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声生基于胃阴学说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经验
1
作者 张晨晨 李丹艳 +2 位作者 朱泠霏 王瑞昕 张声生(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21-24,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病。胃阴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重视胃阴为重点,体现了胃阴对胃腑生理功能及全身脏腑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张声生教授以胃阴学说为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病。胃阴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重视胃阴为重点,体现了胃阴对胃腑生理功能及全身脏腑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张声生教授以胃阴学说为基础,指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胃阴不足之病机贯穿始终,胃阴亏虚致胃腑失于濡养,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继而出现胃脘疼痛或胀满等表现。根据本病不同的病机特点,张教授予以益气养阴、通滞养阴、化浊养阴、活血养阴、解毒养阴、阴阳共济等治法,验之临床,效如桴鼓。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 胃阴学说 不足 张声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叶桂“胃阴学说”浅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谢文英 常学辉 张良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3-484,共2页
关键词 叶桂 胃阴学说
下载PDF
论叶天士胃阴学说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长衍 席军生 王勇 《河南中医》 2003年第3期6-7,共2页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 ,倡导脾胃分治 ,创立了胃阴学说 ,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 ,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 ,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 ,丰富了温病及其他杂病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学术探讨 中医学
下载PDF
胃阴学说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辨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刘 张佳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7-339,共3页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阴学说 甘凉濡润
下载PDF
叶天士胃阴学说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昱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4-35,共2页
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及胃宜降则和为胃阴学说的理论依据,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为胃阴虚证的治疗特色。并介绍胃阴不足兼脾虚、湿滞,以及肺胃阴虚、肝胃阴虚的证治之法。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分治 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 虚证
下载PDF
叶天士胃阴学说与脾胃分治思想初探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星哲 《四川中医》 2013年第3期19-21,共3页
仲景脾胃学说论述了脾胃分治观、阳明胃腑宜通宜降、时时顾护胃气、脾无阳不运、注意保存胃津、土虚木乘论、胃气资助营卫、药后饮食调摄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脾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内经》... 仲景脾胃学说论述了脾胃分治观、阳明胃腑宜通宜降、时时顾护胃气、脾无阳不运、注意保存胃津、土虚木乘论、胃气资助营卫、药后饮食调摄等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脾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再到叶天士以其对前人脾胃观点继承的全面性和对胃阴学说的创新阐发,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叶天士在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异治、胃阴虚、护胃阳的观点,特别是胃阴学说的提出,开创了医界之先河。叶天士创立的胃阴学说是对前代脾胃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与仲景脾胃学说关系密切,不但用其理、法,也采其方药施于临证,其形成深受仲景学说的影响,拓宽了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和从脾胃论治各种疾病的临床思路,堪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思想 张仲景
下载PDF
浅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杰 《福建中医药》 2006年第5期56-57,共2页
1 历史渊源 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 1 历史渊源 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阴学说 分治
下载PDF
浅析金元四大家对胃阴学说的贡献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明强 《江西中医药》 2008年第4期7-7,共1页
关键词 金元四大家 胃阴学说
下载PDF
吴复苍教授运用胃阴学说与核心病机辨治当代情志病经验谈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江南 陈静怡 +1 位作者 马杰 吴复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976-978,982,共4页
[目的]探讨吴复苍教授运用胃阴学说与核心病机辨治当代情志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在胃阴学说与核心病机理论指导下,对当代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加以分析,并且系统地阐述了吴教授的辩证用药特点,并附2侧案例。[结果]当代情志疾病... [目的]探讨吴复苍教授运用胃阴学说与核心病机辨治当代情志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在胃阴学说与核心病机理论指导下,对当代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加以分析,并且系统地阐述了吴教授的辩证用药特点,并附2侧案例。[结果]当代情志疾病的发病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尤以脾胃失和为突出,其核心病机是胃热津亏、土燥水竭、心肾不交,据此形成了以滋胃阴为主,兼以清心、柔肝、益肾的治则。[结论]吴教授诊治情志病之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志病 辨证论治 胃阴学说 核心病机 吴复苍
下载PDF
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及其现代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屈园利 刘西涛 龙铟 《医学争鸣》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49,共4页
中医的辨治胃阴由来已久,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脾胃分治的理论指导下,首创了胃阴学说,它完善了脾胃学说,使后世医家受益匪浅。本文重点探讨了随着社会环境的更迭,生活习惯的改变,胃阴不足之证的发病日渐增多,拓展到脾胃病的诊治,其发病... 中医的辨治胃阴由来已久,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脾胃分治的理论指导下,首创了胃阴学说,它完善了脾胃学说,使后世医家受益匪浅。本文重点探讨了随着社会环境的更迭,生活习惯的改变,胃阴不足之证的发病日渐增多,拓展到脾胃病的诊治,其发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人们生活、工作压力俱增,肝气横逆犯脾胃,致使脾胃功能受损。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更大的压力,更易情志过极,肝病及胃。因此,对于脾胃病的辨治,当以肝为枢纽,疏肝解郁,滋养胃阴。同时对其预防调摄也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军人 预防调摄
下载PDF
基于温病胃阴学说论治胃热伤阴型胃癌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静远 许博文 李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100-1103,共4页
胃癌多属于中医学"胃反"范畴,胃热伤阴型是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重要证型,在化疗、手术后更易出现。基于温病胃阴学说与胃热伤阴型胃癌在病因、阶段方面的联系,以叶天士"胃喜润恶燥"和吴鞠通"胃体阳用阴"... 胃癌多属于中医学"胃反"范畴,胃热伤阴型是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重要证型,在化疗、手术后更易出现。基于温病胃阴学说与胃热伤阴型胃癌在病因、阶段方面的联系,以叶天士"胃喜润恶燥"和吴鞠通"胃体阳用阴"思想为纲领,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探讨临床实践中如何顾阴存阴救阴、护液增液保液,旨在为胃癌前病变、胃热伤阴型胃癌、胃癌术后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胃阴学说 热伤
下载PDF
从《临证指南医案》浅析叶桂胃阴学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兴华 李凌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8期207-208,共2页
叶桂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对于儿、妇、内、外、五官各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史书谓其"贯彻古今医术"。叶桂效法仲景,学有根基,从其留下的5598个病案中分析,用仲景方或从仲景方中化裁者达70%左右。李杲《脾胃论》对叶桂影响颇深,在... 叶桂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对于儿、妇、内、外、五官各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史书谓其"贯彻古今医术"。叶桂效法仲景,学有根基,从其留下的5598个病案中分析,用仲景方或从仲景方中化裁者达70%左右。李杲《脾胃论》对叶桂影响颇深,在《叶桂医案存真.卷一》有云:"内伤必取法乎东垣",反映了叶桂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叶桂 胃阴学说
下载PDF
叶桂胃阴学说治疗消中学术思想探析
13
作者 林芳菲 杨宇峰 石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8-70,共3页
叶桂在精研《内经》及《伤寒论》的基础上,更加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论中更重视升发脾阳,而略于滋养胃阴,叶桂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根据脾胃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脾胃分论,创立了胃阴学说。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 叶桂在精研《内经》及《伤寒论》的基础上,更加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论中更重视升发脾阳,而略于滋养胃阴,叶桂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根据脾胃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脾胃分论,创立了胃阴学说。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不足,燥热偏盛,而胃阴学说的思想充分阐释了消中的病因病机,并明确了治则及方药,对临床治疗消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治疗消中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桂 消中 胃阴学说 治疗
下载PDF
论叶天士胃阴学说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泽 姜萍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9期141-142,共2页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阴亏之证,扩大了胃阴学说的应用范围,使得脾胃学说之发展日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下载PDF
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 被引量:2
15
作者 富瑞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5期97-97,共1页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胃阴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吴门医派胃阴学说在中风后便秘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晨欣 李志云 +1 位作者 崔希鹏 董宏利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8期209-211,224,共4页
在吴门医派胃阴学说的指导下,探究中风后便秘病机演变过程,并总结其治疗特点。吴门医派认为中风责之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中风之后易向胃阴不足转归而发生便秘。治疗以滋补胃阴为基础,根据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特点,兼顾通腑、补... 在吴门医派胃阴学说的指导下,探究中风后便秘病机演变过程,并总结其治疗特点。吴门医派认为中风责之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中风之后易向胃阴不足转归而发生便秘。治疗以滋补胃阴为基础,根据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特点,兼顾通腑、补益肝肾、补养气血等法,分期论治,同时重用生白术,善用种仁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便秘 胃阴学说 吴门医派 分期论治
下载PDF
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云海 《光明中医》 2011年第6期1091-1092,共2页
本文阐述了叶天士养胃阴学说产生的理论渊源,脏腑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并将其归纳为甘凉濡润,清养胃阴;滋养胃阴,扶土抑木;甘凉养胃,培土生金;清养胃阴,制阳止血四法。
关键词 叶先士 《脾论》 胃阴学说
下载PDF
从《临证指南医案》浅析叶桂胃阴学说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兴华 李凌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4期49-49,共1页
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叶桂在《脾胃论》基础上创新颇多,最大的贡献在于首创胃阴学说。李东垣根据脾胃病“谷气下流,胃气下溜”的特征创立了补气升阳的治疗原则,并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阴火”,但忽略了胃阴不足的症候。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胃阴学说 治疗原则 《脾论》 甘温除大热 温病学家 明清时代 补气升阳
下载PDF
温病四大家护阴学说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洁琼 谷晓红 赵岩松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8期73-74,共2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因此,在温病临床过程中,阴液受损贯穿始终。阴液损伤程度的轻重与温病的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可谓运用护阴...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因此,在温病临床过程中,阴液受损贯穿始终。阴液损伤程度的轻重与温病的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1叶天士护阴学说叶氏护阴学说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胃阴学说"的提出。鉴于李东垣脾胃学说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详于升脾而略于降胃,详于温补而略于清滋,他创立了"胃阴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阴学说 温病 外感热病 临床过程 损伤程度 学说 叶天士
下载PDF
叶桂养胃阴学术经验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文 沈琳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0-42,共3页
叶桂胃阴学说理论源于李东垣之《脾胃论》 ,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养胃阴治法特色为救胃汁祛邪热、辟秽毒保胃津、养胃阴化肺热、补戊土制木横、益阴液制龙相、润阳明利机关、濡胃阴保胎元等。方药特点是取甘润生胃津、以酸甘济胃阴、取... 叶桂胃阴学说理论源于李东垣之《脾胃论》 ,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养胃阴治法特色为救胃汁祛邪热、辟秽毒保胃津、养胃阴化肺热、补戊土制木横、益阴液制龙相、润阳明利机关、濡胃阴保胎元等。方药特点是取甘润生胃津、以酸甘济胃阴、取药汁保津液、投复脉顾阴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桂 胃阴学说 学术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