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
1
作者 欧有良 周燕莉 +2 位作者 盛超 吴瑜瑜 都萍萍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004-1010,共7页
目的探索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方法去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宫内单活胎孕妇2000例,依孕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孕28周开始行胎心监护,每天一次直至分娩,观察其... 目的探索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方法去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宫内单活胎孕妇2000例,依孕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孕28周开始行胎心监护,每天一次直至分娩,观察其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结果孕28~40*°周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中位数:低危组为5.45~12.40s/次、高危组为5.95~12.00s/次;频率中位数:低危组为2.00~3.00次/20min、高危组为2.00~3.00次/20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前12h内: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M(P25,Prs)]低危组为12.40(11.80,13.50)s/次,高危组为12.70(11.80,13.50)s/次;低危组与高危组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频率[M(P25,Prs)]均为4.00(3.00,5.00)次/20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是胎儿心率生理不成熟的表现,也受监测临床环境影响,胎儿越危险,其变异消失持续时间越长,当变异消失时长≥10s/次,频率≥3次/20min提示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需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Ⅲ级 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 时长 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
下载PDF
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与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彩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8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单胎孕妇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者40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行电子胎心监护... 目的探讨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单胎孕妇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者40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行电子胎心监护提示胎心率基线变异正常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脐带异常及胎盘异常、NST类型、刮宫产、死胎、重度窒息、足月小样儿的情况,及两组不同NST类型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帆状胎盘、胎盘早剥、球拍状胎盘、脐带绕颈伴细长、脐带绕颈伴螺旋型、脐带先露、合并羊水污染Ⅱ度以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NST可疑型、NST无反应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34例(85.0%)]高于对照组[9例(22.5%)],而新生儿出现重度窒息[3例(7.5%)]、死亡[2例(5.0%)]、足月小样儿[3例(7.5%)]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0.0%),0例(0.0%),0例(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ST可疑型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者低于对照组(55.56%比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者高于对照组(44.44%比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心监护胎心率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提示发生胎儿宫内发生窘迫及缺氧,同时结合NST进行积极的处理,如及时终止妊娠,才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变异减弱或消失 分娩方式 新生儿结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