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认识与处理 被引量:7
1
作者 罗昆仑 方征 +2 位作者 董志涛 徐健 李界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720-721,730,共3页
目的通过在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再认识,探讨手术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所见胆囊三角结构区变异158例的临床资... 目的通过在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再认识,探讨手术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所见胆囊三角结构区变异15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针对胆囊动脉变异、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位置变异和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结构不清等情况,进行不同的手术操作。结果中转开腹15例,包括Mirizzi综合征Ⅰ型3例,Ⅱ型4例;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过低2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后壁2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共同一侧壁并行约2cm1例;冰冻状胆囊三角结构不清2例;胆囊后动脉出血1例。143例完成LC手术,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LC术后胆漏再次手术1例;穿刺孔出血2例,穿刺孔感染1例,胆管残留结石1例(术后2周ERCP后取出结石)。结论熟悉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致解剖胆囊三角区,辨清肝总管、胆总管位置,针对不同的变异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是LC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B超探查胆囊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益西卓玛 旦增欧珠 《西藏医药》 1999年第3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B超 胆囊结构
下载PDF
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处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明 罗昆仑 杨敖霖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30期236-238,共3页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方法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年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术中所见的 96例胆囊三角结构区变异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全组完成LC 89例 ,中转 7例。中转者包括Mirizzi综合征I型 1...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方法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年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术中所见的 96例胆囊三角结构区变异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全组完成LC 89例 ,中转 7例。中转者包括Mirizzi综合征I型 1例 ;Ⅱ型 2例 ;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入过低者 1例 ;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后壁 1例 ;胆囊管与左右肝管共同汇入胆总管 1例 ;胆囊管与胆总管共用一侧壁 ,并行约 2cm 1例。结论 :重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处理 ,有助于提高LC的成功率 ,减少LC并发症。但对结构辨不清或分离极为困难的病例 ,应果断中转开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 腹腔镜
下载PDF
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黏膜超微结构病变在螺杆菌致石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郝晓尊 王会生 +2 位作者 郝玉杰 李学峰 牛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680-681,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病变,探索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及幽门螺杆菌培养进行预试验,根据结果将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与单纯胆囊炎患者分别分为胆... 目的通过研究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病变,探索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及幽门螺杆菌培养进行预试验,根据结果将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与单纯胆囊炎患者分别分为胆囊H.pylori感染阴性组与胆囊H.pylori感染阳性组,另选择胆囊息肉手术后病理活检证实无明显炎症,并排除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TEM)超薄切片法对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病变进行观察。结果 22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存在H.pylori感染者共8例,占36.3%(8/22),其中胆囊黏膜出现胃上皮化生共6例,占75%(6/8)。单纯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出现假幽门腺化生1例,占12.5%(1/8)。而对照组未发现胃或幽门腺化生。结论胆囊黏膜胃上皮化生可能与胆囊内H.pylori感染有关,且胃上皮化生中H.pylori检出率明显增高。这种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助于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幽门螺杆菌 胆囊黏膜超微结构 胆囊结石
下载PDF
疏肝利胆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晨 尚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36期4015-4019,共5页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病理生化指标及胆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治疗的8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病理生化指标及胆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医院治疗的8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利胆通络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右胁疼痛、嗳气频作、脘腹胀闷、恶心呕吐)积分、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胆囊超声评估指标(胆囊壁毛糙、胆囊壁增厚、胆汁透声差)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后右胁疼痛积分、嗳气频作积分、脘腹胀闷积分、恶心呕吐积分及AST水平、ALT水平、G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胆囊壁毛糙改善率、胆囊壁增厚改善率及胆汁透声差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10/43)(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治疗期间心电图、肾功能、二便常规检测无异常。结论疏肝利胆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肝功能和胆囊超声改变,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胆囊 疏肝利胆通络汤 肝功能 胆囊结构
下载PDF
腹腔镜治疗萎缩性胆囊炎42例体会
6
作者 詹建兴 杨波 陈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12期85-85,共1页
萎缩性胆囊炎由于粘连严重,胆囊结构不清,腹腔镜下手术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本文总结了2007年1月~2008年5月42例萎缩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处理结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萎缩性胆囊 腹腔镜治疗 手术并发症 胆囊结构 手术难度 手术处理
下载PDF
腹腔镜下顺行与逆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分析
7
作者 吴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9-19,共1页
于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且不易分离患者中腹腔镜下顺行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对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手术的50例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且不易分离患者做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为甲组同乙组,两组均25例... 于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且不易分离患者中腹腔镜下顺行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对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手术的50例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且不易分离患者做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为甲组同乙组,两组均25例患者。其中,乙组开展腹腔镜下顺行胆囊切除术,而甲组开展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对两组的中转开腹、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的治疗干预实施后,甲组中转开腹率小于乙组(P<0.05);甲组和乙组的手术出血量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手术用时少于乙组(P<0.05)。结论:于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且不容易分离患者中,同腹腔镜下顺行胆囊切除术相比较来说,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用时少,且中转开腹的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三角区结构模糊 不易分离 腹腔镜 顺行 逆行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胆道闭锁性黄疸与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胆囊形态结构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媚聪 马静丽 郭俊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0期3043-3046,共4页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于胆道闭锁性和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胆囊结构形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5例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和27例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胆囊的高频超声图像结...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于胆道闭锁性和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胆囊结构形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5例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和27例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胆囊的高频超声图像结果,分析其形态结构、胆囊长径及前后径。分别采用类似胆囊结构及胆囊长径为25 mm时为临界点(第1种方法)及类似胆囊结构及胆囊前后径为6 mm时为临界点(第2种方法),对胆道闭锁性黄疸与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患儿分别进行诊断。结果从就诊日龄来看,胆道闭锁组与非胆道闭锁组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类似胆囊结构及胆囊长径来看,胆道闭锁组明显短于非胆道闭锁组,经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类似胆囊结构及胆囊前后径来看,经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对胆道闭锁性黄疸的检出率经统计分析,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1种方法对非胆道闭锁性黄疸的检出率则明显高于第2种方法(P<0.05)。结论胆道闭锁性黄疸其类似胆囊结构、胆囊长径及前后径均比非胆道闭锁性黄疸小,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出胆囊的结构形态,对于诊断正常胆囊结构与类似胆囊结构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将类似胆囊结构及胆囊长径为25 mm时作为临界点,对诊断胆道闭锁性黄疸与非胆道闭锁性黄疸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胆道闭锁 黄疸 胆囊结构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胆囊黏膜超微结构关系
9
作者 尹光耀 陈一 +1 位作者 张武宁 何雪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14-317,321,共5页
[目的]探索胆石症成石因果。[方法]选62例经H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阳性并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作胆囊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碱性品红染色法进行幽门螺杆菌(Hp)观察,采用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对胆囊黏膜进行超... [目的]探索胆石症成石因果。[方法]选62例经H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阳性并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作胆囊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碱性品红染色法进行幽门螺杆菌(Hp)观察,采用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对胆囊黏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碱性品红染色的胆囊黏膜病理切片中部分患者有红染的杆状和球状菌存在;SEM观察,其主要特征是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细胞间出现小间隙;TEM观察,胆石病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特征是细胞器减少,胞质内空泡、微丝和脂滴增多,线粒体畸变;以上病变以肝郁气滞、瘀血内停证组为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肝郁气滞、瘀血内停证胆囊成石率高,是多因素存在的结果,胆囊黏膜中Hp的存在和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胆石成因可能有一些关系,但不是主要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胆石症 胆囊黏膜超微结构 幽门螺杆菌
原文传递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ystic duct:Two case reports 被引量:5
10
作者 Rekia Mrikhi Gassimou Bangour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5-157,共3页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ystic duct often occur and may be encountered during cholecystectomy. Knowledge of the variable anatomy of the cystic duct and cysticohepatic junction is important to avoid significant du...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ystic duct often occur and may be encountered during cholecystectomy. Knowledge of the variable anatomy of the cystic duct and cysticohepatic junction is important to avoid significant ductal injury in biliary surgery. Here, we present two unusual cases with an anomalous cystic duct, namely, low lateral insertion and narrow-winding of the cystic duct. The first case was a 64-year-old man with cholelithiasis and chronic cholecystitis. During surgery, the entrance of the cystic duct was misidentified as being short and leading into the right hepatic duct. Further exploration showed multiple calculi in the right and common hepatic ducts. Cholecystectomy was completed, followed by T-tube drainage of the common and right hepatic ducts. Postoperative T-tube cholangiography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 T tubes were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the cystic and common hepatic duct. Six weeks later, the retained stones in the distal choledochus were extracted by cholangioscopy through the sinus tract of the T-tube. The second case was a 41-year-old woman, in which, preoperative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revealed a long cystic duct, with a narrow and curved-in lumen. The patient underwent open cholecystectomy. Both patients were cured.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preoperative ERCP or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and 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or cholangioscopy constitute a useful and safe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ystic d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tic duct Anatomical variations DIAGNOSIS CHOLECYSTECTOM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