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性质胃黏膜下肿物的准确率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慧霞 胡颖华 +3 位作者 戚美娅 闫再宏 王醒 董晓琳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性质胃黏膜下肿物的超声内镜(EUS)与CT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物患者80例,均给予EUS、CT检查,比较分析EUS、CT诊断结果。结果:经术后病理确诊60例为良性肿瘤,20例为恶性...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性质胃黏膜下肿物的超声内镜(EUS)与CT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物患者80例,均给予EUS、CT检查,比较分析EUS、CT诊断结果。结果:经术后病理确诊60例为良性肿瘤,20例为恶性肿瘤。EUS诊断胃黏膜下肿物准确率为97.50%,明显高于CT诊断81.25%(P <0.05)。对于肿瘤直径<1 cm的胃黏膜下肿物,EUS诊断准确率为93.33%,明显高于CT诊断73.33%(P <0.05);对于肿瘤直径1~2 cm、> 2 cm胃黏膜下肿物,EUS和CT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US诊断良性胃黏膜下肿物的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CT诊断83.33%(P <0.05);EUS和CT诊断恶性胃黏膜下肿物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间质瘤回声均匀、边界清楚比例分别为30.00%和35.00%,明显低于良性胃间质瘤79.55%、81.82%(P <0.05),恶性胃间质瘤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有坏死、局部侵犯比例分别为65.00%、70.00%、60.00%和65.00%,明显高于良性胃间质瘤(P <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EUS诊断胃黏膜下肿物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于肿瘤直径<1 cm的肿物或良性肿瘤,其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物 超声内镜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内镜套扎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陈姗 万新月 唐国都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12期79-84,共6页
目的探索内镜套扎术在胃黏膜下肿物(直径≤1 cm)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77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142)和内... 目的探索内镜套扎术在胃黏膜下肿物(直径≤1 cm)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77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142)和内镜套扎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病灶完整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等情况。结果ESD组手术时间(33.23±8.55)min,明显长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4.85±5.96)min,术中出血均为ERB-c1级,无ERB-c2级,优于内镜套扎术组,手术费用(24615.08±5678.32)元,明显多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1319.26±7235.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穿孔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中转外科手术、严重感染、迟发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内镜套扎术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出血量少和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难以预判的出血风险。临床需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物 内镜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套扎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胃黏膜下肿物的EUS诊断分析及准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戚美娅 梁慧霞 刘谦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8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下肿物的超声内镜(EUS)诊断分析及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物患者130例,均给予EUS检查,分析EUS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准确率,以及分析EUS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病理... 目的探讨胃黏膜下肿物的超声内镜(EUS)诊断分析及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物患者130例,均给予EUS检查,分析EUS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准确率,以及分析EUS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病理学检查,130例患者中,胃肠间质瘤患者98例,平滑肌瘤14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10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对患者不同病理结果(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和其他)间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类别在性别、年龄、BMI和肿物直径等方面均处于同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准确率为83.08%。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脂肪瘤、神经内分泌瘤EUS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67%、85.71%、80.00%、100.00%和100.00%,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诊断不准确患者年龄≥60岁、BMI≥24kg/m 2、肿物直径>2cm比例分别为54.55%、50.00%和86.36%,明显高于EUS诊断准确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性别、病变位置、起源层次、病变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BMI是胃黏膜下肿物EUS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黏膜下肿物的小探头EUS准确率较高,其诊断受患者年龄、BM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物 小探头超声内镜 BMI 诊断准确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在内镜下切除胃黏膜下肿物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佘智华 陈娟 苏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70-171,共2页
胃黏膜下肿物(SMT)是一类来源于胃非黏膜层的肿物,临床通常认为多数SMT为良性,但部分SMT仍然具有恶变的潜能,及时进行SMT的切除可将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减少[1-2]。近年来胃镜技术飞速发展,内镜下切除技术逐渐成为治疗SMT的重要方式。内... 胃黏膜下肿物(SMT)是一类来源于胃非黏膜层的肿物,临床通常认为多数SMT为良性,但部分SMT仍然具有恶变的潜能,及时进行SMT的切除可将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减少[1-2]。近年来胃镜技术飞速发展,内镜下切除技术逐渐成为治疗SMT的重要方式。内镜下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耗时较长、技术难度较大,给护理带来较高要求。医护一体化是指医师与护理人员在平等、尊重及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协调与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内镜下切除 消化道恶性肿瘤 胃黏膜下肿物 护理人员 手术耗时 黏膜 恶变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部分切除治疗胃黏膜下肿物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志强 于健春 康维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行保留贲门、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黏膜下肿物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胃黏膜下肿物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住院患者63例,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法、短期临床结局及长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行保留贲门、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黏膜下肿物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胃黏膜下肿物行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住院患者63例,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法、短期临床结局及长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患者均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成功保留了贲门及幽门,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年龄14~78岁,平均(52.8±18.1)岁。63例手术中,61例由胃镜辅助完成,其中52例病灶浆膜面无法探及,需胃镜术中定位。除胃体外,胃底、胃窦部肿物51例,距贲门或幽门平均(2.9±1.1)cm,最近距离贲门1cm。病理结果显示,63例患者肿物直径0.8~8.2cm;其中44例(69.8%)肿物<2cm,19例(30.2%)≥2cm。病变分布:胃底45例(71.4%)、胃体12例(19.0%)和胃窦6例(9.6%)。术后病理确诊胃肠间质瘤54例、类癌3例、异位胰腺2例、脂肪瘤2例、平滑肌瘤2例。平均随访35个月,无复发或死亡。患者无烧心、嗳气等症状,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是胃黏膜下肿物的优选治疗方式,胃镜实时定位及支撑作用为保留贲门和幽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镜联合手术 微创手术 腹腔镜 术中内镜 胃黏膜下肿物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物的护理分析
6
作者 刘玉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8期142-142,144,共2页
目的:研究在胃黏膜下肿物治疗中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胃黏膜下肿物患者51例,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给予针对性护理,分析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1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切除成功率为98.03%,并发... 目的:研究在胃黏膜下肿物治疗中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胃黏膜下肿物患者51例,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给予针对性护理,分析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1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切除成功率为98.03%,并发症发生率为3.92%,均是创口出血。术后患者均不存在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物患者中予以有针对性护理,可以提升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胃黏膜下肿物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卞志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 超声内镜 CT 定性诊断 内部回声 强化方式
下载PDF
反复上腹疼痛伴呕吐、胃黏膜下肿物
8
作者 李恩河 许洁 +2 位作者 孔凡强 姜立新 郑海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16期128-129,共2页
主管医师:病例介绍:董XX,女性,50岁,因为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呕吐5年入院。进食后不适加重,几乎每天下午呕吐一次,食物有时酸臭,呕吐后症状减轻。2006年1月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2006年10月胃镜诊断:痘疹炎胃炎。2006... 主管医师:病例介绍:董XX,女性,50岁,因为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呕吐5年入院。进食后不适加重,几乎每天下午呕吐一次,食物有时酸臭,呕吐后症状减轻。2006年1月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2006年10月胃镜诊断:痘疹炎胃炎。2006年10月及2007年3月消化内科住院期间两次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无不良反应。2007年10月第3次消化内科住院,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见一直径2.0cm×2.5cm大小的弥漫性隆起,表面发红。胃腔环形扫描,示平滑肌层增厚,约1.0cm,内回声低,混有高回声。诊甑胃窦后壁肌层增厚原因,间质瘤?腹部CT示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密度均匀,轮廓清楚,未见异常密度改变。胃窦部后壁增厚。内科治疗无明显好转,由于反复呕吐患者强烈要求手术转科治疗。查体: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可,消瘦貌,心肺部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疼痛 呕吐 胃黏膜下肿物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部分切除治疗胃黏膜下肿物20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熊炬 陈雄 +1 位作者 宋巍 李义亮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3403-340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腹腔镜和胃镜双镜下行胃部分切除术的201例临床确诊为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所有患者的瘤体位...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腹腔镜和胃镜双镜下行胃部分切除术的201例临床确诊为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所有患者的瘤体位置及大小、术后病理结果、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0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和胃镜双镜下成功行胃部分切除术,未出现围手术期间死亡和中转开腹,平均随访6个月,无复发或死亡,5例患者出现反流相关临床症状,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均较好;瘤体距贲门或幽门平均(2.9±1.0)cm,距离贲门最近1 cm;病变分布:胃底108例(53.7%),贲门近小弯侧5例(2.5%),胃体58例(28.9%),胃窦30例(14.9%);患者肿物直径2~5.8 cm,其中5例(2.5%)肿物<2 cm,3例(1.5%)肿物≥5 cm;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胃肠间质瘤166例、异位胰腺17例、类癌5例、脂肪瘤5例、神经鞘瘤4例,平滑肌瘤4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胃黏膜下肿物的安全可行手段,胃镜在及时定位及保留贲门和幽门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镜结合 部分切除术 术中内镜 胃黏膜下肿物
下载PDF
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小黏膜下肿物的效果比较
10
作者 陆晶 郭超 +3 位作者 陆翠钦 吴永清 钟家毅 郑仁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9期4-8,共5页
目的:比较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cap-assisted endoscopic full thickness resection,Cap-EFT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小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SMTs,直径≤1 cm)的效果。方法... 目的:比较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cap-assisted endoscopic full thickness resection,Cap-EFT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小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SMTs,直径≤1 cm)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8例胃小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使用Cap-EFTR的38例纳入Cap-EFTR组(研究组),将使用ESD的30例纳入ESD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持续时间、术中钛夹使用数量、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2天炎症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腹痛,腹膜炎,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术后随访4~6个月,记录两组胃小SMTs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为100.00%(38/38),复发率为0(0/38),对照组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为96.67%(29/30),复发率为3.33%(1/30),两组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钛夹使用数量、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两组血清hs-CRP、PCT、IL-6、IL-17A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和Cap-EFTR均能有效切除胃小SMTs,但Cap-EFTR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对炎症反应的控制效果好,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物 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泽峰 农兵 +5 位作者 张国 黄宗声 郭先文 曾义庆 周庆南 卓文金 《微创医学》 2019年第2期130-132,171,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29例胃底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9例患者中,术中出血较多者2例,最大出血量约20 mL,术中发生穿孔4例。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29例胃底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9例患者中,术中出血较多者2例,最大出血量约20 mL,术中发生穿孔4例。29例胃底黏膜下病变均完全切除,无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70.1±29.3)min,术后住院时间(5.3±1.2)d。术后病理诊断25例为胃肠道间质瘤、4例平滑肌瘤。所有患者经随访4周,无特殊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胃镜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物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物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治疗
下载PDF
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比较诊断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
12
作者 张瑞博 郑艳芬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11期77-80,共4页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物 能谱CT 超声内镜 碘含量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地形图技术对人胃电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雨 俞清翔 +8 位作者 杜鹏 付蔚华 李卫东 张鹏 吕朋 张晖 郑忠青 王涛 王邦茂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02-606,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胃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月29日需行腹腔镜手术的非胃部病变患者,应用高分辨地形图(HRM)技术,在其手术前采集麻醉状态下的空腹胃电慢波信号,计算慢波参数,绘制胃电时间活化地图和速度... 目的研究正常人胃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月29日需行腹腔镜手术的非胃部病变患者,应用高分辨地形图(HRM)技术,在其手术前采集麻醉状态下的空腹胃电慢波信号,计算慢波参数,绘制胃电时间活化地图和速度矢量图等,得到胃不同部位的胃电活动时空特征。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胃电起搏区位于胃体中上段近大弯侧,胃体电活动沿胃长轴向胃窦传播,贲门和胃底部均未记录到慢波信号。胃各部位慢波频率一致,平均值为(2.61±0.11)周期/min。与胃体相比,胃电起搏区慢波波幅高[(4.19±0.73) mV比(1.67±0.89) mV]、波速快[(7.24±1.37) mm/s比(4.94±0.20)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9、4.95,P均〈0.01)。胃窦慢波波幅亦高于胃体[(3.21±0.49) mV比(1.67±0.89) mV],波速也较胃体快[(6.44±0.82) mm/s比(4.94±0.20)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4.95,P均〈0.05);胃窦慢波波幅较胃电起搏区低[(3.21±0.49) mV比(4.19±0.73)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而波速比较[(6.44±0.82) mm/s比(7.24±1.37) m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胃电起搏区位于胃体中上段靠近大弯侧,产生慢波并主导全胃电节律。胃各个部位的慢波波幅和波速具有梯度性。HRM技术作为一种成熟、可靠的研究方法,可用于观察胃电活动的时空特征,为胃电异常的研究提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波 Caja1间质细胞 电活动 胃黏膜下肿物 高分辨地形图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