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治疗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朝晖 吴瑞暖 +1 位作者 郭海建 孙大勇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15-116,119,共3页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属于罕见胃息肉,目前国际报道例数少,国内目前报道3例[1]。由于其内镜下表现不典型,初诊困难,常常会误诊为囊肿、血管瘤、异位胰腺等其他黏膜下肿物病变,需要术后病理协助诊断。
关键词 消化内镜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 内镜治疗
下载PDF
王奕珊运用病性辨证治疗胃息肉经验
2
作者 叶沿坡 王奕珊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6期56-58,共3页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隆起型病变,已经成为继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的第二大胃癌前病变。王奕珊主任医师在胃息肉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胃息肉的发病机理具有独特见解,认为该病发病主要体现在“邪、痰、滞、虚、瘀...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隆起型病变,已经成为继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的第二大胃癌前病变。王奕珊主任医师在胃息肉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胃息肉的发病机理具有独特见解,认为该病发病主要体现在“邪、痰、滞、虚、瘀”五字,治疗上善于抓住病机,把握本质,并依据“邪、痰、滞、虚、瘀”发病理论,运用病性辨证,理清病性,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辨证 学术经验 王奕珊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胃息肉及胃癌:研究进展与治疗建议
3
作者 曲瑞泽(综述) 周鑫 付卫(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约30%的FAP患者存在抑癌基因APC的5q21突变,发病率为(2.29~3.2)/10万人[1]。FAP以弥漫性结肠腺瘤为典型特征,可累及结直肠的各解剖部位,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约30%的FAP患者存在抑癌基因APC的5q21突变,发病率为(2.29~3.2)/10万人[1]。FAP以弥漫性结肠腺瘤为典型特征,可累及结直肠的各解剖部位,腺瘤个数多大于100个。FAP患者常在20~30岁发展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CRC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腺瘤息肉 息肉 结肠腺瘤 抑癌基因 结直肠癌 解剖部位 CRC 弥漫
下载PDF
不同内镜表现的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三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常娟 徐瑞 李鹏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9-371,共3页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内镜表现为带蒂息肉。通过分析3例患者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特征,并查阅文献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息肉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胃腺瘤性息肉内镜病理特点及癌变特征分析
5
作者 蒋琦 刘卫东 +1 位作者 惠文佳 高峰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胃腺瘤性息肉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癌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11例,男性53例(47.75%),...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胃腺瘤性息肉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癌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11例,男性53例(47.75%),女性58例(52.25%);年龄37~79岁(61.0±9.5)岁。腺瘤性息肉以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居多,分别占65.77%和20.72%。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67.21%(41/60)。息肉多分布于胃体、胃底(41.44%)和胃窦(48.65%),以山田Ⅰ型(73.87%)为主。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47.75%)为主,伴肠型化生(52.2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6.94%)。47.75%(53/111例)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6.31%的患者伴同时性胃腺癌。45.95%的患者胃黏膜背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型腺瘤性息肉≥65岁患者明显多于肠型,且仅分布于胃体胃底,以多发为主,黏膜背景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P<0.05)。息肉数目(OR=4.551,95%CI:1.322~15.66,P=0.016)及黏膜背景(OR=4.852,95%CI:1.167~20.171,P=0.016)是高风险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性息肉以汉族、山田Ⅰ型及肠型为主,癌变率较高;多发息肉、黏膜背景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腺瘤息肉 肠型腺瘤息肉 内镜检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孤立性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1例
6
作者 李莉 曹海军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45-646,I0007,共3页
临床上直肠黏膜下孤立性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SHP)较为罕见,在内镜下很难与黏膜下病变和其他类型息肉进行区分,目前临床报道较少。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于2020年8月18日收治1例SHP,超声内镜检查误诊为脂肪瘤,最终经内镜下黏膜切... 临床上直肠黏膜下孤立性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SHP)较为罕见,在内镜下很难与黏膜下病变和其他类型息肉进行区分,目前临床报道较少。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于2020年8月18日收治1例SHP,超声内镜检查误诊为脂肪瘤,最终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息肉 PEUTZ-JEGHERS综合征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内镜下诊治胃底孤立性错构瘤性息肉1例
7
作者 辛洪杰 朱正文 +2 位作者 王世豪 吴伟浩 白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12期1564-1565,共2页
胃错构瘤性息肉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数病例常合并有P-J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病史。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提及不伴小肠、结直肠累及的胃错构瘤性息肉的存在,多为单发,无相关胃肠外表现。目前认为其属于一种独立的疾病,与遗传无... 胃错构瘤性息肉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数病例常合并有P-J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病史。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提及不伴小肠、结直肠累及的胃错构瘤性息肉的存在,多为单发,无相关胃肠外表现。目前认为其属于一种独立的疾病,与遗传无关。本文报道1例胃底孤立性错构瘤性息肉(gastric hamartomatous polyps,GHP)诊疗过程,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息肉 诊断 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27例 被引量:31
8
作者 郝芳 秦鸣放 +1 位作者 李宁 吴瑜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8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27例,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反酸、胸骨后疼痛及上腹疼痛减轻情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27例,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反酸、胸骨后疼痛及上腹疼痛减轻情况。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行24 h动态胃酸监测、食管下端测压。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胆囊床积液、尿潴留、轻度吞咽困难各1例,轻度反酸2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出院。随访9~15个月,平均(10.23±3.78)个月,3例可见轻度酸反流,予抑酸药物治疗可控制。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胆囊结石相关症状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食管下端压力分别为(18.79±2.13)、(21.62±1.81)mmHg,均高于术前的(7.14±1.29)mmHg(P均<0.01)。术后6个月、1年24 h胃酸pH监测DeMeester评分分别为(7.64±2.13)、(7.71±2.34)分,均低于术前的(177.63±11.35)分(P均<0.01)。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底折叠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反流食管炎 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振 吴战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7期5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以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 1 316例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对175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对170例胃息肉患者(观察组)行电子结肠镜检...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以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 1 316例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对175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对170例胃息肉患者(观察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5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结果 175例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148例,占所有阳性病例的84.6%,其次是增生性息肉16例(9.1%)、胃底腺息肉8例(4.6%),腺瘤性息肉3例(1.7%)。胃息肉患者Hp感染阳性率32.6%(57/175),炎性息肉Hp感染率较其他类型明显高,且与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65.1%(71/109)明显高于对照组29.9%(66/221)(P<0.05)。结论胃息肉中炎性息肉最多,炎性息肉Hp感染阳性率高于增生性息肉;胃息肉阳性的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幽门螺杆菌 结直肠息肉 腺瘤息肉
下载PDF
不同类型胃息肉及胃癌中环氧化酶-2和P16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强 高善玲 +1 位作者 崔路佳 李明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506-250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及胃癌中COX-2(环氧化酶-2)和P16蛋白的表达,探讨COX-2、P1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30例非肿瘤性胃息肉(炎性及增生性胃息肉),20例肿瘤性...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及胃癌中COX-2(环氧化酶-2)和P16蛋白的表达,探讨COX-2、P1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30例非肿瘤性胃息肉(炎性及增生性胃息肉),20例肿瘤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和40例胃癌组织中,COX-2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表达,在正常胃黏膜、非肿瘤性胃息肉、肿瘤性胃息肉及胃癌中分别为10%,13.33%,45%,75%,胃癌组阳性率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蛋白表达,在正常胃黏膜、非肿瘤性胃息肉、肿瘤性胃息肉及胃癌中分别为90%,86.67%,60%,32.5%,胃癌组阳性率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2、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一定相关性.COX-2与P16蛋白的表达呈负性相关(P<0.05).结论:COX-2、P1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蛋白质P16 环氧化酶-2 P16蛋白表达 腺瘤息肉 癌发生 同类型 COX-2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下载PDF
腺瘤性胃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10
11
作者 钟旭辉 许岸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35-636,共2页
目的 :观察内镜治疗腺瘤性胃息肉的疗效。方法 :对 90例腺瘤性胃息肉患者 ,分别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或活检钳直接钳除等方法治疗。结果 :所有息肉均成功摘除 ,无发生出血及穿孔 ,随访 1~ 5年 ,发现 11例( 12 2 % )复发 ,1例 ( 1 1... 目的 :观察内镜治疗腺瘤性胃息肉的疗效。方法 :对 90例腺瘤性胃息肉患者 ,分别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或活检钳直接钳除等方法治疗。结果 :所有息肉均成功摘除 ,无发生出血及穿孔 ,随访 1~ 5年 ,发现 11例( 12 2 % )复发 ,1例 ( 1 1% )癌变。结论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 ,安全可靠。积极内镜复查 ,可了解息肉复发及癌变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息肉 内镜 治疗 随访 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连荣 郑明秀 +1 位作者 吴平 徐春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鼻息肉(N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NIP、25例NP组织及1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阳性率在鼻内翻性...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鼻息肉(N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NIP、25例NP组织及1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阳性率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下鼻甲粘膜中分别为79.4%、56.0%和16.67%,VEGF在NIP和NP的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下鼻甲组织,VEGF在NIP的表达显著高于NP,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对NIP、NP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可能参与了NIP、NP的发生、发展过程。VEGF在NIP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NIP区别于鼻息肉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乳头状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息肉
下载PDF
HRCT及MRI对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毅敏 詹阿来 黄庆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发病年龄低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生长方式上,部分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则无此特点。病灶周围局部骨质破坏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重要提示。在CT平扫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增强各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强化峰值出现于实质期,延迟期强化减低。MRI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中的出血成分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表现为片状相对均匀强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区别,HRCT增强扫描及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乳头状瘤 出血坏死息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合并鼻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申虹 魏伯俊 +1 位作者 彭培宏 刘建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总结合并鼻息肉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1例获得病理证实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为鼻息肉术后确诊者3例;第2次、第3次术前活检确诊者分别为4例和1例;术前为鼻... 目的总结合并鼻息肉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1例获得病理证实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为鼻息肉术后确诊者3例;第2次、第3次术前活检确诊者分别为4例和1例;术前为鼻息肉术中冰冻病理确诊者1例,术前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病理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者2例。有血涕史和局部骨质破坏者分别为4例和2例。病变与眶壁和筛顶有正常筛房间隔行鼻内镜下肿物切除者4例,上述正常间隙消失行鼻侧切开肿物彻底切除者7例。结果9例随访16月~6年无肿瘤或鼻息肉复发,术后半年和1年后失访者各1例。结论单侧鼻腔占位病变但筛窦炎性病变局限轻微者,应警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可能。多点活检是防止漏诊和误诊的重要手段。如适应证掌握适当,鼻内镜下切除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乳头状瘤 息肉 切开 正常 肿物 切除 活检 术前 诊断和治疗 术后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艳 张华 +1 位作者 王春利 丁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99-400,共2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家族成员中的 MMP- 2和 MMP- 9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15例鼻息肉组织中 MMP- 2和 MMP- 9的表达。结果 :MMP- 2和 MMP- 9在细...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家族成员中的 MMP- 2和 MMP- 9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15例鼻息肉组织中 MMP- 2和 MMP- 9的表达。结果 :MMP- 2和 MMP- 9在细胞浆染色最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和鼻息肉组织中 MMP- 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6 .6 7%和 4 6 .6 7% (χ2 =0 .4 0 2 ,P >0 .0 5 ) ,MMP- 9阳性表达均为 80 .0 0 %。结论:MMP家族所致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可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对骨的破坏力上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乳头状瘤 息肉 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圣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3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患者进行APC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6例患者出现上腹痛或烧心感,大多症状轻微,均能耐受。结论 APC是隆起糜烂性... 目的探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息肉患者进行APC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6例患者出现上腹痛或烧心感,大多症状轻微,均能耐受。结论 APC是隆起糜烂性胃炎和胃息肉的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患者痛苦少,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且经济实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 隆起糜烂 息肉
下载PDF
胃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
17
作者 鲍虹 丁永生 +1 位作者 祝乐群 梁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6-406,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淋巴瘤息肉 息肉 病例报告 钡餐检查 漫浸润型恶淋巴瘤
下载PDF
全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病一例
18
作者 刘燕燕 符丽娟 《胃肠病学》 1999年第3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肠道腺瘤息肉 家族结肠息肉 腹隐痛 腹泻 诊断
下载PDF
中西药联用治疗胃多发性炎性息肉15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露芬 黄国义 《中国社区医师》 2006年第5期38-38,共1页
采用中西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果胶铋、胃炎胶囊、胃复春)治疗胃多发性炎性息肉15例,总有效率93.3%,提示诸药合用,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HP)、消炎止痛、修复胃黏膜、健脾益气、活血解毒及防癌变等作用。
关键词 中西药 多发息肉
下载PDF
一叶障目 不求甚解——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息肉的误诊教训
20
作者 李慧 张秉义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反流 结肠息肉 间歇心悸 胆汁 误诊 疲乏无力 食物残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