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任茜茜 邓志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62-1266,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胆管特异性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就出现小叶间胆管和间隔胆管的炎症和破坏。miR-506的过表达导致碳酸氢盐伞受损,毒性胆汁酸和自身免疫损伤胆管上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胆管特异性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就出现小叶间胆管和间隔胆管的炎症和破坏。miR-506的过表达导致碳酸氢盐伞受损,毒性胆汁酸和自身免疫损伤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胆管细胞衰老,释放SASP、VDR表达降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免疫细胞的激活均导致炎症持续和纤维化,促进病程进展。本文阐述了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 胆管上皮细胞 维生素D miR-506
下载PDF
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志文 黄海丽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87-192,共6页
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又称胆管细胞,是排列成肝内胆管树的一种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BEC兼具分泌吸收、损伤修复和免疫屏障等多种功能,其在肝脏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的异常改变却与急慢性肝损伤、肝... 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又称胆管细胞,是排列成肝内胆管树的一种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BEC兼具分泌吸收、损伤修复和免疫屏障等多种功能,其在肝脏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的异常改变却与急慢性肝损伤、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BEC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各种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探寻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 肝脏炎症 肝纤维化 肝脏肿瘤
下载PDF
胆管上皮的病理生理学
3
作者 王清图 丁守生 王宪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230-233,共4页
本文简述了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学研究实验模型和技术发展、病理生理学的新知识。
关键词 胆管上皮 病理生理学 胆管细胞
下载PDF
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及其与胆管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周斌 张培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81-683,共3页
胆管上皮细胞衬复着从赫令(Hering)管到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开口的所有胆管。胆管上皮细胞具有从形态到功能上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胆管上皮细胞不仅在水、电解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分泌和表达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 胆管上皮细胞衬复着从赫令(Hering)管到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开口的所有胆管。胆管上皮细胞具有从形态到功能上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胆管上皮细胞不仅在水、电解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分泌和表达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另外胆管上皮细胞在一些与免疫调节有关的胆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仅就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及其与胆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生理学 胆管上皮细胞/理学 胆管疾病 免疫 细胞
下载PDF
PI3Kγ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影响胆管癌细胞EMT进程与干性特征
5
作者 唐津天 唐润娟 +1 位作者 薛峰 黎旺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目的探究磷酸肌醇3-激酶γ(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γ,PI3Kγ)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表型影响胆管癌细胞EMT进程及干性特征的作用。方法利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和IL-... 目的探究磷酸肌醇3-激酶γ(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γ,PI3Kγ)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表型影响胆管癌细胞EMT进程及干性特征的作用。方法利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和IL-4诱导建立M2型TAM,并使用PI3Kγ抑制剂AS605240进行干预,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M2特异性表型标志物CD163表达情况。建立M2型TAM与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共培养体系,分组为对照组、M2组、PI3Kγ抑制剂组,进行对应处理后收集QBC-939细胞,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免疫细胞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E-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及MMP9蛋白表达,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细胞干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CD133、OCT4及SOX2蛋白表达。结果经PMA和IL-4诱导后,细胞呈典型M2型形态,CD163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但经PI3Kγ抑制剂干预后,M2型细胞数目明显减少,CD163荧光强度减弱。与M2组比较,PI3Kγ抑制剂组细胞迁移数目与侵袭数目均减少(P<0.05),E-cadherin荧光密度值升高、Vimentin荧光密度值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同时,肿瘤细胞成球数量减少(P<0.05),CD133、OCT4及SOX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抑制PI3Kγ能够抑制M2型TAM表型转化,从而抑制胆管癌细胞的EMT进程及肿瘤干性特征,发挥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磷酸肌醇3-激酶γ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干性
下载PDF
Long Evans和Wistar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及形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中山 阴正勤 +1 位作者 王仕军 曾玉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15-1818,共4页
目的 比较LongEvans大鼠和Wistar大鼠睁眼前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ganglioncells ,RGCs)电生理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上的差异。方法 取出生后 0~ 3 1dLongEvans和Wistar大鼠 ,各按睁眼时间分为两组 ,制备视网膜片 ,行膜片钳全细... 目的 比较LongEvans大鼠和Wistar大鼠睁眼前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ganglioncells ,RGCs)电生理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上的差异。方法 取出生后 0~ 3 1dLongEvans和Wistar大鼠 ,各按睁眼时间分为两组 ,制备视网膜片 ,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 ,同时行组织切片和细胞内染色 ,观察形态特征。结果 比较 2 2只LongEvans大鼠和 2 4只Wistar大鼠被动膜学特性和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幅度及阈值无显著差异 ,形态学上除两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lpig mentepithelium ,RPE)含或不含色素颗粒外未见明显区别。结论 LongEvans大鼠因其RPE含色素颗粒 ,以及在视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优点 ,可取代Wistar等白化鼠而作为一种良好的视觉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视网膜色素 色素上皮细胞 生理学 形态学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彭璐珊 彭先楚 +1 位作者 段赛丽 张哲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ymphoepithelioma-like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 细胞 EB病毒
下载PDF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误诊分析
8
作者 宋娜 李佳丽 李青菊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5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临床及CT影像特点,探讨CT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PICC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3例有胆道手术史,2例有肝内胆管结石史,1例有胆囊结石史;4例... 目的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临床及CT影像特点,探讨CT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PICC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中3例有胆道手术史,2例有肝内胆管结石史,1例有胆囊结石史;4例伴肝硬化。8例因上腹部闷胀不适或疼痛就诊,4例因有肝硬化,甲胎蛋白升高,CT扫描见肝内肿物假包膜征,初步诊断为肝细胞癌;2例因体温轻度升高,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弱,门静脉期见病灶呈蜂窝样变,远端胆管扩张并见截断征,故初步诊断为肝脓肿;2例因CT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呈条索状强化,门静脉期渐进强化,邻近胆管扩张,初步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行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PICC,确诊后行左半肝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3例。组织学分型:5例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出院后随访2年,患者均存活,均未见转移。结论PICC术前易与肝脓肿、肝细胞癌、肝血管瘤混淆而误诊。临床医生加强对本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多方面综合分析病情,必要时及早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 胆管 肝内 误诊 细胞 肝脓肿 肝血管瘤 理学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焕焕 袁诗雨 唐映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48-2152,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进展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治疗PBC的药物有限,且部分患者因对药物应答不佳等而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肝病。PB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胆管上皮细胞(bil...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进展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治疗PBC的药物有限,且部分患者因对药物应答不佳等而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肝病。PB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胆管上皮细胞(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BEC)凋亡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PBC时影响BEC凋亡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机制,旨在为PBC患者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新药物研发或新治疗方案的提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 胆管上皮细胞 凋亡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赵承梅 沈彬 +2 位作者 华潜棠 刘樑 富光华 《继续医学教育》 2004年第3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 (ACST)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方法 :制造急性重症胆管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CST组。分别采用偶氮显色法和产色基质法测定外周血总胆红素和内毒素浓度。应用MTT法检测TNF、IL - 1、IL - 2和IL - 6活...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 (ACST)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方法 :制造急性重症胆管炎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CST组。分别采用偶氮显色法和产色基质法测定外周血总胆红素和内毒素浓度。应用MTT法检测TNF、IL - 1、IL - 2和IL - 6活性。使用电子自旋共振仪和酸滴定法测定血氧自由基及血清磷脂酶A2 含量。通过放免分析方法检测PGFα/TXB2 比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T -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多功能生化测定仪检测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结果 :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外周血总胆红素和内毒素浓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 0 0 1,p <0 0 5 ) ;TNF、IL - 1、IL - 2和IL - 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p <0 0 1) ;血氧自由基、血清磷脂酶A2 含量明显升高 (p<0 0 1,p <0 0 5 ) ,PGFα/TXB2 ,比值明显降低 (p <0 0 5 )。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CD3 百分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补体C3 和C4,免疫球蛋白LgM和IgA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p<0 0 1)。结论 :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处在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状态 ,因此阻断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所致的继发性细胞损伤是其至关重要的治疗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管 大鼠 病理生理学 ACST 细胞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SOX9在小鼠肝卵圆细胞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山 金礼权 +3 位作者 喻宇 黄吉 张峻华 陈奕明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22-27,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9在小鼠肝卵圆细胞(HOC)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BEC)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2-乙酰氨基芴灌胃联合2/3肝切除术构建小鼠HOC活化模型,利用二步酶消化法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HOC后于体外条件下联合利用...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9在小鼠肝卵圆细胞(HOC)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BEC)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2-乙酰氨基芴灌胃联合2/3肝切除术构建小鼠HOC活化模型,利用二步酶消化法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HOC后于体外条件下联合利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诱导HOC定向分化为BEC。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对BEC进行鉴定,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后SOX9的表达。结果:小鼠原代HOC在EGF、SCF以及LIF联合作用下分化至第8代可获得较为纯化的BEC。在原代HOC中SOX9主要表达于胞质,随着分化的进展逐渐表达于胞核,同时平均光密度值在分化过程中显著上调。结论:SOX9在小鼠HOC定向分化为BEC过程中由胞质进入胞核并且表达量显著升高,SOX9可能参与调控小鼠HOC向BEC的分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卵圆细胞 肝祖细胞 定向分化 胆管上皮细胞 SOX9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侯明妤 何冰 +3 位作者 卢晓 杨丹丹 郭芷含 李玉军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BVaLELICC)的病理学特征,以加深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EBVaLEL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其病理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分析该病病理学特点,并... 目的探讨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BVaLELICC)的病理学特征,以加深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EBVaLEL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其病理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分析该病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56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边界清楚,约1.8 cm×1.5 cm×1.2 cm大小。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呈腺管状,部分不规则、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K7、CK19,P53表达率为10%,表现为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CL-6、CD10,不表达BCL-2,浆细胞表达CD38、Kappa、Lambda,PD-L1(22C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值约为30。EBER原位杂交检测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受体基因均呈多克隆重排。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健在,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EBVaLELICC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预后好于普通型胆管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胆管上皮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肝内胆管缺失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美洪 王绮夏 马雄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620-623,共4页
肝内胆管缺失是指肝内胆管数量的减少或消失,是胆管树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免疫紊乱、肿瘤、感染、药物、缺血、遗传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胆管缺失。临床上,通过肝活组织检查,在10个及以上门管区的标本里,发现50%以上的小叶间胆管缺失,即可... 肝内胆管缺失是指肝内胆管数量的减少或消失,是胆管树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免疫紊乱、肿瘤、感染、药物、缺血、遗传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胆管缺失。临床上,通过肝活组织检查,在10个及以上门管区的标本里,发现50%以上的小叶间胆管缺失,即可确诊[1]。胆管缺失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晚期出现不可逆的广泛胆管缺失甚至胆管消失时,该病理综合征称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VBDS),仅发生在0.5%小胆管病[2]。随后,可进展至广泛的胆管纤维化或肝硬化。有趣的是,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胆管上皮细胞再生,在数月或数年后得到恢复。本文总结了胆管缺失发病的分子机制,并重点强调近年来免疫介导的胆管病和胆管缺失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缺失 免疫性胆管 胆管上皮细胞 凋亡 胆管消失综合征
下载PDF
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4
作者 庞丽丽 冯莉 +5 位作者 赵娜 李胜富 李璐璐 李永胜 龙丹 李幼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43-455,共13页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 Cells,hIBDC)损伤机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导临床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损伤机制找准切入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 Cells,hIBDC)损伤机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导临床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损伤机制找准切入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70~2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07),限中英文研究。由两位作者参与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基于纳入文献性质,分主题作描述性系统评价。结果移植肝IR损伤的研究最早见于1970年,此后逐年增加。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5篇,含临床研究13篇,基础研究35篇,综述17篇。基础研究以机制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①胆道与胆管上皮细胞生理;②肝移植IR致IBDC损伤机制;③主要损伤机制包括冷缺血、热缺血、再灌注、胆汁和疏水性胆盐损伤。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预防研究,包括非手术方法(如灌注液、中药和左旋赖氨酸)及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无重大突破,局限于保守治疗和失败后手术补救。结论①大小hIBDC形态、功能、状态的异质性和肝内外胆道血供的特殊性是IR致胆道损伤的重要物质基础。②笔者发现单纯IR或缺氧再给氧(H/R)可致hIBDC的MHC、MIC、DR4、DR5及各种黏附分子改变。③hIBDC和人肝细胞(human hepatocytes,hHC)相比,不耐冷缺血,更不耐再灌注损伤。④疏水性胆盐能加剧器官保存过程中人、猪胆道系统的损害。⑤由于临床研究文献不多,基线条件和评价指标不统一,结果不能合并,基于目前已有文献,证据强度不够,结论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IR损伤 胆管上皮细胞 评价
下载PDF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诚 杨玉龙 +3 位作者 林美举 史力军 张洪威 李婧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7-22,共6页
背景:肝外胆管和胆囊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易失去增殖能力,难以提供基础研究所需的细胞量,限制了胆管修复等基础研究的进程。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肝细胞,但是尚无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 背景:肝外胆管和胆囊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易失去增殖能力,难以提供基础研究所需的细胞量,限制了胆管修复等基础研究的进程。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肝细胞,但是尚无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报道。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取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梭形逐渐变为多边形、三角形;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诱导第4周细胞膜开始表达CK19,诱导第6周CK19表达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两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胆管上皮样细胞,从而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胆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胆管上皮细胞 CK19 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柴成伟 郑帅玉 +3 位作者 魏明发 冯杰雄 吴晓娟 杨继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057-3060,3064,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murin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s,MEBECs)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先采用胰酶和DnaseⅠ,再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肝外胆管组织为单细胞...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murin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s,MEBECs)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先采用胰酶和DnaseⅠ,再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肝外胆管组织为单细胞悬液进行接种,接种的细胞分别用含或不含10ng/mL EGF的DMEM/HamsF12(1∶1)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EGF对MEBECs增殖的影响。结果添加EGF组较未添加EGF组MEBECs体外存活时间明显延长(21d±1.3d vs(12.1d±2.1d)(P<0.001),细胞活力优于未添加组(P<0.001)。结论培养基中添加EGF可以明显地促进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延长细胞体外培养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上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小鼠
下载PDF
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汤组分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邱冰峰 都金星 +2 位作者 申定珠 陈高峰 刘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8,共6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汤组分抑制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 75只SD雄性大鼠,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Sham... 目的探讨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汤组分抑制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 75只SD雄性大鼠,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Sham)仅作胆总管分离,不作胆总管结扎。大鼠BDL术后1周随机分为对照组(M)与干预组(Y组,经灌胃给予黄芪汤组分4周),Sham组于术后1周末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M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末随机抽取5只大鼠做动态观察,余下各组大鼠均于术后第5周末处死取材。观测肝脏组织学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7(CK7)与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Par)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K7、HepPar的蛋白表达,IPP软件分析肝组织天狼猩红胶原染色。结果随着造模时间推移,M组大鼠肝组织肝细胞Hep Par阳性细胞逐渐减少(Sham>M1周>M2周>M3周>M4周>M5周),胆管上皮细胞(CK7阳性细胞)及纤维化程度、Hyp含量、CK7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加(Sham<M1周<M2周<M3周<M4周<M5周),CK7/Hep Par共定位细胞于术后1周即见增加,术后3周达到峰值,然后渐趋减少,肝组织Hep par蛋白表达量与CK7蛋白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Hep Par阳性细胞表达量与CK7阳性细胞表达量、胶原沉积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CK7阳性细胞表达量与胶原沉积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M组比较,Y组大鼠死亡率、CK7阳性细胞、纤维化程度、肝组织Hyp含量、CK7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Hep Par阳性细胞及Hep Par蛋白表达含量显著增加。结论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继发性胆汁淤积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病理环节,抑制肝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黄芪汤组分有效干预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 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 转分化 黄芪汤
下载PDF
LPS刺激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麦建 杨雪峰 +4 位作者 周廷梅 余得刚 江燕 王曙光 赵礼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62-1665,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标志物上皮性钙粘附蛋白(E-cadherhin)和间叶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在脂多糖(Lipopolysacoharides,LPS)诱导的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用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用LPS(2μg/ml)剌激其胆管,用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上皮标志物上皮性钙粘附蛋白(E-cadherhin)和间叶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在脂多糖(Lipopolysacoharides,LPS)诱导的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用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用LPS(2μg/ml)剌激其胆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在胆管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经LPS剌激后,E-cadherin蛋白表达逐渐缺失(P<0.05),而Vimentin蛋白出现阳性表达(P<0.05)。结论:LPS剌激可使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 脂多糖 转化 上皮性钙粘附蛋白 波形蛋白 上皮细胞间质转型
下载PDF
IL-6/STAT3活化在大鼠肝移植胆管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莉萍 郭毅斌 +3 位作者 戴睿武 曾永毅 张玉君 董家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BEC)增殖过程中IL-6/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意义。方法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肝动脉重建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并随机分为CP1h、CP12h组(供肝在4℃UW液中分别冷保存1h... 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肝胆管上皮细胞(BEC)增殖过程中IL-6/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意义。方法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肝动脉重建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并随机分为CP1h、CP12h组(供肝在4℃UW液中分别冷保存1h、12h后行OLT)、雷帕霉素(RPM)组(CP12h组术后给予RPM),和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7、14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IL-6mRNA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原位检测肝BEC内活化型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EC增殖情况。结果CP1h组术后1d肝内IL-6mRNA表达升高(0.41±0.03),随后(3、7、14d分别为0.28±0.03、0.23±0.03、0.27±0.05)逐渐接近C组水平;BEC内STAT3的活化水平(94±8、61±6、39±4、34±3),及肝内BEC增殖率(分别为2.1%±0.3%、5.9%±0.5%、2.6%±0.5%、2.3%±0.5%)的变化也呈现相同趋势。与C组及CP1h组相比,CP12h组术后各时相点肝组织IL-6mRNA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0.60±0.03,0.73±0.02,0.38±0.02,0.30±0.04);BEC内STAT3活化水平(167±17、247±13、110±9、74±8)和BEC增殖率(分别为7.0%±0.5%、27.8%±1.8%、23.1%±1.6%、17.8%±1.2%)亦明显升高,且IL-6mRNA表达水平与STAT3活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5)。RPM可明显降低CP12h组BEC内STAT3的活化水平(分别为88±7、106±4、84±5、40±4)和BEC增殖率(4.2%±0.5%、11.2%±1.2%、12.9%±1.3%、8.5%±0.6%)。结论严重的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活化BEC内IL-6/STAT3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移植肝BEC增殖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上皮细胞 细胞介素6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增殖
下载PDF
胰胆管合流异常所致胆管扩张症胆管病理表现和上皮细胞Survivin与Ki-67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新峰 孙广新 +4 位作者 袁增江 杨俊山 侯钰 王东芹 卢晓丽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1537-1538,共2页
胆胰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arrangement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s,APBD)是指解剖学上胆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提前合流,共同通道过长致使胰液和胆汁过早混合而引起的以胆管扩张症为临床表现的疾病。APBD以前作为胆管扩张症的病... 胆胰管合流异常(anomalous arrangement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s,APBD)是指解剖学上胆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提前合流,共同通道过长致使胰液和胆汁过早混合而引起的以胆管扩张症为临床表现的疾病。APBD以前作为胆管扩张症的病因被国内外学者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护张症 上皮细胞 SURVIVIN Ki-67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