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CP在胆管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姮 黄晓东 +2 位作者 吴杰 王萍 刘文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管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26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中,胆总管蛔虫1例,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12例,胆管炎性狭窄13例,手术损伤继发胆管狭窄2例,胆漏3例,胆总管结石195例,通过ERCP了解胆... 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管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26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中,胆总管蛔虫1例,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12例,胆管炎性狭窄13例,手术损伤继发胆管狭窄2例,胆漏3例,胆总管结石195例,通过ERCP了解胆管良性疾病的类别、部位与性质,再采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取石术、胆管扩张术、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ERBD)等方法治疗。结果226例患者中有223例成功,成功率98.7%,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6例(7.08%)。结论ERCP及相关技术治疗胆管良性疾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是治疗胆管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良性疾病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胆管良性疾病胆肠内引流术后胆管癌发生原因的分析
2
作者 褚光平 《实用癌症杂志》 2003年第2期204-204,共1页
关键词 胆管良性疾病 胆肠内引流术 术后 胆管 原因分析 手术方式
下载PDF
胆管癌患者血清IL-6检测意义
3
作者 何贵金 杜怀林 +2 位作者 夏振龙 戴显伟 宋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IL 6 )在胆管癌疾病中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30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 ,2 5例胆管癌患者 ,2 0例健康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血清IL 6的水平变化。结果 :2 5例胆管癌患者血清中IL 6水平明...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IL 6 )在胆管癌疾病中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30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 ,2 5例胆管癌患者 ,2 0例健康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血清IL 6的水平变化。结果 :2 5例胆管癌患者血清中IL 6水平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疾病及健康者 (P <0 .0 5 ) ,胆管癌手术后血清IL 6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胆管癌患者血清IL 6水平明显增高 ,检测血清IL 6可做为诊断胆管癌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胆管良性疾病 白细胞介素-6 诊断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胆管炎56例腹腔镜治疗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福 索运生 《基层医学论坛》 2007年第7期608-609,共2页
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多继发于原发性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炎症性胆管狭窄、胆管蛔虫病等,是胆管良性疾病致死的首要原因。腹腔镜在治疗ACST方面的探索,为其治疗开辟了又一条途径。现收集199... 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多继发于原发性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炎症性胆管狭窄、胆管蛔虫病等,是胆管良性疾病致死的首要原因。腹腔镜在治疗ACST方面的探索,为其治疗开辟了又一条途径。现收集1993年~2006年腹腔镜急诊治疗的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管 腹腔镜治疗 原发性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良性疾病 胆管狭窄 ACST 急诊治疗
下载PDF
胆管探查术后T管早期低压灌洗与夹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延钊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2期1477-1478,共2页
目的:为减少胆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胆汁丢失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2例胆管良性疾病T管引流术后的病人采用早期低压灌洗与夹管处理。即从术后3天起用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进行灌洗,压力为2.35~2.60kPa,连续3天,每次200ml,能顺利滴入者给于夹... 目的:为减少胆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胆汁丢失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2例胆管良性疾病T管引流术后的病人采用早期低压灌洗与夹管处理。即从术后3天起用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进行灌洗,压力为2.35~2.60kPa,连续3天,每次200ml,能顺利滴入者给于夹闭T型管。结果:21例病人实现早期夹管,胆汁丢失量比对照组减少一倍以上。结论:早期低压灌洗可以减少术后胆汁丢失,维护术后水电解质平衡,加快病人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灌洗 探查术后 临床观察 胆汁丢失 胆管良性疾病 水电解质平衡 抗生素溶液 有效方法 T管引流 引流术后 生理盐水 早期夹管 病人 T型管 对照组
下载PDF
胆管癌相关炎症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硕 毛谅 +3 位作者 陈骏 朱琳熙 陈超波 仇毓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45-2150,共6页
胆管系统的炎性疾病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迄今为止,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诸如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Caroli病和吸虫感染等胆管癌(CCA)的前驱疾病研究较多,并且与CC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因此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胆道良性... 胆管系统的炎性疾病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迄今为止,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诸如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Caroli病和吸虫感染等胆管癌(CCA)的前驱疾病研究较多,并且与CC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因此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胆道良性疾病恶变的关键。因而,研究胆管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探索炎性因素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恶变向CCA的原因,为治疗CCA提供新的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炎性因素导致胆道良性疾病向CCA恶变的研究进展,基于炎症相关分子机制在CCA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胆管良性疾病 炎症信号 分子机制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