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蒲公英赛醇通过调节AMPK通路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1
作者 段惠春 蒲华云 +4 位作者 祝杰 周鑫 王玥 董转丽 葛芊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36-1642,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讨AMPK信号通路在蒲公英赛醇保护乙醇损伤的胃黏膜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为模型,蒲公英赛醇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状态下蒲公英赛醇对胃黏膜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生化法检测...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讨AMPK信号通路在蒲公英赛醇保护乙醇损伤的胃黏膜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为模型,蒲公英赛醇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状态下蒲公英赛醇对胃黏膜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生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GSH-Px、SOD和MDA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AMPK、CaMKK和LK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蒲公英赛醇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的活性,胃黏膜细胞被乙醇损伤后的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的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G 1期细胞下降,S期和G 2期细胞上升;同时下调胃黏膜损伤细胞AMPK、CaMKK、LKB1蛋白表达水平。而蒲公英赛醇治疗后胃黏膜细胞内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细胞增殖明显增强(P<0.05),G 1期细胞上升,S期和G 2细胞下降(P<0.05)。并浓度依赖性地上调乙醇刺激下胃黏膜细胞中AMPK、CaMKK、LKB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蒲公英赛醇可有效活化AMPK通路,从而保护受损的胃黏膜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赛醇 AMPK信号通路 乙醇 胃黏膜细胞
下载PDF
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上调胃黏膜细胞ERK磷酸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宗保 严洁 +2 位作者 易受乡 常小荣 钟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PD153035和100 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W estern b lot检测ERK的磷酸化。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磷酸化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磷酸化明显高于胆经组(P<0.01);当用PD153035阻断EGFR后,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ERK磷酸化明显低于胃经组(P<0.01)。结论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能上调胃黏膜细胞ERK的磷酸化水平,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清 胃黏膜细胞 ERK 磷酸化
下载PDF
针刺血清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磷脂酶Cγ-1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宗保 严洁 +4 位作者 邹晓平 易受乡 常小荣 林亚萍 唐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85-988,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胃经穴后的血清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磷脂酶Cγ-1(PLCγ-1)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溃疡血清组、胃经血清组、胆经血清组、胃经血清+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溃疡模型,利用链霉... 目的:观察针刺胃经穴后的血清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磷脂酶Cγ-1(PLCγ-1)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溃疡血清组、胃经血清组、胆经血清组、胃经血清+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溃疡模型,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PD153035和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PLCγ-1活性.结果:胃经血清组(13.0±7.5nkat/g)大鼠胃黏膜细胞PLCγ-1活性与溃疡血清组(6.5±0.3nkat/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经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PLCγ-1活性与胆经血清组(7.2±1.8nkat/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胃经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PLCγ-1活性与胃经血清+PD153035组(7.4±2.7nkat/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针刺胃经穴后的血清能刺激胃黏膜细胞中PLCγ-1的活化,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血清 溃疡 胃黏膜细胞 PLCγ-1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正新 陈宝雯 +2 位作者 杨桂彬 张希全 贾博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转化生长因子 βⅠ型和Ⅱ型受体 (TGFβRⅠ和TGFβRⅡ )的表达 ,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差异的确定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比较 ,PCNA标记指数和EGFR阳性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TGFβRⅠ和TGFβRⅡ的表达降低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结论 :Hp感染促进了胃黏膜细胞的增殖 ,是否参与促进胃癌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 胃黏膜细胞 细胞增殖 细菌感染 HP
下载PDF
电针胃经穴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严洁 杨宗保 +3 位作者 邹晓平 易受乡 常小荣 林亚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22-124,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溃疡血清组穴12只雪、胃经血清组穴12只,取穴:四白、梁...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溃疡血清组穴12只雪、胃经血清组穴12只,取穴:四白、梁门、足三里雪和胆经血清组穴12只,取穴:阳白、日月、阳陵泉雪、胃经血清+PD153035组穴12只雪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穴12只雪。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溃疡动物模型。电针刺激用G6805型电针仪,疏密波,电针频率疏波4Hz,密波20Hz,强度以肌肉或针柄微颤为度,电针时间30min。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PD153035和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应用同位素掺入法检测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纳入动物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溃疡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有少量表达眼(29.16±30.94)nkat/g演;胃经血清组和胆经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呈现较强上增性表达,其中胃经血清组大鼠上增性表达特别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分别为(114.92±65.61),(36.47±27.54)nkat/g,P<0.01演;胃经血清+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可见微弱表达眼分别为(17.39±23.39),(23.44±14.42)nkat/g演,胃经血清组与胃经血清+PD153035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穴P<0.01雪。结论:针刺能刺激大鼠胃黏膜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蛋白激酶C的活化,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 电针 血清 胃黏膜细胞 蛋白激酶C
下载PDF
不同证候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与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碧珍 黄爱民 +3 位作者 章志安 李灿东 詹子铭 林雪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57-558,共2页
关键词 证候 动物模型 大鼠 胃黏膜细胞 细胞凋亡 中医疗法
下载PDF
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郝志明 苌新明 +2 位作者 吴玉娥 周秦蜀 罗金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4-15,共2页
目的 :检测慢性胃炎各阶段黏膜细胞凋亡状况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6例正常胃黏膜、5 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及 2 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凋亡指数(AI)CSG >CAG >正常胃黏膜 (P... 目的 :检测慢性胃炎各阶段黏膜细胞凋亡状况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6例正常胃黏膜、5 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及 2 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凋亡指数(AI)CSG >CAG >正常胃黏膜 (P <0 .0 5 ) ,而且炎症黏膜凋亡细胞分布与正常有所不同 ;在CAG ,AI在肠化区 <非肠化区。结论 :细胞凋亡在CAG黏膜萎缩及肠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AG黏膜AI下降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慢性 胃黏膜细胞
下载PDF
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DNA含量和增殖活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范国明 张林 +1 位作者 沈冠凤 罗鸿伃 《胃肠病学》 2004年第5期291-293,共3页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癌前状态,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细胞的DNA含量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DNA含量和增殖活性,探讨两者在慢性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癌前状态,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细胞的DNA含量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DNA含量和增殖活性,探讨两者在慢性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DNA含量和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所有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均为二倍体,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胃黏膜细胞的增殖指数(PI)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显著增高(P<0.05)。除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外,其余慢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患者胃黏膜细胞的PI值均较阴性患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增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黏膜细胞的DNA含量和增殖活性,也许能成为胃癌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病理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胃黏膜细胞 DNA 含量 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
下载PDF
电针胃经穴对大鼠胃黏膜细胞ERK免疫组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宗保 吴璇 +3 位作者 乔玉丹 吴海霞 熊云 曹婧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43-1445,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胃经穴对胃黏膜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免疫组化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PD153035和100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ERK的表达。结果:胃经组和胆...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胃经穴对胃黏膜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免疫组化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PD153035和100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ERK的表达。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与胆经组比较显著增强(P<0.01);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明显低于胃经组(P<0.01)。结论:电针能上调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ERK可能是胃经与胃相关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黏膜细胞 ERK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黏膜细胞hMSH2,hMLH1和p53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凯 马坚妹 +5 位作者 胡少为 王朝晖 刘敏 吕申 刘丽娜 许国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2904-2907,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旁及胃炎黏膜中hMSH2,hMLH1和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方法:高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37例,黏液癌17例,浅表陛胃炎38例,正常对照10例,用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S...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旁及胃炎黏膜中hMSH2,hMLH1和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方法:高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37例,黏液癌17例,浅表陛胃炎38例,正常对照10例,用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SH2, hMLH1和p53基因的表达. 结果:(1)hMSH2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胃炎黏膜和正常对照(67.1% vs 35.5%,42.1%,30.0%; P<0.01),其中,在低分化腺癌中阳性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黏液癌(81.1% vs 54.5%,52.9%;P<0.05); hMLH1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非癌组织,但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在黏液癌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腺癌(47.1% vs 81.8%,97.2%;P<0.001);p53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胃炎黏膜和正常对照(47.4% vs 7.9%.0.0%,0.0%;P<0.001),其中,在黏液癌和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64.7%,54.1% vs 22.7%;P<0.05). (2)在全部被检组织中,Hpylori感染组hMSH2和hMLH1 的表达阳性率均低于相应的非感染组,其中,胃癌Hpylori 感染组hMSH2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56.8% vs 81.3%)(P<0.05).胃癌及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组p53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非感染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MSH2和p53基因的高表达有关;Hpylori感染影响hMSH2,hMLH1和p53基因的正常表达,这可能是Hpylori致癌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细胞 HMSH2 HMLH1 P53 基因表达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再灌注大鼠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小波 张建福 +2 位作者 张咏梅 周晓燕 杜东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再灌注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制备胃缺血后处理模型;实验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C)、缺血后处理组(I-post)、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ost+IPC...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再灌注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制备胃缺血后处理模型;实验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C)、缺血后处理组(I-post)、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ost+IPC)。记录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并检测胃黏膜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黏膜细胞的凋亡。结果与S组相比,I-R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和黏膜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胃黏膜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在IPC组、I-post组和I-post+IPC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细胞凋亡率较I-R组显著降低,胃黏膜MDA含量也显著降低,而SOD活性明显升高;I-post+IPC组对再灌注的胃黏膜损伤无叠加保护作用,分别与IPC组和I-post组相比,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显著减轻胃黏膜再灌注损伤,其效应与缺血预处理相似,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抑制胃黏膜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再灌注的胃黏膜细胞凋亡减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缺血后处理 缺血预处理 胃黏膜细胞凋亡
下载PDF
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在胃黏膜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成龙 屠伟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633-3635,共3页
胃黏膜持续暴露在各种潜在的有害因子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其中感觉神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胃内感觉神经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脊髓传入神经来自脊髓背角神经节,迷走传入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核和结节状神经节。... 胃黏膜持续暴露在各种潜在的有害因子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其中感觉神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胃内感觉神经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脊髓传入神经来自脊髓背角神经节,迷走传入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核和结节状神经节。多数支配胃的脊髓传入神经纤维上存在对辣椒素(capsaicin)敏感的辣椒素受体。即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醛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1),又称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capsaicin-sensitive sensory neurons,CS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 胃黏膜细胞 保护作用 降钙基因相关肽
下载PDF
联合检测胃黏膜细胞内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对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13
作者 易艳军 蒋显勇 +2 位作者 郑薇薇 袁才佳 陈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及cAMP/cGM P(CA/CG)比值的测定对诊断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2例,溃疡病组38例,胃癌组40例。用酶联免疫法(ELISA)... 目的探讨胃黏膜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及cAMP/cGM P(CA/CG)比值的测定对诊断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2例,溃疡病组38例,胃癌组40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胃黏膜细胞中cAMP、cGMP和CA/CG比值。结果40例胃癌患者胃黏膜细胞中cAM P、cGM P、CA/CG分别为(458.75±101.25)pmol/g湿组织、(25.25±9.75)pmol/g湿组织和(18.17±10.38),其中cGM P、CA/CG指标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组及溃疡病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cAM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胃黏膜细胞中cGMP及CA/CG对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细胞 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鸟苷 CA CG
下载PDF
环氧化酶对大鼠胃黏膜细胞系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李莲 李铁 +1 位作者 张志文 郑先科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0,共4页
应用MTT法、DNA条带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比较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1和COX 2 )非选择性抑制剂消炎痛和COX 2选择性抑制剂NS 398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株 (RGM 1)的作用 ,并用Northernblot印迹法分析脂多糖 (LPS)作用于RGM 1... 应用MTT法、DNA条带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比较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1和COX 2 )非选择性抑制剂消炎痛和COX 2选择性抑制剂NS 398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株 (RGM 1)的作用 ,并用Northernblot印迹法分析脂多糖 (LPS)作用于RGM 1后 ,COX 1和COX 2的不同变化。结果发现消炎痛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可诱导RGM 1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 ,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而NS 398对RGM 1则无明显作用。若预先用LPS作用于细胞后 ,消炎痛对细胞的作用明显减轻 ,而NS 398的作用无明显变化。Northernblot分析表明 ,LPS作用于细胞后 ,RGM 1细胞COX 2mRNA的水平明显增加。放射免疫分析 (RIA)证实LPS的作用可提高细胞PG的水平。提示 ,COX 1和COX 2在维持胃黏膜细胞的完整性中可能起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 大鼠 胃黏膜细胞 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电针胃经穴的血清对大鼠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严洁 杨宗保 +2 位作者 常小荣 易受乡 林亚萍 《中国高校科技》 2006年第S3期225-226,共2页
针刺血清能刺激胃黏膜损伤修复信号转导通路中c-myc基因的活化,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关键词 电针 血清 胃黏膜细胞
下载PDF
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及核内整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16
作者 凌贤龙 房殿春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8-8,共1页
关键词 胃黏膜细胞 线粒体DNA 核内整合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的影响
17
作者 杨宗保 严洁 +2 位作者 易受乡 常小荣 钟艳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基因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 目的:探讨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对胃黏膜细胞EGFR阻断后c-myc基因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胃经+PD153035组和胆经+PD153035组,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PD153035和100 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RT-PCR法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最为明显,与胆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当用PD153035阻断EGFR后,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胃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胃经穴的大鼠血清能上调胃黏膜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清 胃黏膜细胞 ERK 磷酸化
下载PDF
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及核内整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18
作者 凌贤龙 房殿春 +2 位作者 周晓东 方丽 罗元辉 《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线粒体DNA(mtDNA)因缺乏组蛋白保护,且损伤修复系统不健全,容易成为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中氧自由基的重要靶点,为此我们研究探讨了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及核内整合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Giemsa染色法检测Hp;采... 目的 线粒体DNA(mtDNA)因缺乏组蛋白保护,且损伤修复系统不健全,容易成为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中氧自由基的重要靶点,为此我们研究探讨了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不稳及核内整合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Giemsa染色法检测Hp;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SSCP)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黏膜细胞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结果 30例胃癌检出mtMSI 11例(36.7%),15例肠化中有2例(13.3%)、10例异型增生有2例(20.0%)、10例萎缩性胃炎有1例(10.o%)检出mtMSI。胃癌细胞核内mtDNA序列的检出率为20.0%(6/30)、异性增生为10.0%(1/10)、肠上皮化生为6.7%(1/15)、萎缩性胃炎为10%(1/10)。胃黏膜细胞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的检出率在Hp感染组(12/39,8/39)显著高于非HP感染组(4/36,1/36,P<0.05)。虽CagA+组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检出率(10/25,6/25)高于CagA-组(2/14,2/14),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mtMSI及核内mtDNA序列检出率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黏膜细胞mtMSI及mtDNA序列核内整合可能与HP感染有关,井参与了胃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细胞线粒体 DNA不稳 核内整合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Nesfatin-1对离体胃黏膜细胞胃酸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静慧 李学良 +2 位作者 吴静 贾方圆 林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123-1130,共8页
目的:研究nesfatin-1对离体培养的大鼠胃黏膜酸分泌的影响,探讨nesfatin-1对H+/K+-ATP酶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大鼠胃黏膜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法鉴定细胞.用不同浓度的nesfatin-1(10-4-10-1μmol/L)对胃黏膜细胞进行处... 目的:研究nesfatin-1对离体培养的大鼠胃黏膜酸分泌的影响,探讨nesfatin-1对H+/K+-ATP酶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大鼠胃黏膜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法鉴定细胞.用不同浓度的nesfatin-1(10-4-10-1μmol/L)对胃黏膜细胞进行处理0、1、2、3、4h,设立空白对照组,以14C-氨基比林摄取为酸分泌指标,检测nesfatin-1对大鼠离体的胃黏膜细胞酸分泌的影响.用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nesfatin-1对胃黏膜细胞H+/K+-ATP酶alpha(α)亚基和beta(β)亚基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Nesfatin-1在10-1μmol/L浓度下,在1、2h能够抑制离体培养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酸分泌.Nesfatin-1(10-1μmol/L)在1、2、3h均能够抑制H+/K+-ATP酶α亚基mRNA表达水平;在1、2h能够抑制H+/K+-ATP酶β亚基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esfatin-1(10-4-10-1μmol/L)作用胃黏膜细胞2h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α亚基和β亚基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esfatin-1(10-1μmol/L)在1、2、3h能够抑制α亚基蛋白表达水平;在2、3h能够抑制β亚基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esfatin-1(10-3-10-1μmol/L)作用胃黏膜细胞2h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α亚基和β亚基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Nesfatin-1能抑制离体培养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酸分泌,有可能是通过下调H+/K+-ATP酶α亚基和β亚基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水平影响酸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FATIN-1 胃黏膜细胞 H+K+-ATP酶
下载PDF
棒曲霉素对人胃黏膜细胞体外毒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慧 贾丽娜 +4 位作者 苏婧一 徐俐俐 左树娜 张伟 杨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2-97,共6页
研究了棒曲霉素(patulin,PAT)对人胃黏膜细胞(gastric epithelial cells,GES-1)的体外毒性作用,从细胞增殖、凋亡、氧化损伤和DNA损伤等方面对其毒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PAT对细胞增殖的毒性作用;通过荧光显... 研究了棒曲霉素(patulin,PAT)对人胃黏膜细胞(gastric epithelial cells,GES-1)的体外毒性作用,从细胞增殖、凋亡、氧化损伤和DNA损伤等方面对其毒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PAT对细胞增殖的毒性作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细胞凋亡形态;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实验考察了Bax和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检测了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等氧化损伤指标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当c(PAT)>1.0μmol/L时,PAT对GES-1细胞抑制率大于20%,荧光染色镜检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Bax mRNA转录水平表达量上调,而Bcl-2 mRNA转录水平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GES-1细胞进入了凋亡阶段。同时,总SOD、CAT检测值降幅最高可达53.76%,GSH检测值降幅最高可达56.55%,而MDA最低增幅为139.59%;γ-H2AX表达量上调。研究结果表明PAT可显著抑制GES-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由研究结果推断PAT可能通过体外诱发氧化损伤和DNA损伤途径引起GES-1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曲霉素 胃黏膜细胞 氧化损伤 DNA损伤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