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BS-D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脂质、类花生酸及胆汁酸类差异代谢物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官正 李鸿 +3 位作者 涂星 张燕 杨宝 聂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67-1474,共8页
目的:探讨多因素(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醋酸直肠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复合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寻找IBS-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作用环节和靶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与模型(model... 目的:探讨多因素(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醋酸直肠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复合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寻找IBS-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作用环节和靶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与模型(model)组,以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直肠醋酸刺激及番泻叶灌胃诱导IBS-D大鼠模型。对大鼠进行一般行为学观察、粪便Bristol评分、粪便含水量测定及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压力阈值并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测定大鼠肠组织内源性代谢物的表达,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潜在差异代谢物,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评分与AWR评分压力阈值显著降低(P<0.05),粪便Bristol评分及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上皮细胞未见脱落,无炎症细胞浸润,无水肿,肌纤维结构紧密,杯状细胞大小整齐,隐窝和绒毛无消融现象。在大鼠结肠组织中鉴定出7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前列腺素E1、胆酸等,与甘油磷脂代谢和醚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结论: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直肠醋酸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多因素复合诱导的IBS-D大鼠模型具有典型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且肠组织无病理学改变,高度拟合其临床特征。脂质、类花生酸及胆汁酸类代谢物在IBS-D大鼠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调节,可能是其发病的潜在靶点及临床诊疗可筛选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脂质代谢 花生 胆汁酸类
下载PDF
甲醇-乙腈-水三元流动相系统对胆汁酸类成分的反相色谱保留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颖 才谦 +3 位作者 刘思燚 王菲 尚展鹏 张加余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05-507,513,共4页
目的本文以胆汁酸类成分为例,研究中药系列化学成分在甲醇-乙腈-水三元流动相系统中的色谱保留行为。方法采用LTQ-Orbitrap检测器,研究三元流动相系统中6种胆汁酸类成分的反相色谱保留时间与甲醇/乙腈(m)、乙腈/甲醇(n)的关系。结果在... 目的本文以胆汁酸类成分为例,研究中药系列化学成分在甲醇-乙腈-水三元流动相系统中的色谱保留行为。方法采用LTQ-Orbitrap检测器,研究三元流动相系统中6种胆汁酸类成分的反相色谱保留时间与甲醇/乙腈(m)、乙腈/甲醇(n)的关系。结果在以乙腈为主的三元系统中,水相比例为40%,0.43<m<1时;或在以甲醇为主的三元系统中,水相比例为25%,0<n<0.11时,胆汁酸类成分可获得良好的基线分离。结论甲醇-乙腈-水三元系统可作为分离复杂体系中胆汁酸类化学成分的新型反相色谱流动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类 三元系统 RP-LC LTQ-Orbitrap
下载PDF
引流熊胆中胆汁酸类成份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启明 袁惠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4-17,共4页
熊胆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来源一直是靠杀熊取胆,致使熊的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来源越来越少,价格昂贵,直接影响到以熊胆为原料的传统中成药的生产。另外,熊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不得滥捕。为解决熊胆资源的短缺,国内受朝鲜引流熊胆的启发,... 熊胆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来源一直是靠杀熊取胆,致使熊的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来源越来越少,价格昂贵,直接影响到以熊胆为原料的传统中成药的生产。另外,熊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不得滥捕。为解决熊胆资源的短缺,国内受朝鲜引流熊胆的启发,从80年代初开始也开展了活体熊胆囊造瘘术获取胆汁的技术研究,并初步获得成功。但其引流所得熊胆是否与天然正品熊胆质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胆 胆汁酸类
下载PDF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谢晓暄 杜丽娜 +1 位作者 郭紫云 杨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3,共5页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是负责胆汁酸肠道重吸收的关键转运体,对维持胆汁酸和胆固醇稳态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到转录因子、核受体和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调控。ASBT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会导致胆汁酸及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多种...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是负责胆汁酸肠道重吸收的关键转运体,对维持胆汁酸和胆固醇稳态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到转录因子、核受体和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调控。ASBT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会导致胆汁酸及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多种肝胆相关疾病。目前,ASBT作为一种治疗靶点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ASBT的生物学特征及表达调控机制,并对ASBT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转运蛋白 胆汁酸类 胆汁淤积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诱发小鼠胆汁淤积和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张佳怡 余芸 +2 位作者 赵凡 叶露 王建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诱发小鼠胆汁淤积和肝损伤机制研究。方法体内实验:将成年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DEHP组(200 mg·kg^(−1)·d^(−1)),共灌胃4周,建立胆汁淤积模型。收集所有小鼠血液与肝...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诱发小鼠胆汁淤积和肝损伤机制研究。方法体内实验:将成年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DEHP组(200 mg·kg^(−1)·d^(−1)),共灌胃4周,建立胆汁淤积模型。收集所有小鼠血液与肝组织,生化仪检测血清、肝脏总胆汁酸(TBA)水平,酶标仪检测ALP、GGT;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LC-MS/MS)检测小鼠肝脏胆汁酸谱。体外实验:培养小鼠肝细胞AML-12,使用DEHP(250μmol/L)以及去氧胆酸(DCA)(125μmol/L)和鹅去氧胆酸(CDCA)(125μmol/L)处理细胞24 h,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EHP组小鼠肝体比,血清TBA、ALP、GGT及肝脏TBA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396、−5.109、−8.504、−3.792和−7.974,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脏胆汁酸谱中胆酸(CA)、CD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DCA及熊去氧胆酸(UDCA)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802、−3.177、−2.633、−2.874和−2.311,P值均<0.05)。DEHP组小鼠肝脏HE染色显示为汇管区扩大、胆管变形、胆管周围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且肝脏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539、−2.823和−4.636,P值均<0.05)。体外实验显示:0~1000μmol/L DEHP处理后肝细胞活力实际数值相差不超过15%,分别使用125、250以及500μmol/L的DEHP刺激后,肝细胞的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单独使用DEHP刺激相比,CDCA联合DEHP刺激上调了细胞炎症因子IL-1βmRNA水平(P<0.01);DCA与DEHP联合刺激可显著增加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mRNA水平(P值均<0.01)。结论DEHP暴露导致小鼠胆汁淤积肝病的发生并诱发肝脏炎症,这可能与其促进有毒胆汁酸的产生进而加剧炎性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二(2-乙基己基)酯 环境污染物 胆汁淤积 胆汁酸类
下载PDF
术前血清胆汁酸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石濮菘 于丽 +2 位作者 刘学焕 高卫峰 刘筠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53-857,共5页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血清胆汁酸水平与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2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248例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混合痔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血清胆汁酸水平与临床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2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248例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混合痔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研究。根据上述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比较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胆汁酸水平变化;Spearman法分析术前血清胆汁酸水平与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血清胆汁酸水平患者的预后差异;比较不同血清胆汁酸水平患者在病变部位与病理方面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血清胆汁酸水平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2,95%置信区间:1.022~1.189,P=0.012);术后血清胆汁酸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前血清胆汁酸水平与癌胚抗原、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生存分析提示血清胆汁酸高水平(≥4.7μmol/L)患者较低水平(<4.7μmol/L)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短(Log-rankχ^(2)=9.711,P=0.002),复发转移率高[55.6%(15/27)比25.8%(17/66)](P<0.05);血清胆汁酸高水平组低中分化比例高于、病变部位在右半结肠的比例低于血清胆汁酸低水平组(均P<0.05)。结论术前高水平的血清胆汁酸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部分肿瘤标志物、炎症因子呈正相关,且与肿瘤病变部位、病理及患者预后有关,在指导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诊疗中存在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胆汁酸类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胆汁酸类成分替代中药熊胆的药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斌 任颖龙 +3 位作者 马莉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8-743,共6页
目的:探讨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临床代替中药熊胆使用的合理性,分别分析它们和中药熊胆存药性上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医学典籍对中药熊胆药性的描述,并参考《中药学》总结熊胆的药性;根据CNKI数据库中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相... 目的:探讨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临床代替中药熊胆使用的合理性,分别分析它们和中药熊胆存药性上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医学典籍对中药熊胆药性的描述,并参考《中药学》总结熊胆的药性;根据CNKI数据库中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论文根据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运用本课题组已建立的药性预测模型,预测各胆汁酸的药性,并将预测结果与熊胆的药性相比较。结果: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大部分都有苦寒之性,它们药性的加合可体现熊胆的药性组合。结论: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均能发挥熊胆的部分作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使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类成分 熊胆 药性预测 药性组合
原文传递
脂类试剂对血清总胆汁酸自动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新芹 王胜 +2 位作者 陆炜 朱美芹 赵建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3043-3044,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化学/仪器和设备 胆汁酸类和盐/血液 指示剂和试剂
下载PDF
胆汁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俊俊 蔡晓波 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6-1171,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疾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尽管已经为阐明NAFLD疾病进展的病理机制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胆汁酸(BA)通过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疾病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尽管已经为阐明NAFLD疾病进展的病理机制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胆汁酸(BA)通过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全身代谢,已被确定为参与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BA稳态的失调与NAFLD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本文总结了BA代谢中的重要配体和其在NAFLD进展中的作用,以期为靶向BA信使治疗NAFLD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胆汁酸类和盐 G蛋白偶联受体 法尼醇X受体
下载PDF
发酵对胆南星中胆汁酸类成分的影响及胆南星中3种游离胆汁酸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云 郁红礼 +4 位作者 吴皓 王卫 李瑶 程梓烨 单雪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457-4461,共5页
考察以猪胆汁为原料的胆南星发酵炮制品及混合蒸制炮制品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组成,建立发酵制胆南星中胆汁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猪胆汁及天南星、制天南星为原料分别制备发酵法胆南星及混合蒸制法胆南星,采用HPLC-ELSD检测比较2... 考察以猪胆汁为原料的胆南星发酵炮制品及混合蒸制炮制品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组成,建立发酵制胆南星中胆汁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猪胆汁及天南星、制天南星为原料分别制备发酵法胆南星及混合蒸制法胆南星,采用HPLC-ELSD检测比较2种胆南星中胆汁酸类成分的差异;以3种游离胆汁酸类成分为指标,采用HPLC-ELSD检测发酵制胆南星炮制品中的胆汁酸类成分的含量。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冰醋酸水(55∶4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ELSD:漂移管温度为90℃,氮气流量为2.2 mL·min^-1。结果显示混合蒸制法胆南星中主要含有结合型胆汁酸类成分,发酵制胆南星中未见有结合型胆汁酸类成分,主要含游离型胆汁酸类成分。发酵制品中的3种游离型胆汁酸类成分猪胆酸(HCA)、猪去氧胆酸(HDCA)和鹅去氧胆酸(CDCA)均在定量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99%104.3%,加样回收符合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胆南星发酵过程可使得胆汁中的结合型胆汁酸类成分转化为游离型胆汁酸。所建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发酵制胆南星中胆汁酸类成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南星 游离型胆汁酸类成分 HPLC-EISD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基于胆汁酸代谢组学探讨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11
作者 杜沅沁 王萌 +7 位作者 黄国初 姚春 钟瑞熙 黄良江 徐健 黄晶晶 谭钦文 毛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8-2357,共10页
目的 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胆汁酸(BA)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n=10)、肝性脑病组(HE组,n=15)、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n=15)和MHE大黄煎... 目的 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胆汁酸(BA)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n=10)、肝性脑病组(HE组,n=15)、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n=15)和MHE大黄煎剂治疗组(MHEY组,n=15)。腹腔注射CCl4和硫代乙酰胺(TAA)诱导MHE、HE大鼠模型,给药2周后处死。检测血清AST、ALT、ALP、TBil、总胆汁酸(TBA)和血氨的含量;取结肠内容物检测pH值;取肝组织和脑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取胆汁用LC-MS进行B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NC组比较,HE组、MHE组寻台潜伏期(造模后、用药后)显著增加,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值均<0.05);与MHE组相比,MHEY组寻台潜伏期(用药后)显著降低而穿台次数显著增加,HE组寻台潜伏期显著增加而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值均<0.05)。与NC组比较,HE组和MHE组AST、ALT、ALP、TBil、TBA、血氨及结肠pH值显著增加(P值均<0.05);与MHE组相比,MHEY组AST、ALT、ALP、TBil、TBA及血氨及结肠pH值减少(P值均<0.05),HE组AST、ALT、ALP、TBil、TBA、血氨及结肠pH值增加(P值均<0.05)。MHE组TBA、初级BA和次级BA均低于NC组(P值均<0.05);HE组TBA和初级BA低于MHE组(P值均<0.05);MHEY组TBA、初级BA高于MHE组(P值均<0.05)。MHE组与NC组对比,GCDCA、GUDCA、GHDCA、TCDCA、TUDCA、GLCA和TLCA减少(P值均<0.05),γ-MCA、THCA、7-KDCA、AlloLCA、α-MCA增加(P值均<0.05)。MHEY组与MHE组对比,THDCA、TMCA、TCDCA、TUDCA和TLCA增加(P值均<0.05)。结论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通过调节BA肠-肝循环改善CCl4和TAA诱导的MHE大鼠模型肝损伤和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牛磺酸结合BA合成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大黄煎剂 胆汁酸类
下载PDF
牦牛胆中胆汁酸类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妍 宋青青 +4 位作者 李军 邓双炳 齐海军 屠鹏飞 宋月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38-2543,共6页
胆汁酸为胆类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多种疾病,特别是肝脏类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建立这类成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对于胆类中药药效物质的深入阐明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于同分异构体... 胆汁酸为胆类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多种疾病,特别是肝脏类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建立这类成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对于胆类中药药效物质的深入阐明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于同分异构体的区分,完善胆酸类成分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牦牛胆中胆酸类化学成分的快速、系统表征。对于胆酸类成分的同分异构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HPLC-Qtrap-MS)构建相对响应值-碰撞能曲线(RRCEC),发现最佳碰撞能(OCE)和半数响应碰撞能(CE50)均表现出较强的结构特异性,能有效地区分游离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的同分异构体。在牦牛胆中,通过多级质谱数据分析,OCE/CE50比较,保留时间匹配,并结合对照品及数据库检索,共发现并鉴定了30个胆酸类化学成分。该文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胆类中药和生物样品中胆酸类成分的快速、系统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类成分 同分异构体 牦牛胆 相对响应值-碰撞能曲线
原文传递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肝损伤小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
13
作者 夏斐斐 宋冰雪 +5 位作者 宋雨晴 田嘉伟 闫慧 黄玉晓 辛辉 梁惠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肝损伤小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及阿托伐他汀低、中、高剂量组(B、C、D组),每组1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及10、20、30 mg/kg阿托伐他汀灌胃30 ... 目的探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肝损伤小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及阿托伐他汀低、中、高剂量组(B、C、D组),每组1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及10、20、30 mg/kg阿托伐他汀灌胃30 d后,取各组小鼠眼眶血,比较各组小鼠血清总胆汁酸(TBA)、内毒素(E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表达水平;取各组小鼠部分肝脏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采用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基因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基因的表达。结果D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轻微肿大样改变、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和羽毛样变性情况。与其他组相比,D组小鼠血清TBA、ET、AST、A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A组相比,C、D组小鼠肝组织中FXR、MRP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D组小鼠肝组织中FXR、MRP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诱导小鼠血清TBA水平升高,并且导致肝组织中胆汁酸代谢下游相关基因FXR、MRP2表达改变,大剂量给药导致的肝组织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是阿托伐他汀肝脏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胆汁酸类 代谢 基因表达
下载PDF
HPLC指纹图谱法测定熊胆胶囊中的胆汁酸类成分
14
作者 张赟华 刘建忠 +1 位作者 李忠琼 张雯洁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3,共2页
目的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测定熊胆胶囊中的胆汁酸类成分。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03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磷酸调pH4.4)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40℃。结果测定了10个熊胆胶囊样品中胆汁酸类成分的指纹图... 目的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测定熊胆胶囊中的胆汁酸类成分。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03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磷酸调pH4.4)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40℃。结果测定了10个熊胆胶囊样品中胆汁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结论为熊胆胶囊质量控制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胆汁酸类成分 熊胆胶囊
原文传递
不同检测系统测定总胆汁酸的比对试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林莉 黄宪章 +3 位作者 庄俊华 徐宁 张秀明 梁伟雄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对分析,探讨各系统之间检测总胆汁酸(TBA)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参照NCCLS《EP9-A文件》的要求,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为目标检测系统,均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对该院3个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朗道质控物(水... 目的通过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对分析,探讨各系统之间检测总胆汁酸(TBA)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参照NCCLS《EP9-A文件》的要求,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为目标检测系统,均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对该院3个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朗道质控物(水平2和水平3)各测定20次和测定新鲜血清标本45份。结果朗道质控物和新鲜血清标本TBA测定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各检测系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检测系统测定新鲜血清标本TBA可靠性系数α为0.9837,各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0.975,各检测系统测定TBA的精密度CV均<10%;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1为目标检测系统,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检测系统2检测结果超过T±15%范围,系统3部分超过T±15%范围。结论3个不同检测系统测定TBA结果存在不可比性,应对其实施整改措施,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分析/仪器和设备 胆汁酸类和盐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血清总胆汁酸与肝脏功能酶学指标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16
作者 段正军 段生寿 +1 位作者 徐杰 田鹏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612-613,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变化规律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其中急性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143例(轻度34例,中度49例,重度60例)重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6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变化规律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8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其中急性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143例(轻度34例,中度49例,重度60例)重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65例,肝癌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用贝克曼CX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BA与肝功能各酶学指标含量。结果各组TB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以急性肝炎最高(P<0.01),肝癌、肝硬化次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肝癌组各酶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血清TBA与肝功能酶学指标联检对了解其肝功能状态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胆汁酸类和盐 肝功能试验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立明 宋倩颖 +2 位作者 张日欣 张维冰 张玉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6733-6736,共4页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时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4-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8例,同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时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4-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8例,同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标本各12例作为对照,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不同种类胆汁酸及总胆汁酸水平,也与常规肝功能监测指标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加以比较,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指标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肝硬化组、肝移植组术前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肝功能延迟恢复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明显降低(P<0.05),且比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变化提前发生,随着供肝功能的恢复它们将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总胆汁酸及胆酸/鹅脱氧胆酸比率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其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鹅脱氧胆 胆汁酸类和盐 器官移植
下载PDF
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建强 张志坚 +3 位作者 王雯 林克荣 朱金照 林晴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观察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37只肝硬化及30只健康大鼠均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甘氨胆酸组(均给予胆汁酸70mg·kg-1·d-1)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2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末... 目的观察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37只肝硬化及30只健康大鼠均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甘氨胆酸组(均给予胆汁酸70mg·kg-1·d-1)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2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末端回肠细菌总数、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大鼠(P<0.01),给予胆汁酸治疗后,速度增至正常水平。肝硬化大鼠比健康大鼠的回肠细菌总量显著增高(P<0.01),而给予胆汁酸后则降至正常水平。给予胆汁酸的肝硬化大鼠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肝硬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大鼠熊去氧胆酸组和甘氨胆酸组间上述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结合型或非结合型胆汁酸均可以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酸类和盐 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胆汁酸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黄延风 朱朝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52-153,157,共3页
胆汁淤积发生后导致胆汁酸在肝脏和血液中潴留,而胆汁酸有多种毒性作用,包括细胞毒作用及急、慢性毒性作用,造成肝损伤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死亡。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在胆汁淤积所致肝脏损害的病理过程... 胆汁淤积发生后导致胆汁酸在肝脏和血液中潴留,而胆汁酸有多种毒性作用,包括细胞毒作用及急、慢性毒性作用,造成肝损伤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死亡。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在胆汁淤积所致肝脏损害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胆汁淤积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胆汁酸类和盐 毒性作用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总胆汁酸在肝硬化分级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立新 陈忠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42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总胆汁酸(TBA)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作用。方法:12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组(A级)40例,B组(B级)42例,C组(C级)3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总胆汁酸(TBA)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作用。方法:12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组(A级)40例,B组(B级)42例,C组(C级)3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血清PA、RBP和TBA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PA和RBP水平较对照组均减低(P<0.01或P<0.05),且随着Child-Pugh积分升高而递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TB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Child-Pugh积分升高而递增,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联合检测PA、RBP和TBA可以较好地判断肝硬化患者分级状况,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 血浆 胆汁酸类和盐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