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C)特征改变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患者(T2DM+CD)、34例不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T2DM患者(T2DM-CD)以及31例健康对照(HC)...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C)特征改变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患者(T2DM+CD)、34例不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T2DM患者(T2DM-CD)以及31例健康对照(HC)。分别对三组受试者使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评估认知灵活性及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观察三组受试者认知灵活性差异、双侧(L. and R.)纹状体(ST)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之间FC的差异,然后分析了认知灵活性与ST-dlPFC通路FC之间的相关,最后进一步分析了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改变的交互效应。结果:与T2DM-CD患者及HC相比,T2DM+CD患者WCST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以及用时明显增多,而正确应答数明显减少;Stroop中T2DM+CD患者的正确数、字色矛盾正确数以及字色无关正确数均低于HC。T2DM+CD患者L.ST-L.dlPFC、R.ST-L.dlPFC、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与认知灵活性量表评分相关,且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的改变存在交互效应。结论:ST-dlPFC之间的FC减低是T2DM特异性认知灵活性受损的神经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特点。方法:选择20例双相躁狂发作未服药患者(双相躁狂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对其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行1H-MR...目的:研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特点。方法:选择20例双相躁狂发作未服药患者(双相躁狂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对其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行1H-MRS扫描,检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复合物(Glx)和肌酸(Cr)3种代谢物含量。比较两组代谢物含量,计算NAA/Cr、Glx/Cr值,并对代谢指标与病程及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双相躁狂组左侧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NAA/Cr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双相躁狂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Glx/Cr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其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Glx/Cr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躁狂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代谢指标与病程及BRMS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可能存在背外侧前额叶神经生化异常。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3(tDCS刺激类型:阳极刺激l-DLPFC,阳极刺激r-DLPFC,假刺激)×3(情绪类型:快乐,愤怒,悲伤)混合设计,被试在接受tDCS刺激的同时完成情绪面孔搜索识别任务。结果(1)与假刺激相比,阳极tDCS刺激l-DLPFC/r-DLPFC对不同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r-DLPFC相比,tDCS阳极刺激l-DLPFC条件下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反应时显著更短;(3)对快乐面孔的搜索识别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愤怒面孔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结论对大学生而言,tDCS阳极刺激DLPFC对情绪识别的影响较弱;另外,与r-DLPFC相比,tDCS刺激l-DLPFC对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可能更强。展开更多
文摘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文摘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C)特征改变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患者(T2DM+CD)、34例不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T2DM患者(T2DM-CD)以及31例健康对照(HC)。分别对三组受试者使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评估认知灵活性及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观察三组受试者认知灵活性差异、双侧(L. and R.)纹状体(ST)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之间FC的差异,然后分析了认知灵活性与ST-dlPFC通路FC之间的相关,最后进一步分析了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改变的交互效应。结果:与T2DM-CD患者及HC相比,T2DM+CD患者WCST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以及用时明显增多,而正确应答数明显减少;Stroop中T2DM+CD患者的正确数、字色矛盾正确数以及字色无关正确数均低于HC。T2DM+CD患者L.ST-L.dlPFC、R.ST-L.dlPFC、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与认知灵活性量表评分相关,且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的改变存在交互效应。结论:ST-dlPFC之间的FC减低是T2DM特异性认知灵活性受损的神经机制。
文摘目的:研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特点。方法:选择20例双相躁狂发作未服药患者(双相躁狂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对其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行1H-MRS扫描,检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复合物(Glx)和肌酸(Cr)3种代谢物含量。比较两组代谢物含量,计算NAA/Cr、Glx/Cr值,并对代谢指标与病程及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双相躁狂组左侧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NAA/Cr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双相躁狂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Glx/Cr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其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Glx/Cr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躁狂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代谢指标与病程及BRMS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可能存在背外侧前额叶神经生化异常。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3(tDCS刺激类型:阳极刺激l-DLPFC,阳极刺激r-DLPFC,假刺激)×3(情绪类型:快乐,愤怒,悲伤)混合设计,被试在接受tDCS刺激的同时完成情绪面孔搜索识别任务。结果(1)与假刺激相比,阳极tDCS刺激l-DLPFC/r-DLPFC对不同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r-DLPFC相比,tDCS阳极刺激l-DLPFC条件下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反应时显著更短;(3)对快乐面孔的搜索识别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愤怒面孔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结论对大学生而言,tDCS阳极刺激DLPFC对情绪识别的影响较弱;另外,与r-DLPFC相比,tDCS刺激l-DLPFC对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可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