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与胃肠道细胞保护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竹立 李林 赖晓嵘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508-510,共3页
中药与胃肠道细胞保护王竹立,李林,赖晓嵘1细胞保护概念的来源及内涵1968年Robert首先观察到前列腺素(PGs)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并在不抑制胃酸分泌的剂量下(1/50),可以防止由乙醇、强酸或强碱对实验动物胃粘膜... 中药与胃肠道细胞保护王竹立,李林,赖晓嵘1细胞保护概念的来源及内涵1968年Robert首先观察到前列腺素(PGs)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并在不抑制胃酸分泌的剂量下(1/50),可以防止由乙醇、强酸或强碱对实验动物胃粘膜造成的急性损伤。1978年Ja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胃肠道细胞保护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胃肠道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峰 雷秀玲 《医学综述》 2004年第8期472-473,共2页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肠道细胞 细胞凋亡 磷酸戊糖途径
下载PDF
胃肠道细胞生物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燕敏 魏睦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411-1416,共6页
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长足进步,就基础研究而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值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对胃肠道细胞生物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胃肠道细胞 细胞生物学 上皮细胞 腺体细胞 内分泌细胞 中医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4
作者 李解珍 黄海建 +4 位作者 曾强 刘霖 陈灵锋 吴义娟 陈小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clear cell sarcoma-like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CCSLTGT/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G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HTH]方法收集2例CC... 目的探讨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clear cell sarcoma-like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CCSLTGT/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G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HTH]方法收集2例CCSLTGT/MGNET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FISH及二代测序法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HTH]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2/2)、腹部肿块(2/2)、血便(2/2),发热(1/2),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部分区域呈菊形团样结构,细胞卵圆形、短梭形或上皮样,胞质嗜酸性或透明样,核分裂象8~10个/10 HPF,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未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OX10(2/2)、S-100(2/2)、Syn(1/2)、CD56(2/2)和CD99(1/2),Ki67增殖指数为30%~70%。FISH检测均显示EWSR1基因重排(2/2)。1例二代测序检测到EWSR1-CREB1基因融合和FANCL基因Exon10-11缺失突变。[HTH]结论CCSLTGT/MGNET属于非常罕见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需与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 EWSR1基因 二代测序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267例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临床特征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
5
作者 詹春雷 游洁玉 +3 位作者 李小芹 汪勇 梅贤琴 万盛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EGID)的临床表现、内镜下改变、病理组织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7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湖...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EGID)的临床表现、内镜下改变、病理组织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7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267例EGID患儿资料,观察其发病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下改变、病理组织学改变及治疗的预后情况。结果267例EGID患儿中,临床分度以轻度(164例,61.4%)和中度(96例,35.6%)为主。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178例)为主。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呕吐、呕血,幼儿期主要表现为呕吐、便血,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血常规示近一半(49.4%)患儿出现血小板升高,但轻、中、重度EGID患儿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ID患儿消化道内镜下无显著特异性改变,组织病理亦无特异性结构损伤。其中85.0%(227例)予以抑酸治疗,34.5%(92例)予以饮食回避,20.9%(56例)予以抗过敏药物治疗,少部分(24例,9.0%)使用泼尼松治疗。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3例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者停药后症状出现反复。结论儿童EGID以轻、中度多见,内镜下改变无明显特异性,饮食回避及抑酸、抗过敏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胃肠疾病 临床特征 儿童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附84例报告)
6
作者 吴金容 宋正己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2期61-68,共8页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GID)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EGID的认识,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确诊为EGID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预后及随访等...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GID)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EGID的认识,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确诊为EGID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预后及随访等资料。结果32例(38.1%)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21例(25.0%)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7例(79.8%)入院主诉腹痛。63例(75.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71例(84.5%)EOS百分比(EOS%)增高,14例(16.7%)血清学过敏原总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筛查阳性。68例行腹部超声检查,腹腔积液5例(7.4%),盆腔积液2例(2.9%)。64例行腹部CT检查,胃肠壁增厚13例(20.3%)。10例行小肠CT检查,发现肠壁增厚和狭窄等6例(60.0%)。内镜表现为充血发红、糜烂及溃疡等非特异性表现,病理为大量EOS浸润的慢性黏膜炎,以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处活检阳性率最高(P<0.05)。48例激素治疗及36例对症治疗后,均达到临床缓解(P<0.05),5例患者复发,激素治疗仍然有效。结论腹痛是EGID患者多见的临床表现,常伴EOS计数增高,影像学检查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活检发现明显EOS浸润,这在诊断中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或单纯抗过敏及抑酸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胃肠疾病(EGID) 临床表现 内镜特征 治疗
下载PDF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焕倩 燕法红 +2 位作者 张焕起 王玲玲 赵允正 《大医生》 2024年第24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1年的随...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47例)和死亡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占比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均为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均为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尽早制订针对以上因素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结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来自胃肠道起搏细胞的肿瘤 被引量:21
8
作者 纪小龙 尹彤 申明识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胃肠起搏细胞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胃肠道干细胞标记物的筛选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晔 李建生 马长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研究几种常用干细胞标记物在人胃肠道黏膜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例正常胃黏膜、5例正常小肠黏膜及5例正常降结肠黏膜中Musashi1、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Oct4和Nestin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胃黏膜中Musas... 目的研究几种常用干细胞标记物在人胃肠道黏膜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例正常胃黏膜、5例正常小肠黏膜及5例正常降结肠黏膜中Musashi1、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Oct4和Nestin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胃黏膜中Musashi1和TERT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腺体峡部,Oct4阳性细胞多位于腺体基底部,Nestin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胃黏膜间质以及腺体颈部。小肠黏膜中Musashi1和TERT阳性细胞主要在距隐窝底部4~7个细胞的位置,Oct4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腺体内,Nestin阳性细胞均分布在小肠黏膜间质,无腺体内着色。降结肠黏膜中Musashi1和TERT阳性细胞分别主要在距隐窝底部1~4个和1~5个细胞的位置,Oct4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在腺体内和黏膜间质,Nestin阳性细胞分布黏膜间质内,腺体内无表达。结论Musashi1和TERT的表达与胃肠道干细胞的位置较吻合,可认为是胃肠道相对特异的干细胞标记物。而Oct4与Nestin做为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物被广泛应用,但不能用于胃肠道干细胞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细胞 细胞标记物 Musashi—1 TERT Oct-4 NESTIN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CT表现 被引量:11
10
作者 田志雄 屈艳娟 +2 位作者 廖美焱 张在鹏 孙骏漠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描述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CT表现 ,复习相关文献 ,探讨CT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及术后追踪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复习 1 0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其中 5例还行术后CT随访。结果 :肿瘤 6... 目的 :描述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CT表现 ,复习相关文献 ,探讨CT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及术后追踪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复习 1 0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其中 5例还行术后CT随访。结果 :肿瘤 6例起源于小肠 ,其中 1例伴有结肠病变 ,2例源于胃 ,2例源于小肠系膜。CT平扫大多数为密度不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肿块中心见液化坏死区 ,3例密度均匀 ,平均径线为 86 .7mm。所有病变均未见钙化和出血征象。 1例多发 ;较大 2个病灶分别位于回肠和结肠。 1例肿块与左侧腰大肌分界不清 ,腰大肌肿大。 8例增强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外周强化。 2例可见远处转移灶 ,1例伴肝多发性转移 ,1例见左肺孤立转移灶和脑多发转移灶。 5例术后追踪CT检查中 2例见肿瘤局部复发 ,3例见肝多发转移。结论 :尽管胃肠道间质细胞瘤CT表现无特异性 ,但CT对病变的定位 ,良恶性鉴别及术后追踪观察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细胞 CT表现 鉴别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对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β2-MG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诗彤 王爱民 +4 位作者 孙智慧 宋晶晶 玄小玉 刘伟 田新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01-904,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CVAD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采用美国RECIST1.1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患者VEGF、TNF受体关联因子6(TRAF6)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水平测定;采用反射免疫法完成患者β32-MG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化指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治疗后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VEGF、TRAF6、Bcl-6及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败血症、感染、输液相关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远期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3年远期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用于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降低VEGF、β2-MG水平,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提高患者远期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CVAD方案 原发性胃肠B细胞淋巴瘤 近期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_2微球蛋白
下载PDF
南方鲇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怀如 潘宝平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88-92,共5页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胃小凹底部胃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腺泡之间,从胃贲门部、胃盲囊部到幽门部,分布密度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鲇 胃肠嗜银细胞 形态学 分布规律 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 养殖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娟 高元慧 +2 位作者 徐海霞 王美清 陈正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47-350,357,共5页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和首次复发后淋巴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AM的分子标志物CD68和CD206的表达变化。根据CD68和CD206初诊至首次复发后表达的变化,将28例患者分为"增强"、"稳定"和"减弱"3种情况,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CD68和CD206不同程度表达的病例所占比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CD68和CD206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8)。CD68和CD206表达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病理类型、ECOG评分和IPI评分无关,CD206的表达变化与原发部位有关(P<0.05)。CD68(P=0.23)和CD206 (P=0.818)变化与肿瘤复发时间无关。结论:M2-TAM的极化促进了PGI-DLBCL复发,可能成为预测PG-DLBCL复发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时间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组化 复发
下载PDF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申龙树 肖君 +3 位作者 王耀辉 王洁 高丽丽 章宜芬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34-438,443,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病变组织标本,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及原位杂交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分析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内镜...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病变组织标本,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及原位杂交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分析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内镜下见胃窦和胃体多发性孤立或融合息肉样丘状隆起,表面光滑。送检胃窦及胃体ESD标本光镜下见黏膜固有层弥漫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局部浸润到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形态小到中等大,形态单一,细胞核轻度异型;免疫组化示CD2、CD3、CD5、CD7、CD8、TIA(+),CD4、Gr B、CD56(-),Ki-67约5%(+);原位杂交EBER(-);基因重排检出T淋巴细胞受体TCR基因发生克隆性基因重排。肠镜检查肠道黏膜未见特殊。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诊断为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对症治疗并随访9个月,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结论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具有惰性临床过程,正确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免疫组化 基因重排 原位杂交 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CD117、Nestin和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甲明 房学东 肖钟迪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5期647-649,共3页
目的探讨CD117、Nestin、Ki-67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切片中CD117、Nest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这些病例... 目的探讨CD117、Nestin、Ki-67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切片中CD117、Nest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这些病例进行良恶性鉴别,并分析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病人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良恶性之间的鉴别。结果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92.6%,Ki-67增殖指数〈1%、1%~5%和〉5%的例数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Nestin和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病例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Ki-67增殖指数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17和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呈高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的指标;而Ki-67的增殖指数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和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细胞 CD117 NESTIN KI-67
下载PDF
70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建明 蔡铭智 林小雷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胃肠间质细胞 临床分析 C-KIT蛋白 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 诊治分析 临床特点 消化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海燕 何恒 +1 位作者 许珍 薛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21期3293-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CTOP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范围22~77岁,年龄(...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CTOP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范围22~77岁,年龄(70.6±2.1)岁,单用化疗组(CTOP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范围22~78岁,年龄(70.8±2.2)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2年死亡、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RCTOP组有效性为91.2%,CTOP组有效性为70.6%,RCTOP组临床有效性高于CTOP组(P<0.05);RCTOP组1~2年死亡率为23.5%,CTOP组1~2年死亡率为52.9%,RCTOP组复发率为5.9%,CTOP组复发率为32.4%,RCTOP组1~2年死亡、复发率均低于CTOP组(均P<0.05);R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p16基因表达与增殖、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强 赵滢 +1 位作者 孙威 乔麟 《辽宁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GIST)中 p16基因表达与增殖、凋亡的关系[1] 。方法 我们研究了 86例GIST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基因表达 ,采用胶银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抗...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GIST)中 p16基因表达与增殖、凋亡的关系[1] 。方法 我们研究了 86例GIST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基因表达 ,采用胶银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 6 7(Ki 6 7)来反映细胞的增殖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l)来反映细胞的凋亡。结果 p16阳性、阴性表达组的AgNORs、PCNA、Ki 6 7表达分别为 3.6 8± 1.78、6 .5 6± 1.82 (P <0 .0 1)、11.37± 6 .2 6、2 2 .13± 8.73(P <0 .0 1)、3.2 5± 2 .4 7、7.74± 3.0 5 (P <0 .0 1) ;p16阳性、阴性表达组的APl分别为 14 .92± 6 .84、7.78± 3.91(P <0 .0 1)。结论 p16基因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 ,进而影响GIST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细胞 P16基因表达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格列卫对人胃肠道间质瘤-T_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头峰 李光燮 李林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Gleevec or Glivec,代号STI571)在体外对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GIST-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MTT法检测格列卫对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方法检... 目的探讨格列卫(Gleevec or Glivec,代号STI571)在体外对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GIST-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MTT法检测格列卫对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格列卫呈剂量性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高水平表达VEGF,格列卫能显著降低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格列卫可以下调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VEGF的表达,进一步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T1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T1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格列卫
下载PDF
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1例
20
作者 史圆圆 朱莉 +4 位作者 钟安菁 吴建农 何一鸣 李梅 龙卫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1-893,共3页
患者男性,46岁,因腹部不适于2022年3月2日行胃镜检查,镜下见胃角黏膜处有一充血糜烂面(图1)。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
关键词 胃肠惰性NK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 临床病理 病例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