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6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63,共1页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为此,2024年第51卷第4期《中国肿瘤临床》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栏目刊发了由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建军教授撰写的《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中国肿瘤临床》 耐药机制 长期预后 联合抑制 杨建军 治疗靶点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2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瘤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瘤 卵巢肿瘤
下载PDF
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3
作者 张艳 季新荣 《医疗装备》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2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2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费用。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的灵敏度(93.84%)、特异度(89.09%)、准确度(91.66%)均高于多层螺旋CT(分别为81.36%、68.85%、75.00%);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准确率(90.00%)与定性诊断准确率(77.5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分别为66.67%和59.17%);超声内镜的检查时间长于多层螺旋CT,且检查费用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但其检查费用相对更高,实际应用时医师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多层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 胃肠 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婷婷 杨帆 +3 位作者 李泽阳 徐士雪 杨飞 刘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道上皮下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早期诊断及恶性潜能的预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十分重要。深度学习技术已在消化道疾病诊断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可有效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并在术前预测其...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胃肠道上皮下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早期诊断及恶性潜能的预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十分重要。深度学习技术已在消化道疾病诊断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可有效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并在术前预测其恶性潜能。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包括CT、常规内镜和超声内镜3个方面。本文就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恶性潜能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技术 胃肠 诊断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全铭 杨满斗 +4 位作者 胡义波 苏有橦 普丽 章瑜 李文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GIST治疗的基石,但耐药基因的突变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KIT耐药突变的异质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GIST相关药物研究的完成,揭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在不同方向上治疗GIST的巨大潜力,为GIST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从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未来方向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药物治疗 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嘉晨 任铁柱 +1 位作者 徐媛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1-746,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瘤,是目前术前评估GISTs的主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对GISTs进行无创且明确的基因分型,对患者选择靶向药物和剂量及评估靶向治疗疗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就GISTs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基因型 分子靶向治疗 放射学 综述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刘东 储海瑞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价值及其危险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疑似GIST患者,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价值及其危险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疑似GIST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SCT检查诊断GIST的效能。多因素分析探讨GIST患者危险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18例疑似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GIST 103例,MSCT诊断GIST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7.09%、86.67%及95.76%。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形状、肿瘤边界、肿瘤密度、囊变坏死情况、脂肪间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形状、肿瘤密度和脂肪间隙均是GIST危险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SCT诊断GIST的准确度较高,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形状、肿瘤密度和脂肪间隙均是GIST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胃肠 危险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8
作者 蒙杰 许新才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375-1382,共8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呈多元化,无症状患者在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大多数GIST为良性肿瘤,其中20%~30%为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包括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混合型),并辅以...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呈多元化,无症状患者在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大多数GIST为良性肿瘤,其中20%~30%为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包括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混合型),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物(主要是CD117、DOG-1)。治疗的金标准是手术切除,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治疗手术难以切除、复发性和转移性GIST的首选方案。本文对目前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和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诊断 综述
下载PDF
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靶向治疗失败的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疗效分析
9
作者 刘松 李龙 +1 位作者 王庆东 于广计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观察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靶向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二线以上靶向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胃... 目的观察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靶向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二线以上靶向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EB-TACE治疗,应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DEB-TACE术后肿瘤反应情况,分析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DEB-TACE术后5~7 d复查CT/MRI即可见肿瘤明显坏死,依据mRECIST,首次DEB-TACE术后2个月肿瘤客观缓解率为96.29%,疾病控制率为100.00%,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16.0个月;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大多较轻,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出现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相关肝脓肿、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DEB-TACE治疗靶向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载药微球 胃肠 肝转移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陈舒明 《医疗装备》 2024年第7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77例手术病理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常规CT、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不...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77例手术病理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常规CT、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不同危险分级患者CT影像学表现。根据不同发病部位将患者分为胃间质瘤组和小肠间质瘤组,并比较不同发病部位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CT值。结果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高于常规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患者的肿瘤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坏死、边界、肿瘤有无血管、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钙化、坏死及内部均匀实性、不均匀实性、囊实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间质瘤组肿瘤形态规则占比高于小肠间质瘤组,肿瘤分叶形态占比低于小肠间质瘤组,肿瘤壁内、壁外生长占比高于小肠间质瘤组,跨壁生长占比低于小肠间质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间质瘤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低于小肠间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提高胃肠间质瘤检出率,漏诊和误诊较少,可判断病理分级和肿瘤良恶性,并发现不同部位肿瘤恶性程度差异,为临床有效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多层螺旋CT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1.5T MRI、CT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两者检测征象分析
11
作者 杨颖 王鑫 姜增传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5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两者检测征象。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4例,经手术病理学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4例。对所有疑似胃...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两者检测征象。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4例,经手术病理学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4例。对所有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1.5T MRI、CT检测,分析1.5TMRI、CT对胃肠道间质瘤检测的影像学征象,分析两者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以及诊断效能。结果:134例患者经病理学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4例,良性肿瘤50例。1.5T MRI检测诊断价值与CT检测诊断价值相比相差无几,说明二者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均较好。CT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05%、94.00%、94.03%,低于1.5T MRI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95.24%、96.00%、95.52%,但两种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1.5T MRI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诊断具备显著的临床意义,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对患者机体的伤害相对较轻。当出现特殊病情时可考虑二者联合检测,能够确保疾病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肠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性分析
12
作者 裴会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66-0071,共6页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0例(时间为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手术后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对比标准,并对多层螺旋CT检...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0例(时间为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手术后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对比标准,并对多层螺旋CT检查的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良恶性间质瘤数分别为45例及5例;CT检查提示良恶性间质瘤数为42例及8例;以上两项检查结果很接近,提示多层螺旋CT检查的精确度高。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通过评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灶形态,边缘大小,生长方式,强化情况以及密度水平对患者病变的良性以及恶性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疾病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发生,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胃肠 诊断准确性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书宝 王哲 +1 位作者 贺明 蒋晶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3-548,共6页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罕见的间质来源的肿瘤。基因突变在GIST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耐药机制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将其中一些分子作为治疗靶点,推动TKI类药物的更新迭代,也为GIST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的选择,使部分GIST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本文对GIST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雅惠 胡仲任 周巧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度22例,中危险度41例,高危险度46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患者35例,恶性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进行MRI检查,比较良性组、恶性组、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ADC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以及高危险度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以及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中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存在显著的差异,其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表观弥散系数 影像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光谱CT鉴别胃肠道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价值
15
作者 黄河 李丹 +3 位作者 王金花 李红兵 李德福 刘于宝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3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多参数成像对胃肠道异位胰腺(HP)及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道HP及GIST患者的临床及DLCT影像资料,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测量胃肠道HP与GIST的碘浓度(IC)、...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多参数成像对胃肠道异位胰腺(HP)及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道HP及GIST患者的临床及DLCT影像资料,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测量胃肠道HP与GIST的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对所有的光谱CT参数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男21例,女26例,其中胃肠道HP 22例,中位年龄43(38.7,50.5)岁;GIST 25例,中位年龄57(50.5,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动静脉期IC值、Zeff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期IC值、动脉期Zeff值为HP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08、0.013。ROC曲线显示两者能量参数区分HP和GIS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和0.786,敏感度分别为72.7%和68.2%,特异度为88%和92%,最佳阈值为2.065 mg/mL、8.295。结论DLCT的IC值、Zeff值对有效区分HP与GIST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当静脉期IC值大于等于2.065 mg/mL,动脉期Zeff值大于等于8.295时模型诊断HP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胃肠 光谱CT 参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16
作者 王玉 陈庆法 +2 位作者 徐晓光 林海 徐建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直径在2~5 cm,经病理确诊的GIST 75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2~5 cm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直径在2~5 cm,经病理确诊的GIST 75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内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预后相关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预后。结果共有75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内镜手术组103例(13.66%),传统手术组651例(86.34%)。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人种、婚姻状况、是否化疗、肿瘤发生部位、核分裂象和平均生存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肿瘤直径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P=0.004)、人种(P=0.022)和化疗(P=0.003)是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关键因素,年龄(P=0.015,P=0.000)、人种(P=0.019,P=0.011)和婚姻(P=0.005)是影响总生存期(OS)的关键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性别(P=0.040)、年龄(P=0.001)、人种(P=0.029)和化疗(P=0.002)是影响CSS的关键因素,年龄(P=0.004,P=0.000)、人种(P=0.014)和婚姻(P=0.023)是影响OS的关键因素。而治疗方式并不是影响CSS和OS的关键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人种、婚姻、肿瘤发生部位和肿瘤大小等因素后,两组患者CSS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治疗2~5 cm GIST与传统手术疗效相当,但内镜治疗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本,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内镜手术 传统手术 肿瘤特异性生存期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9片段、蛋白激酶B和糖类抗原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
17
作者 李东言 沈友辉 杜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7期63-70,共8页
目的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蛋白激酶B(PKB)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 目的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蛋白激酶B(PKB)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择同期78例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肠道平滑肌瘤25例,胃肠道神经鞘瘤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US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单独检测,以及联合EUS,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更高(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直径≤5 cm、病理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比较,肿瘤直径>5 cm、病理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更高(P<0.05)。将胃肠道间质瘤纳入阳性,非胃肠道间质瘤纳入阴性,ROC curve显示,联合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高于EUS、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敏感度为82.61%,特异度为91.03%。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YFRA21-1、PKB、CA19-9水平、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升高,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联合EUS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蛋白激酶B(PKB) 糖类抗原19-9(CA19-9)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诊断价值
下载PDF
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建国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19
作者 程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年龄>50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41.33%(31/75)。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分级为极低危险度的患者占10.67%(8/75),低危险度的患者占22.67%(17/75),中等危险度的患者占24.00%(18/75),高危险度的患者占42.67%(32/7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形态组织学特征为梭形或上皮样。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率高达94.67%,CD34阳性表达率高达72.00%,部分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PGP915呈阳性表达。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5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其中28例患者CT形态呈分叶状。34例患者CT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29例,51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28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32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病例为50例,中度强化的病例为17例,轻度强化的病例为8例。结论通过观察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CT检查和病理学特点,能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和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病理学诊断 CT检查 病理特点
下载PDF
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梁枫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6期83-85,共3页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04例,根据应用不同CT检查方式分为常规CT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最后行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04例,根据应用不同CT检查方式分为常规CT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最后行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比较两组疾病检出率、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检查持续时间、检查结果获得时间。结果经病理检查发现常规CT组42例(80.77%)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常规CT检出33例(63.46%)患者;螺旋CT组经病理确诊42例(80.77%)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为其他胃肠道疾病,螺旋CT检出40例(76.92%)患者,螺旋CT组疾病检出率更高(P=0.038)。螺旋CT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组(90%vs.70%,95.24%vs.78.57%,94.23%vs.76.92%,均P=0.001)。螺旋CT组平均检查持续时间、平均检查结果获得时间均短于常规CT组[(3.26±0.63)min vs.(6.23±2.02)min,(3.02±0.45)h vs.(5.15±1.13)h,均P=0.001]。结论相比常规CT,螺旋CT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且检查时间与检查结果获得时间均较短,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螺旋CT 诊断准确性 特异度 敏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