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外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回路异常介导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正直 涂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27-2330,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高达6%[1]。重症抑郁症终身患病的概率为17%,其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2]。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腹内侧前额皮层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
下载PDF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抑郁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武宁强 王奇艳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本文就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抑郁障碍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抑郁障碍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沈勤 马原野 +3 位作者 付景云 武桥 保明芳 魏欢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对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7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使用...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对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7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使用无创tDCS(强度1.5 mA)干预及情绪面孔识别试验。试验1组(n=23)给予3min tDCS干预脑DLPFC区、试验2组(n=17)给予15 min tDCS干预脑DLPFC区、试验3组(n=20)给予3min tDCS干预初级视皮质区、试验4组(n=18)进行非情绪图片测试;观察受试者对不同情绪面孔识别效果,结果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3 min tDCS短时刺激DLPFC区与面部表情识别相互作用显著(F(1,22)=7.448,P=0.012)。阳极tDCS刺激右侧DLPFC对积极面孔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刺激前:70.58%,期间:74.75%,P=0.036);但对消极面孔感知不明显(刺激前:70.58%,期间:70.73%,P=0.569)。(2)15min tDCS延长刺激与面孔表情识别相互关系不明显(F(1,16)=1.621,P=0.221)。(3)tDCS干预初级视皮层区,结果不受情感变量影响(F(1,19)<1,P>0.05)。(4)当视觉图像改为非表情面孔,tDCS作用与面部表情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2.566,P=0.128)。结论tDCS调控DLPFC可以影响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并支持"效价特定偏侧化(valence-specific lateralization)"情感感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阳极 情感知觉 面孔识别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荣悦彤 雷红 +4 位作者 刘雨晴 李佳慧 李文彪 郑旭园 周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探究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招募60名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健康被试,随机分为3组:左阳/右阴组、左阴/右阳组、假刺激组,每组20人。3组分别进行双侧... 目的探究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招募60名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健康被试,随机分为3组:左阳/右阴组、左阴/右阳组、假刺激组,每组20人。3组分别进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左侧阳极刺激/右侧阴极刺激、左侧阴极/右侧阳极刺激和双侧对照电极(假刺激)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刺激结束后,立即依次完成最后通牒游戏任务、公平性评分问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后通牒游戏任务中,3组被试作为方案回应者在各公平水平的接受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分析3种刺激类型组在不同公平水平条件下,面对不同提议者("计算机"和"人")的接受率差异时发现,假刺激组对人类对手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的接受率低于计算机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0.28(0,0.67),0.44(0.33,0.89),Z=-2.14,P=0.032],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或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阴/右阳组在面对人类对手提出的不公平[0.90(0.50,1.00),1.00(0.70,1.00),Z=-1.90,P=0.046]或极不公平[0.44(0,1.00),0.89(0.50,1.00),Z=-2.73,P=0.006]方案时接受率均显著低于计算机对手,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阳/右阴组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不公平以及极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公平性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提议者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F_((2,54))=2.037,P=0.140),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_((1,54))=0.165,P=0.848),但提议者类型主效应显著(F_((1,54))=6.363,P=0.015),对人类提议者所提方案的公平性评分低于计算机提议者(P<0.05)。结论单次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对公平决策整体接受率无明显影响,但影响了面对人或计算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公平决策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最后通牒游戏
原文传递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MRS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汤小俐 郑海荣 +3 位作者 金军 吕贵文 莫信 曹晋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22-425,共4页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1±0.16)与对照组(0.87±0.14)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z=2.364);在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3±0.12)与对照组(0.84±0.15)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9,z=2.304)。其余代谢物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Cho水平的下降,可能反映病理性焦虑状态神经元的损伤及潜在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焦虑症 磁共振成像 前额外侧皮层
下载PDF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思思 库逸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7-738,共12页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之后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变化检测任务,根据被试在虚假刺激情况下从负荷4到负荷6任务记忆容量的增量将被试分为低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低潜力组)和高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高潜力组),结果发现正性电刺激右侧DLPFC相对于虚假电刺激显著提升了高潜力组被试在低记忆负荷(负荷4)下的记忆容量及其对应的提取阶段的脑电指标SPCN成分。表明右侧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的提取阶段发挥重要的因果性作用;正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DLPFC可使工作记忆容量高潜力被试获得更多的脑活动增益,并导致更好的行为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SPCN 记忆潜力
下载PDF
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7
作者 莫李澄 李思瑾 张丹丹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37,共8页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价值受到威胁、破坏或失去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疼痛会影响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威胁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缓解社会疼痛的重要方式。学者们对社会疼痛的神经机制展开了系列...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价值受到威胁、破坏或失去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疼痛会影响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威胁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缓解社会疼痛的重要方式。学者们对社会疼痛的神经机制展开了系列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和前脑岛是社会疼痛体验的重要脑区,而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依赖前额叶,尤其是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外显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内侧前额叶在内隐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此外,社会疼痛内隐和外显情绪调节还需要社会认知脑网络的参与,重要节点包括后部颞上沟、颞顶联合区、顶下小叶、后扣带回皮层等。我们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进一步揭示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社会疼痛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疼痛 情绪调节 外侧前额皮层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大山 史慧颖 +2 位作者 刘威 邱江 范丰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798,共10页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 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 治疗
下载PDF
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窦伟伟 郑希付 +4 位作者 杨慧芳 王俊芳 李悦 俄小天 陈倩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相比低认知控制,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分心 LPP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 N2 认知控制
下载PDF
抑郁症的^1H-MRS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军 雷益 周义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7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1H-MRS的表现。方法:对33例抑郁症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组行MRI、1H-MRS扫描,兴趣区为双侧海马,双侧扣带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结果:...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1H-MRS的表现。方法:对33例抑郁症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组行MRI、1H-MRS扫描,兴趣区为双侧海马,双侧扣带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结果:抑郁症患者显示脑沟、脑池增宽,脑内未见异常信号灶;双侧海马NAA/Cr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L:P<0.01,R:P<0.01);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Cho/Cr比对照组明显增高(L:P<0.01,R:P<0.01)。结论:1H-MRS能够揭示抑郁症时海马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存在着神经元的丢失和细胞膜磷脂代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频谱 海马 扣带回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关恒永 李喜泼 +3 位作者 潘艳芬 王克强 蒋龙 赵建民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认知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核心特征。研究证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被认为是对精神分裂症记忆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认知障碍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慧慧 罗玉丹 +2 位作者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4,共8页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完成Stroop色词任务、词语流畅性、数字广度任务。结果发现真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小,但伪刺激条件下没有该趋势。本实验证明了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反应抑制的重要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彤 薛静 +1 位作者 梁德君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690-697,共8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侧病灶、既往无抑郁病史及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在发病90±7 d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并根据HRSD结果分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HRSD≥8)和非抑郁状态组(HRSD<8)两组,比较两组脑内解剖结构的磁共振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13例患者,脑梗死慢性期非抑郁状态组15例患者。抑郁状态组患者双侧额中回的白质FA值较非抑郁状态组低(右侧468.77±90.14 vs 565.26±1 12.33,P=0.02;左侧452.1 5±50.24 vs 539.1 6±85.19,P=0.003)。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双侧FA值以及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偏侧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内存在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改变。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双侧额中回FA值降低,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神经通路的损害可能构成了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慢性期 抑郁状态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前额外侧皮层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王逸超 刘珺 +4 位作者 谢洪静 张韬 张震 吴月静 罗伏钢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2期1825-1827,1830,共4页
目的研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及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ADHD患者31例,分为HD-tDCS组和Sham组,使用1.0 mA阳极电流作用于... 目的研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效果及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ADHD患者31例,分为HD-tDCS组和Sham组,使用1.0 mA阳极电流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HD-tDCS组接受真实的刺激,而Sham组接受伪刺激,疗程10次.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ADHD症状评估(PSQ问卷)及应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VA-CPT)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CST)评估执行功能,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重复测量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PSQ问卷各因子评分都无明显变化(P_(均)>0.05);在两组的IVA-CPT的视觉、听觉、视听觉漏报个数及视听觉组合平均反应时间中,HD-tDCS组相比Sham组没有更明显减少(P_(均)>0.05);而在两组的IVA-CPT视觉、听觉及视听觉组合虚报个数、WCST错误应答及持续性错误、WCST完成分类的数目及概念化水平中,HD-tDCS组相比Sham组在干预的第5、10次后及六周后的随访都有更明显的减少或增加(P均<0.05).结论HD-tDCS对ADHD患者整体的症状改善不明显,但可显著改善其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执行功能
下载PDF
系统合理化的动机属性:困境与突破
15
作者 曾昭携 张跃 +1 位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85-3195,共11页
系统合理化理论已提出20余年,其研究领域既关涉人们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涉及宏观的社会态度.系统合理化是其核心概念,它是指捍卫、支持和合理化现状的心理倾向,即便有时会牺牲自我和内群体利益.该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如何以及为... 系统合理化理论已提出20余年,其研究领域既关涉人们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涉及宏观的社会态度.系统合理化是其核心概念,它是指捍卫、支持和合理化现状的心理倾向,即便有时会牺牲自我和内群体利益.该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如何以及为何将现有的社会系统合理化,以维持或提高自尊以及维持或提高所处群体的地位.为了满足认识性、存在性与关系性需要,人们会进行系统合理化.因此,系统合理化是动机性的.伴随其发展,这一理论也遭遇了严厉批评.这些批评可分为4类:象征系统合理化的外群体偏爱并不是内隐的;系统合理化并非动机性的;系统合理化发挥作用的条件未得到解释;并不存在自主、独立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本文介绍了系统合理化理论及其发展、面临的理论和研究困境,并通过梳理理论观点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为回应批评、突破困境提供支持.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社会认同过程和意识形态过程(如系统合理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谨慎解释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扩大系统合理化神经基础的研究范围;同时关注其激活是否具有稳健的跨文化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合理化 动机驱动 心理需要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杏仁核
原文传递
认知神经科学维度下工作记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16
作者 宋蓓 王卓然 《文艺评论》 2023年第4期9-18,共10页
工作记忆是人脑进行信息储存与加工的重要认知系统,也是人类从事艺术创造这一高级认知加工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以“巴德利一希契工作记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工作记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神经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工作记... 工作记忆是人脑进行信息储存与加工的重要认知系统,也是人类从事艺术创造这一高级认知加工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以“巴德利一希契工作记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工作记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神经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对艺术创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负责多信息保持与多任务操作,涉及脑区为腹外侧前额叶、背外侧前额叶以及边缘系统。此外,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绪认知可以改变工作记忆加工的结果,从而使艺术创造具有多样性特点。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对艺术创造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情绪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加工机制,为科学解读艺术创造心理加工过程的本质及规律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艺术创造过程 巴德利一希契工作记忆模型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原文传递
精神病态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坚 王志稳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1-864,共4页
目的 综述精神病态个体的道德判断特点及其神经机制,旨在为其偏离社会的行为找到认知上的依据和相应的干预方案.方法 检索Academic Search Premier,Science Direct,Highwire,PubMed,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式:AB[psychopathy OR psychopathi... 目的 综述精神病态个体的道德判断特点及其神经机制,旨在为其偏离社会的行为找到认知上的依据和相应的干预方案.方法 检索Academic Search Premier,Science Direct,Highwire,PubMed,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式:AB[psychopathy OR psychopathic] AND AB[moral judgments OR moral reasoning].检索日期为2015年7月之前,通过分析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检出文献47篇,其中中文文献6篇.结果 最终纳入33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篇.大部分文献为近5年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结论 与非精神病态个体相比,精神病态个体倾向于认为违反道德的行为是更能被接受的,并更倾向于做出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他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表现出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等特定脑区,以及基本大脑系统的功能异常.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在情感的框架下探讨精神病态个体的道德判断损伤,并关注其道德推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态 道德判断 杏仁核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腹内侧前额皮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