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肝利胆颗粒对ENBD术后胆汁病原菌的影响
1
作者 孙逊 谢金昆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术(ENBD)治疗结石性胆管炎术中及术后第5天胆汁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对其构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结石性胆管炎拟行ENBD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术(ENBD)治疗结石性胆管炎术中及术后第5天胆汁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对其构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结石性胆管炎拟行ENBD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肝利胆颗粒剂,观察两组ENBD术后第5天的胆汁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共55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98株,8例为混合感染,其中对照组28例(48株),G^-菌30株(62.50%),G^+菌18株(37.50%);观察组27例(50株),G^-菌33株(66.00%),G^+菌17株(34.00%)。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共39例胆汁培养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47株,无混合感染及交替感染,其中对照组21例(32株),G^-菌20株(62.50%),G^+菌12株(37.50%)。观察组17例(15株),G^-菌10株(66.67%),G^+菌5株(33.33%)。结论内镜下行鼻胆管胆道减压引流治疗结石性胆管炎疗效可靠,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胆管结石性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剂治疗,可明显降低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肝利胆颗粒 结石性胆管炎 胆汁病原菌
下载PDF
胆石病的胆汁病原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叶观瑞 李美荣 +4 位作者 卢树荣 李运福 潘思波 黄燕金 陈钦寿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8-480,共3页
目的 了解胆石病胆汁病原菌菌谱和药敏反应情况。方法 应用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仪对 36 6例胆石病胆汁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36 6例胆汁标本常规培养阳性率为70 5 % ,2 5 8例阳性标本中检出需氧菌 2 6 8株 ,其中埃希大肠杆... 目的 了解胆石病胆汁病原菌菌谱和药敏反应情况。方法 应用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仪对 36 6例胆石病胆汁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36 6例胆汁标本常规培养阳性率为70 5 % ,2 5 8例阳性标本中检出需氧菌 2 6 8株 ,其中埃希大肠杆菌 12 1株 ,占需氧菌 4 5 2 % ,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 (2 4 2 % ) ,肠球菌 (10 1% )。对其中 32例同时作厌氧菌培养 ,检出厌氧菌 14例 ,总检出率为 4 4 % ,以脆弱类杆菌最多 ,占厌氧菌的 5 7%。G阴性菌占需氧菌的 73%和厌氧菌的 86 %。需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分别为 94 % ,83% ,6 3%。厌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 93%、86 %。结论 胆石病胆汁病原菌主要由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构成 ,胆汁致病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加他唑克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病 胆汁病原菌培养 胆汁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仪
原文传递
某院60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黎筱青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0期1519-1522,共4页
目的:分析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丰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行ERCP患者6... 目的:分析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丰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行ERCP患者60例病历资料,统计其术中抽取的胆汁标本的病原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60例行ERCP患者的合格胆汁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0.34%、革兰阳性菌占39.66%;药敏结果发现,革兰阳性致病菌中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西丁、青霉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85.71%、57.14%、57.14%和71.4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达100.00%;而革兰阴性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替坦、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0%。结论: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病原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较大,术前应做好预防用药,术后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胆道感染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汁病原菌 耐药特点 抗菌药物
下载PDF
胆管结石合并胆道细菌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伍婵璐 姜瑜 肖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探究胆管结石合并胆道细菌感染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及术后胆汁检出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20例胆管结石伴胆道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究胆管结石合并胆道细菌感染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及术后胆汁检出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20例胆管结石伴胆道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ERCP,术中与术后收集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中与术后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3.33%与52.5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2,P<0.001);术中与术后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分别为114株与8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分别为76株(66.67%)和61株(74.39%),两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胆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性较高,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而对利奈唑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胆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性高,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泥沙样与块状混合样结石、结石数量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胆管结石合并胆道细菌感染患者ERCP术中及术后胆汁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治疗时应该慎重选择抗菌药物,患者预后不良主要由结石大小以及性状导致,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石 胆道细菌感染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汁病原菌构成 药敏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507例胆汁标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健 杨青 +1 位作者 孔海生 李珺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年第5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变迁和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临床医生采集送检的507例胆汁标本所进行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07例胆汁标本中249例检出细菌,阳性率为49.1%,菌数311株。其中单种菌187例占阳性率75.1%,... 目的:探讨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变迁和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临床医生采集送检的507例胆汁标本所进行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07例胆汁标本中249例检出细菌,阳性率为49.1%,菌数311株。其中单种菌187例占阳性率75.1%,混合感染(2种菌)为62例占阳性率24.9%。在检出的311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141株,占45.3%;革兰氏阴性菌153株,占49.2%;真菌17株,占5.5%。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总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10.6%),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总耐药率最低的是万古霉素(0.0%)。结论:胆汁中的致病菌在增加,菌群在变迁,对临床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病原菌 耐药性 细菌培养
下载PDF
海南地区胆结石患者感染菌群及术后护理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云 叶兆莲 +1 位作者 林名花 王媛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681-3684,共4页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胆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探讨胆道感染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和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与术后护理的关系.方法:按照术中胆汁培养结果将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胆结石...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胆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探讨胆道感染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和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与术后护理的关系.方法:按照术中胆汁培养结果将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胆结石并感染的患者分为G+组16例和G-组80例,观察胆汁样本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比较G+组与G-组患者流行病学分布、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愈合等级术后T型管拔除时间、更换无菌敷料次数及拆线时间.结果:96例胆汁样本共培养G+菌16株(16.67%),包括肠球菌15株、葡萄球菌1株,G-菌80株(83.33%),包括大肠埃希菌51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阴沟肠杆菌4株、其他6株;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和手术切口愈合等级比较,(6.25%vs 20.00%)、(93.75%vs 80.00%)、(18.75%vs 11.25%)、(62.50%vs 67.50%)、(12.50%vs 1.25%)、(0.00%vs 15.00%)、(0.00%vs 3.75%)、(6.25%vs 0.00%)、(0.00%vs 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患者术后T型管拔除时间、更换无菌敷料次数及拆线时间均少于G-组,(16.81 d±2.69 d vs 23.52 d±10.01 d)、(8.42次±4.29次vs 14.71次±11.70次)、(9.24 d±1.48 d vs 13.54 d±6.6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地区胆结石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术后应加强对G-菌感染组T型引流管和手术切口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换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胆道感染 胆汁病原菌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