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颅脑损伤超早期胃肠功能干预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救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子敬 于怀松 +4 位作者 徐梓洲 张晓东 李冰 曲建波 徐华文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超早期进行胃肠功能干预和早期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同时,干预组还给予超...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超早期进行胃肠功能干预和早期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同时,干预组还给予超早期(伤后6h)经鼻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及鼻饲蒙脱石+中药大黄粉干预胃肠功能,并早期(伤后24h)经螺旋形鼻肠管持续泵注“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H2-R阻滞剂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各组伤后第1、3、7、12天行营养指标、胃液潜血检测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2周内每天行GCS和MODS评分,统计2周时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患者能较好的耐受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两组的营养指标无差异(P〉0.05),但7d后存在差异(P〈0.05);且干预组在胃液潜血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CS、MODS评分和死亡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重视STBI后超早期胃肠功能障碍干预及早期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治疗对改善机体营养不良及胃肠功能,降低MODS发生率,从而降低STBI患者死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胃肠功能干预 早期肠内营养 胃肠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疼痛与胃肠功能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邹婷婷 《基层医学论坛》 2015年第34期4858-4858,共1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后疼痛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后疼痛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术后6 h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 h、48 h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疼痛 胃肠功能护理干预
下载PDF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玮 褚永果 +3 位作者 李伟 王璞 王岚 王维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血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结合胃肠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系统,早期判断肠黏膜屏障功能,探讨其与危重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并观察早期予保护肠黏膜屏障措施后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血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结合胃肠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系统,早期判断肠黏膜屏障功能,探讨其与危重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并观察早期予保护肠黏膜屏障措施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4-05-2015-12期间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其中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根据是否入院时给予胃肠保护措施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选定患者入院时、24h、72h及住院第7天IFABP、D-乳酸,GIDF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28d后病死率、存活率。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均升高,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测得的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变化与GIDF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住院天数无相关性;28d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患者病死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胃肠功能障碍组中治疗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发病率、细菌移位发生率及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IFABP和D-乳酸水平,结合GIDF评分,对危重症肠黏膜功能损害可进行早期判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肠黏膜保护措施,改善胃肠功能,降低MODS及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评分 胃肠功能干预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