,HDL-C均升高(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辛开苦降酸化法创立的运脾化浊颗粒治疗胃热脾困型MS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胃热脾困证 辛开苦降酸化法
下载PDF
运脾化浊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脾CT比值、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栓柱 孙玲莉 +2 位作者 尹薇 路波 薛竹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8期2327-2330,共4页
目的观察运脾化浊颗粒对胃热脾困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脾CT比值、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2018年5~11月通过临床招募的方法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选取92例胃热脾困证NAFLD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 目的观察运脾化浊颗粒对胃热脾困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脾CT比值、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2018年5~11月通过临床招募的方法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选取92例胃热脾困证NAFLD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口服盐酸二甲双胍250 mg,Bid,疗程2个月;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口服运脾化浊颗粒免煎中药,每日1剂,早晚各半剂开水冲服,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CT值、脾脏CT值,计算肝脾CT比值,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肾功能肌酐、尿素氮(Cr、BUN)、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等,并评价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为7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脏CT值、肝脾C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脏CT值为(46.86±5.25)HU,肝脾CT比值为0.95±0.1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2.72±4.69)HU、0.87±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HOMA-I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HOMA-IR分别为(35.67±4.78)U/L、(35.69±4.89)U/L、1.44±0.30,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42.41±4.76)U/L、(43.41±4.63)U/L、1.36±0.36,其中观察组ALT、AST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轻微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Cr、BUN、心电图等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且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在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口服运脾化浊颗粒可以改善胃热脾困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脾CT比值、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其安全性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胃热脾困证 抵抗指数 中医药疗法 化浊颗粒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