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吸虫性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7
1
作者 梁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785-786,共2页
关键词 肝吸虫 胆道损害 超声诊断 声像图分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胆道损害280例
2
作者 施亚萍 《世界感染杂志》 2002年第1期71-71,77,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胆道损害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超声影像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斌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23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结果 ,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观察其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按照肝炎的类型、病变程度比较其胆系异常发生情况。结果急性病毒性肝...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结果 ,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观察其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按照肝炎的类型、病变程度比较其胆系异常发生情况。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系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1.72%、51.61%、100.00%、65.38%,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系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损害的情况与肝炎类型、病变程度等有关,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其合并胆道损害的程度进行清晰判断,与肝功能检查结果结合分析,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病情变化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影像 病毒性肝炎 胆道损害 临床作用
下载PDF
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灵芝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2期158-160,共3页
目的分析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根据肝炎的类型、病变的程度,对患者胆系异常的发生... 目的分析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根据肝炎的类型、病变的程度,对患者胆系异常的发生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系异常的发生率为:52.17%;重型肝炎患者的胆系异常的发生率为:100.00%;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系异常的发生率为:52.63%;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胆系异常的发生率为:62.50%。其中,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系异常的概率明显高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肝硬化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道的损害程度通常与病变的程度以及肝炎的类型具有直接关系,通过超声影像检查,能够对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具体程度进行有效判断,将其与肝功能的检查结果相结合,可以有效对疾病的治疗以及病情的变化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影像 病毒性肝炎 胆道损害 诊断作用
下载PDF
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雷明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29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入院的84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与胆道损害合并症患者全部实施超声检查,依次扫描其胆囊和肝脏,了解肝内胆管、胆囊壁是否发生异常,胆囊的实际体积、胆... 目的探讨诊断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中超声影像的作用。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入院的84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与胆道损害合并症患者全部实施超声检查,依次扫描其胆囊和肝脏,了解肝内胆管、胆囊壁是否发生异常,胆囊的实际体积、胆囊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记录。结果胆系异常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合并率分别为51.72%、34.28%、100.00%、58.33%。结果显示,重型肝炎胆系异常合并率与其他3种类型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道损害程度与病变程度及肝炎的类型都有关系,进行超声影像的检查,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道损害 超声影像 诊断
下载PDF
浅析超声影像用于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建华 孙玉山 《中国农村卫生》 2016年第06X期18-18,共1页
目的:探究超声影像用于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一级单位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00例患者,观察不同类型患者胆囊充盈情况、胆囊壁的厚度、胆囊内胆汁及内透声等超声影像状况。对肝内、外胆管壁厚度严... 目的:探究超声影像用于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一级单位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00例患者,观察不同类型患者胆囊充盈情况、胆囊壁的厚度、胆囊内胆汁及内透声等超声影像状况。对肝内、外胆管壁厚度严格测量,加强对腔内清晰度的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胆系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胆囊壁粗糙且增厚,同时双边征、结石、胆囊、透声均存在一定变化。重型肝炎和肝硬化与急、慢性肝炎胆道系统异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和临床类型、病程时间、肝功能受损情况有直接联系,及时应用超声影像对患者胆系变化观察,并加强肝功能的检测,对于患者用药、肝炎病情和肝炎慢性化的预测,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影像 病毒性肝炎 胆道损害
下载PDF
探析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徐安丽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12期2336-2338,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的患者采用超声诊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被我院收治的89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统计并分析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的患者采用超声诊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被我院收治的89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损害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统计并分析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损害的概率。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发现,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道损害的概率为100.00%,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胆道损害的概率为72.73%,急性肝炎患者出现胆道损害的概率为52.94%,慢性肝炎患者出现胆道损害的概率为51.35%,重型肝炎患者与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胆道损害的概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患者与慢性肝炎患者(P<0.05)。结论:病毒性患者发生胆道损害的风险与其肝功能损害程度存在较大的关联,通过超声检查可较好的观察到患者胆道系统病变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道损害 超声 诊断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登蕴 宋佩辉 郝连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59-61,共3页
大量的研究结果提示,HBV 可以侵犯许多肝外组织和器官,并能引起相应病变。而这些肝外病变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肝脏本身的疾病过程,尤其对其预后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国内外部分有关文献。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胆道损害
下载PDF
腔镜下切除治疗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克净 韦杨年 +2 位作者 莫世发 石清兰 李泉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18年第6期698-698,共1页
目的分析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患者腔镜下切除治疗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IL)-6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目的分析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患者腔镜下切除治疗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IL)-6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术中出血量、绝对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IgG数据均高于治疗前,IgA、IgM低于治疗前(P<0. 05);实验组IL-6低于对照组,IgG、IgA、IgM高于对照(P<0. 05)结论腔镜下切除治疗肝吸虫合并肝癌胆道损害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 肝癌胆道损害 腔镜 切除治疗
原文传递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超声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祁金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8-99,共2页
我们自1998年1月~2000年6月,用B型超声波观察2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系统声像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属我院住院病人,既往无胆囊病病史;其中男202例,女45例,年龄9~67岁,病程4d~28年,247... 我们自1998年1月~2000年6月,用B型超声波观察2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系统声像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属我院住院病人,既往无胆囊病病史;其中男202例,女45例,年龄9~67岁,病程4d~28年,247例患者中重型肝炎7例,急性肝炎116例,肝炎肝硬化89例,慢性肝炎35例。其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系统损害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重视胆道缺血性损害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振平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41-443,共3页
众所周知,胆道系统唯一由肝动脉供血,约占肝动脉血流的50%以上,胆总管的中1/3段及肝门部胆管是缺血最易受伤部位,胆道缺血性病变大多数由医源性引起,至于胆道缺血的后果则与缺血的程度与发生速度相关,一旦发生如未行胆道引流及重建,肝... 众所周知,胆道系统唯一由肝动脉供血,约占肝动脉血流的50%以上,胆总管的中1/3段及肝门部胆管是缺血最易受伤部位,胆道缺血性病变大多数由医源性引起,至于胆道缺血的后果则与缺血的程度与发生速度相关,一旦发生如未行胆道引流及重建,肝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熟悉胆道缺血的病因学,使之尽可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生,及有可能发生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损害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超声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波 《攀枝花医药》 2003年第1期12-13,共2页
我们自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经B型超声波观察1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道系统声象图,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系统损害 超声诊断 B型超声波观察 系统声象图
下载PDF
肝胆康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道系统损害89例
13
作者 张爱国 刘继花 马新平 《河南中医》 2008年第6期60-61,共2页
目的:观察肝胆康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西药护肝治疗加服鸡骨草丸胶囊;治疗组46例在护肝基础上加服肝胆康煎剂。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 目的:观察肝胆康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西药护肝治疗加服鸡骨草丸胶囊;治疗组46例在护肝基础上加服肝胆康煎剂。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症状体征计分、肝功能指标和B超影像学变化上,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肝胆康煎剂联合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道损害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煎剂 慢性乙型肝炎 胆道损害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胆道系统损害的B超诊断
14
作者 徐祖林 《自贡医药》 1995年第3期27-27,共1页
本文分析了60例经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损害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图象特点,其中急性黄型肝炎8例,CAH40例,重症性肝炎6例,活动性肝硬化6例。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系统损害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超声影像在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胆系损害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桂芳 易珊琳 陈瑞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 损害 超声影像 价值 诊断 系统损害 系统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登蕴 宋佩辉 郝连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19-20,共2页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肝炎病毒是专一性的嗜肝病毒,只能引起人或动物的肝脏损伤。但是随着对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的进展,近年来不少研究者相继在多种肝外组织中检出肝炎病毒或/(和)病毒抗原。大量的研究结果提示,肝炎病毒...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肝炎病毒是专一性的嗜肝病毒,只能引起人或动物的肝脏损伤。但是随着对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的进展,近年来不少研究者相继在多种肝外组织中检出肝炎病毒或/(和)病毒抗原。大量的研究结果提示,肝炎病毒可以侵犯许多肝外组织和器官,并可能引起相应的病变。本文就病毒性肝炎时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作一简述。一、病毒性肝炎时的胆管损害无论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都可累及胆管,造成胆管系统的炎性损伤。50年代曾有学者观察了155例男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胆道并发症者占49.7%,其中伴发胆管炎者占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系统损害
原文传递
急性砷化氢中毒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森林 李静华 张智刚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砷化氢中毒 系统损害 药物疗法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实春 严律南 +4 位作者 饶林强 夏天 苟剑林 张仕羽 雷松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2-64,147,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Methods Mechanical damage to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long standing cholangitis as result of hepatolithia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Methods Mechanical damage to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long standing cholangitis as result of hepatolithia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stricture of the intra- and extra-hepatic bile duct. Macromorphological and microscopic changes in bile duct mucosa of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intra- or post-operative cholangioscopy. Biopsy specimens of lesions obtained during cholangioscopy were studi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to determin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and DNA content. Five cases of well-proven cholangiocarcinoma were simultaneously studied as controls.Results Of the 100 patients, those with chronic cholangitis accounted for 86% (86/100), proliferative lesions 11% (11/100), adenomatous polyps 1% (1/100), and adenocarcinoma 2% (2/100). The obvious mucosal lesion associated with hepatolithiasis was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bile duct, predominantly in the hilar region, e.g. orifices of the right/left hepatic duct and common hepatic duct (73% mucosa lesions in the hilar region). The intensity of cancer embryonic antigen stain and the 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 index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le duct lesions. Aneuploid DNA presented mainly in the high degree malignant adenocarcinomas (】80% of cases).Conclusions The obvious mucosal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hepatolithiasis were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bile duct, predominantly in the hilar region (73% of mucosal lesions).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examined bile duct mucosa lesions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logical deterioration,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lar bile duct stricture and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lithiasis · bile duct stricture · carcinogenesis · hilar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