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付兵 王星 +2 位作者 王康霞 王明元 黄雯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241-243,共3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晚期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以及常规抗贫血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化疗加重组人促红细...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晚期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以及常规抗贫血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化疗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次150U/kg,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8周,比较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的第4周和第8周,有效率为33%(10/30)和67%(20/30),对照组效率为10%(3/30)和17%(5/30);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8周相比较没有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期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KPS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EPO可以有效的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改善患者贫血状态,临床效果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相关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红蛋白 红细胞 红细胞比容
下载PDF
人参养荣汤对MFC胃癌相关性贫血小鼠血清Hepcidin、IL-6的影响观察
2
作者 靳松 戴朝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7期165-166,共2页
探讨人参养荣汤对胃癌细胞(MFC)胃癌相关性贫血小鼠血清铁调素(Heicidin)、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将MFC胃癌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胃癌小鼠模型,再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380mg/kg建立气血两虚状态小鼠模型。造模成功... 探讨人参养荣汤对胃癌细胞(MFC)胃癌相关性贫血小鼠血清铁调素(Heicidin)、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将MFC胃癌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胃癌小鼠模型,再腹腔注射环磷酰胺 380mg/kg建立气血两虚状态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取10只SPF级BALB/C小鼠作为空白组,将50只植瘤成功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EPO组以及人参养荣汤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每组各10只。EPO组皮下注射50U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每周2次,连续注射14d,其余各组每天灌胃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每只小鼠生理盐水0.2ml;人参养荣汤组每天按不同剂量分别给予人参养荣汤[36g/(kg·d)、18g/(kg·d)、9g/(kg·d)],连续治疗14d。比较各组IL-6、Heicidin表达情况。结果:人参养荣汤组高剂量组IL-6、Heicidin水平<中剂量组组<低剂量组<EPO组<EPO组<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参养荣汤组高剂量组IL-6 、Heicidin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养荣汤能有效降低MFC胃癌相关性贫血小鼠血清Hepcidin、IL-6水平,且剂量越高降低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相关性贫血 人参养荣汤 铁调素 白细胞介素-6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加人参汤调治胃癌相关性疲乏的潜在作用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明 李崇慧 +2 位作者 胡泰然 罗玲 李鼎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四逆加人参汤调治胃癌相关性疲乏(Gastric Cancer Related Fatigue,G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收集并筛选四逆加人参汤中药成分及其相关作用靶点,运用Unipro... 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四逆加人参汤调治胃癌相关性疲乏(Gastric Cancer Related Fatigue,G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收集并筛选四逆加人参汤中药成分及其相关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对获得的靶点进行标化;利用OMIM、Gene Cards、TTD、Dis Ge NET数据库分别收集"胃癌相关性疲乏"疾病靶点;应用筛选的中药成分及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应用韦恩在线绘制平台获取疾病和中药相互作用交集靶点,导入STRING 11.0数据库作互作分析,得到核心蛋白基因,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并获得核心靶点;将数据导入Mate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筛选得到四逆加人参汤中药有效成分112个,作用靶点226个,其中山奈酚、槲皮素、β-谷甾醇、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芒柄花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基因1 786个。共获得中药-疾病交集基因134个,筛选得到核心靶点23个,其中排名居前五位的核心基因分别是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GO富集分析共涉及生物过程(BP)899个,细胞组分(CC)21个,分子功能(MF)4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蛋白主要富集在肿瘤(Cancer)、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上。结论:四逆加人参汤调治GCRF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为进一步研究四逆加人参汤调治GCRF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四逆加人参汤 胃癌相关性疲乏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汤辉 《药品评价》 CAS 2017年第17期45-48,共4页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84例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单纯进行常规的化疗以及抗贫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84例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单纯进行常规的化疗以及抗贫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胃癌相关性贫血治疗总有效率;胃癌相关性贫血纠正时间、治疗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红细胞水平、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胃癌相关性贫血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癌相关性贫血纠正时间、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红细胞水平、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相近,P>0.05;干预后治疗组红细胞水平、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治疗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有2例恶心呕吐,2例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9.51%;对照组有3例恶心呕吐,3例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4.2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P>0.05,均无出现心肝肾功能异常、过敏反应等,不影响临床治疗。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贫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治疗疗程,促进患者生化指标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预后良好,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胃镜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诊断高危Hp相关性胃癌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林 路荣 +1 位作者 陈莹 郭文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Hp-IgG)、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价值,为临床早期预防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304例病例资料,另选择同期收...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Hp-IgG)、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价值,为临床早期预防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304例病例资料,另选择同期收治入院的122例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2例)及156例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 3C尿素呼气试验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及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胃蛋白酶原I(PG I)、胃蛋白酶Ⅱ(PGⅡ)及Hp-IgG进行定量及定性诊断,并对比3种指标的单项及联合诊断效能。结果:4组受检者对比,血清PG I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浅表性胃炎组、正常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癌组、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检者相比,Hp-IgG阳性率分别为胃癌组90.7%,浅表性胃炎组45.6%,萎缩性胃炎组52.5%,胃癌组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而癌前病变组之间无差异(P>0.05)。而就诊断效能而言,幽门螺杆菌联合胃蛋白酶原诊断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各单项诊断。结论:Hp-IgG、PG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价值,具有变化显著,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等特点,可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蛋白酶原 高危Hp相关性胃癌 胃镜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中EB病毒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杜云 俞霞 季明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44-448,共5页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胃癌发生的生物学病因之一,EBV相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预后相对较好,因此EBV导致胃癌的机制研究也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胃癌发生的生物学病因之一,EBV相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预后相对较好,因此EBV导致胃癌的机制研究也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EBVaGC组织中EBV病毒基因表达的研究逐渐增多,为EBVaGC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就EBVaGC组织中EBV病毒基因的表达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胃癌 EBV相关性胃癌 基因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罕见p53基因突变的可能机制与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北芳 高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22-526,共5页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首次将胃癌从分子水平分为四型,其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型即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 GC)患者,可能是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在包括胃癌在...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首次将胃癌从分子水平分为四型,其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型即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 GC)患者,可能是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中p53基因突变率最高,但在EBVa GC中p53基因突变率却远低于EBV阴性胃癌(EBV-negative gastric cancer,EBVn GC)。可能机制为:EBV感染是EBVa GC形成的早期事件;野生型p53蛋白与病毒即刻早期蛋白BZLF1(Z)相互作用,维持EBV潜伏感染状态和早期复制;病毒复制后期,野生型p53蛋白可在病毒产物的作用下通过泛素化等途径被降解,以上或可表明p53基因野生型对EBVa GC形成的重要性。而EBV感染诱导炎症反应,肿瘤组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基因组高突变率及PD-L1扩增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也说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在EBVn GC中,多种因素导致p53基因突变率较高,使其失去正常的抑癌功能而导致肿瘤发生。本文就EBVa GC中罕见p53基因突变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相关性胃癌 P53基因突变 野生型p53蛋白 泛素化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患者血浆miRNAs表达谱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韦华军 杨长福 +3 位作者 钟亮 曾湖 李剑飞 蔡茂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EBVaGCs)患者血浆中EBV-miRNAs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26例胃癌患者和56例非EBV感染相关的肿瘤患者外周血,采用RT-PCR检测EBV-DNA,荧光定量Real-time RTPCR分析EBV-m...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EBVaGCs)患者血浆中EBV-miRNAs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26例胃癌患者和56例非EBV感染相关的肿瘤患者外周血,采用RT-PCR检测EBV-DNA,荧光定量Real-time RTPCR分析EBV-miRNAs表达谱,结合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这些miRNAs的临床意义。结果在胃癌患者中,有177例EBV阴性胃癌和49例EBVaGCs患者。在EBVaGCs中,EBV-miR-BART5的表达水平是RNU6B的3.5倍,而EBV-miR-BART1、miRBART1-2、miR-BART7及miR-BART10分别为2.4、2.0、3.1、2.9倍。EBV-miRNAs在低分化胃癌中均高表达,EBV-miR-BART5和miR-BART7在中高分化胃癌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BV-miR-BART1、miR-BART1-2和miR-BART1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5.7%(42/49)EBVaGCs患者二程化疗后症状缓解,12.2%(6/49)局部侵袭,2.0%(1/49)淋巴结转移;而64.4%(114/177)EBV阴性胃癌患者二程化疗症状缓解,20.3%(36/177)局部侵袭,10.7%(19/177)淋巴结转移,4.5%(8/177)远处转移。结论 EBV-miR-BART5和miR-BART7可作为EBVaGCs无创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EBVaGCs患者预后比EBV阴性胃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miRNAs EBV相关性胃癌 miR-BART5 miR-BART7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子龙 曾放 +1 位作者 庞典付 张克难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42-543,共2页
患者,男,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余,解柏油样大便1周入院。间断上腹部隐痛不适,伴返酸、嗳气,无其他不适,间断口服胃药后腹痛好转。于1周前间断解柏油样大便,每次量约150 g。外院胃镜检查提示"胃窦溃疡"。
关键词 EB病毒相关性胃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运用组学手段探索EB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胃癌的可能差异分子
10
作者 李北芳 高霞 +4 位作者 张朦琦 葛赛 李忠武 沈琳 高静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7期933-937,共5页
目的运用组学手段探索EBV相关性胃癌(EBVa GC)与EBV非相关性胃癌(EBVn GC)间的分子差异,为EBVa GC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色原位杂交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移植瘤组织EBV RNA状态。靶向捕获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组织... 目的运用组学手段探索EBV相关性胃癌(EBVa GC)与EBV非相关性胃癌(EBVn GC)间的分子差异,为EBVa GC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色原位杂交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移植瘤组织EBV RNA状态。靶向捕获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组织中差异分子,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组织中PD-L1的表达。结果与EBVn GC相比,EBVa GC中存在PIK3CA高突变率和TP53低突变率。EBVa GC中转录后调控分子表达上调,而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分子下调。PD-L1在EBV阳性移植瘤中表达显著升高(76.92%vs 25.00%;P<0.05)。结论 EB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胃癌在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相关性胃癌 EBV非相关性胃癌 组学 差异分子
下载PDF
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春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7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16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按照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分为A组(萎缩性胃炎,n=60)、B组(浅表性胃炎,n=54)、C组(胃癌,n=48)。D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 目的探讨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16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按照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分为A组(萎缩性胃炎,n=60)、B组(浅表性胃炎,n=54)、C组(胃癌,n=48)。D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共38例。结果 C组PGⅠ、PGR水平均低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PGⅡ高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显示A组、B组、C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发生率分别为71.7%、66.7%、7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的胃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清胃蛋白酶原阴性的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可将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作为筛查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的重要手段,以提升早期胃癌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 胃镜检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贞 张声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年第12期2165-2172,共8页
EB病毒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经原位杂交技术证实胃癌细胞EBER阳性者称为EBV相关性胃癌,约占所有胃癌的8.2%。2014年TCGA根据分子表型将胃癌分为四种分子亚型:EBV相关性胃癌、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基因稳定型胃癌和染色体不... EB病毒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经原位杂交技术证实胃癌细胞EBER阳性者称为EBV相关性胃癌,约占所有胃癌的8.2%。2014年TCGA根据分子表型将胃癌分为四种分子亚型:EBV相关性胃癌、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基因稳定型胃癌和染色体不稳定型胃癌,开启胃癌靶向治疗新时代。基于EBV相关性胃癌的独特性,本文复习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临床病理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综述EBV相关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EBV相关性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朦琦 高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25-528,共4页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胃癌在分子水平分为四型: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因具有PD-L1/2扩增/过表达的分子特性,...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胃癌在分子水平分为四型: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因具有PD-L1/2扩增/过表达的分子特性,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而受到关注。了解EBVaGC的分子特征对胃癌机制研究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EBVaGC分子特征包括PD-L1/2过表达、PIK3CA突变、ARID1A突变、DNA超甲基化及TP53低突变等;相应地,可能的治疗策略有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PI3K/AKT通路抑制剂及抗病毒治疗等。本文就上述EBVaGC的重要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相关性胃癌 PD—L1过表达 PIK3CA突变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下载PDF
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泽泱 廖洪锋 +5 位作者 郭舒静 庄国洪 叶宇涵 白婷婷 刘争进 殷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31-1435,共5页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stroma,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stroma,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EBVaGCLS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及原位杂交法标记肿瘤细胞,分析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60~66岁,平均62岁。肿瘤位于近端胃,最大径4.2~8.7 cm,平均6.8 cm。癌组织浸润性生长,一般呈梁状、条索状、片状或不规则腺管状。肿瘤细胞较大,合体样多角形。间质伴大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pan、CK-L、CK7、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均阳性,间质淋巴细胞CD3、CD20均阳性,AFP、Heppar-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20%~80%。4例EBER原位杂交均呈阳性。4例患者平均随访9个月,其中1例死亡。结论EBVaGCL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相较于分化型胃癌无特殊,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其特征性形态学表现并辅以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EBVaGCLS预后好于EBV阴性胃癌,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预后
下载PDF
血清PG-Ⅰ/Ⅱ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管小倩 刘旭 +2 位作者 张彦 孙吉瑞 王曼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1期1688-169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PGR)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10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PGR)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10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检测结果分为胃癌组(n=30)、浅表性胃炎组(n=40)和萎缩性胃炎组(n=35),并纳入50例同期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比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状况及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G-Ⅰ、PG-Ⅱ水平,并进行胃镜检查,分析血清PG水平联合胃镜诊断HP相关性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G-Ⅱ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G-Ⅱ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P<0.05),而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胃癌组Hp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P<0.05),而萎缩性胃炎组和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PG-Ⅰ/II联合胃镜诊断高危Hp相关性胃癌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93.33%、90.67%、80.00%、97.14%,均显著高于血清PG-Ⅰ/II和胃镜单独诊断(P<0.05)。结论PG-Ⅰ/II阳性患者中序贯进行胃镜检查可提高胃镜检查的针对性,进而可有效提高高危Hp相关性胃癌检出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 胃蛋白酶原 胃镜 诊断价值
下载PDF
44例EBV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玉虹 孙燕 孙保存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634-637,共4页
目的:讨论EBV相关性胃癌(EBVaGC)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44例手术治疗的诊断EBV相关性胃癌病理切片,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4例EBV相关性胃癌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年... 目的:讨论EBV相关性胃癌(EBVaGC)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44例手术治疗的诊断EBV相关性胃癌病理切片,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4例EBV相关性胃癌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年龄31~85岁。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巢片状结构,部分可见小的腺腔样结构,间质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pan肿瘤细胞浆阳性,32例CK8&18肿瘤细胞浆阳性,12例CK7肿瘤细胞浆阳性,12例LCA相应细胞膜阳性,5例Syn和CgA肿瘤细胞浆阳性,原位杂交44例EB病毒早期RNA(EBER)肿瘤细胞核阳性。随访1到5年,40例无瘤存活,3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EBV相关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男性为主,诊断的金标准为EBER-ISH检测,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病理学 EBV相关性胃癌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发病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音洁 王晰程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49-55,共7页
EBV相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胃癌亚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EBVaGC的发病机制,也为EBVaGC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就EBV感... EBV相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胃癌亚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EBVaGC的发病机制,也为EBVaGC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就EBV感染方式、EBV致癌机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针对此型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EBV相关性胃癌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青海汉族土族胃癌患者MICA-TM基因分布与发病相关分析
18
作者 邢永华 郭映花 +2 位作者 苏效东 陈英 王学军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汉族、土族MICA跨膜区(TM)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该病的相关性。方法将两个民族人群分为胃癌组与对照组,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其MICA-TM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并用R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中检测出MICA*A4、A...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汉族、土族MICA跨膜区(TM)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该病的相关性。方法将两个民族人群分为胃癌组与对照组,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其MICA-TM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并用R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中检测出MICA*A4、A5、A5.1、A6、A7、A8、A9共7种等位基因;对照组中检测出MICA*A4、A5、A5.1、A6、A7、A8、A9共7种等位基因。统计结果显示健康人群MICA*A5、A6、A7频率分布在汉、土族间有差别(P<0.05);病例组MCIA*A4、A5、A5.1在两民族间分布有差别(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汉族A5、A5.1、A6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不同(χ2=20.75,P<0.05,OR=0.22;χ2=10.39,P<0.05,OR=2.62;χ2=12.26,P<0.05);土族A5、A5.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不同(χ2=76.61,P<0.05,OR=0.21;χ2=57.78,P<0.05,OR=2.44)。结论汉族、土族人群中MICA*A5、A5.1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前者可能为保护基因,后者可能为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土族 MICA—TM基因多态性 胃癌相关性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探讨
19
作者 史静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93-95,共3页
探讨和分析Epsteirr Barr病毒(EBV)相关性胃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427例2015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并筛选出31例EBV相关性胃癌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 探讨和分析Epsteirr Barr病毒(EBV)相关性胃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427例2015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并筛选出31例EBV相关性胃癌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男性患者占70.97%,女性患者占29.03%,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间断性疼痛,偶有黑便、呕血等症状。癌灶晚期质地较硬、边界模糊,切面呈灰白色或者灰红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呈小巢状或条索状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肿瘤呈圆形或者形状不规则,中等大小,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及较厚核膜,部分可见核分裂象,间质可见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纤维组织较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浆CgA及Syn散在阳性4例、CD3相应细胞膜阳性3例、CD20相应细胞膜阳性3例、淋巴细胞膜LCA阳性8例、肿瘤细胞浆CK8&18阳性23例。胃癌细胞EB病毒早期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全部31例患者均为核阳性。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无瘤存活率为83.87%,病情进展率为3.23%,死亡率为12.90%。结论:EBV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较为独特,男性患者占比较高,患者死亡率降低,EBV检测能够作为分子诊断标准,早期有效诊治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EBV相关性胃癌 病理特征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中EB病毒感染率及EB病毒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探索
20
作者 李北芳 杨菁 +4 位作者 张朦琦 陈祖华 李忠武 董彬 高静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中EBV阳性率及EBV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 9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入选该研究,收集患者化疗前肿瘤组织标本99例和化疗后肿瘤组织标本108例,以及相应61例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组织,...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中EBV阳性率及EBV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 9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入选该研究,收集患者化疗前肿瘤组织标本99例和化疗后肿瘤组织标本108例,以及相应61例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组织,用显色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BV-RNA(EBER)状态;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浆及淋巴细胞中EBV-DNA拷贝数;在胃癌细胞AGS中导入EBV相关BZLF1蛋白构建EBV阳性细胞,RNA测序方法分析EBV阴性及阳性胃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分子或通路,尤其是跟免疫相关的通路。结果 9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前标本中EBV阳性率为1.01%(1/99),且EBV状态不受化疗影响,PDX组织中EBV阳性率高达21.31%(13/61)。在8例原发肿瘤组织EBV阴性而相应PDX组织EBV阳性的患者中,5例(62.50%)患者的外周血存在EBV潜伏感染。胃癌细胞AGS中导入BZLF1蛋白后,与其配对的亲本细胞相比,筛选出差异表达分子537个,其中上调表达分子265个,下调表达分子272个,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上调通路有Jak-STAT通路、PPAR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这几条通路均与免疫调节相关。结论我国进展期胃癌中EBVaGC比例较低,PDX组织中EBV阳性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小鼠免疫缺陷促进潜伏感染的EBV激活复制,EBV感染可能通过激活机体固有免疫而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相关性胃癌 EBV潜伏感染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