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胆反流对胆管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金俊哲 吴硕东 +3 位作者 苏洋 张振海 张立魁 孔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胆囊息肉组(n=10),胆囊结石组(n= 27)和胆管结石组(n=11)患者48例,术中穿刺获得胆汁标本,行胆汁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测定.另外,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 目的:探讨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胆囊息肉组(n=10),胆囊结石组(n= 27)和胆管结石组(n=11)患者48例,术中穿刺获得胆汁标本,行胆汁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测定.另外,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41例根据核素检查有无肠胆反流分为反流组(n=16)及无反流组(n=25),随机选择其中26例,比较两组患者胆汁淀粉酶、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0%,81.8%;胆汁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003±0.004)×10-6、 (0.01±0.02)×10-6、(10.12±4.49)×10-6 EU/L: 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胆汁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16/41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9.02%),反流组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79 891±91 152 nkat/L vs 582 ±928 nkat/L,P<0.01:86 110±58 255 nkat/ L vs 6 124±7 500 nkat/L,P<0.01;27 789± 13 849 nkat/L vs 15 369±7 533 nkat/L,P<0.01).结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可能通过细茵、内毒素、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改变,在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结石 细菌 内毒素 淀粉酶 脂肪酶 Β-葡萄糖醛酸酶
下载PDF
肠胆反流与Oddi括约肌压力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孙韶龙 崔东旭 +2 位作者 戴显伟 吴硕东 许永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胆石症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发生与Oddi括约肌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口服核素观察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方法,将51例胆道残石患者分为反流组和对照组,并从中随机双盲选择33例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研究,比较十二指肠胆道反... 目的:探讨胆石症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发生与Oddi括约肌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口服核素观察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方法,将51例胆道残石患者分为反流组和对照组,并从中随机双盲选择33例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研究,比较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发生与Oddi括约肌压力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结果:51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患者中有16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1%);所选择的33例患者中有10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反流组),余23例未检测到反流的作为对照组,反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波幅、胆总管压显著低于对照组(7.2±3.9 mmHg vs 14.7±11.0 mmHg,53.5±24.5 mmHg vs 117.2±65.6 mmHg,5.1±1.6 mmHg vs 11.5±7.4 mmHg,P<0.05).两组十二指肠压(DP)、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SOF)及收缩间期(SO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胆反流的发生与Oddi括约肌收缩波幅、基础压及胆肠压力差显著性下降有关,而与Oddi括约肌的收缩频率、间期及十二指肠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症 压力测量法 道动力学
下载PDF
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方法学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硕东 金俊哲 +4 位作者 张振海 孙韶龙 田雨 王昊霖 张立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2737-2740,共4页
目的:寻找和建立有效的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的方法.方法:对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口服核素^(99m)Tc-DTPA和吲哚氰绿(ICG),定时留取T型管引流的胆汁进行测定;对胆道术后患者和Oddi括约肌切开(EST)术后患者给予口服稀钡胶浆,X线下... 目的:寻找和建立有效的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的方法.方法:对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口服核素^(99m)Tc-DTPA和吲哚氰绿(ICG),定时留取T型管引流的胆汁进行测定;对胆道术后患者和Oddi括约肌切开(EST)术后患者给予口服稀钡胶浆,X线下观察平卧位及头低位钡剂在胆道中的显示;对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胆汁中胰脂肪酶、胰淀粉酶以检测肠胆反流.结果:核素^(99m)Tc-DTPA法简单易行、廉价、可定量、检测结果容易理解.ICG检测肠胆反流具有核素检查同样的优势,但敏感性不及核素检测.以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为标记物.肠胆反流检出率高于核素检测,但不能排除胰胆反流的影响,缺乏特异性.钡餐对肠胆反流的观察虽然可以直视观察,但仍有灵敏度不高,难定量评价的缺点.结论: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的方法中核素法更具有优越性,建立肠胆反流观察的方法学对于研究肠胆反流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方法
下载PDF
不同术式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老年人胆总管结石术后肠胆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傅骏 曹中伟 +5 位作者 曹超 刑岩 陈海曦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88-392,共5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 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症 老年 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检测核素与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立魁 吴硕东 金俊哲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以核素判断肠胆反流为基础,分析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可行性。方法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29例,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8岁,平均术后时间67d(58~99d)。口服99Tcm... 目的以核素判断肠胆反流为基础,分析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可行性。方法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29例,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8岁,平均术后时间67d(58~99d)。口服99Tcm-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2h后,取"T"管胆汁,测定放射性活度来判断有无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以ELISA法测定两组受试患者胆管胆汁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nogenⅠ、Ⅱ,PGⅠ、PGⅡ)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口服99Tcm-DTPA判断,29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肠胆反流,阳性率为37.93%。反流组与无反流组PGⅠ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组PGⅡ的质量浓度为(32.34±26.78)μg/L,明显低于无反流组[(112.50±127.09)μg/L](P<0.05)。检测PGⅡ观察肠胆反流的阳性率为27.59%。结论检测胆汁中PGⅡ法可以作为诊断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新方法,其可靠性稍低于口服99Tcm-DTPA后检测胆汁中放射性活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色素结石 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肠胆反流在胆管色素结石患者中存在及其意义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金俊哲 吴硕东 +2 位作者 苏洋 张振海 张立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4-476,共3页
目的研究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判定方法,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成因的关系。方法根据核素检查肠胆反流将26例胆道术后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比较两组胆汁中细菌、淀粉酶、脂肪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结... 目的研究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判定方法,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成因的关系。方法根据核素检查肠胆反流将26例胆道术后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比较两组胆汁中细菌、淀粉酶、脂肪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结果有10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8.46%),其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淀粉酶由(4 792.50±5 468.05)U/L减至(34.94±55.67)U/L(P<0.01),脂肪酶由(5 165.57±3 494.60)U/L减至(367.35±449.93)U/L(P<0.01),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由(1667.01±830.76)F ishman单位减至(921.98±451.88)F ishman单位(P<0.01)〕。结论核素检查是判定肠胆反流的新方法,胆色素结石与十二指肠胆道反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结石 99MTC-DTPA 细菌 淀粉酶 脂肪酶 Β-葡萄糖醛酸酶
下载PDF
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防胆肠返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附15例分析)
7
作者 曾达才 王平 《广西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270-272,共3页
目的 :为证实间置空肠远端悬垂确实具有优良的防胆肠返流功能。方法 :行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 ,作术中及术后胆道测压并抽取胆汁作化验对比 ,术后作胃肠钡餐观察有否胆肠返流。同时作临床随访有否残余或结石复发等。结果 :术后... 目的 :为证实间置空肠远端悬垂确实具有优良的防胆肠返流功能。方法 :行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 ,作术中及术后胆道测压并抽取胆汁作化验对比 ,术后作胃肠钡餐观察有否胆肠返流。同时作临床随访有否残余或结石复发等。结果 :术后胆道压力下降 ,钡餐无胆肠返流现象 ,临床随访无胆石复发征象。结论 :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具有优良的防胆肠返流作用 ,较现存的术式有较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置空 悬垂 内引 胆肠反流 预防
下载PDF
胆汁胃蛋白酶原检测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莫翠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3期3539-3541,共3页
目的探究胆汁胃蛋白酶原检测法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胆道残石住院治疗的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口服99mTc标记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经鼻胆引流... 目的探究胆汁胃蛋白酶原检测法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胆道残石住院治疗的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口服99mTc标记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经鼻胆引流管收集后,采用放射活度测量仪测定放射性活度,采用Gal-G2-CNP底物法检测胆汁中胰酶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胆汁中胃蛋白酶原水平进行检测,对比胃蛋白酶原法与胰酶法诊断效能。结果 99mTc-DTPA检测结果显示,33例患者胆汁中检测到放射性活度,阳性检出率为47.83%。胰酶法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32例,阴性37例,4例为假阳性,5例为假阴性,检测灵敏度为84.85%,特异度为88.89%,诊断符合率为86.96%,误诊率11.11%,漏诊率15.15%。胃蛋白酶原法检测结果显示,33例阳性,36例阴性,2例为假阳性,2例为假阴性,诊断灵敏度为93.94%,特异度为94.44%,诊断符合率为94.20%,误诊率5.55%,漏诊率6.06%。胃蛋白酶原法符合率、灵敏性、特异度均高于胰酶法。结论胆汁胃蛋白酶原检测可作为内镜下诊断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的可靠方法,效果较胰酶法好,为临床检测肠胆反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99MTC标记 二乙三胺五乙酸 胰酶检测
下载PDF
抗反流胆道支架研究现状及进展
9
作者 王越 宋晓菲 徐新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3,共6页
胆道支架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手段,而常规胆道支架术后普遍存在肠胆反流,从而引发胆道逆行感染、支架堵塞等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目前,抗反流胆道支架被认为是兼顾引流与抑制肠胆反流功能的具有前景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胆道支架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手段,而常规胆道支架术后普遍存在肠胆反流,从而引发胆道逆行感染、支架堵塞等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目前,抗反流胆道支架被认为是兼顾引流与抑制肠胆反流功能的具有前景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对抗反流胆道支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对抗反流瓣膜的功能设计与评估、瓣膜与本体支架连接设计、抗反流胆道支架生物力学问题等方面进行概述总结,并对抗反流胆道支架的当前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支架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传统胆肠吻合与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耀锋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比较胆肠吻合和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比较行保留Oddis括约肌胆道重建患者和同期行胆肠吻合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方式胆红素下降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 目的:比较胆肠吻合和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比较行保留Oddis括约肌胆道重建患者和同期行胆肠吻合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方式胆红素下降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漏、发热伴反流以及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狭窄1年内无明显差别(P>0.05),2年后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术后胆肠反流明显减低,但是增加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提倡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道重建 吻合 胆肠反流
下载PDF
间置空肠代胆管在胆道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房文彬 吴杰 房彤宇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55-56,共2页
为预防胆道内引流术后肠胆反流发生 ,对 14 3例需行胆道内引流的病人 ,选择间置空肠代胆管和人工乳头术 ,其中胆总管狭窄 65例 ,胆总管囊性扩张症 60例 ,胆总管损伤 15例 ,胆管癌切除 5例。通过观察 :①胆管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淀粉酶测定 ... 为预防胆道内引流术后肠胆反流发生 ,对 14 3例需行胆道内引流的病人 ,选择间置空肠代胆管和人工乳头术 ,其中胆总管狭窄 65例 ,胆总管囊性扩张症 60例 ,胆总管损伤 15例 ,胆管癌切除 5例。通过观察 :①胆管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淀粉酶测定 ;②碘剂T管造影 ;③钡餐造影 ;④十二指肠镜检。发现间质空肠组胆管液淀粉酶值明显低于十二指肠液 ;造影剂及钡剂不向空肠段返流。 13 0例人工乳头呈半球形或扁平形粉红色粘膜突起 ,15例乳头萎缩 ;术后无上腹痛、低烧、黄疸等慢性胆管炎和再梗阻症状。认为间置空肠代胆管和人工乳头术能有效控制肠、胆返流 ,从而减少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外科 间置空 人工乳头术 道内引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的发生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钟文洲 陈正义 +1 位作者 林松挺 黄晓曦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5098-510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肠胆反流(DBR)的发生因素。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选择在该院消化科进行住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EST,判断术后DBR发生情况,调查发生因素,同时...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肠胆反流(DBR)的发生因素。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选择在该院消化科进行住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EST,判断术后DBR发生情况,调查发生因素,同时进行奥狄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测定与远期并发症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EST,198例患者平均胆总管直径为(2.24±0.24)cm,平均胆总管结石数量为(3.63±1.12)个,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为(1.02±0.19)cm。EST术后出现DBR 12例,发生率为6.1%,平均放射性活度为(3.39±0.89)MBq。EST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分别为(31.49±4.22)mm Hg和(3.78±0.53)次/min,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和胆总管压力分别为(8.23±1.03)mm Hg和(3.32±0.45)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差值、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为EST术后DBR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远期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9.1%,其中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管狭窄6例,乳头狭窄4例,结石复发4例。结论十二指肠乳头EST术后DBR比较常见,可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下降与远期并发症的增加,需要积极加强预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胰腺管 危险因素 奥狄括约肌
下载PDF
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肠胆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傅骏 曹超 +3 位作者 邢岩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6期7048-7051,共4页
目的: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引起胆道反复感染,进而导致胆道结石再发和胆道狭窄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以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微创治疗胆总管结束的技术开展颇... 目的: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引起胆道反复感染,进而导致胆道结石再发和胆道狭窄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以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微创治疗胆总管结束的技术开展颇为广泛。它主要包括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n dilation,EPBD)、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术、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和鼻胆管引流术六大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不同术式的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术,在术后早期对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影响。方法: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男30例,女33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周留取胆汁采用口服核素和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定。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P=0.416)。行EST中切开和小切开+球囊扩张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这两组不同术式的患者锝计数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EST中切口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EPBD)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症 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原文传递
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瓯越 韩金岩 吴硕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7-1064,共8页
目前认为胆色素结石的成因与胆汁淤积,加上胆道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苷酶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许多研究都认为胆道细菌的来源与Oddi括约肌松弛导致肠胆反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总结目前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 目前认为胆色素结石的成因与胆汁淤积,加上胆道细菌产生的外源性β-葡萄糖苷酶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许多研究都认为胆道细菌的来源与Oddi括约肌松弛导致肠胆反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总结目前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与思考,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石 色素类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与胆管胆色素结石病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硕东 田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4期312-314,共3页
1887年.意大利一位名为Ruggero Oddi的大学四年级医学生在其毕业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概念,被后人证实并命名为Oddi括约肌以示纪念。1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1887年.意大利一位名为Ruggero Oddi的大学四年级医学生在其毕业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概念,被后人证实并命名为Oddi括约肌以示纪念。1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并建立了Oddi括约肌异常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狄括约肌 色素类 结石
下载PDF
Oddi括约肌小切开结合气囊扩张对胆汁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竣 潘杰 缪国凤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06-309,共4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结合乳头气囊扩张(EPBD)对胆汁中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的影响,以验证SEST+EPBD后可能存在的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并研究不同直径球囊扩张与反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 目的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结合乳头气囊扩张(EPBD)对胆汁中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的影响,以验证SEST+EPBD后可能存在的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并研究不同直径球囊扩张与反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胆石症入院的患者,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SEST+球囊扩张组(n=90)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n=48)。前者根据球囊直径大小再分为SEST+小球囊扩张(直径<12 mm)和SEST+大球囊扩张(直径≥12 mm)两个亚组。分别在SEST前或胆总管切开前抽取胆汁5 mL,术后第5天经T管或鼻胆管(ENBD)抽取胆汁,检验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结果与同组内术中胰淀粉酶、脂肪酶比较,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术后第5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EST+EPBD组明显升高(P<0.01)。组间比较,SEST+EPBD组术后第5天胰淀粉酶、脂肪酶较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上升(P<0.01),SEST+EPBD组胆肠反流阳性率明显高于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P<0.01)。而SEST+大球囊扩张组和SEST+小球囊扩张组之间胆肠反流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EST+EPBD术后早期由于Oddi括约肌损伤,可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但球囊扩张的大小与十二指肠液反流情况无明显的关系。故用ERCP处理困难的大结石时,行SEST结合大球囊扩张是可行的,并不会引起术后早期更为严重的胆肠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管造影 内镜下十二指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十二指乳头气囊扩张术 胆肠反流 胰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的肠胆反流和胰胆反流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子恺 杨云生 孙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年第12期756-758,共3页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ERCP诊断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内镜下高频电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治疗技术。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胆源性...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ERCP诊断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内镜下高频电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治疗技术。EST经过近4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等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标准治疗方式。但EST需部分或全部切开胆管或胰管括约肌,势必会带来Oddi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管炎 endoscopic 内镜下高频电切 括约肌功能障碍 Oddi括约肌 术后
原文传递
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置入前后实验猪胆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18
作者 徐晓芬 程卓 +7 位作者 闫秀娥 常虹 张耀朋 郑炜 刘文正 王迎春 张阔 黄永辉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472-477,共6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enteral extended biliary stent,EEBS)和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的胆道菌群变化,初步探索EEBS在预防支架堵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传统塑料支架组(n=6)和E...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enteral extended biliary stent,EEBS)和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的胆道菌群变化,初步探索EEBS在预防支架堵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传统塑料支架组(n=6)和EEBS组(n=6),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4周拔除支架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不同支架置入前后胆汁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12只实验猪均未发生急性胆管炎、穿孔、出血、死亡等并发症,支架置入8 d后内镜复查两组支架均已脱落,于此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菌群分析。两组实验猪的胆道菌群在门水平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Shannon指数(P=0.004)和Simpson指数(P=0.008)较前显著减小;Beta多样性分析也提示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Anosim:R=0.5148,P=0.011)。EEBS组支架置入前后Observed species指数(P=0.095)、Chao1指数(P=0.136)、Shannon指数(P=0.353)和Simpson指数(P=0.227)及Beta多样性(Anosim:R=0.0593,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菌LEfSe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脆弱拟杆菌、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_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丰度显著升高,EEBS组支架置入后脱硫菌门-脱硫菌纲-脱硫菌目-脱硫菌科-嗜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结论EEBS短期置入后胆道菌群变化较小,可能通过延长反流路径达到了预防肠胆反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群 内延伸型管支架 塑料支架
原文传递
抗反流胆管支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一璠 薛冬冬 +1 位作者 脱红芳 彭彦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9-267,共9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支架置入术已逐渐成为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标准姑息治疗方式。但是随着各类材质支架的置入,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改变了胆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入胆管,患者发生胆管炎的概率明显升高,...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支架置入术已逐渐成为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标准姑息治疗方式。但是随着各类材质支架的置入,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改变了胆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入胆管,患者发生胆管炎的概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胆管反流等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抗反流支架应运而生。其大部分是通过在支架末端加装抗反流阀起到抗反流作用。根据支架材质不同可分为塑料抗反流支架与金属抗反流支架,而根据抗反流阀的不同形状,又可分为风向袋形、漏斗形、鸭嘴形等。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大部分抗反流支架不仅可以减少胆管炎的发生,还能延长支架平均通畅时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各类支架的材质与设计存在差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笔者通过汇总相关文献,对不同材质结构抗反流胆管支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汁淤积 支架 综述
原文传递
Assessment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by combined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被引量:30
20
作者 Fei Dai Jun Gong Ru Zhang Jin-Yan Luo You-Ling Zhu Xue-Qin W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Second Hospita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Shaanxi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82-384,共3页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bin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in the detection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 and the effects of diet on the bilirubin absorbance. METHODS... AIM: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 combin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in the detection of 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 and the effects of diet on the bilirubin absorbance. METHODS: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tandard diet group (Group 1) 18 cases, free diet group (Group 2)12 cases. Each subjects were subjected to simultaneous 24-hour intragastric pH and spectrophotometric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Bilitec 2000).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preprandial phase bilirubin absorbanc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absorbance of postprandial phas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2 than group 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reprandial phase and postprandial phase absorbance in group 1. Postprandial phase absorb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2. In a comparison of bile reflux with intragastric pH during night time, there were 4 types of reflux: Simultaneous increase in absorbance and pH in only 19.6%, increase in bilirubin with unchanged pH 33.3%, pH increase with unchanged absorbance 36.3%, and both unchanged in 10.8%.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ntage total time of pH【4 and percentage total time of absorbance】0.14, r=0.068 P【0.05. 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dietary effect, high absorbance fluids or foods should be avoided in detection. Intragastric pH and bilirubin monitoring separately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duodenal (and/or pancreatic) reflux and bile reflux. They can not substitute for each other. The detection of DGR is improved if the two parameters are combined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BILIRUBIN DIET Duodenogastric Reflux FEMALE Fiber Optics Humans Hydrogen-Ion Concentration Male Middle Aged Postprandial Period Random Alloca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