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6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1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瘤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瘤 卵巢肿瘤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全铭 杨满斗 +4 位作者 胡义波 苏有橦 普丽 章瑜 李文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在不同方向上治疗GIST的巨大潜力,为GIST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从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未来方向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药物治疗 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3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63,共1页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024年第51卷第4期《中国肿瘤临床》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栏目刊发了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建军教授撰写的《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中国肿瘤临床》 耐药机制 长期预后 联合抑制 杨建军 治疗靶点
下载PDF
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胜楠 李亚 +2 位作者 张茜雯 李丽 申智慧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96例(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组)患者研究,参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96例(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组)患者研究,参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包括对照组(穴位贴敷治疗)与试验组(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恶心程度评分、呕吐程度评分、食欲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治疗7 d 2组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恶心程度评分、呕吐程度评分、食欲情况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试验组恶心频率与呕吐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试验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更好地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改善食欲及睡眠质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 胃肠反应 揿针 穴位贴敷 食欲情况 睡眠
下载PDF
1例伊马替尼致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实践个体化治疗实践
5
作者 李厚丽 张迪 +2 位作者 马师洋 安梦娜 王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1期121-125,共5页
目的促进伊马替尼的临床安全应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伊马替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并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反馈伊马替尼的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进行药品不良反... 目的促进伊马替尼的临床安全应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伊马替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并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反馈伊马替尼的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对症治疗后,患者重启伊马替尼治疗,继续基于TDM和疗效调整伊马替尼给药剂量。结果患者停用伊马替尼48 h后,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为1556.8 ng/mL,预测其Cssmin为3913.8 ng/mL,远高于GIST的推荐治疗浓度(1100 ng/mL);继续予利尿治疗,病情缓解后带药出院。经8次伊马替尼TDM,调整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0.2 g,血药浓度稳定在1700 ng/mL左右。结论临床药师利用TDM调整伊马替尼的剂量,可促进临床GIST患者安全使用伊马替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胃肠 多浆膜腔积液 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药师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书宝 王哲 +1 位作者 贺明 蒋晶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3-548,共6页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药物的更新迭代,也为GIST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的选择,使部分GIST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本文对GIST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7
作者 张海宝 王朝樣 +3 位作者 林浩 巨家华 杨伟林 俞永江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2793-2802,2817,共11页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CSS)情况的因素,并构建患者术后CSS情况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SEER数据库中5 20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 647)和验证组(n=1 560)...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CSS)情况的因素,并构建患者术后CSS情况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SEER数据库中5 20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 647)和验证组(n=1 56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GIST患者术后CSS情况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采用R语言软件构建GIST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CSS情况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性能,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性。基于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一致性指数的改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列线图预测模型与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M-NIH)分级的预测性能。采用X-tile软件确定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以此对GIST患者重分类后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转移情况、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分化程度、综合分期、有丝分裂率、淋巴结检出数量及手术方式为GIST患者术后CSS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影响因素(除综合分期外)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中等的区分度及良好的校准度、预测效能及泛化能力。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临床获益均优于M-NIH分级。以184.7分和281.0分为最佳截断值将GIST患者重分类为高、中、低风险组,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3个亚组患者的术后CSS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转移情况、AJCC分期、分化程度、综合分期、有丝分裂率、淋巴结检出数量及手术方式是GIST患者术后CSS情况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关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M-NIH分级,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评估GIST患者的术后生存状态,并在术后随访中优化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肿瘤特异性生存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64排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8
作者 叶奕兰 张文华 +2 位作者 刘杰文 徐小敏 曹亚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9期143-145,共3页
目的:分析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3年3月西部战区空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 目的:分析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3年3月西部战区空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统计胃镜和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结果,对比64排螺旋CT良性和恶性影像学特征,同时分析64排螺旋CT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征。结果:64排螺旋CT检出14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恶性21例,良性125例;胃镜检出恶性22例,良性124例。64排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胃镜检查,其中灵敏度、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特征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楚,而恶性则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粗糙、密度不均匀,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均匀强化占比高于恶性,不均匀强化占比低于恶性,且密度均匀占比高于恶性,密度不均匀占比低于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检查的效果较好,可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进行鉴别,且就影像学特征区分肿瘤性质,可为疾病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提供精确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胃肠 影像诊断 肿瘤 消化肿瘤
下载PDF
FGL2在胃肠间质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张向莲 王兴芬 梁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58例GIST患者中FG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FGL2蛋白与GIST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58例GIST患者中FG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FGL2蛋白与GIST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CD3^(+)T、CD8^(+)T、CD20^(+)T及CD68^(+)T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FGL2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坏死及核分裂象计数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IST中,FGL2表达与低CD3^(+)T细胞计数相关(P<0.05),而与CD8^(+)T、CD20^(+)T及CD68^(+)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L2蛋白参与GIST的发生和发展,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GIST的恶性潜能。FGL2蛋白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参与GIST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 胃肠 肿瘤浸润相关淋巴细胞
下载PDF
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10
作者 王玉 陈庆法 +2 位作者 徐晓光 林海 徐建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直径在2~5 cm,经病理确诊的GIST 75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直径在2~5 cm,经病理确诊的GIST 75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预后相关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预后。结果共有75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内镜手术组103例(13.66%),传统手术组651例(86.34%)。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人种、婚姻状况、是否化疗、肿瘤发生部位、核分裂象和平均生存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肿瘤直径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P=0.004)、人种(P=0.022)和化疗(P=0.003)是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关键因素,年龄(P=0.015,P=0.000)、人种(P=0.019,P=0.011)和婚姻(P=0.005)是影响总生存期(OS)的关键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性别(P=0.040)、年龄(P=0.001)、人种(P=0.029)和化疗(P=0.002)是影响CSS的关键因素,年龄(P=0.004,P=0.000)、人种(P=0.014)和婚姻(P=0.023)是影响OS的关键因素。而治疗方式并不是影响CSS和OS的关键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人种、婚姻、肿瘤发生部位和肿瘤大小等因素后,两组患者CSS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治疗2~5 cm GIST与传统手术疗效相当,但内镜治疗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本,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内镜手术 传统手术 肿瘤特异性生存期
下载PDF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莉 苏世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5期131-133,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63例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将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63例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将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6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恶性肿瘤33例,潜在恶性肿瘤19例,良性肿瘤11例;多层螺旋CT检出胃肠道间质瘤61例,其中恶性肿瘤32例,潜在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1例。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6.83%,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在61例胃肠道间质瘤当中,对于位于十二指肠、小肠、胃部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100.00%、94.44%、96.77%,多层螺旋CT检查肿瘤定位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肿瘤平均直径为(2.68±0.72)cm,潜在恶性肿瘤平均直径为(5.71±1.33)cm,恶性肿瘤平均直径为(10.35±2.17)cm。恶性肿瘤的直径显著大于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P<0.01)。多层螺旋CT检查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可见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强化均匀,恶性或潜在恶性病灶检查可见叶状病灶,形态不规则,呈不均匀强化,明显钙化,可见周围浸润情况,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能够准确予以定位,可为术前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且无创检查方式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多层螺旋CT 病理检查 检查准确率 定位准确率 肿瘤直径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济波 张万军 +3 位作者 刘原庆 冯飞文 胡粟 胡春洪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69-1275,共7页
目的:建立临床-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在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6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并将其分为低恶性风险组和高恶性风险组。提取10个临床及CT图像特征(年龄、性别、肿瘤部位... 目的:建立临床-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在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6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并将其分为低恶性风险组和高恶性风险组。提取10个临床及CT图像特征(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囊变或坏死、钙化、表面溃疡、强化方式)用于构建临床模型。对病例的CT图像分别特征提取,并分为平扫期(N)、动脉期(A)、静脉期(V)及影像3期(N+A+V)4组,对上述4组通过select percentile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降维、筛选组学特征后,分别使用5种分类器(Random Forest、Logistic Regression、SVM、SGD、XGBoost)建立各期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量化。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AUC值差异,得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然后组合临床模型和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建立临床-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结果:肿瘤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强化方式及有无囊变坏死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有无钙化及溃疡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大小和强化方式2个临床特征LASSO权重系数最高分别为0.08、0.20,临床模型基于XGBoost分类器诊断效能最高,测试组AUC值为0.91(95%CI:0.83~0.96),平扫期组学模型基于SGD分类器诊断效能最高,测试组AUC值为0.84(95%CI:0.75~0.92),动脉期组学模型基于SVM分类器诊断效能最高,测试AUC值为0.87(95%CI:0.80~0.94),静脉期组学模型基于Random Forest分类器诊断效能最高,AUC值为0.84(95%CI:0.75~0.93),影像3期组学模型基于XGBoost分类器诊断效能最高,AUC值为0.88(95%CI:0.79~0.94),基于XGBoost分类器构建的临床-CT影像3期(N+A+V)的联合模型最佳,训练组和测试组的AUC分别达0.98(95%CI:0.97~0.99)、0.95(95%CI:0.89~0.98)。结论:临床-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GIST的危险度分级上具有较高价值,从而为GIST的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相对危险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列线图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良恶性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秋雨 缑向南 +4 位作者 阚云珍 田鹏 史玉洁 贺慧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探讨14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CD117、DOG1、CD34等的表达进行检测,基因测序法检测KIT、血小板源性... 目的探讨14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CD117、DOG1、CD34等的表达进行检测,基因测序法检测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消化系统肿瘤中12例为恶性,以癌为主(11/12);合并的GIST中13例发生于胃,直径均<2 cm,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少见或无,免疫组化标记CD117、DOG1、CD34强表达;基因突变10例位于KIT第11号外显子,且14例均无PDGFRA基因突变。结论 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中以腺癌多见,但也可合并其他组织来源良恶性病变;合并其他肿瘤的GIST以微小GIST为主,多存在KIT基因11号外显子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胃肠 KIT DOG1
下载PDF
PKCθ:一个新的诊断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特别是KIT阴性表达的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被引量:20
14
作者 黄文斌 陈洁宇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1-441,共1页
关键词 c-KIT基因 免疫组化标记 GIST 阴性表达 胃肠肿瘤 PKC 诊断 消化平滑肌瘤 标记物
下载PDF
7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成元华 杨光华 郭立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77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 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 10 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77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 kit(CD117)、CD34、vimentin、SMA及S 10 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 ,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 ,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 ;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 ,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90 %和 92 %。结论 :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GIST
下载PDF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陶琨 侯英勇 +1 位作者 袁亚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脾脏胃肠瘤型叶源性肿瘤 脾脏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理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延宏 单裕清 +5 位作者 赵记明 赵兴康 孔云朋 王刚平 许传礼 孙卫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年第3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cm,平均6.8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cm,平均6.8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良性GIST螺旋CT显示一般小于2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若大于5cm、腔外不规则或长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多为恶性。结论CT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消化道偏侧性狭窄伴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多灶性低密度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对恶性GIST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立新 杨光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3-607,共5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免疫表型 组织化学 GIST
下载PDF
不同肿瘤大小及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鲍亚杰 曹锋 李非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6例胃的GIST... 目的探讨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6例胃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相关指南及《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将46例胃的GIST患者按肿瘤大小分为直径<5cm组(15例)与直径5~15cm组(31例);按肿瘤生长位置分为有利解剖位置组(17例)与不利解剖位置组(29例)。比较直径<5cm组与直径5~15cm组、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术中情况、病理结果、术后随访及总体生存情况。结果46例胃的GIST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45例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出现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直径<5cm组与直径5~15cm组、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GIST,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例胃的GIST患者,术后随访1~10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0个月,失访1例。直径<5cm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直径5~15cm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88,P=0.443)。有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3.0个月,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000,P=0.157)。结论对于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GIST患者,腹腔镜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肿瘤大小 解剖位置 腹腔镜手术
下载PDF
4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桂梅 张佃乾 +2 位作者 乐美兆 殷正进 潘素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42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 目的:研究国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42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胞质嗜酸性较经典的平滑肌瘤者为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为92.9%(39/42)和76.2%(32/4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