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窦运动指数对ICU肠内营养病人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付红 倪秀梅 +1 位作者 宋云凤 周月琴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MI)在预测ICU肠内营养(EN)病人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经鼻胃管实施EN病人82例,采用床旁超声于EN喂养第1、2、3天分别测量病人MI,并评估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s多因素...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MI)在预测ICU肠内营养(EN)病人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经鼻胃管实施EN病人82例,采用床旁超声于EN喂养第1、2、3天分别测量病人MI,并评估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EN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MI对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结果:ICU病人在EN实施第1、2、3天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20.73%(17/82)、24.39%(20/82)、31.71%(26/82)。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EN启动时间、镇静镇痛药物、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是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EN启动时间和MI均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MI预测喂养不耐受AUC为0.856,最佳截断值为0.556,敏感度为0.765,特异度为0.782。结论:ICU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机械通气、EN启动时间延迟及低MI是喂养不耐受发生的高危因素,监测MI值有助于预测喂养不耐受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胃窦运动指数 床旁超声 喂养不耐受
下载PDF
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联合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在神经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2
作者 吕琦 王洪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617-2620,共4页
目的:探究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联合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在神经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6月本溪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神经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 目的:探究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联合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在神经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6月本溪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神经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计划,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监测病人胃窦运动指数联合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对病人的肠内营养进行指导。比较两组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情况、喂养中断发生率、达目标喂养时间和护理操作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喂养中断发生率、达目标喂养时间、护理操作时间及治疗5 d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 d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肠内耐受指标治疗5 d后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联合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应用于神经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方案中有助于使病人更快达目标喂养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反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胃窦运动指数 床旁超声 肠内营养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对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探讨
3
作者 刘娟 胡丽平 袁翔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1期61-64,共4页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MI)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 将79例ICU治疗的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分为Ⅰ级(胃肠道功能受损,但无器官衰竭, n=32...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MI)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 将79例ICU治疗的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分为Ⅰ级(胃肠道功能受损,但无器官衰竭, n=32)、Ⅱ级(器官衰竭的征象,如心脏、肺部或肾脏功能不全, n=26)、Ⅲ级(多器官功能衰竭, n=15)、Ⅳ级(不可逆的胃肠道功能或结构损害, n=6);根据不同预后(28 d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46)和预后不良组(n=33)。所有患者均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床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对比不同AGI分级患者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胃窦收缩幅度(ACA)、胃窦收缩频率(ACF)、MI];分析AGI分级与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床旁超声监测胃窦动力指标,分析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Ⅰ级ACA、ACF、MI分别为(0.44±0.18)次/min、(1.50±0.65)次/2 min、(0.73±0.19),Ⅱ级分别为(0.25±0.10)次/min、(0.50±0.20)次/2 min、(0.35±0.10),Ⅲ级分别为(0.21±0.08)次/min、0次/2 min、(0.17±0.08),Ⅳ级分别为(0.17±0.06)次/min、0次/2 min、(0.06±0.01);不同AGI分级患者ACA、ACF、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级>Ⅳ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A、ACF、MI与AGI分级呈负相关(r=-0.445、-0.474、-0.483, P<0.05)。两组年龄、性别、重症疾病类型、排便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10.89±1.65)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9.67±2.14)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2.09±0.38)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7.01±1.10)、(14.78±1.82)、(1.46±0.29)分,入住ICU时间(11.32±2.16)d长于预后良好组的(9.80±1.94)d,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占比75.76%高于预后良好组的47.83%, ACA(0.27±0.12)次/min、ACF(0.31±0.16)次/2 min、MI(0.43±0.18)均小于预后良好组的(0.58±0.20)次/min、(1.65±0.57)次/2 min、(0.9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入住ICU时间、CRRT治疗、ACA、ACF、MI是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床旁超声MI在ICU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与AGI分级呈负相关,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肠功能障碍 床旁超声 胃窦运动指数 预后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内微量注射胃动素对胃窦运动和迷走背核复合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爱军 唐明 蒋正尧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7-421,共5页
采用清醒大鼠胃运动记录和玻璃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的实验方法 ,研究下丘脑外侧区 (lateralhy pothalamicarea,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motilin) ,对清醒大鼠胃窦运动和对麻醉大鼠迷走背核复合体 (dorsalvagalcomplex ,DVC)中胃扩张敏感... 采用清醒大鼠胃运动记录和玻璃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的实验方法 ,研究下丘脑外侧区 (lateralhy pothalamicarea,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motilin) ,对清醒大鼠胃窦运动和对麻醉大鼠迷走背核复合体 (dorsalvagalcomplex ,DVC)中胃扩张敏感神经元电活动的调节作用。LHA内微量注射胃动素 (0 37nmol/ 0 5 μl)可使胃窦运动增强 76 2 9± 4 0 9% (P <0 0 1)。DVC中 6 0个胃扩张 (gastricdistention ,GD)敏感神经元中 ,39(6 5 % )个GD刺激引起电活动增强 ,2 1(35 % )个电活动减弱 ,分别称之为GD兴奋型神经元和GD抑制型神经元。双侧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0 37nmol/ 0 5 μl,14个GD抑制型神经元中有 12个单位放电频率增加 4 4 35± 7 89% (P <0 0 1) ;2 4个GD兴奋型神经元中有 15个单位放电频率减少 7 17± 7 89% (P <0 0 5 )。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下丘脑外侧区 微量注射 动素 胃窦运动 神经元 电活动 迷走背核复合体
下载PDF
胃窦运动指数和肠系膜上动脉时间平均流速与重症患者急性胃肠道损伤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万 潘春熹 +1 位作者 吕立文 唐宇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窦运动指数(MI)和肠系膜上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MV)与重症患者急性胃肠道损伤(AGI)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EICU收治的73例重症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础资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 目的探讨胃窦运动指数(MI)和肠系膜上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MV)与重症患者急性胃肠道损伤(AGI)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EICU收治的73例重症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础资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MI、TAMV,收集患者SOFA评分、腹腔内压、血乳酸等相关指标.根据有无AGI及AGI分级标准,分为非AGI组(28例),AGIⅠ级组(15例)、Ⅱ级组(20例)、Ⅲ级组(10例),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Tnan相关分析MI和TAMV与AG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重症患者73例,发生AGI 45例,未发生AGI 28例.①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TAMV随AGI分级增加而递减,SOFA评分与AGI分级增加而递增;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AMV、MI及SOFA评分与AGI分级强相关(r=-0.856、-0.768、0.709,P<0.01),血乳酸与AGI分级呈中等相关(r=0.669,P<0.01);APACHEⅡ评分与AGI分级呈弱相关(r=0.298,P<0.05).结论MI及TAMV与重症患者发生AGI及AGI分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诊断AGI及分级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道损伤(AGI) 胃窦运动指数(MI) 肠系膜上动脉(SMA) 时间平均流速 (TAMV)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空腹胃窦运动测定及其胃窦面积与胃液量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宏伟 张新义 赵民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2期1442-1443,共2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应用实时超声及内镜检查观察FD患者空腹胃窦动力学多项指标以及胃窦面积与胃液量的改变,了解消化期间胃窦运动情况,探讨空腹胃窦面积与...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应用实时超声及内镜检查观察FD患者空腹胃窦动力学多项指标以及胃窦面积与胃液量的改变,了解消化期间胃窦运动情况,探讨空腹胃窦面积与胃液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窦面积 液量 胃窦运动 空腹 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测定
下载PDF
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指导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英姿 陈仁辉 +3 位作者 陈卫挺 陶福正 王和浩 林相彬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5期891-892,895,共3页
目的 评价超声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窦运动指数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实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ICU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组(对照组)和床边超声测定胃窦运... 目的 评价超声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窦运动指数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实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ICU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组(对照组)和床边超声测定胃窦运动指数组(观察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留置鼻胃管且使用瑞代营养液经营养泵持续泵入,18h/d,连续观察7d.比较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耐受性、喂养中断率、完全肠内营养情况、白蛋白水平、操作时间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反流发生率及中断发生率显著多于观察组,而腹泻、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肠内营养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测定胃窦运动指数法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反流及中断的发生,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胃窦运动指数 床旁超声 危重病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内镜下空腹胃窦运动观察
8
作者 冯显清 尹兴国 +1 位作者 李贞茂 韩盛玺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11期1080-1080,共1页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内镜 空腹胃窦运动 诊断
下载PDF
动力障碍型和类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电图特点及胃窦运动研究
9
作者 林金坤 胡品津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类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图 胃窦运动
下载PDF
下丘脑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大鼠胃窦运动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剑雄 周吕 +3 位作者 柳力公 徐维 陈正秋 徐志卿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67-574,共8页
下丘脑外侧区(LH)和腹内侧区(VMH)微量注射10ng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明显抑制清醒大鼠胃窦运动,这一作用可被切断隔下迷走神经所减弱,被阿托品或酚妥拉明静脉灌流所阻断,表明迷走和交感神经都介导CCK-8作用。同时,在LH注射CCK-8后,迷... 下丘脑外侧区(LH)和腹内侧区(VMH)微量注射10ng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明显抑制清醒大鼠胃窦运动,这一作用可被切断隔下迷走神经所减弱,被阿托品或酚妥拉明静脉灌流所阻断,表明迷走和交感神经都介导CCK-8作用。同时,在LH注射CCK-8后,迷走背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明显减弱。LH微量注射抗CCK-8血清则明显刺激大鼠胃运动,表明在基础状态下,内源性CCK-8对胃窦运动有持续性抑制作用。用免疫组化PAP法显示出在LH和VMH都有CCK-8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胆囊收缩素 胃窦运动
下载PDF
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晓星 张华根 +3 位作者 曾伟坚 彭贵霞 罗伟杰 陈明乾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MI)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97例,按照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预后基础资料及MI值,采用Lo...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MI)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97例,按照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预后基础资料及MI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及AUC评估MI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97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28 d内生存73例,死亡24例,死亡率为24.74%;不同预后患者性别、年龄、主要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恢复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入住ICU时间大于预后良好组,CRRT治疗占比、MI值小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入住ICU时间均为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RRT治疗、MI值为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经ROC分析显示,MI值预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Cut-off值为0.848,AUC值为0.751,95%CI为0.652~0.833,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60.27%。结论床旁超声MI值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对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功能障碍 床旁超声胃窦运动指数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声下胃窦运动指数对新斯的明改善重型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圣斌 杨国华 汪新财 《海峡药学》 2023年第8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超声下胃窦运动指数对新斯的明改善重型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7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下胃窦运动指数对新斯的明改善重型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7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斯的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Marshall评分、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胃窦运动指数(MI)>0.8时间、ICU住院天数、死亡人数的区别,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需升级有创机械通气和CRRT治疗的差异以及治疗过程中新发的器官功能障碍(心脏、肺部、循环、肝脏和肾脏)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前白蛋白、胃窦运动指数比对照组升高,淀粉酶、腹内压、Marshall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和MCTSI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无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和腹胀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痛缓解时间两组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肠内营养达标时间(d)和MI>0.8时间均短于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需升级有创机械通气和CRRT治疗病例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发的肾脏功能障碍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心脏、肺部、循环和肝脏障碍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死亡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I小于0.6时观察组治疗第1天和第14天腹内压和MI的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8和-0.90(P<0.01)。结论 新斯的明可降低SAP患者的腹内压,缓解临床症状,缩短肠内营养达标时间,降低肾脏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SAP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同时降低住院天数且对预后无不良影响;当MI值≥0.6时可作为停用新斯的明的临床截点,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重型急性胰腺炎 肠道功能 胃窦运动指数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空腹胃窦运动的测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宏伟 汪彩霞 +1 位作者 赵民 张新义 《中国医刊》 CAS 1999年第2期20-21,共2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实时超声观察FD患者空腹胃窦面积以及胃窦动力学多项指标,了解空腹胃窦运动情况。1资料与方法1.1对象FD组38例,男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实时超声观察FD患者空腹胃窦面积以及胃窦动力学多项指标,了解空腹胃窦运动情况。1资料与方法1.1对象FD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 空腹 胃窦运动 测定
下载PDF
中枢应用CCK-8对TRH兴奋大鼠胃窦运动的影响
14
作者 吴毅群 葛志恒 +1 位作者 戴义隆 李栋生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63-266,共4页
借助缝合于胃窦部的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窦收缩运动,观察侧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胃窦运动的作用及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胃窦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八肽胆囊收缩素可抑制胃窦收缩运动,且呈一定的剂量依... 借助缝合于胃窦部的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窦收缩运动,观察侧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胃窦运动的作用及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胃窦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八肽胆囊收缩素可抑制胃窦收缩运动,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而侧脑室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胃窦运动增强,若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再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后者增强胃窦运动的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提示,八肽胆囊收缩素可能作为一种调质,参与中枢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运动 辛卡利特 CCC-K8 TRH
下载PDF
床旁超声联合监测胃残余量和胃窦运动指数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琪 朱保锋 +2 位作者 陈建荣 李峰 储鑫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80-187,共8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监测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胃窦运动指数(motilite index,MI)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旨在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监测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胃窦运动指数(motilite index,MI)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旨在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ICU、急诊病区收治的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回抽法监测GRV,根据GRV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超声联合监测GRV和MI,根据GRV和MI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肠黏膜屏障功能、胃肠激素、营养学指标;统计2组预后相关指标、喂养相关并发症、感染相关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CD8^(+)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5-羟色胺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血管活性肽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腹内压、达目标喂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00%(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00%(P<0.01)。结论:床旁超声联合监测GRV和MI应用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指导中,能够减少喂养及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与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胃肠激素与营养状态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床旁超声 残余量 胃窦运动指数 免疫炎性反应 肠功能
原文传递
功能性消化不良24小时胃窦运动及胃电图改变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坤明 许国铭 +2 位作者 邹多武 李兆申 尹宁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37-539,共3页
目的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 2 4h胃窦运动及胃电变化规律和不同临床分型特点。方法 用 2 4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电图联合检测仪对 2 0例健康对照者和 31例FD患者同时进行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FD患者较健康人... 目的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 2 4h胃窦运动及胃电变化规律和不同临床分型特点。方法 用 2 4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电图联合检测仪对 2 0例健康对照者和 31例FD患者同时进行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FD患者较健康人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周期数显著减少 ,Ⅰ相 +Ⅱ相时程显著延长 (P <0 .0 1) ;餐后FD患者胃窦收缩次数、收缩幅度及动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健康人 (P <0 .0 5 ) ,但不同临床类型FD患者胃窦运动无明显差异。FD患者还存在明显胃电节律异常 ,运动障碍样型胃电节律紊乱及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 ,而溃疡样型及非特异型胃动过速发生率较高 (P <0 .0 5 )。结论 FD患者存在胃窦运动异常 ,但与FD临床分型无关。胃电图对FD患者的临床分型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测压 移行性复合运动 电图 胃窦运动
原文传递
胃动素对血管灌流大鼠离体胃运动的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洁 周吕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3年第4期46-51,共6页
通过血管灌流大鼠离体胃,探讨胃动素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胃动素可以明显地兴奋胃窦自发的胃运动;(2)胃动素抗血清可以完全消除胃动素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3)阿托品可以阻断胃动素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胃动素可特... 通过血管灌流大鼠离体胃,探讨胃动素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胃动素可以明显地兴奋胃窦自发的胃运动;(2)胃动素抗血清可以完全消除胃动素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3)阿托品可以阻断胃动素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胃动素可特异性兴奋血管灌流大鼠胃窦收缩运动,该作用通过壁内胆碱能神经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运动 动素 阿托品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窦十二指肠运动的研究
18
作者 徐尔迪 董蕾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十二指肠运动 研究 胃窦运动
下载PDF
中医针刺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班丽红 王延震 +3 位作者 黄焕源 王筱 李斌 杨继若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142例重症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针刺组和常规组,每组各71例。针刺...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142例重症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针刺组和常规组,每组各71例。针刺组在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穴位进行中医针刺治疗;常规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胃排空时间(GET)、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运动指数(MI)、肠蠕动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通便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 d的GET短于本组治疗5 d,治疗5 d的GET短于本组治疗3 d,治疗3 d的GET短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3、5、7 d的GET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的ACF快于本组治疗5 d,治疗5 d的ACF快于本组治疗3 d,治疗3 d的ACF快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3、5、7 d的ACF均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的MI高于本组治疗5 d,治疗5 d的MI高于本组治疗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3 d的MI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3、5、7 d的MI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的肠蠕动快于本组治疗5 d,治疗5 d的肠蠕动快于本组治疗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3 d的肠蠕动快于本组治疗1 d,治疗1 d的肠蠕动快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1、3、5、7 d的肠蠕动均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的通便时间短于常规组,住院总费用少于常规组,针刺组治疗后第10~42天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但通过内关、合谷、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穴位等穴位进行中医针刺治疗来促进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明确,通过中医针刺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较莫沙必利治疗的获益更大,能缩短胃排空时间,增加胃窦运动幅度及肠蠕动,提高MI,更早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减少住院总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肠功能障碍 中医针刺治疗 胃窦运动指数
下载PDF
B超检测胃动力指导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荣丽 何伟 +3 位作者 李彤 侯静 周华 许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1-343,34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胃窦运动指数(MI)在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EN)中的作用。方法:将62例拟行经鼻胃管喂养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病人每天应用B超行胃窦单切面法测定空腹MI,以确定当天EN计划;... 目的:探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胃窦运动指数(MI)在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EN)中的作用。方法:将62例拟行经鼻胃管喂养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病人每天应用B超行胃窦单切面法测定空腹MI,以确定当天EN计划;对照组则由主管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制订。EN期间,根据病人胃残余量和耐受性调整EN的速度,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EN实施情况和相关终点指标。结果:研究组病人EN起始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0~75 ml/h vs 30~50 ml/h,P=0.04);达到最大喂养速度的时间也有下降趋势(4.0 h vs 9.3 h);研究组病人超过一种以上EN并发症的发生率(37.9%)明显低于对照组(62.1%),两组的终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MI可以较客观地确定EN喂养速度,有助于及早实现喂养目标和降低EN相关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早期肠内营养 B超 肠动力 胃窦运动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